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是哪个朝代的事(狸猫换太子是哪个朝代)

时间:2024-03-02 15:56:37 来源:网友上传 编辑:简单的爱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狸猫换太子这件事?

"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清人石玉昆将这个故事在《三侠五义》中进一步丰满,这出"宫斗"大戏便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以至于后来"狸猫换太子"不仅仅是指一个"亦真亦假"的故事,还指以假冒真。

亦真亦假的"狸猫换太子"

《三侠五义》称宋真宗时,刘妃与李宸妃在同一时段怀孕。为了确保自己将来的地位,刘妃与太监合谋将李宸妃的孩子换成了被剥皮的狸猫。李宸妃因为刘妃的陷害被打入冷宫。待宋仁宗即位后,包拯奉命前去查办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中途了解到李宸妃当年的冤屈,随后便为其平反。

而根据《宋史》,李氏是在二十四岁时,即大中祥符三年(1010),以刘娥侍女的身份生下了仁宗赵祯。此时的李氏没有妃嫔的身份,又是刘娥的侍女,因而尚无子女的刘娥将赵祯养为己子,其实是合乎规范的。赵祯作为真宗当时的唯一子嗣,也为刘娥在两年后成为皇后加重了砝码。

宋真宗死后,赵祯即位,刘娥也顺利成为皇太后。而因为包括李氏在内的众人都惧怕刘娥的权势,所以没人敢告诉赵祯有关其出生的真相。因而明明是皇帝生母的李氏被遣去为真宗守陵。在明道元年(1032)病死后,她也只是按部就班地被封了个宸妃的妃位。

第二年,刘娥也因病去世。被蒙在鼓里二十多年的仁宗这才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刘娥和李氏都已去世,仁宗也没有机会再去追究什么。他只能怀着复杂又痛苦的心情认回生母李氏,并将其追封为皇太后。

这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情节,相较于真实的历史无疑是假的。然而它又有真的一面——"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博弈"。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背景是宋真宗至宋仁宗时期。宋真宗作为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本与皇位无缘。但因为两位兄长接连与父亲闹翻,真宗便成了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虽然按制是该真宗即位,但无论是在即位前还是即位后,真宗的处境都不算好。在即位前,真宗并没有深得父亲的喜爱。且真宗的生母李皇后更偏爱其同胞兄长皇长子赵元佐。所以若是没有吕端等大臣的鼎力支持,那宋太宗之后的帝王可能还真的不是真宗。

即位后,李皇后和其他兄弟们对皇位的威胁依然存在,真宗便不得不对吕端等人极尽依赖。而这些经历,让真宗虽是帝王,但性格庸懦。

如此怯懦的君王,让一大批凭借科举步入朝堂的臣子捕捉到了壮大士大夫群体权势的契机。而宫中诸如真宗生母李皇后、真宗"真爱"刘娥等人,也嗅到了机会的存在。

因而真宗时期,以刘娥为代表的后宫势力与以士大夫为核心的前朝势力,其争斗完全担得起"激烈"二字。且这种斗争在刘娥以真宗的名义"垂帘听政"时,达到了一个高潮。

所以"狸猫换太子"中的"反派"刘皇后,和"正派"包拯,正反映了宋真宗至仁宗时期北宋朝廷的真实政治斗争,且还反映了后世对刘娥的否定态度。

此外,"狸猫换太子"中真宗看到李氏"生下"被剥皮的狸猫便大怒的情节,也是有一定真实性的。这倒不是说李氏真的生了个怪胎,而是说真宗真的很迷信。

前面我们提到真宗性格庸懦,虽为皇帝但总是战战兢兢。而这种性格和处境让真宗时常以"天命"作为"安慰剂",用各种迷信手段安抚自己焦躁不安的情绪。所以"狸猫换太子"写到真宗在看到狸猫后将其视作妖孽,勃然大怒,也算是非常接近真实的真宗了。

是故总得来说,"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虽明显地夸张了其蓝本,杜撰了很多内容,但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故事原型,尤其是抓住了原型背后的重要细节。

宋代以外的"狸猫换太子"

