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在哪个国家什么地方(圣彼得大教堂在哪个国家)
世界最大教堂跌宕起伏的建造故事,圣彼得大教堂
在万能的巴西利卡中,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大名鼎鼎——不仅好看而且故事特别多,有趣又好玩!
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在梵蒂冈,是天主教的象征,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经常作为重要配角参与演出。
上一期我们说到教堂的重建,在那次重建之后,教堂的建设还远没有结束,实际上,后面才进入更加精彩的故事情节——
前后历经120多年,六代建筑师互相拆台,文艺复兴时期很多有名的大师都参与了这个工程,建造过程堪比一场惊心动魄的戏剧,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我们曾经说过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一本非常红的书,其中关于建筑比例的论述来源于维特鲁威人那幅画。
其实这幅画的原作者就是维特鲁威,当时有很多人临摹这幅画,达芬奇只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位。
通过这幅画,维特鲁威说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在自然界,最为完美的几何图形就是圆形和正方形,而这个结论是从人体的比例而来。
这个观点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基础,因为大家觉得从人体比例出发的集中式能够体现以普通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包括咱们说过的阿尔伯蒂等建筑师都是这个观点的拥护者。
建筑师们纷纷把教堂建造成以圆形和方形为核心的教堂,也因此,曾经的教堂经常被设计为中间有一个大穹顶的希腊十字式,这种形式也被称为集中式。
当然,其实对于教堂本身的功能来说,集中式的布局并不利于教堂的使用,我们上一期曾经说过,巴西利卡的使用可以极大的便于教徒进行集会,同时突出教堂祭坛的位置。
回到圣彼得大教堂的改建,在改建之前,圣彼得大教堂就是拉丁十字的巴西利卡形式,当时甲方的设计要求是要求新建教堂超过著名的万神庙。
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当时的教皇尤利亚二世对于弘扬自己个人的丰功伟业很热衷,所以功能并不重要,规模和形象是最重要的。
在这样的要求之下,著名建筑师伯拉孟特的集中式方案夺得了这次教堂改建方案的竞赛。
伯拉孟特的方案采用的是希腊十字式布局,在十字的中间架起一个巨大的拱顶,用伯拉孟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把万神庙架上去。
至于下面的空间怎么用,其实伯拉孟特并没有想好,甚至连那个穹顶的建造方式他也不是很有把握,所以这个方案实际上也是一个效果图方案。
但这些都不重要,设计没完成,教堂就开建,直到1513年教皇去世,1514年伯拉孟特也去找教皇去了。
这下甲方乙方都要换人,新教皇委托了当时的红人,拉斐尔担任新的项目负责人。
而且,这位教皇不像上一位,对拉斐尔提出,形式很重要,但我必须要考虑如何使用,因此不能用希腊十字式,必须改为拉丁十字式,因为人不重要,神才最重要!
拉斐尔一向是一个非常温顺的人,马上遵照甲方的意见修改方案,对于原来已经施工的教堂东部不好改,就保留了,对于没有施工的西部增加一个长度120米以上的巴西利卡用来容纳教徒。
拉斐尔的这个造型设计直接改变了教堂的整体感觉,说白了就是教堂变长了。
原来的建筑中心不就不在中心了么,而且原来集中式建筑四条边都不长,要不怎么叫集中式,现在有一条边变得很长,当然这条边就变成主立面了,原来的中心穹顶自然就退居二线了。
拉斐尔的设计开始没多久就受到干扰了。
1517年德国爆发宗教改革运动,大家起来反对教皇,因为教皇为了修建圣彼得大教堂而发售赎罪券,结果遭到教会疯狂镇压。1527年,西班牙军队占领罗马,的西班牙人也对当时的人文进步思想进行大范围迫害。
这么混乱的局势,教堂停工了,也换了负责人。
1534年,工程重启,负责人帕鲁齐想把设计再改回集中式,失败。
1536年,新负责人小桑迦洛还想改,继续失败,不过他还是偷偷的加了一个小希腊十字来替代拉斐尔的巴西利卡。
1547年,终极大神米开朗基罗出现。由于米神在当时的名望和影响力实在太大,所以教皇给了他一个特权,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
作为文艺复兴的代表,米神同志对原来的建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改造的结果是生生把一个拉丁十字改回希腊十字,方案非常接近最开始的伯拉孟特的方案。
不仅如此,他对伯拉孟特当年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大穹顶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在学习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那个穹顶技术之后,他完美了解决这个最大的难题。
米神最后完成的设计非常雄伟,穹顶直径达到41.9米,非常接近万神庙,内部最高点高达123.4米,穹顶外立面最高点则高达137.8米,是当时罗马城绝对的第一地标。
为了保证这个工程能够按照自己的方案实施,米神做了各种努力,一方面教皇和下一任教皇分别下令,米开朗基罗所规定的一切,绝对不可以稍加修改。
另外,米神还在工程严格监督,到他去世的时候,教堂已经建到了穹顶的鼓座,说白了,这个时候就是有人想改,也无能为力了。
米神死后,到16世纪中叶,宗教风向又变了,新的甲方命令新的负责人玛丹纳拆掉已经开工建设的米神设计的教堂正立面,在原来的建筑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
就此,圣彼得大教堂最终定格。而这次的改动也被认为是非常失败的,但没办法,毕竟这是属于神的建筑!
