新坟不能经常去看吗(新坟不能经常去看)
“新坟三年不立碑”是什么意思?新坟为何不能立碑?有何讲究?
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我们中国人虽然十分忌讳死,但是却很重视死亡这件事。因为我们相信“事死如生”,只有重视死亡,才能让死者在死后的世界里也享有生前的待遇。而这种希望的待遇,具体表现为盛大的葬礼,以及死后进行立碑。
不过,立碑却有讲究,那就是刚死了的人是不能立碑的。只有一个人死后三周年过去,才能进行立碑,所以对于立碑之事还形成了一句俗语,那就是“新坟三年不立碑”。那么,为何新坟三年不能立碑,这是有什么讲究吗?今天,我们就来探析这句俗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立碑的意义大千世界,虽然人与人不一样,有的人富有,有的人贫穷,有的人貌美,有的人相貌平凡,但他们在一件事情上都是一样的的,那就是都要经历死亡。死亡是自然界的周期性发展表现,新生也是,如同人体的代谢。
不过,人们对于代谢可以忽视,对于死亡却很重视。因为死亡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永远没有后悔的机会,所以很多人在害怕死亡的同时,又不得不重视死亡。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讲究的是“事死如生”。只有重视一个人的死亡,将葬礼规模壮大,将陪葬品变得更丰厚,将陵墓修得豪华,死亡的人在死后的世界才能如同生前一样。
但这样只是对死者的一种重视,活着的人在盛大的葬礼过后,要面对的是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总是在心里藏着这样的思念,无可宣泄,加之死亡的人虽然已经离去,但活着的人还需要某种情感上的“联系”或者说是寄托,因此就会去祭奠。
而这种祭奠之下就催生出了“立碑”这件事情。所以说,墓碑不单单是刻着死者的墓志铭,更是承载活着的人思念情感的载体。不过,立碑虽然意义重大,但古人在立碑的时候也有诸多的讲究。比如“新坟三年不立碑”。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一个人从死的那日算起,被埋葬在土里之后,是不能立碑的。等了三年过去后,才能进行立碑。那么,过去的人们为何有这样的讲究呢?
新坟三年不立碑古时的人之所以在前三年不立碑,第一个原因就是要守孝道。在看古代的有些文学资料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某个人在朝廷任职,但是家里的长辈去世了,就得回家守孝三年。比如苏轼,他的母亲、父亲相继离世,他回家守孝,等几年过后再回朝廷,朝廷就变了天。
那么,为何一定要守三年的孝道呢?因为孝道文化讲究的就是要感念父母生养的恩。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然后是他们带领我们从襁褓中的婴儿到能蹒跚学步。
因此,这中间的过渡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古人讲究的“事死如生”里面,除了像物质上的葬礼或者陪葬品等要如生前一样的标准,还有就是让后辈守一样的孝道,感念父母的关键赡年生养之恩。
第二个原因就是物理上的三年检验标准。过去的人十分重视立墓碑,因为这是孝的体现。而重视的体现就是将墓碑立得十分高大气派。但这样的气派却需要一定的物理支持。比如将死者埋入土里之后,埋葬之地还没有经过三年,就开始出问题了,比如土堆垮了,那自然是不能立碑的,可能要迁坟。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埋葬之地都已经出现垮塌之象了,自然是不在适合立碑了,立了也是垮,得不偿失。再者就是三年也是墓地检验标准时间,比如这里经过三年没有垮塌,并且在这三年里周边有了植物,将这里更加巩固,那么立的墓碑就会越牢固,越不会出问题。
第三个原因就跟风水挂钩了。早期的人们祭祀是祭祀神明的,但是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发现祖宗死后也能成神明,因此开始在祭祀神明的时候祭祀祖宗,后来慢慢的直接只祭祀祖宗了。因此这么看来,祖宗就跟神产生了关系。而早期的神是跟风水等有关系的,毕竟早期的祭祀就是看是否适合出行、适合狩猎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祭祀死去的祖宗也跟风水产生了联系,而后直接发展到墓葬跟风水有关系。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死者死后,都会请风水先生选一个适合下葬的时间,选定时间之后,又要选一个合适的埋葬之地,这个地方最好是利家门、利后嗣。
