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为什么没有传承下来(国家为什么不提倡墨家)
墨家为何消失了?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在先秦诸子中可谓气势夺人、不同凡响,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然而,自秦汉以降,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主宰了两千多年来专制王朝的庙堂政治;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唯独墨家在刹那的辉煌之后,神秘地销声匿迹了,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个组织,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寻不见了踪迹。那么,墨家究竟为何会落得如此悲凉的结局呢?
墨家具有鲜明的性
墨家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的打压。历史上,儒、道、法三家甚至佛教都有被统治者收为治民工具、加以推崇的时候,但是唯独墨家从未有过,因为墨家从思想到组织,完全就是反对国家集权统治的。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系统的学说,还有自己严密的组织,而这正是一个其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墨家的内部组织实行巨子制度,其领袖称为“巨(钜)子”,取“手握矩(尺)的大匠”之意。巨子是“墨者”组织的领袖,负责给墨徒传道授业,并将门徒派往各国做官,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墨家门徒则必须绝对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而舍身行道,即便是统治阶级的严罚厚赏,也不能动摇他们对巨子的服从。
例如墨家有一个门徒叫胜绰的,墨子派他去齐国将领项子牛手下做官,结果他见利忘义,违反墨家主张,擅自帮助项子牛攻打鲁国,结果就受到了墨子的严厉批评。这还算是幸运的,秦惠文王时,墨者巨子腹黄复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王本来已经网开一面,打算送个人情给腹黄复,但腹黄复还是以墨家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亲手把那个儿子给杀了,可见墨家内部纪律之严明。这种纪律严明的世俗化组织,对于国家的专制君主而言,无疑是个无法容忍的威胁。
更何况墨家与其他学派另一个重大的不同,就在于墨家弟子往往会在巨子的号召下,不惜牺牲生命地去推行和捍卫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有一次,鲁班为楚国造了云梯,将要攻打宋国。墨子于是千里迢迢地赶到楚国宫廷,同鲁班进行了一场沙盘演习,挫败了鲁班的9次进攻,并且扬言数百墨家死士正在宋国严阵以待,楚王被迫打消了攻宋的念头。可见,墨者都是为了信仰,而敢于赴火蹈刃、死不回头的人。墨家子弟在巨子的带领下,为了锄强扶弱、声扬正义,可以把生家性命抛之脑后。用孟子的话讲,就是“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说只要对大众有利益,全身从头到脚被磨成粉末,墨子也愿意。这种不畏强权、敢于牺牲的反抗精神固然可贵,但却注定不会被统一王朝的统治者们所容忍。
更要命的是,墨家思想从一开始便是平民化的。在墨家的思想学说中,平民的地位高于国君,要由天下人推举贤者为天子,而且当其不能顺应天意时,平民还有权力把他赶走。这从某种意义上看,接近于西方早期的选举思想。这种思想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当然不为统治者所容忍了。
所以,墨家严密的组织结构、一呼百应的弟子从众,以及其反抗暴力、强权这类政治主张,都决定了它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一旦“六王毕,四海一”,君主就势必以臣民为敌,不但墨家这类的组织不可能继续存在,甚至秉承了一些墨家思想、以除暴安良为己任的游侠都会因“以武犯禁”而为朝廷所不容。
墨家思想体系的困境
大一统的封建统治者扶植儒家,打压其他各家学派的做法,的确是导致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多数时间里如此)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造成两者这一不同结局的,则是墨家思想的理想主义成分,而这也是导致墨家消亡的内在原因。
在墨家的思想体系中,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而不能像孔夫子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诸如此类。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注定了墨家学说在当时只能是少数精英的信仰,而无法为绝大多数民众所接受,并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佛教和道教虽然也有一些类似的禁欲主义主张,但佛教许诺信众来世和极乐世界,道教则许诺今生的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更不用提房中术之类实用通俗的内容。而墨家则不同,它作为世俗学说,在主张苦行僧式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的同时,并不能像佛教等宗教学说那样提供一套诱人的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人们在禁欲的同时能够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而从心理学上看,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被淘汰的未必是糟粕
