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氏简介(葛天氏)

时间:2024-03-02 13:36:17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凉话刺骨

商丘古国史记之以乐留史的葛天氏

■主讲人

马媛媛,女,汉族,河南开封人。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商丘师院历史与社会学院任教,先后讲授古文字学、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学史、消费心理学及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主要从事先秦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目前已在《中国农史》《西南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图书与情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贵州文史丛刊》等核心期刊发表了数篇论文,主持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3项,参与完成教育部项目1项、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等省级项目3项。

■阅读提示

太多的细节已淹没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之中,以至于今人谈起过往,很多时候只能隐隐约约含糊其词。就商丘而言,自上古至秦汉间有众多古人、古部族在此繁衍栖息并建都,葛天氏、朱襄氏、栗陆氏、有虞氏……名字好像很熟悉,但故事已被时间稀释。不能不说这是商丘人的一大憾事。今天,晚报特邀请对商丘古国历史深有研究的商丘师院马媛媛老师,为大家讲述商丘历史上的古国风云,还原那一段段云谲波诡的历史。

葛天氏名字的由来

在“商丘古国史记”系列讲座中,我大体上会按照时间顺序为大家尽量详细地再现上古时期至秦汉时期的商丘古国历史。但是由于时间的久远,史料记载的缺失,考古发现的不足,很多历史已经无法完全真实、详尽地呈现。这些遗憾也只能留待时间去弥补了。

我们的故事从葛天氏开始。在商丘,大家对葛天氏应该不会太陌生。他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古帝王,如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汉书音义》云:“葛天氏,古帝王号也。”《汉书·古今人物表》中记载了很多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比如大家熟知的女娲氏、共工氏、有巢氏等,也有生活在商丘地区的朱襄氏、葛天氏。

《通鉴外纪》中的记载认为这些部落首领作为天下共主均是继承自伏羲氏:“庖牺氏殁,女娲氏代立为女皇,亦风姓也。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卷须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伏羲之号。”但是由于时代久远,目前我们对于他们的很多具体信息所知有限。《三皇本纪》中便这样说:“斯盖三皇以来有天下者之号,莫知姓氏、年代、所都之处。”

可能一些人对此会有疑问,对这些上古部落,就算不知道他们的具体群体、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征,也总该知道他们处在哪吧,怎么会“莫知姓氏、年代、所都之处”?其实这个问题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我们通过对上古部族及夏商周时期的部族综合研究发现,当时的部族多处于连年迁徙的状态。建立商王朝的殷部族在盘庚迁殷之前是多次迁徙,即使到了夏商周时期,部落的迁徙也是极为正常的。因此,要考察这些部族的所居之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关于葛天氏,目前我们确切知道的信息是他发明了制葛之术,为上古民众提供可用作衣物的葛布、可作粮食食用的葛粉以及可盖房用的建筑材料,创造出能使人强身健体的舞蹈。正是因为他为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葛天氏的后裔葛伯国在夏朝末年被卷入商汤伐夏之政治事件中。因葛天氏是夏朝的同盟国而被商所灭,这一事件也使一直默默无闻的葛伯国永载史册。

葛天氏名字来源于植物“葛”。葛是一种豆科藤蔓多年生草类,其根部可制葛粉,营养价值很大;葛藤的纤维又可织成葛布,上古人民常用葛布制作衣服。先秦诗歌总集《诗经》中多次出现“葛”,《葛蕈》《葛藟》《采葛》《葛生》《葛屦》等作品甚至直接以“葛”来命名。一些作品在描写自然风景及先民的生活场景、生产劳动场面时,常常会出现“葛”的身影。像《周南·葛蕈》中的“葛之蕈兮,施于中谷”之句描写了葛生长的样子,全诗出现了用葛制布、制衣的描述;《小雅·大东》中的“纠纠葛履,可以履霜”之句说明当时人们穿着葛制的鞋;《王风·采葛》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之句写明了女子采葛。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葛”在先民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学者何光岳认为:“葛天氏正因发明以葛藤纤维织布为衣,以葛根为粉作粮食,故称为葛天氏,葛氏族、葛国也因此而得名。”