选完之后,死者在出殡的那天就被埋入土地里,经过三年的时间检验。若是在三年的时间里,家族没有什么坏事发生,并且子孙后嗣都个个高升,或者取得其他方面的进步,那就说明这个埋葬之地是风水宝地,是利家门的。因此,这个时候就可以立一个气派的墓碑。
相反,三年的检验时间里,若是将死者埋入这个地方后,家里总是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就说明这个地方是不适合的,风水不好,得想办法迁坟,迁到一个风水好的地方,然后再立碑。这样,家族中的人气运也好了,而死者也有了气派的墓碑,后嗣更是将孝彰显。
所以这么看来,三年的新坟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深刻的文化,以及人们的文化心理,而且还是很有道理的。
结语人死如灯灭,什么都不剩下,即便是埋在土里,经年累月之后,也只会变成一抔黄土。但活着的人总有四年和牵挂,总要进行祭奠,毕竟孝道文化一直就存在,且被发展进鬼神文化中。因此立碑是很有必要的。然而,一个人死了前三年是不能立碑的,因为从风水、实际考虑,以及文化观念上来讲,都是不适合的。
如今,很多地方都流行火葬了,但人们对于死去的亲人的思念却没有因为方式而改变,所以火葬后还是会有墓地,以及墓碑。看似简单的背后,是对亡者的纪念,是人们的情感表达,所以墓碑它承载的东西很厚重,我们需要看重,并挖掘背后的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农村老话“新坟不过社,老坟不过清明夜”有什么典故
在我们安庆这边有句老话:“新坟不过社”的说法,但老坟必须要在“清明节”前三天去扫墓,“清明节”当天也可以扫墓凭吊。清明扫墓必须要上午进行,过了午时可不行的。这个“社”指老皇历中的“春社日”,新坟必须要在“春社”前进行扫墓,下葬三年都必须在“春社”前进行。农村有人知道“春社日”,现在日历上也标明“春社日”,翻一下日历也能查到哪一天是“春社”。老坟就没有这个讲究了,只需在“清明节”前三天扫墓即可。“清明节”前三天为什么不能扫墓,我们这边无人知道了,只知道有这么老规矩。但“清明节”当天是可以上坟扫墓的。
一、安庆人“清明节”扫墓为什么有“新坟不过社”的说法?我们安庆农村人把“春分”当“春社日”,但有一年我在日历上发现“春社日”比“春分”节气早三天,说明“春社”和“春分”有可能不是一天。现在农村知道“春社日”是哪一天的人不多了,我70岁堂哥说,春社是“立春”后第5个“戊日”,反正我也不懂。为什么“清明节”扫墓“新坟不过社”?可能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了,民间流传去世的人刚到阴曹地府,举目无亲,如果祭扫,供品会被孤魂野鬼抢走,在“春社”前祭扫供品没有孤魂野鬼抢劫。看来阴间也是不太平啊!“清明节”前三天不能祭祀,我只听说也是先人收不到供品幂币的典故。如果垒坟,给老坟添土,砍树枝,修坟台,要在“清明节”当天上午进行,据说是其他时间动坟上一草一木,是对祖先不尊重,也不旺活着的人,后人可能败落。
二、安庆农村人“清明节”有在家门口祭祀先人的传统安庆农村有“清明节”在家门口祭祀先人的传统习俗。“清明节”这天上午时段,对找不到坟头的,亡先人没有后代的,可以在家门口祭祀一下。但有坟头的亡人,直系亲属还是要上坟祭扫的。安庆人“清明节”祭扫称之为:“做清明”,以家族为单位,按男丁出钱,过去女性不能上祖坟山的,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中没有男丁,女性也可以上坟祭扫了。“清明节”前后,还有踏青赏春的习俗,所以,安庆人“做清明”还顺带着踏青。今年,安庆可能要“交通管制”,如果出行不方便了,也可以在家门口祭祀。另外,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不要带火种带进山。现在农村也没个人在家,一旦山场起火,都找不到人扑火。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用鲜花祭祀,我就见过一女性,只带鲜花,一个墓碑前插一枝黄菊花,叩个头就走了。
三、“清明节”扫墓,意义是缅怀先祖,不忘祖恩,祈求列祖列宗庇佑人们继承和坚守“新坟不过社”的老话,是因为这是“做清明”的规矩,没有规矩,也就没有了禁忌,没有了庄严肃穆,没有了敬畏之心。凡事总得有个规矩,有规律可循才行。“新坟不过社”还是让先人得到活着的人一片孝心,先人在另一个世界里有尊严,有质量,这也是活着的人精神寄托。只要寄托我们的哀思,用什么方式都行。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4/169626207112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