不过,虽然墨家早已成为遥远的绝响,其思想在秦汉以后的中国文化中几乎完全丧失了影响力,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至今依然对我们有着启迪作用。
例如墨家主张“强本节用”,不仅强调生产活动的必要性,而且将节约消费同物质生产放到了同样重要的地位,指出过渡消费的奢侈行为会造成国家财富的流失,并损害效率与公平,造成社会的动荡。
这在今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在如今的国际社会,一些发达国家长期的过度消费,例如美国就以不到全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超过25%的资源,这不仅造成它们国家财政赤字的连年攀升,而且必然相应地剥夺了落后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的权利。
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因此奢侈浪费之风日盛,特别是大肆购买奢侈品导致了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却对扩大生产和提高技术工艺没有丝毫贡献,这对于一个尚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可见,无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中国国内,按照墨家“强本节用”的思想去发展生产,提倡节约才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正途。
墨家家还提倡“非攻”,其主旨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认为战争不是治国良方,主张以德义服天下,穷兵黩武者最终只能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当今世界,个别大国因为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而有恃无恐,对弱小国家肆意欺凌,不断制造非正义的局部战争,造成数十万的生命死去。被逼无奈的弱小民族无力在战场上反抗暴力,于是便将矛头指向了那些大国的民众,恐怖主义也便产生了,这些大国最终付出了墨子几千年前就预言过的代价。
另外,墨家主张“兼爱”,认为天下的一切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的“交相别”,即亲疏远近,利益之别。因此,要除去天下之大害,就必须视别人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样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这一思想无论对于贫富分化已很严重的中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今,中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国内的穷人往往怀有“仇富心理”,认为富人的财富大都是剥削而来的不义之财,而富人则经常“惧穷”,害怕穷人会抢夺自己的财产甚至威胁自己的人身安全,这种相互的仇视和不信任其实正是源于墨子所谓的“交相别”。我们要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需要像墨家所主张的那样,一方面靠国家调节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富人去回馈社会、关怀穷人,通过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等途径实现“交相利”,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军事上看,墨家重视技术在积极防御战略中的应用,墨者研制了对付高临法、穴攻法、水攻法等当时最为先进的12种攻城方法的防御器械,它们的应用对于墨家屡屡挫败强敌至关重要。有着强大的技术力量,再加上他们训练有素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墨者往往只有几百人便敢于对抗成千上万的攻击部队,而且往往能够大量地杀伤甚至击败敌人。墨家对技术的痴迷,在古代中国可谓独树一帜,他们的一些战略与技术的完美应用,对于现代战争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墨家学派为何在秦汉以后突然消失?七大因素注定墨家的没落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历史上人类思想和智能突然爆发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好像加了外挂,一下子涌现出足以影响人类未来走向的哲学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印度的释迦牟尼等登上世界哲学的舞台。这被称之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在文化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与西方哲学家一起共同点亮了人类思想的天空。
春秋战国时期旧秩序逐渐崩塌,新序正在形成。混乱产生自由,这正是人类思想的辩证法。哲人们开始孕育并著书立说传播他们的思想了。
周朝图书馆馆长老子率先建立了道家学说,他认为人要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与世界保持距离,生命才是自由的安全的;曾经放过牛吹过唢呐的孔子,建立了以“仁者爱人”为基础的儒家学派,提倡仁与礼并重,在爱有差等的基础上建立有序的社会;发明大师墨子从儒家中叛逃出来建立了墨家学派,他提倡人要无私地爱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平等友爱的由贤人治国的理想国。
老子爱自然,他的爱很冷静;
孔子爱道德,他的爱很现实;
墨子爱天下,他的爱很无私。