虽说刘娥并没有把李宸妃的孩子换成狸猫,也并没有明显打压李氏。但在清代,尤其是清末,民间还流传着另一出以假冒真的"狸猫换太子"。

传闻康熙年间,还是皇子的雍正与出身浙江海宁豪族陈氏的陈世倌关系亲密。当时两家又在同年同月同日甚至几乎同时各迎来一个新生儿,所以雍正邀陈家把孩子送入宫一趟。结果数日后,陈世倌发现被送回来的孩子不是自家的孩子,甚至连性别都从男变成了女。

当时陈家的震惊大抵不亚于"狸猫换太子"之中看到狸猫的真宗。但因为涉及皇家,陈家也不敢外传此事。后来乾隆皇帝南巡,专程去了陈家,并在离开时专程强调若不是帝王经行,那么他走过的那道陈家大门将永远不能再打开。

常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诸如"狸猫换太子"这样的以假冒真大抵也逃不过这条箴言。《三侠五义》的故事虽有原型,但本质上还是篇小说。清代有关雍正和乾隆二帝的故事就更只是一个传言。不过这些故事中"以假冒真"的本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常见。这样去看,《三侠五义》的"狸猫换太子"也是真实得可怕了。

狸猫换太子的事情是真的吗?其实在历史上,宋仁宗确有认母一事

相信大家一定看过包青天系列的连续剧,自然也听过“狸猫换太子”的评书,老一代人们对这个故事一些戏曲说不定还能哼上几句。在清朝末期的时候,这个故事就被改编成戏曲在上海上演,相传,时期这个故事深受蒋公喜欢,待他退居台湾之后,台湾歌仔戏也有改编此剧。

故事讲述的是在北宋年间,刘妃没有儿子,于是,她心怀嫉妒,唯恐李宸妃生了儿子被立为太子,所以,她就与宦官郭槐定计谋害刘妃。最终,以狸猫巧夺其子,宫女寇珠于心不忍,将真的太子交给了太监陈琳。李宸妃流落民间,最后李宸妃得包公相助得以平反,刘氏自尽而死。

那么,这个流传甚广的“皇室巨大阴谋”在宋朝真的存在吗?今天就由笔者带领大家一起揭开这个狸猫换太子的真相。

其实,在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

“二十年前娘有孕,刘妃郭槐起下不良心,金丝狸猫来剥定,她道是为娘我产下妖精... ...”话说,刘妃15岁时,随蜀人龚美到了开封,龚是银匠,刘善敲小鼓。宋真宗未即位时,听鼓而看中刘,遂纳入府邸,以后,真宗即位,刘妃最终封为皇后。

由于,真宗的儿子皆夭折,她想生子却肚皮不争气。

有一李侍遂生一男,就是后来当政的仁宗赵祯。刘妃把赵祯取为己子,这样,赵祯就成了皇后的嫡子。而生母李侍女,后来,虽然也提升为昭仪,但是,完全不参予抚养赵祯之事。李侍女一则是看到这种安排对儿子的好处极大,二则是也得罪不起刘皇后,所有,也是不敢明言。

赵祯13岁即位,是为仁宗,刘皇太后垂帘听政,始终以赵祯生母自居,皇宫内外满朝文武皆知其中内情,但都是只瞒着赵祯一人。赵祯24岁时,李昭仪病危,刘皇太后提升她为李宸妃。李不久便死了,终年46岁,刘皇太后打算以普通宫人的礼仪葬她。

此时,宰相吕夷简不同意,他对皇太后说:“太后如果不考虑刘氏(指皇太后氏族)的安危,臣不敢讲话;太后如果想到刘氏的安危,李宸妃葬礼应从厚葬之。”刘皇太后顿时明白,将来宋仁宗总有一天会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于是,她便同意李宸妃以皇太后服饰收殓。

之后,刘皇太后将其棺中充满水银,从西华门出丧,停朝三日棺柩放在洪福寺中。

可以说,在此事中吕夷简出力不少。吕夷简太子太师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吕当宰相多亏他叔叔吕蒙正。蒙正少时,因父亲宠妾将他和母亲赶出。蒙正无处吃饭只好到庙中就食,庙中吃饭前必敲钟,寺僧厌蒙正,乃饭后敲钟,不令蒙正食,此事之后就叫“饭后钟”。

