犰狳(九余犰狳怎么念)
不要说认识,连名字可能都不会念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生王晗在研究员王博的指导下,与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报道了来自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混翅鲎一新属新种:秀山恐鲎( Terropterus xiushanensis gen. et sp. nov. )。此次发现推进了混翅鲎类在中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研究,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鲎化石记录,扩展了关于此类动物形态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认知。
秀山恐鲎(a、c、d、e、f:附肢;b:背侧及腹侧复原图;g:生殖附属器及生殖盖板)
当读到这则消息时,第一反应不是这是什么动物,而是“鲎”怎么读?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样的困惑呢?
这个字读 “hòu”。鲎,是属于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其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后用尾剑和最后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进化、或灭绝,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除了鲎,还有很多别说认识,名字或许我们都叫不出的动物。
魟( hóng ),与鲨鱼近缘,均属软骨鱼纲,亦称鲨纲。相较于鲨,魟的身体扁平、盘形,5对鳃孔和口通常位于身体下侧;与鲨不同之处还有胸鳍巨大、翼状、生于身体及头的侧面,鳃孔上方。许多魟的游泳和呼吸方式与鲨不同,以胸鳍为运动器官借以推进身体,用位于头背面的喷水孔吸水(而非经口)进行呼吸。魟的尾部一般细长,许多种类的尾有一至多个尖锐而有锯齿的毒刺,蜇人可致疼痛。
魟
鼩鼱( qú jīng ),属于食虫目鼩鼱科,靠吃蚯蚓、昆虫等为生,虽然长得极像老鼠,但其实两者没有任何关系。它是最早的有胎盘类动物,产生于中生代的白垩纪,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体长仅4~6厘米,尾长4~5厘米,体重2~5克)。眼细小,视觉差,听觉、嗅觉发达。外耳壳不明显。适于食虫,是一种小巧可爱的有益动物。
鼩鼱
山魈( xiāo ),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头大且长,鼻骨两侧各有1块骨质突起,其上有纵向排列的脊状突起,其间为沟,外被绿色皮肤,脊间鲜红色。雄性每侧约有6条主要的沟,其红色部分伸延到鼻骨和吻部周围,这种色彩鲜艳的特殊图案形似鬼怪,因而人称山魈。
山魈为群居动物,小群落生活,嬉戏于丛林及岩石间,主要天敌是花豹,但花豹一般只猎捕雌性山魈和未成年山魈。
山魈
犰狳( qiú yú ),又称“铠鼠”。是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种濒危物种。与食蚁兽和树懒有近亲关系,用盔甲似的骨质甲保护自己。大多数种类的犰狳,骨质甲覆盖头部、身体、尾巴和腿外侧,这层骨质甲深入皮肤中,由薄的角质组织覆盖;头部,前半部和后半部的骨质甲是分开的,身体中间的骨质甲呈带状,可以灵活活动。在身体没有骨盘的地方长有稀疏的毛。犰狳有小耳朵和长尖的嘴。前脚上生有力的爪子,用于进行挖洞。
犰狳
名字难读的动物可远远不止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呢?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讨论。
来 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360百科
声 明:本文整理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头条号观点;如果需要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头条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粉红小仙女”犰狳「qiú yú」
这个粉嫩嫩的小动物你有没有见过呢?
犰狳qiúyú
它有一个美丽的英文名字“Pink fairy armadillo”,粉红仙女犰狳,是犰狳科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中文学名是“倭犰狳”。“犰狳”这个名字很怪吧,它读作qiú(球)yú(鱼),不知道当时起这个中文名的先生是谁,但我确定他的脑洞真的很大——这类动物真的既能变“球”也能变“鱼”!
过完年吃胖了,我团,我团,团不起来……
倭犰狳有一双小小的眼睛,身上覆盖着柔软的淡黄色毛,背部有灵活的鳞甲,且只通过薄薄的背膜与背部连接,铲形的尾巴从背部伸出。倭犰狳卷曲身体,用鳞甲来保护覆盖着白色绒毛的脆弱胸腹部。鳞甲包含24节,使倭犰狳可以轻易卷成球状,可惜它太胖,没有其他兄弟卷得完美。受到惊吓的时候变球,在土里打洞的时候就变成“鱼”了,还是“沙鱼”!
倭犰狳
倭犰狳分布在阿根廷中部的沙漠、沙丘以及灌木丛生的草地上,它们喜欢在蚂蚁洞旁干燥的泥土上打洞。倭犰狳号称“沙中游泳者”,就是因为它们在沙漠中挖土的速度和鱼儿在水中游的速度一样快!它的4个粗壮的爪子,可以帮助它们快速在密实的土壤中挖掘,背上鳞甲会变成扁平状,将身后的土压实,来防止洞穴坍塌,而且打洞手法一流,速度极快,如鱼得水!
像大多数犰狳一样,也通过嗅觉来寻找食物,它们主要的食物是地下的蚂蚁和幼虫。虽然这些是它们的主食,但蠕虫、蜗牛和其他昆虫也是它们的小点心哦。科学家曾经人工饲养过倭犰狳,发现在不提供昆虫的情况下,它们也是可以来点西瓜吃的。
粉红女郎需要保护倭犰狳生活在地下,所以对环境和重力的变化非常敏感,温度和土壤质量的突变,都会影响到倭犰狳的生活。为了自身的存活和安宁,倭犰狳必须占领一片充满致密砂岩和方便躲藏的净土。
但不幸的是,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家养狗、猫的捕杀,导致倭犰狳数量的下降。目前对倭犰狳的保护还严重不足,在2009年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哺乳纲贫齿类红色名录。
这小家伙就像是“穿山甲和地鼠的混合体”
玫瑰色或粉红色的鳞甲覆盖着倭犰狳身体的绝大部分,而且它的鳞甲非常柔软灵活,透过鳞甲甚至可以看到倭犰狳的血管。鳞甲本身也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因为血管很靠近鳞甲,所以倭犰狳可以选择在环境中暴露或者隐藏血管,从而调节热量流失。
倭犰狳的体毛也有助于其在温度多变的环境下调节体温。阿根廷夜间温度较低,当倭犰狳晚间在洞穴外活动时,就需要皮毛来保暖了。
终于找到一张露屁股的照片,它接近圆形的屁股上也有少许鳞甲状物质。
犰狳玩具
如此可爱的倭犰狳,每个人都不忍心看着它在地球上消失,尽管它们不生活在中国,但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呼吁身边的人,共同保护人类的好朋友——倭犰狳。
刨土现场的倭犰狳
犰狳虽萌也应避之最重要的是犰狳是除了人类以外,唯一携带痲疯病毒的动物。少数美国人喜欢将犰狳烹饪当作菜肴,其实这是相当危险的行为,因为痲疯病主要是经由飞沫传染,从嘴巴进入,同样有相当高的致命率。
痲疯病(leprosy)是一种古老的慢性细菌传染疾病,感染初期甚至不会出现症状,潜伏期可达5至20年。该疾病会在神经系统、呼吸道、皮肤与眼部出现肉芽肿,导致患处失去痛觉感知的能力,可以用抗生素治疗,但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象是肌肉无力,四肢无知觉,手指、脚趾麻木,视力变差,甚至会严重到要截肢的地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28/169624557137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