战国时期除了兵戎相见,还有诸子百家的互相辩论和诘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之后,道家不温不火,儒家走向衰落,而提倡“兼爱”极端利他主义的墨家,与提倡“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学派,开始统治哲学江湖。儒家孟子曾经满含嫉妒地说,天下不是墨家就是杨朱学派,他们是当时的显学。
历史总是波谲云诡。数千年的沉淀后,儒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道家则在暗处一直发挥辅助作用。对知识分子来说,儒家是安身立命之本,道家则是在仕途失意时退守的精神家园。而对世界爱得无私深沉的墨家,却在秦汉之后突然消失,风光不再。他们人间大爱的伟大情怀、对科学技术与逻辑理性的追求,也同时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他们沉默的声音,只是偶尔以游侠和农民起义的形式显示存在。
墨家突然消失有历史的逻辑,也有自身理论的矛盾因素。简单地说,中国宗法制的大一统的社会结构,不允许墨家的存在;墨家自身矛盾性和绝对理想主义,也从内部消蚀自我,这就是墨家从显学到绝学的主要原因。
墨家是黑暗王国中的一缕灯光,是战国混乱人与人厮杀中的一片心香。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因其无私大爱与理想主义,是特立独行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墨家无法适应中国宗法制集权社会,最终走向消亡。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理论,认为人要毫无保留地平等地爱别人,他认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别”,是造成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要像爱自己父母一样爱别人的父母;要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别人,赤血丹心毫无保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此人人相爱,才能达到人人互利天下大利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墨子反对不义战争,反对儒家提倡的一切不利生产发展的理论,如厚葬影响生产和人口增加,礼乐不能产生实际效益。他反对儒家的命定论,认为那样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力量。他们崇尚“强力”,我命在我不在天,用个人的努力掌握命运。
但不是所有的愿望都可以如愿以偿,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光芒万丈,墨家最终倒在社会与自我的双重攻击之下。
墨家创始人墨子是一个苦行僧式的人物,他的偶像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奔走于各国之间制止不义战争换取和平。墨家子弟也大多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死士,在天下大利面前宁可牺牲自我,也不追求个人一点私利。这需要伟大的理想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做支撑。
事实上,墨家苦行僧式的实践并不符合人性。墨家本身具有宗教团体的性质,但又与宗教的宗旨相抵触。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总是教人离苦得乐的。道教追求现世的快乐长生不老最后坐地飞仙,佛教则追求彼岸的来世的快乐。而墨家偏偏以苦为乐,没有几个人能忍受这种自伤自残式的理想主义,墨家的信徒越来越少。
墨家学派陷入了人才荒。墨子去世以后,墨家学派人才资源储备不足,缺少如道家的庄子、儒家的孟子那样的中流砥柱的人才。墨家从第二代巨子开始,不是为义殉身,就是默默无闻的搞科学研究逻辑理论,没有出现像孟子那样能把黑说成白、能把死人说活的大师。因此,墨家走向是没落是人才缺乏的必然。
墨家存在内在的逻辑矛盾。一方面追求“尚同”,希望建立统一思想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却设计出从下到上的选举制度,希望以贤人治国;一方面强调人的“强力”作用否定天命,另一方面却提倡“天志”“明鬼”,内在逻辑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和矛盾。
给墨家学派以致命打击的人,来自于儒家的孟子。孟子希望重振儒家的辉煌,他有“平治天下,舍我其谁”强烈的自信与担当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孟子是勇敢的斗士和雄辩家,他反对当时两大显学墨家和杨朱学派,并对他们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批评墨家学派的“兼爱”,无差别地爱天下所有人,事实上就是不爱。在爱的系统中忽略了君与父,而不爱父君,这就是禽兽。孟子把墨家说成邪说和异端,需要一棍子打死。吊诡的是,墨子本人是辩论大师,孟子的辩论技巧都来自墨子,无奈墨子的传人水平不高,被孟子一击即溃。