葛除了能做葛粉、葛布外,葛还能做搭建房子的穹庐,这一用途与“葛天”之号的联系更为紧密。《路史》卷七中这样写道:“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儗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说文》中说:“葛,盖也;与鹖皆音盖。而《集韵》云:盖,覆也。居曷切;盖、曷、盍,古通用。”如果按照“葛”为“盖”的意思理解,那么“葛天”的意思就应该是如穹庐般遮住天空,即“盖天”之意。因此学者李玉洁认为:“葛天氏之所以用‘葛’为号,当是最早发明或最早用葛制成衣物或用葛搭建房子的部族;以后有更好的建房材料,人们开始用葛编制粗细不同的葛布来制衣。”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葛天氏”的名号为“葛天”而非“葛”,“葛天”的名号更有可能与建筑房屋屋顶所用的建筑材料为葛有关。

葛天氏之乐的魅力

远古时期,虽然生产力低下,经济水平不高,但人们对音乐同样有着强烈的追求。近些年的考古发掘,可以很好地证明古时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和向往。比如河南贾湖遗址就出了距今7800年至9000年的贾湖骨笛实物,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从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当时流行的音乐既有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歌舞《大夏》,也有祈求庄稼、牧草快快生长的歌舞《奋五谷》《遂草木》等。葛天氏也创造了一种乐舞。从《吕氏春秋·古乐》和《事物纪源》中的记载来看,远古之时多有水灾,人们因湿冷而多病,葛天氏于是创造可健身强体的舞蹈,使人们活动筋骨,疏阴导滞,功绩极大,从而受到百姓的尊崇。葛天氏最终以这种舞蹈而名载史册。从这些相关的记载来看,葛天氏发明的似乎是一种更类似于如今健身操的舞蹈。

葛天氏发明的这种舞蹈具体是如何跳的呢?这个现在恐怕没人能够完全再现了。不过通过一些古人的记载,还是可以对这种舞蹈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的。《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之乐”又称为“牛尾歌”。再结合《群书考索》和《周礼》中对这种舞蹈的描述,我们总结葛天氏发明的这种舞蹈的主要特点是人们一边唱歌,一边拿着牛尾巴,边歌边舞。

除了拿牛尾巴边唱边跳外的舞蹈外,葛天氏之歌也被后人津津乐道。《艺文类聚》卷六十六记载:“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三十七这样描绘葛天氏之歌:“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由这些记载可见,葛天氏之歌是大合唱,场面极为宏大。葛天氏之舞与葛天氏之歌在当时是广泛传唱,深受民众喜爱。

这种拿着牛尾巴的舞蹈及歌曲被历代学者认为是夷乐,也就是少数民族的音乐。宋人陈畅撰写的《乐书·周礼训义·旄人》中这样说道:“散乐,非在官之乐也;夷乐,非华夏之乐也。”宋人易祓的《周官总义》卷十四记载:“旄人者,执牛之尾以为舞者也。所掌者旄舞,而所教者,散乐、夷乐;盖散乐者,野人之舞;夷乐者,四夷之舞。”

这些对“葛天氏之乐”为夷乐的论断表明,葛天氏部落应属于东夷部落,“葛天氏之乐”为散乐则证明这种音乐不是高雅的宫廷音乐而是民间音乐,虽然俚俗却受众甚广,这让我们更能理解唱葛天氏之歌时为什么会出现“千人唱,万人和”的场面。

正是因为葛天之乐演奏时人们的那份快乐、逍遥及自在太令后人向往,才会有了后世诗篇中葛天氏之民常为自由逍遥之人的象征。而“逍遥”这一特点的凸显,恰好用以表达诗人对恬静闲适生活的向往。《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云:“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元代诗人沈禧《竹窗词·阮郎归山寺樵歌》有句:“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也借葛天氏来表达当衣买碑文以研究时的快乐:“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这些诗文,岂不是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强烈向往吗?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2/1696261967123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