以后,蒙正中了状元当了宰相,反厚待寺僧,迎回父母,京剧有《状元媒》乃指蒙正。真宗曾问蒙正:“你的儿子可否重用?”蒙正答:“诸子无能,惟侄儿夷简有宰相才。”最终,还是吕夷简成全骨肉,保存了刘氏,使国不动荡。

刘皇太后65岁病死,临朝11年,政令严明。为真宗皇后时,她即努力学习,流览经史,协助真宗处理朝政。并且,在有人献上武则天临朝图时,她直接将其扔在地上说:“我不作此负祖宗的事。”她虽史称贤后,但是,也干过不少错事,如:贬名臣寇准、用奸臣丁渭等。

到了这个时候,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她死后,果然有杨淑妃将李宸妃之事告诉仁宗,还加了点油盐:“听说李宸妃是被害死的... ...”仁宗自然怀疑这个幕后黑手就是刘皇太后。最终,在李宸妃换棺下葬定陵时,仁宗哭视之。

他见李宸妃棺中因贮满了水银,所以,面色如生服饰都和皇太后一样,这才打消疑惑,随即说:“人言未可尽信呢。”此后,对刘氏家族待遇更优厚了。 刘后抢人儿子,使人母子不得团圆,实属大过。但是,她未曾杀人灭口,待李宸妃还算说得过去,处置政事功大于过。

并且,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从此之后,宋仁宗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从此,李宸妃之死真相被永久掩埋,民间对这位仁宗生母一生悲剧各种怜悯,并且,根据这段往事也是编出了各种故事演义传颂。

其实,皇室能发生此事,实乃私欲膨胀。此事根源还在于封建制度,试想,有个皇帝儿子,老娘该多显赫。历史上类似之事还有,明宪宗之妃万贵妃暗害其他嫔妃所生之子就是例子。管图书的女史生一子,即:后来的孝宗,被太监宫女联合掩护,6岁时才和宪宗相认。

女史随即被万贵妃毒死,孝宗依赖祖母的保护才未被万贵妃害死。但有趣的是,这两位皇帝在位时都比较慈善。

后世,将此一段演变成戏,刘妃、郭槐害李宸妃,李宸妃流落到天齐庙,幸遇包公,得以还朝,杀死郭槐,刘妃自尽。《遇皇后·打龙袍》经诸位大师演来,经久不衰,丝竹檀板音纷纷,田邑尽唱宸妃运。口吟击节之余,使人不能不叹文人想像力之丰富,皮簧之精湛也。

其实,《宋史》中并没有记载狸猫换太子一事,李宸妃也并没有流落民间,实乃后人流传罢了。而今,狸猫换太子已被评书戏曲传唱多年,我们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塑造出了如此生动形象的画面。但是,后世的狸猫换太子之说,全系捕风捉影,不可尽信。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三侠五义》』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怎么衍生出来的?

“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包公断案中,“心术不正”的刘后与太监郭槐狼狈为奸,将怀有身孕的李妃哄骗住,在她诞下儿子的时候,用剥了皮的狸猫换走,儿子带回宫里假装是自己所生。李妃被阴谋诡计所害,流落民间,后来被开封府秉公断案的包拯遇到,最后帮助仁宗认生母,揭露刘后的恶毒面目,李妃洗刷冤屈还朝。

这个故事用来传达忠孝的思想意义,确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需要知道,真实的历史和这艺术化的话本故事是完全不同的。且不说这“狸猫换太子”的戏码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刘后的恶毒形象也是后人完全捏造。历史上的刘后是对北宋发展有着大贡献的正派人物,仁宗的幼年成长也并未经历来自刘后的任何“虐待”。

那么问题来了,“狸猫换太子”这个狗血又传奇的故事,到底是怎么从无到有衍生出来的呢?