墨子的“尚同”思想内在地包含着专制主义的因素,他希望帝国建立起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体系,一切都要听天子的,天子说是就是,天子说非就非,严重束缚了思想自由,钳制了社会活力。墨子的同与孔子所同也有所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在保持独立性之下的和,而并非墨子强制性的同。墨子的“尚同”思想,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一种思想能否壮大取决于社会土壤能否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墨家兼爱尚同的理想主义,注定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结构中水土不服。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以宗法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模式,以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模式,根本无法接纳墨子的理想主义。农业经济安土重迁求稳不求变;宗法制讲究血缘亲疏远近;专制主义讲权力的高度统一。而墨家提倡兼爱天下,反对宗法制;提倡选贤与能的选举制,客观上反对中央集权;墨家子弟都崇尚武力行侠仗义除恶助困,甚至喊出了替天行道的口号,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如果说战国时期尚侠之风浓厚,国君对游侠尚能以礼相待的话,秦汉以后的统治者,在韩非子“侠者以武犯禁”思想的指导下,严厉打击游侠,终于让墨家走向消亡。
历史是时间的载体,线性的时间无法流转,历史也无法重复。假如历史可以回头,墨家的平等意识、科学精神能发展下去的话,中国将是另外一番模样。但这终究是假设。
墨家的兼爱情怀,平等意识,追求义利统一的人生实践;
墨家的扶贫济困的侠骨柔肠,摩顶放踵利天下的光辉理想;
墨家的自苦利他的无私奉献精神,相信努力改变命运的豪情壮志;
墨家的对科学技术和逻辑理性的孜孜以求;
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光辉的篇章,可惜过早失去了光芒。
墨家为何消失了?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在先秦诸子中可谓气势夺人、不同凡响,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然而,自秦汉以降,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主宰了两千多年来专制王朝的庙堂政治;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唯独墨家在刹那的辉煌之后,神秘地销声匿迹了,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个组织,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寻不见了踪迹。那么,墨家究竟为何会落得如此悲凉的结局呢?
墨家具有鲜明的性
墨家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的打压。历史上,儒、道、法三家甚至佛教都有被统治者收为治民工具、加以推崇的时候,但是唯独墨家从未有过,因为墨家从思想到组织,完全就是反对国家集权统治的。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系统的学说,还有自己严密的组织,而这正是一个其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墨家的内部组织实行巨子制度,其领袖称为“巨(钜)子”,取“手握矩(尺)的大匠”之意。巨子是“墨者”组织的领袖,负责给墨徒传道授业,并将门徒派往各国做官,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墨家门徒则必须绝对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而舍身行道,即便是统治阶级的严罚厚赏,也不能动摇他们对巨子的服从。
例如墨家有一个门徒叫胜绰的,墨子派他去齐国将领项子牛手下做官,结果他见利忘义,违反墨家主张,擅自帮助项子牛攻打鲁国,结果就受到了墨子的严厉批评。这还算是幸运的,秦惠文王时,墨者巨子腹黄复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王本来已经网开一面,打算送个人情给腹黄复,但腹黄复还是以墨家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亲手把那个儿子给杀了,可见墨家内部纪律之严明。这种纪律严明的世俗化组织,对于国家的专制君主而言,无疑是个无法容忍的威胁。
更何况墨家与其他学派另一个重大的不同,就在于墨家弟子往往会在巨子的号召下,不惜牺牲生命地去推行和捍卫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有一次,鲁班为楚国造了云梯,将要攻打宋国。墨子于是千里迢迢地赶到楚国宫廷,同鲁班进行了一场沙盘演习,挫败了鲁班的9次进攻,并且扬言数百墨家死士正在宋国严阵以待,楚王被迫打消了攻宋的念头。可见,墨者都是为了信仰,而敢于赴火蹈刃、死不回头的人。墨家子弟在巨子的带领下,为了锄强扶弱、声扬正义,可以把生家性命抛之脑后。用孟子的话讲,就是“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说只要对大众有利益,全身从头到脚被磨成粉末,墨子也愿意。这种不畏强权、敢于牺牲的反抗精神固然可贵,但却注定不会被统一王朝的统治者们所容忍。
更要命的是,墨家思想从一开始便是平民化的。在墨家的思想学说中,平民的地位高于国君,要由天下人推举贤者为天子,而且当其不能顺应天意时,平民还有权力把他赶走。这从某种意义上看,接近于西方早期的选举思想。这种思想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当然不为统治者所容忍了。
所以,墨家严密的组织结构、一呼百应的弟子从众,以及其反抗暴力、强权这类政治主张,都决定了它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要松弛许多。而一旦“六王毕,四海一”,君主就势必以臣民为敌,不但墨家这类的组织不可能继续存在,甚至秉承了一些墨家思想、以除暴安良为己任的游侠都会因“以武犯禁”而为朝廷所不容。
墨家思想体系的困境
大一统的封建统治者扶植儒家,打压其他各家学派的做法,的确是导致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多数时间里如此)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造成两者这一不同结局的,则是墨家思想的理想主义成分,而这也是导致墨家消亡的内在原因。