To be continued...未完持续
【强词有理】原创编辑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全球面积最小的国家- 梵蒂冈,却有着宏伟的“圣彼得大教堂”
我的欧洲列国游第一站便是梵蒂冈。这个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被罗马城包围着。梵蒂冈的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仅为千人,但却有着完整的国家体系。梵蒂冈的面积虽小,却是全球天主教的中心,统领着全球13亿天主教徒,它也是教皇的居住地。
梵蒂冈的主要建筑便是这宏伟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圣彼得广场。中间这个石碑是著名的埃及方尖碑,运自埃及,是一整块的花岗岩制成的,据说当时动用了600匹马才将方尖碑竖立起来。方尖碑是除了金字塔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它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称为“小金字塔”。目前古埃及的方尖碑因为赠送或掠夺而散落在世界各地,其中以意大利拥有的数量最多。
这个广场可同时容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场所。
广场边有284根圆柱组成的廊道,圆柱上面竖立着140位圣人像。
每年有无数朝圣者和游客到访梵蒂冈
进入圣彼得教堂前必须排队过安检
廊道两边是高耸的圆柱
古色古香的吊灯
路过有瑞士卫队站岗的门
1506年梵蒂冈就有了自己的卫队,但那时卫队的人不分国籍,只要符合招募要求就可以入选,但在1527年哈布斯堡王朝理查五世的军队血洗罗马城时,教廷卫队中其他国家的人全部逃散,只有瑞士人顽强坚守,147名瑞士士兵为保卫教皇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瑞士人以自己对主人的忠诚和勇敢赢得了教廷的信赖,从此教廷卫队便只招收瑞士人。卫队的名称也由“教皇卫队”改称为“瑞士卫队”。
游览顺序是由圣彼得教堂的右侧入,左侧出。
教堂门口屋顶上的雕塑。
圣保罗雕像
圣彼得教堂建于公元324年,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壮丽的天主教堂。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及平的过梁相结合。
圣彼得大教堂内部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装饰非常奢华,从屋顶到地板,每一处都是精雕细琢,众多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艺术品目不暇接,精美得难以言表。
不说了,直接上照片!
这是米开朗基罗24 岁时雕塑作品。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悲痛的神情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下面这些都是屋顶,我仰着头拍的,后来仰到脖子酸得不行。
这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术的创始者贝尔尼尼的作品 - 青铜华盖。
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足有5层楼房那么高。
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
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为朝圣者举行弥撒。
这个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
来个近照,据说教皇在升座典礼上,会被人抬到椅子上坐一会儿。
这个是圣彼得的青铜像,由于参观的信徒和游客的触摸,铜像的脚上闪耀着金色。
在教堂内部,不时可看到修士和修女。
在雄伟的穹顶之下,人显得非常渺小。
这个是忏悔亭,忏悔的人在里面通过一扇小窗向神父忏悔。
这个是历任教皇年表,从中可以看出有的教皇才上任3天就去世了,估计太过激动了。[偷笑]
精美的大理石地面,五颜六色的大理石镶嵌出各种图案。
教堂门口有高大威猛的保安。
在左侧出口处,又看到瑞士卫队。
再回望一眼圣彼得大教堂。
这尊雕塑便是圣彼得,他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耶稣升天后,彼得以耶稣继承人的身份传道,公元64年他在罗马被尼禄皇帝杀害。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为首任教皇,而之后的天主教皇都作为圣彼得的继承人,被看成在世的代表。据说圣彼得就埋在这座教堂内,这个教堂也被命名为圣彼得大教堂。
广场上悬挂着巨幅的前任教皇的画像。
广场上的鸽子
建议游客去梵蒂冈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教的文化和发展史,比如说教的几个主要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之间的同异,东征、东西罗马帝国、这些都跟梵蒂冈的教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了这些,有助于理解梵蒂冈这区区小国为什么会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26/169625993211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