01 后世对历史的猎奇心理

虽然说“狸猫换太子”这一戏码在历史上不存在,但宋仁宗确实不是刘后所生,而由刘后抚养长大。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李妃最初是刘后身旁的侍女,负责照顾刘后的生活起居,后来被宋真宗临幸而怀有身孕。

但李妃所怀的这个孩子,是被宋真宗明令允许交给刘后来抚养的。历史上的刘后是个厉害角色,根本就不需要依靠城府心机去和别的后妃争宠,宋真宗对她的专宠,可是持续好多年、甚至至死方休的。

将尚在襁褓里的宋仁宗抱回宫里,刘后便视如己出,悉心培养。无论是在学业还是德育上,从未有疏忽,最后将他培养成一代明君。李妃比刘后去世得早,李妃去世不久,刘后便对其进行厚葬,但是年幼的宋仁宗并不知晓。

待到宋仁宗登基为帝,他不知从哪里听到的流言,说自己的生母并非刘后,而是李妃,李妃是被刘后害死的,是被迫服毒身亡。宋仁宗心怀愧疚,想要查明真相,就掘了李妃的坟墓,开棺验尸,却看到李妃面色如生,根本没有服毒而亡的痕迹,李妃下葬时所穿的服饰,也是按照皇太后的礼制来的。

这时的他才明白过来,是冤枉了刘后,李妃的确是自然死亡。

可是,为认生母而开棺验尸这种事情,在古代是尤其不吉利的,这件事情也轰动朝野,一时沦为“热谈”。正是因为这件事成了“热点”,每当后世的人提起这回事,都会以充足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扩充这件事的传奇色彩。

这也直接导致,这段历史故事成为了文学作品艺术创作的绝佳素材。

02 文学作品的持续加工

艺术创作、文学作品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但我们也不能小瞧了想象力的重要作用。“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从衍生、发展到成型,以及中途故事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完全是依靠宋朝以后历朝历代文艺工作者的想象力的。

元朝时期,有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虽然作者不详,但这部杂剧里却是以李妃为原型,第一次讲出了李美人为宋真宗诞下儿子,刘后秘密派宫女寇承御处死孩子。但这个宫女遇到陈琳,想办法把孩子藏在了妆盒里,送给南清官八大王收养,后来被立为了太子。

到了明朝,又有《金丸记》记载了清官包拯偶遇李妃诉冤情,包拯接下这个案子,经过重重阻碍帮助李妃认回儿子。在这个故事里,包拯是揭示故事中心的主要人物,包括“打龙袍”,都是塑造包公清廉公正、不畏强权清官形象的一个素材。

在同一时期,还有明代小说《百家公案》也是同一素材,第七十五回《判仁宗认李国母》也是运用同样的艺术手法,突出包拯这一重要人物的特点。

后来,在清朝文人石子裴所做的《正昭阳》,《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影印,讲述了包拯前往陈州粜米,宋真宗御驾亲征,平定滇蛮之乱。而在这时候,刘后以自己所生的女儿,替换了李妃所生的儿子,最后包拯审理此案,真相大白,宋仁宗迎接李妃回宫,而刘后服毒自尽。

在这时候,故事情节是刘后以自己的女儿换掉太子,而“狸猫换太子”的桥段还并未诞生。第一次出现狸猫换太子情节的,是在清嘉庆年间,李雨堂所作小说《万花楼演义》。之后,清代小说《龙图耳录》的第一回就是《设阴谋临生换太子》,讲的是刘飞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刚出生的儿子。第十五回至十九回写包拯审理李妃冤案,刘后畏惧,惊恐而亡,李妃还朝。在这时,“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初步定型了。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这一故事流传得越来越广。以至于后来在京剧中《打龙袍》、《狸猫换太子》和《断后》等剧目都是非常有名的。甚至还有很多其他衍生出来的剧目,比如川剧《盘妆盒》、弋腔《金丸记》、秦腔《抱妆盒》和淮调《铡郭槐》等,都是以“狸猫换太子”为经典桥段而衍生出来的“旁根枝叶”。

03 历史与艺术不能混为一谈

知道了“狸猫换太子”故事衍生的来龙去脉,我们就能更清晰得认识到:历史和话本戏剧完全不能混为一谈。

或许一定程度上,话本戏剧要比历史来得更精彩、更吸引人,或许细节刻画也更能让人信服,随着流传更深入人心,但艺术就是艺术,与真实的历史仍旧有着很大距离。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中,或许是为了突出包拯的清廉与公正,而将正派人物刘后反转成反派,将藉藉无名的李妃包裹成深明大义的形象,只为了更好地传达宋仁宗忠孝的中心精神。但我们仍需要知道,树立一个正确的唯物史观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仍需要知道,真实历史上的刘后不同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她对宋朝繁荣乃至后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亦值得被尊敬。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