在墨家的思想体系中,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而不能像孔夫子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诸如此类。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这种高标准的要求,注定了墨家学说在当时只能是少数精英的信仰,而无法为绝大多数民众所接受,并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佛教和道教虽然也有一些类似的禁欲主义主张,但佛教许诺信众来世和极乐世界,道教则许诺今生的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更不用提房中术之类实用通俗的内容。而墨家则不同,它作为世俗学说,在主张苦行僧式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的同时,并不能像佛教等宗教学说那样提供一套诱人的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人们在禁欲的同时能够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而从心理学上看,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被淘汰的未必是糟粕
不过,虽然墨家早已成为遥远的绝响,其思想在秦汉以后的中国文化中几乎完全丧失了影响力,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至今依然对我们有着启迪作用。
例如墨家主张“强本节用”,不仅强调生产活动的必要性,而且将节约消费同物质生产放到了同样重要的地位,指出过渡消费的奢侈行为会造成国家财富的流失,并损害效率与公平,造成社会的动荡。
这在今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在如今的国际社会,一些发达国家长期的过度消费,例如美国就以不到全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超过25%的资源,这不仅造成它们国家财政赤字的连年攀升,而且必然相应地剥夺了落后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的权利。
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由于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因此奢侈浪费之风日盛,特别是大肆购买奢侈品导致了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却对扩大生产和提高技术工艺没有丝毫贡献,这对于一个尚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可见,无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中国国内,按照墨家“强本节用”的思想去发展生产,提倡节约才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正途。
墨家家还提倡“非攻”,其主旨是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认为战争不是治国良方,主张以德义服天下,穷兵黩武者最终只能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当今世界,个别大国因为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而有恃无恐,对弱小国家肆意欺凌,不断制造非正义的局部战争,造成数十万的生命死去。被逼无奈的弱小民族无力在战场上反抗暴力,于是便将矛头指向了那些大国的民众,恐怖主义也便产生了,这些大国最终付出了墨子几千年前就预言过的代价。
另外,墨家主张“兼爱”,认为天下的一切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的“交相别”,即亲疏远近,利益之别。因此,要除去天下之大害,就必须视别人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样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这一思想无论对于贫富分化已很严重的中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今,中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国内的穷人往往怀有“仇富心理”,认为富人的财富大都是剥削而来的不义之财,而富人则经常“惧穷”,害怕穷人会抢夺自己的财产甚至威胁自己的人身安全,这种相互的仇视和不信任其实正是源于墨子所谓的“交相别”。我们要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需要像墨家所主张的那样,一方面靠国家调节收入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富人去回馈社会、关怀穷人,通过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等途径实现“交相利”,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军事上看,墨家重视技术在积极防御战略中的应用,墨者研制了对付高临法、穴攻法、水攻法等当时最为先进的12种攻城方法的防御器械,它们的应用对于墨家屡屡挫败强敌至关重要。有着强大的技术力量,再加上他们训练有素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墨者往往只有几百人便敢于对抗成千上万的攻击部队,而且往往能够大量地杀伤甚至击败敌人。墨家对技术的痴迷,在古代中国可谓独树一帜,他们的一些战略与技术的完美应用,对于现代战争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儒家思想为什么会被很多人抨击?儒家思想真的让我们没有了血性?
