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大跌时该买入还是赎回好(基金大跌时该买入还是赎回)
股市下跌,买入还是卖出?投资1万,40年后变为1500万!
做两个小测试:
1、如果你计划每天吃鸡蛋灌饼,自己又不养鸡,你希望鸡肉以及鸡蛋的价格更高还是更低?
2、如果你计划购置新能源汽车,你希望汽车的价格是高还是低?
答案显而易见,大家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低”。#北资回流,A股止跌企稳#
如果未来3年,你看好一家A股上市公司,你希望股票价格是高还是低?
答案显而易见,大家多数人会不约而同选择“高”。
因为股价上涨的时候,他们才会买,他们才会兴奋不已;而股价下跌的时候,他们要么卖,要么当“鸵鸟”,他们会垂头丧气。
大家属于哪种啊?最近股市的下跌,你会选择“高”还是“低”?
老胡算得上是一个清醒的投资人。当大家刷微博、刷抖音时看到“某某某因为股市大跌而亏损”的新闻时,应该感到高兴。巴菲特是这么讲的:“当你读到类似“投资者因股市大跌而亏损”的新闻头条时,应该感到高兴。你们应该在心里将其重新编辑为:“撤资者因股市大跌而亏损,但投资者在获益。”记者们常常会忘记这条常识:每一个买家都对应着一个卖家,一个人受到的伤害往往成就另一个人。(就像在高尔夫球赛中,人们常说的“每一次进洞都令一些人高兴”。)”
先聊聊各种茅的境况。历史似乎在重复,而且是简单的重复,而且还是重复着大洋彼岸那个国家的股市历史!中国的各种茅就是美国历史上的“漂亮50”.
1972年,美国漂亮50股票以天文般的80倍市盈率在市场上疯狂交易,理由是这些股票成长性极好,将永远成长下去,因此在任何价位买入都是安全的。但是到了1973年,漂亮50纷纷破灭。
2021年,中国的“茅”也以天文般的市盈率(比漂亮50高出2倍)在市场上疯狂交易,理由也是这些股票成长性好,将永远成长下去,因此在任何价位买入都是安全的。但是到了2023年,中国“茅”纷纷破灭,而且深不见底。
历史每一次都是押着同样的韵脚在重复,但是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却是视而不见。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股神出手了。
1973年,漂亮50纷纷破灭。华盛顿邮报股票也不例外,而且华盛顿邮报当时还有一个报道当时总统丑闻的事件,这个事件导致华盛顿邮报的广告商几乎全线撤退,叠加2个因素华盛顿邮报股价迅速跌去50%以上。
1972年2月,他在27美元的价位买入18.6万股
1972年5月,股价继续下跌,跌到23美元,他又买入4万股
1972年9月,股价已跌到21美元以下,他在20.75美元的价位再次买入18.1万股。成为华盛顿邮报公众股的最大股东,占比整个华盛顿邮报接近10%的股份。(巴神一直买成了最大股东,想起来之前一个金融机构的同事,他的客户也是不停买,也买成了股东,但跟巴神不同,那位客户是被动买入,而且买的是某只基金,悲哀!)
巴菲特从1972年开始到1976年的4年多期间一直被套。一直到1977年4月份华盛顿邮报才上涨到巴菲特大概的持股成本。股神也不过如此呢!
下图巴菲特右边的是《华盛顿邮报》创始人尤金·迈耶的女儿——凯瑟琳.格雷厄姆,凭借一己之力,将美国总统尼克松拉下马。
截至到现在40多年的时间里,华盛顿邮报涨幅大概200倍,这笔投资实现年收益大概约12%。这只是股价的涨幅,如果算上分红预计实现约15%的年化收益。要知道这还是在纸媒受到网络极大冲击的环境下,如果只是计算1973年到2000年前后的20年左右,20年这个企业增长了大概40倍。实现年化收益20%多。
巴菲特是这么描述这段历史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我们从低价投资于很多股票和企业中获利甚丰。那时的市场,对短期炒家持有敌意,而对长期投资者却很友好。
投资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的秘笈是什么呢?
