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简介资料个人(董卓简介)
三国时期董卓的生平简介,你对董卓持有什么看法?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权臣,因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授为羽林郎,跟随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讨伐汉阳羌人,粗猛有谋,力建战功,拜郎中,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免职。得到司徒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颇有功勋。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遇到京中,在北芒山立下了救驾大功,开始掌权。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实力大增。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出任太师。选用名士蔡邕等人,专断朝政,威震天下。初平元年(190年),受到袁绍组织的关东联军讨伐,遭到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自封相国,册封郿侯,广布亲信,呼召三台。
初平三年(192年5月22日),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为部下吕布所杀。
本名:董卓
字:仲颖
所处时代:东汉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颍川
虽然董卓为人粗猛,但在处事方面极有谋略,常常在羌人部落中游走,凭借其富裕的家庭背景,与当地羌族首领交好,而且董卓身强力壮,通晓武艺,马上功夫更是了得,加之其凶狠果断的性格,当地人都敬畏其三分,周边羌人也都趋炎附势。时机日渐成熟,董卓趁势发展自己的势力,拉拢迎合自己的羌人及豪强,并且收罗亲信。为了广招贤才,董卓家中几乎每日摆酒迎客,款待羌人豪强,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忠诚。
除了结交羌人,董卓还在暗中大批收罗落魄草寇、地痞无赖,甚至与他们称兄道弟,是他们成为自己的死忠之士。前期的董卓在当地豪强中极有威信,朝廷在解决西羌问题时,便看中了董卓的影响力,任用其为羽林郎,征战时期,董卓的勇猛强悍的特性得到了展现,纵横冲杀,左右开弓,一时威震四海。
如此,借着战时的功绩与日渐丰满的羽翼,董卓一步步离自己的最终目标越来越近,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在乱世中因其残暴的性格使其一路高升,手中所握权利无人能及,废黜少帝刘辩,扶植幼帝汉献帝,壮大董家势力,逐步问鼎中央。
你对董卓持有什么看法?下方评论区告诉小编。
【陇上人物】董卓
来源:【新甘肃】
【陇上人物】
董卓
董卓画像 图片均为资料图
董卓(?-公元192年),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权臣。董卓年少时骁勇彪悍,臂力过人。他成长于凉州,喜欢结交羌人,遍游羌中(今甘肃舟曲、宕昌、武都等地)。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之后又在张奂部下担任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屡建战功,35岁就当上了西域戊己校尉。后来,他又出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在镇压黄巾军起义中担任中郎将、前将军,成为一个领导羌汉军队的最高统帅。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三月,朝廷命车骑将军皇甫嵩领军出征,董卓被命为中郎将。七月,皇甫嵩因作战不力被罢免。八月,朝廷任命张温为车骑将军,董卓为破虏将军。政府军和叛军在美阳县对峙,张温、董卓初战并不顺利。十一月某夜,有流星划过天空,光芒照进叛军军营中,驴马都嘶鸣起来,叛军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准备退兵。董卓得知情况后与右扶风鲍鸿一同出击,打败叛军。叛军被打败后逃回金城郡榆中县,张温派周慎率领三万人追击,董卓向张温提出领兵接应周慎,张温不答应,让董卓率三万人讨伐先零羌。董卓军在望垣县被羌人、匈奴人包围,军粮不足,形势危急。董卓让士兵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外宣称是捕鱼,实际上是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最终摆脱险境,全军安全返回。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立刘辩为皇帝。大将军何进掌权,与司隶袁绍合谋清除宦官势力,而何太后不肯下诏,于是何进、袁绍私自召董卓领兵进京,以此逼迫何太后。董卓还没进京,何进已经被宦官谋杀。董卓远远望见洛阳上空浓烟滚滚,才得知朝廷发生重大变故,于是急忙下令进军。他打听到中常侍张让等人劫持皇帝刘辩上了北邙山,于是他向北邙山赶去。最后,董卓带着皇帝和群臣一起回城。董卓见到了公卿百官的迎驾队伍,太尉呵斥董卓回避,董卓指着崔烈骂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现在说什么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后来,他又引诱吕布杀害执金吾丁原,吞并了并州人的军队。董卓掌握了洛阳的所有军权。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请董卓担任司空。九月,董卓废除少帝刘辩,扶持刘协(即汉献帝)登基。九月三日,何太后被毒杀身亡。十一月一日,董卓自封为相国,拥有佩剑进入宫殿的特权。自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权势如日中天。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各州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二月,董卓提出迁都长安的计划。三月,刘协到达长安未央宫,董卓则留在洛阳对抗关东联军。由于是被迫迁都,董卓动用军队驱赶洛阳居民,导致大批百姓丧命。他在洛阳放火焚烧宫殿、官府、民宅,趁机搜刮财物,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四月,董卓来到长安。董卓在长安城东修筑堡垒居住,又在郿县(董卓封地)修筑坞堡,里面存放大量搜刮来的财物,并有三十年粮食储备。董卓在长安执政期间,毁坏市场交易流通的五铢钱,用洛阳及长安两地的铜人等各种铜制品铸造小钱。这种小钱制作非常粗糙,甚至没有轮廓和文字,百姓都不愿意使用,最终导致市场紊乱,物价飞涨。他的所作所为激起公愤。公元192年,司徒王允与吕布等设计杀了董卓。
董卓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其功过是非人们褒贬不一。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真实的董卓,并非《三国演义》里那般只有愚蠢、嗜血和贪色