参考资料:王林飞《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演变及文化底蕴》

大宋奇案 \"狸猫换太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宋仁宗在位前后共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自古以来关于他的出身便有着一种很广流传的说法:\"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最早出现于清代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而《宋史》和毕沅编写的《续资治通鉴》之中也有着这个故事的说法。

根据民间一些传言中的记载,当年宋真宗最喜爱的妃子是刘德妃,当时刘德妃和李宸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被立为皇后。刘德妃常有妒忌之心,她非常担心李宸妃生了儿子而被立为皇后。

于是便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设计,在李宸妃分娩之时由于血晕而不醒人事的情况下,又借助了接生婆尤氏的帮助,将一只被剥去了皮毛,光溜溜、血淋淋的狸猫换走了刚出生的太子。刘德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给了宦官陈琳,陈琳则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到了八贤王之处抚养。

再说宋真宗看到了被剥去皮毛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不可名状的妖物,便将其打入了冷宫。没过多久,刘德妃临产,生下了个儿子,她的儿子被顺利地立为了太子,刘德妃也被册立为皇后。可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六年后,刘后之子却又因病夭折了。由于宋真宗已无子嗣,只得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也就是当年被换走的皇子)收为了义子而封立为太子。

再后来,太子在冷宫之中与生母李宸妃见了面,母子久别之后又重新相见,两人都不觉泪水模糊了视线。刘后得知之后便开始拷问寇珠,寇珠最后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宋真宗面前又不断地进献谗言,宋真宗下旨将李宸妃赐死。小太监余忠自甘替李宸妃殉死,私放了李宸妃。另一个太监秦风将李宸妃接了出去,送去了陈州,秦风最后也选择自焚而死。李宸妃在陈州无法维持生计,只能住在破窑之中、靠乞食为生。

所幸包拯在陈州开仓赈粮,得知情况之后,与李宸妃假装作为母子,将李宸妃带回了开封。正当这时,宋真宗也已经死去了,李宸妃的儿子已经顺利地当上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趁进宫向宋仁宗狄皇后贺寿之际,将李宸妃带入宫中,李宸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宋仁宗又再一次见面,她也说出了事情的真相。随后,包拯又让郭槐供出这件事情的真相,时为太后的刘氏知道当时的阴谋已经败露之后,惊慌而死。

在正史《宋史》之中也确实有关于李宸妃的真实记载。李宸妃是刘德妃的婢女,在刘德妃怀孕之时,刘德妃就已经被立为了皇后,掌管后宫。在李寝妃生下后来的仁宗之后,刘德妃便立即将孩子从李宸妃怀里夺走并交给了杨妃养育,说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并请求皇帝把李宸妃生下的儿子赵祯册立为太子,将真相也一度隐瞒了几十年之久。

在宋真宗去世之后,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位,也正是宋仁宗。天圣九年,宋仁宗生母李宸妃病重,刘太后晋升她为寢妃。第二年,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本来决定只以妃子之礼下葬李宸妃,可是宰相吕夷简却上书给刘太后说,宋仁宗现在虽然并不知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可是在太后百余载之后,一定会有人向宋仁宗告知实情的。

如果宋仁宗因此而怨恨太后家人,那时无论是谁也难以控制得了的呢?因此,现今还是应当按照一品葬礼安葬李宸妃,到那时即使谁会说一些不利于太后您的坏话,宋仁宗也应该不会对刘家的人做出一些不利的举动。最终太后也决定以一品的葬礼安葬李宸妃。

倘若说\"钱有两戈,伤尽古今人品\",那么可以说\"权势则为狐妖鬼魅,迷惑世人之心。\"宫闱之中,常有勾心斗角;红墙之内,素怀尔虞我诈。

权势纵然是很诱人,但它终究是暂时的,好似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也就是说它只是短暂地被拥有,最终还是会被更有实力的人给夺出。

作为个人观点,我认为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是生而不平凡的,但我们应当去了努力做好最真实的自己,最合适的自己也就可以了,不必去过度贪慕那些身外之物。皇室之中,那些互相角逐的总会以血腥的结局而告终,而相比较而言那些看得开一点的皇族成员则会安保晚年!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302/169625231472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