巴菲特说:每当芒格和我为伯克希尔保险公司购买普通股的时候,我们遵循的交易方法与我们收购未上市公司是一样的。我们着眼于公司的经济前景,负责管理的人,我们支付的价格。我们心中没有想过什么时间和以什么价格去出售。的确,我们愿意无限期地持有一只股票,只要我们预期公司能以令人满意的速度提升内在价值。当投资的时候,我们将自己视为企业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甚至不是证券分析师。
解读一下:巴菲特投资企业就三点,
第一,公司的经济前景好,巴神独创的“经济商誉”“透视盈余”等判断指标经久不衰。
巴菲特是这么说的:我们以每股不到企业价值1/4的价格买下了我们在《华盛顿邮报》(WPC)的持股。计算价格/价值的比率并不要求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媒体经纪人、媒体行政管理人员本应该与我们一样,可以估计到《华盛顿邮报》的内在价值介于4亿到5亿美元之间,而且每个人都能在市场上看到,它当时在股市上的市值仅有1亿美元,价格明显低于价值。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态度,我们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成功投资的关键是,在好公司的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其价值时出手。
1973年巴菲特买入股票时,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是15.7%,与当时大多数报纸的平均赢利水平相当,略高于标准普尔工业指数的平均水平。而当时华盛顿邮报作为领头羊在华盛顿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整个华盛顿地区报纸发行量的66%。但5年后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增长了1倍,比报业平均水平高出50%。
第二,负责管理的人与审计机构。管理层诚实、正直,投行、会计师与律师勤勉尽责。A股多数上市公司管理层跟犯没区别。与美帝不同的是,A股犯只需缴纳罚款,而美国股市犯要入刑。(2001年安然事件后,美国出台相关法律《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标志着美国证券法律根本思想的转变:从披露转向实质性管制。中国的监管机构与立法机构要立即行动起来了。中国的安然、世通公司太多了。
从信息披露转向全面实质性的管制,任重而道远!这才是保护投资者的利剑,不要天天盯着那点印花税、交易手续费等,治标不治本。
第三,支付的价格。
要能够估算一家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如果估算不了,一律扔垃圾桶。这个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能力圈不同。
如果你不懂得你的公司,不能比市场先生更准确地评估你的公司,你就不要参与这场游戏。就像人们打牌时说的:“如果玩了30分钟,你还不知道谁是倒霉蛋,有可能就是你。”
能估算内在价值前提下,在低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时买入,一般会有一定的折扣比例(安全边际),因人而已,要考虑资金约束力、公司是否是伟大优质公司等因素。
$贵州茅台(SH600519)$
$伊利股份(SH600887)$
$中国平安(SH601318)$
大师说:沃伦.巴菲特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在决定交易价格时,认为企业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不大。现在看来,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然而,这些机构都中了名牌商学院的学术魔法,他们鼓吹一种新型时尚的理论,认为股票市场是完全有效的,因此,企业的价值计算——甚至计算本身,在投资活动中无足轻重。
(我们非常感激这些学者,在一场理智的竞赛中——无论是打牌、下棋还是选股,如果你的对手被教育说“思考纯属浪费精力”,还有什么比这能使你更具优势呢?)
股市下跌,买入还是卖出?投资1万,40年后变为1500万!
做两个小测试:
1、如果你计划每天吃鸡蛋灌饼,自己又不养鸡,你希望鸡肉以及鸡蛋的价格更高还是更低?
2、如果你计划购置新能源汽车,你希望汽车的价格是高还是低?
答案显而易见,大家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低”。#北资回流,A股止跌企稳#
如果未来3年,你看好一家A股上市公司,你希望股票价格是高还是低?
答案显而易见,大家多数人会不约而同选择“高”。
因为股价上涨的时候,他们才会买,他们才会兴奋不已;而股价下跌的时候,他们要么卖,要么当“鸵鸟”,他们会垂头丧气。
大家属于哪种啊?最近股市的下跌,你会选择“高”还是“低”?
老胡算得上是一个清醒的投资人。当大家刷微博、刷抖音时看到“某某某因为股市大跌而亏损”的新闻时,应该感到高兴。巴菲特是这么讲的:“当你读到类似“投资者因股市大跌而亏损”的新闻头条时,应该感到高兴。你们应该在心里将其重新编辑为:“撤资者因股市大跌而亏损,但投资者在获益。”记者们常常会忘记这条常识:每一个买家都对应着一个卖家,一个人受到的伤害往往成就另一个人。(就像在高尔夫球赛中,人们常说的“每一次进洞都令一些人高兴”。)”
先聊聊各种茅的境况。历史似乎在重复,而且是简单的重复,而且还是重复着大洋彼岸那个国家的股市历史!中国的各种茅就是美国历史上的“漂亮50”.
1972年,美国漂亮50股票以天文般的80倍市盈率在市场上疯狂交易,理由是这些股票成长性极好,将永远成长下去,因此在任何价位买入都是安全的。但是到了1973年,漂亮50纷纷破灭。
2021年,中国的“茅”也以天文般的市盈率(比漂亮50高出2倍)在市场上疯狂交易,理由也是这些股票成长性好,将永远成长下去,因此在任何价位买入都是安全的。但是到了2023年,中国“茅”纷纷破灭,而且深不见底。
历史每一次都是押着同样的韵脚在重复,但是一代又一代的投资者却是视而不见。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股神出手了。
1973年,漂亮50纷纷破灭。华盛顿邮报股票也不例外,而且华盛顿邮报当时还有一个报道当时总统丑闻的事件,这个事件导致华盛顿邮报的广告商几乎全线撤退,叠加2个因素华盛顿邮报股价迅速跌去50%以上。
1972年2月,他在27美元的价位买入18.6万股
1972年5月,股价继续下跌,跌到23美元,他又买入4万股
1972年9月,股价已跌到21美元以下,他在20.75美元的价位再次买入18.1万股。成为华盛顿邮报公众股的最大股东,占比整个华盛顿邮报接近10%的股份。(巴神一直买成了最大股东,想起来之前一个金融机构的同事,他的客户也是不停买,也买成了股东,但跟巴神不同,那位客户是被动买入,而且买的是某只基金,悲哀!)