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勤劳的人们在发展中形成各种文化。
在许多学说之中,儒家思想算是认可比较多的一种,占据一定的地位,被历代君王所推崇。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更是凭借地位成为了众多人竞相追捧的对象,很多人将他雕成石像参拜。
但仍有一部分人认为儒家思想并不仁厚,教人向善,反而是限制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没有了血性。
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儒家思想为何会成为许多人抨击的对象呢?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要想知道世人对儒家思想批判的真正原因,先要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以及大致发展脉络。
儒家思想最早起源于周朝。当时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对于上天的崇敬都是一样的,这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了“天民合一”的思想。
上天决定应该祝福谁,与祭祀无关,而是根据善与恶。善恶决定着人们的前程。
之后这种思想在孔子、孟子等人的发展下更加深邃。
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倡导人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人只有做到“仁”,才能得到上天的福报。
但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牵强,并没有真正对天为什么仁做出解释。
是他思想的继承人孟子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全新的学说。
孟子在这时候提出五种特质是人类的本质,这其中包括“仁”。而根据之前的“天民合一“思想,天的本质也是”仁“。
总体而言,儒家思想最关键的其实就是德育和仁善,教人远离邪恶,告诉人类要善良、宽厚、仁义。
这不禁让我们发出疑问,儒家思想崇尚的这些都是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为什么最后会被人认为是一种束缚呢?
关于儒家思想的批判
其实,国家最主要控制的就是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转变,才有利于君王统治。王朝的兴替,也就意味着一种思想的崛起和没落。
儒家思想受到排挤,便是因为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相契合。
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要尊崇儒家思想的理念,是因为那和皇帝的思想比较吻合,使得儒家思想显著发展。
但到了元朝,接受更多的是塞北文化,没有儒家思想那么多的弯弯绕绕。
元朝建立者——蒙古族极力打压那些有着儒家思想的人,由于身份地位低人一等,儒家思想也就因此失去了本来的颜色。
另外,儒家思想主张的思想是要重视礼义,注重人的内心世界,但是元朝却认为发展才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与元朝君王宣扬的思想大相径庭。
因此,统治者不能允许有其他思想的出现而取代自己崇尚的思想地位,所以儒家思想受到许多人的抨击也并不稀奇。
当然其中不乏有一些声音说,如果没有时代的变迁,君主思想的更迭,儒家思想本身其实就让人没有了血性,深刻压抑着我们的思想。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儒家思想中严格的传统礼教,以及我们熟知的“三纲五常”,其实极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社会进步发展以及向前推动。
例如,在清朝这种儒家文化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扭曲的文化形态,"男尊女卑"这种思想屡见不鲜。
五四运动期间这种批判达到了顶峰,许多学生、工人群起攻击,批判儒家思想的滞后。
当时社会正处于混乱时期,很多人找不到原因,更愿意将他归根于传统文化,他们认为是这种封建思想荼毒了人们,导致了今天社会进展缓慢。
但这其中有些传统文化真的是孔子、孟子提倡的文化吗?并不见得。
更多时候,一些封建思想大多是统治者为了迎合自身需要而形成的一些并不值得提倡的文化残余。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中虽然有很多的弊端和不足,它的主流文化还是正确的,这种思想帮助我们向善,远离黑暗,告诉我们很多学习、生活中的哲理。
儒家思想的本意是希望我们能够在节制的条件下认真的生活,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诚信、友善等达到最大化。
这无疑对于社会的进步是有好处的。
盲目地批判儒家思想的人只看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小部分,强调它对于历史方面的一些不利之处,并没有看到它的精华部分。
他们将传统文化抛弃,根本不了解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与阶段性,只要看到儒家思想对社会有一点不利因素,就把它扣上了泯灭人性的帽子。
那么到了现代,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呢?它的后续发展和接续又是怎么样的呢?
现代对儒家思想的看法
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又或是其他学派的思想,我们对待的态度都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思想的表现形式都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不能拿着当时的眼光来放到现在的政治背景之下,这样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对于儒家思想,我们对于其中孔子的言论,很多还是提倡的。
初中课本中也精心挑选出《论语》中的十则让大家进行背诵,其中很多探讨学习方法,比如每天要进行反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等,都是优秀的方法。
如今,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还是深入人心的,不少中学、小学甚至大学都以理性的态度向学生讲授孔子、孟子等人的突出成就。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因为时代的影响因素以及人们内心的想法遭到抨击,还因为其中的一些内容让人们觉得失去血性。
但儒家文化既然能够流芳百世,被无数人称颂,就一定有我们能够学习、掌握的部分。
我们不能危言耸听,一叶障目,要正确看待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让更多先进、有利于我们人类成长的思想发扬光大。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29/169625217972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