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号适合结婚吗(11月18)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手记:一枝一叶总关情
本报记者 周咏南 毛传来 王世琪
“我曾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熟悉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参与和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到中央工作后,也多次回来,每次来都要走上一两个地方”“今天来到这里,我的心情格外高兴”……
9月20日至21日,总书记先后到金华、绍兴等地,深入农村、商贸市场、陈列馆、文化园区进行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
这是党的后,总书记第六次赴浙江。其间一步一履,凝聚着总书记对浙江的殷切希望、饱含着对浙江人民的深厚感情、也指引着我国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20日上午,总书记第一站来到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
近年来,李祖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各类创业主体纷纷进驻,乡村旅游十分红火,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总书记先后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市集”、扎染商铺等场所了解李祖村发展变化情况。与村干部交谈时,总书记得知李祖村年人均收入达到5.2万元,十分高兴。
从脏乱差的贫穷村到共同富裕的带头村,李祖村的蝶变是浙江“千万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案例。
2003年6月5日,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花5年时间,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20年间,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浙江一以贯之,不断丰富着“千万工程”的内涵,1万个村也已经推广到所有行政村。今年,总书记对“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批示,浙江贯彻落实“千万工程”也进入新阶段。
李祖村恰似一扇窗,折射出浙江乡村的脱胎换骨。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乡村收获了千千万万个蜕变——
通达的道路、优美的环境、健康的食物、蓬勃的新业态,乡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中国网店第一村”“中国生态第一村”“中国第一农民画村”……浙江乡村一刻不停地朝着乡村振兴努力,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变成真实的场景;
乡村潜力得到激发,年轻人回来了。李祖村有50多家创业主体,从业人员200多名,有原乡人,有返乡人,还有新农人,一半以上是大学生。年轻人投身于这片田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新动能。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总书记的李祖村调研之行,再次让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乡村”在他心中的分量。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常常走进百姓屋内拉家常、站在田间地头问农事,彰显着心系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怀。
“千万工程”正是在这样的感情和实践中不断向纵深推进。在时代大命题里,浙江农村用20年的努力,标注下“千万工程”对浙江“三农”发展乃至中国“三农”发展的历史贡献。
“乡亲们好!今天来到这里,我的心情格外高兴。”总书记亲切地说,“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乡亲们要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李祖村,总书记多次提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对浙江意义非凡。2021年,中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光荣使命。出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系统建构示范区建设“四梁八柱”,成立省委社建委……自此,浙江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要求、强化了信心。未来浙江必将继续用千千万万个日夜,围绕乡村发展,不懈探索,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每个人都是义乌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浙江90个县(市、区)中,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义乌是不平凡的存在。
离开李祖村,总书记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考察调研。
走进商贸城,商铺林立、商品繁多。
“总书记好!”“欢迎总书记来义乌!”总书记所到之处,人们纷纷从商铺中走出来,汇聚到一条条通道上,掌声、问候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面对市场的商户、小企业主代表,总书记勉励大家:“义乌作出了贡献,还要再作新贡献。你们每个人都是义乌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还要继续努力、再造辉煌。”
2006年6月8日,同志赴义乌调研,在横塘村会议室,就学习义乌发展经验与金华、义乌市有关负责人和基层干部进行座谈时指出:“我对义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还感叹,义乌的发展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
彼时的义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崛起,在同志亲切指导下蒸蒸日上;如今的义乌,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蹚出新的路。今年上半年,全市GDP达到912.35亿元,增速9.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义乌的发展离不开四个字: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推改革。义乌经验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熠熠生辉——
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同志留给义乌乃至浙江的宝贵经验。
仿佛就在眼前。2005年,义乌的国际贸易额首次超过国内贸易额。这种转变也引发了诸如融资问题、通关问题等一系列矛盾,义乌遭遇“成长的烦恼”,光靠某方面的局部改革,已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在此发展的关键时刻,义乌再次迎来同志。记者回想起那次调研,对这些体制机制上的不适应,同志生动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小孩子成长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
改革的齿轮开始转动。在同志亲自推动下,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扩大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义乌实行史无前例的扩权。如今,义乌坚持以“兴商”改革为龙头带动全面改革,先后承接了30多项国家级改革、40多项省级改革任务。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爬坡过坎、稳中求进,离不开改革创新、体制破冰。
开放是义乌的属性。
买全球、卖全球。“义乌造”的商品从义乌国际商贸城出发,涌向全国、全球各地。
走进一家售伞的商铺,总书记仔细察看:“店开了多久?”