如果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拉响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导火索”,那么董卓之乱就像一支点燃军阀割据混战的“雷管”,只听“嘭”的一声,“火药桶”终于彻底爆炸了!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一出场就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虽然被起义军狠狠地暴揍了一顿,但还是对救下自己的志愿兵“士官长”刘备同志进行了深深的鄙视。
接着进军洛阳,效仿尹伊、霍光当“摄政王”废黜了少帝刘辩,拥立汉献帝刘协,因为统治残暴引起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结果双拳难敌四手被迫迁都长安。
最后中了司徒王允的美人计,与貂蝉、吕布谈起三角恋爱,被王允和“吃醋的”吕布联手杀死。
演义中的董卓被刻画成了一名愚蠢的军阀、嗜血的刽子手、残忍的暴君、好色的恶鬼,而历史上真实的董卓究竟什么样子呢?我们结合《后汉书•董卓传》进行一个深度地“角色还原”。
图1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董卓,里坡(饰)
一、成长在大西北的年轻“健侠”董卓生长在在陇西地区,靠近少数民族西羌的居住区,那里民风彪悍。东汉年间政府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多发于此处,为此政府专门设立护羌校尉来指挥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年轻的董卓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史书中说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可以说就是对董卓这类年轻“健侠”的生动描述。如果说《三国志》系列游戏中将吕布的武力值设定为100,那么董卓的武力值至少要70以上。董卓乱政时,越骑校尉伍孚想出其不意对他行刺,却被轻松躲了过去,可见他身手虽然比不了现代的李小龙,但绝对不差。
年轻的董卓与少数民族交朋友还是很够意思的。董卓与羌人的豪帅交朋友,这些少数民族头领来拜访,董卓杀了耕牛请他们吃饭。这就相当于你朋友从事交通运输,为了让你吃好喝好,把谋生的卡车都卖了,这样的“伟大友谊”你能不感激涕零?董卓带兵讨伐叛乱获胜,皇帝的赏赐自己一分不要,全都分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用来收买人心,如果不是他后来的黑化,这简直是新时代的吴起、赵奢。一手拉,一手打,靠着“胡萝卜+大棒”,董卓很快成为西北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图2 凉州地图
二、高明的战略战术实践者董卓除了在大西北锻炼出彪悍的体质与“慷慨”的行事风格外,他的军事才能也通过一次次的领兵作战获得了提升。中平年间边章和韩遂谋反,董卓帅军征讨出师不利,却依然不慌不忙、神色自如。不久某夜天空突然出现长达十余丈的流星,半壁天空火光如柱,边章、韩遂军营中战马狂鸣不已,众人以为这是不祥之兆,而董卓趁此良机,突袭边章、韩遂大获全胜。后来孤军深入被叛军包围,董卓命令士兵在河中筑起堤坝捕捉鱼虾迷惑敌人,以此掩护伺机悄悄撤退,居然做到了军队毫发无伤。
董卓初到洛阳时,手下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们,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图3 吕布(?-198),字奉先
后来他又利用吕布杀死丁原,接收了全部京城防卫部队;挑拨吴匡和何苗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吞并了他们的军队,真正实现了兵强马壮。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出师不利,于是带着汉献帝迁都长安暂避锋芒,同时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不断对各地军阀进行挑拨。不出所料,不久关东联军便开始陷入内斗,孙坚被刘表部下黄祖所杀,袁绍、公孙瓒等人也相继爆发战争。如果假以时日,董卓真的“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历史没有如果,不久他被吕布等人所杀。可见董卓战略、战术虽然不及同时代的曹操、诸葛亮等人,但水平也确实不低。
图4 董卓(?-192年),字仲颖
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董卓出身西北地方军阀,不像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家族那样受到世家大族的顶力支持,如何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成为摆在董卓面前的首要难题。
控制首都洛阳后,董卓开始了收买人心、扩充政治势力之路。先是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自己升迁为太尉,掌管了全事和前将军事务。又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利用政治上的合法身份,任命中央、地方的大小官职。为了获得更多文人、士大夫的支持,董卓针对“党锢之祸”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
“党锢之祸”是东汉中后期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宦官集团的获胜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要么被杀、要么被监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董卓上台后利用手中职权积极为陈蕃、窦武以及其他的党人平反,恢复其名誉及待遇,又重点提拔党锢之徒陈纪、韩融等人,就连当朝大文学家蔡邕也受到重用,三天之内历遍“三台”,官至宫廷随从官。
图5 刘协(181年—234年),即汉献帝
一番动作下来,董卓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整个东汉王朝已经基本上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
上帝与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董卓专横跋扈、暴虐不仁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无辜官员平民、焚烧洛阳……种种罄竹难书的恶行使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最终,董卓死于王允和吕布的联合谋杀,尸体入灯芯做成了连烧多日的“大蜡烛”。
董卓死了,死有余辜。我们不能只看到《三国演义》中他那暴虐的一面,还要认识到他了不起的一面,凭着不凡的军事、政治才能,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舞台上占据了重要而又极不光彩的一席之地。
文:辽逸
参考文献:《后汉书•董卓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29/169624615940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