巴菲特从1972年开始到1976年的4年多期间一直被套。一直到1977年4月份华盛顿邮报才上涨到巴菲特大概的持股成本。股神也不过如此呢!
下图巴菲特右边的是《华盛顿邮报》创始人尤金·迈耶的女儿——凯瑟琳.格雷厄姆,凭借一己之力,将美国总统尼克松拉下马。
截至到现在40多年的时间里,华盛顿邮报涨幅大概200倍,这笔投资实现年收益大概约12%。这只是股价的涨幅,如果算上分红预计实现约15%的年化收益。要知道这还是在纸媒受到网络极大冲击的环境下,如果只是计算1973年到2000年前后的20年左右,20年这个企业增长了大概40倍。实现年化收益20%多。
巴菲特是这么描述这段历史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我们从低价投资于很多股票和企业中获利甚丰。那时的市场,对短期炒家持有敌意,而对长期投资者却很友好。
投资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的秘笈是什么呢?
巴菲特说:每当芒格和我为伯克希尔保险公司购买普通股的时候,我们遵循的交易方法与我们收购未上市公司是一样的。我们着眼于公司的经济前景,负责管理的人,我们支付的价格。我们心中没有想过什么时间和以什么价格去出售。的确,我们愿意无限期地持有一只股票,只要我们预期公司能以令人满意的速度提升内在价值。当投资的时候,我们将自己视为企业分析师——而不是市场分析师,不是宏观经济分析师,甚至不是证券分析师。
解读一下:巴菲特投资企业就三点,
第一,公司的经济前景好,巴神独创的“经济商誉”“透视盈余”等判断指标经久不衰。
巴菲特是这么说的:我们以每股不到企业价值1/4的价格买下了我们在《华盛顿邮报》(WPC)的持股。计算价格/价值的比率并不要求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媒体经纪人、媒体行政管理人员本应该与我们一样,可以估计到《华盛顿邮报》的内在价值介于4亿到5亿美元之间,而且每个人都能在市场上看到,它当时在股市上的市值仅有1亿美元,价格明显低于价值。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态度,我们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成功投资的关键是,在好公司的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其价值时出手。
1973年巴菲特买入股票时,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是15.7%,与当时大多数报纸的平均赢利水平相当,略高于标准普尔工业指数的平均水平。而当时华盛顿邮报作为领头羊在华盛顿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整个华盛顿地区报纸发行量的66%。但5年后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增长了1倍,比报业平均水平高出50%。
第二,负责管理的人与审计机构。管理层诚实、正直,投行、会计师与律师勤勉尽责。A股多数上市公司管理层跟犯没区别。与美帝不同的是,A股犯只需缴纳罚款,而美国股市犯要入刑。(2001年安然事件后,美国出台相关法律《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标志着美国证券法律根本思想的转变:从披露转向实质性管制。中国的监管机构与立法机构要立即行动起来了。中国的安然、世通公司太多了。
从信息披露转向全面实质性的管制,任重而道远!这才是保护投资者的利剑,不要天天盯着那点印花税、交易手续费等,治标不治本。
第三,支付的价格。
要能够估算一家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如果估算不了,一律扔垃圾桶。这个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能力圈不同。
如果你不懂得你的公司,不能比市场先生更准确地评估你的公司,你就不要参与这场游戏。就像人们打牌时说的:“如果玩了30分钟,你还不知道谁是倒霉蛋,有可能就是你。”
能估算内在价值前提下,在低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时买入,一般会有一定的折扣比例(安全边际),因人而已,要考虑资金约束力、公司是否是伟大优质公司等因素。
$贵州茅台(SH600519)$
$伊利股份(SH600887)$
$中国平安(SH601318)$
大师说:沃伦.巴菲特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在决定交易价格时,认为企业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不大。现在看来,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然而,这些机构都中了名牌商学院的学术魔法,他们鼓吹一种新型时尚的理论,认为股票市场是完全有效的,因此,企业的价值计算——甚至计算本身,在投资活动中无足轻重。
(我们非常感激这些学者,在一场理智的竞赛中——无论是打牌、下棋还是选股,如果你的对手被教育说“思考纯属浪费精力”,还有什么比这能使你更具优势呢?)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26/169624652042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