“27年了。”店主张吉英告诉总书记,“我们坚持时尚优雅的设计理念,走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路线,生产的伞已经卖到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
“祝你们越做越好!”总书记笑着说。
一家制伞企业的发展,是新时代义乌制造业和贸易模式转型升级的缩影。去年,义乌进出口总额达4788.0亿元,首次突破4000亿元;今年1月至7月,义乌实现进出口额3211.0亿元,同比增长19.7%。
义乌国际商贸城入口的大屏幕向总书记展示着两张图表:一张是义乌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的实时情况,另一张便是“义新欧”班列运行的动态数据。
2014年11月18日首发的“义新欧”班列,从义乌出发,横跨亚欧大陆,直抵西班牙,成为“一带一路”上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义新欧”班列累计往返运行突破6100列,发运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长三角第一。
如今,以义乌国际商贸城为核,以“义新欧”为轴,一个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已然浮现……
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
早秋的枫桥古镇,山明水秀,静谧祥和,枫溪静静流淌,正是诗画江南的模样。
今年是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上世纪60年代由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历经全国各地坚持和发展,焕发出旺盛生机与活力。
20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回到枫桥,可谓是一次久别重逢。
20年前——2003年5月30日,同志着眼应对和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大转型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带着思考来过枫桥。
2003年11月25日,同志再次来到这里,出席了纪念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强调“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必须着眼工作大局,在统筹发展中丰富新鲜内涵”。
自此,建设“法治浙江”、建设“平安浙江”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决策部署接续出台。在同志的亲自推动和谋划下,“枫桥经验”在推动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党的以后,总书记更是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10年前——2013年10月9日,在纪念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召开前,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这些年来,浙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系列重要论述,持续擦亮“金名片”、传承“传家宝”、用好“活教材”,不断深化“枫桥经验”实践创新,推动“枫桥经验”从乡村拓展到城市、海上、网上,形成了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枫桥经验”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经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
重温“枫桥经验”诞生、演进、发展的历程,总书记深刻指出:“这里面有我们党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就是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60年,变的是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矛盾纠纷,需要设计不同的解决思路和对策,不变的是党的群众路线,是坚持中国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永葆人的初心和使命。
从浙江到全国,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如今,“枫桥经验”已经成为“中国之治”的一张重要名片。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
离开枫桥,总书记来到浙东运河文化园,详细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
悠悠运河,生生不息。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是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大运河浙江段包括京杭大运河浙江段和浙东运河,哺育了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等灿烂文化,同时具备生态、航运功能,在浙江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浙东水乡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沿着运河徐徐展开。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以及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西兴,贯穿宁绍地区,滋养着“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绍兴、“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再向东流入大海。
拾级登上园内高拱石桥,总书记举目四望。眼前,古运河流水绵延;不远处,高架桥上客货车辆疾驰而过,给人以穿越古今之感。总书记感叹道:“在这里可以畅想一下古今沧桑。”
在浙东运河博物馆,总书记关切地询问起浙东引水工程的情况。
当时,浙东运河沿线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推动建设浙东引水工程,为解决浙东地区的缺水问题开出良方。记者不会忘记,2003年,同志还亲赴浙东地区考察浙东引水工程规划路线,并实地踏勘曹娥江大闸闸址。
2005年12月30日下午,在地处曹娥江河口的钱塘江畔,记者目睹了这一历史时刻:随着同志宣布“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并启动开工按钮,建设工地上一字儿排开的施工机械发出“隆隆”轰鸣,五彩缤纷的礼花、气球腾空而起,鼓乐声、欢呼声响彻云霄。钱江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浙东引水工程由此启动。
2021年6月,总投资超117亿元、干线总长323公里的浙东引水工程正式全线贯通,实现了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好愿景。
饮水思源。这些年来,浙东运河沿线实现精彩蝶变,生态景更美、文化韵更浓、共富路更宽。水润浙东惠民生、精神传承筑新梦,一幅幅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如何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如何从流淌着的宝贵遗产中挖掘更多文化价值?这是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一直思考的命题。
2006年12月31日,同志踏上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一路从拱宸桥行船到艮山门码头。
在考察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时,同志认真察看和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对杭州市改善运河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和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所作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同志说,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突出了还河于民、造福于民的要求,希望杭州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2012年,运河杭州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景区。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2017年,国内首个保护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出台。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等运河沿线五市积极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通航蓄水、遗产保护、民俗发掘等领域持续发力,共同擦亮中国大运河这张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
这些年来,浙江的大运河文化带已经串点成线,新时代的运河正传唱东方活力,续写创新传奇。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走出博物馆,临别前,总书记专门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要好好挖掘大运河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治水关乎治国,水脉连着文脉。在总书记心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总书记关于“人民的运河”的论述,振聋发聩。
只有一条“人民的运河”,才会流向更远方。贯通南北、哺育人民的大运河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如今,这条承载着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蓬勃发展、文化源远流长的幸福河,继续奔腾澎湃向未来。
心里惦记的始终是人民群众
无论是在李祖村的“共富市集”里,还是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里的摊位前,无论是对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让群众安居乐业的谆谆嘱托,还是对运河文化的殷殷关切,总书记心里惦记的,始终是人民群众。
这样的情怀,对于浙江人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
那是他履新浙江第一天时“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的深情倾诉,是马不停蹄奔波在全省各地的脚步声声,是酷暑天来到工地民工宿舍里走访慰问的殷殷关切,是一心为民谋划宏图大略的如椽巨笔……
浦江山区的百姓记得,那次同志下访时当场拍板要修的“小康之路”,还有通路之后,那封盖着97个村委会印章的感谢信;
庆元屏都中心敬老院的人们记得,同志亲自掌勺的那一锅饭菜香;
长兴县长广煤矿的工人们记得,那位一起在千米深井之下合影的“工友”,还有一起吃的那顿热乎乎的饺子;
杭州市西湖区翠苑一区社区群众记得,那一番“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贴心话语、三次来访的满满诚意;
台州大陈岛上的老垦荒队员及其后代们记得,那年夏天不顾舟车劳顿的登岛看望慰问,还有两次情深意重的回信;
余杭小古城村村民记得,大樟树下那一次无话不谈的座谈会,以及对“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肯定与鼓励;
永嘉老百姓记得,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到大山里看望“为民好书记”郑九万的那次来访,还有那一句“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
西湖边的居民和游客记得,那一份对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事事挂心的责任感,甚至亲自过问湖边座椅如何调整、公厕24小时免费开放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
舟山偏远海岛“东海前哨模范营”的战士们记得,那一首轻声合唱的《战士第二故乡》的优美旋律;
淳安下姜村“思源亭”里的村民们记得,村里第一个沼气池、第一个科技特派员、第一封回信……
青山不言,河流不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和那些铿锵有力而又饱含深情的告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27/1696261504121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