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寒假防沉迷最新规定(2022寒假防沉迷)
“青少年模式”怎样有效防沉迷?
五一假期将近,来自北京的学生家长李女士开始担忧。原来,李女士的儿子正上小学,一有空闲时间,尤其是在假期,就会整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
早在2019年,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也明确要求,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青少年模式”能否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青少年模式”应用效果欠佳
近日,记者下载并安装了20款市场主流的短视频客户端,包括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来测试这些客户端“青少年模式”的真实情况。
与普通模式相比,“青少年模式”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时间上。在“青少年模式”下,短视频客户端每天只能使用40分钟,超时则需要输入密码才能继续使用。除时长外,时间段也有限制。经测试发现,从每天22时到次日6时,大部分客户端会在主界面跳出无法使用的提示。
此外是内容上的调整。“青少年模式”应该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推出教育类、知识类等适宜青少年浏览的内容。但是记者发现,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很多平台视频内容存在低幼化的倾向。例如,西瓜视频向青少年推送的以动画片为主,快手客户端向青少年推送的多为手工制作、简笔画、萌宠等视频,这些内容与初高中阶段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娱乐需求不相符。
当记者问到是否喜欢青少年模式推送的内容,很多初高中学生都表示“无聊”“幼稚”“完全不想看”。
“青少年模式”存在使用漏洞
“还没见哪个学生因为青少年模式就少玩手机的。”郭燕是山西太原一所高中的班主任,她发现到了假期,家长对学生玩手机的抱怨尤其多。
“青少年模式”无法有效约束青少年上网吗?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由于缺乏对未成年人身份的有效识别机制,所以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购买二手账号或用成人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实现不受限的上网、玩游戏。还有不法商家借此牟利,向未成年人兜售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技术,这导致一些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小学生,对于“青少年模式”的使用时间限制,他们表示“退出登录,用游客模式玩就行”。至于很多客户端需要实名登录验证身份,判定是否是成年人,但几名接受采访的小学生都提到“用微信、微博、QQ等第三方账号登录”这一“破解方法”。
正是由于“青少年模式”在身份认证上的漏洞,导致这一模式的应用率并不高,这也就导致很多家长抱怨“青少年模式没啥用”“啥也限制不了”。
为什么身份认证上的漏洞始终没得到修补?对此,熊丙奇分析道,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所以在技术上实现身份识别不难。一些平台没能实施主要是因为平台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实施防沉迷系统可能导致用户减少或流量转移;一些成年消费者也认为,每次登录都要进行身份识别,不仅影响上网体验,也有侵犯隐私之嫌。
破解之法在于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根据年龄推送内容、增加科普视频、使用身份证号登录……目前,很多平台已经推出优化“青少年模式”的举措。在专家看来,要想彻底弥补漏洞,需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这一原则。
“在互联网企业的考核体系中,‘青少年模式’的实施情况并不是一个刚性考核指标,这就导致企业缺乏改进动力。自律是关键,文化类互联网企业应当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切实呵护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说。
针对“青少年模式”下内容低幼化倾向,无法吸引青少年这一问题,钟柏昌建议:“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协同开展内容建设,以未成年人和家长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明确内容的类型、数量、更新频率等标准,用优质有趣的健康内容吸引未成年人用户,以平台原创、共创共享或统一采购的方式,对创作者进行奖励,拓展优质资源供给能力,搭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池’。”
“面对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熊丙奇看来,解决好“青少年模式”的痛点,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在这一模式上。
当前,由于缺乏分级制度,有关平台在建立“青少年模式”时,也就“打擦边球”,游走在灰色地带。对此,熊丙奇建议,有必要切实把建立游戏、影视、文学作品的分级制度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分级制度的建立,既满足成人用户的上网需求,又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给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上网空间。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22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赟芳
“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迎来第二个暑假 这些知识了解一下
央广网北京7月1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未成年人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来已久,游戏防沉迷系统也在不断升级,措施不断细化。近日,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治理的7个方面就包括网络沉迷问题;各家游戏公司近日也陆续发布通知,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暑期游戏时间。今年各家游戏厂商都推出了怎样的“暑假限玩”举措?面对网络游戏,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自控能力,把握假期娱乐、学习、生活之间的平衡?
暑假到了 最让家长们头疼的
手机、平板“争夺战”又开始了
家住河北邢台的家长张女士(化名)告诉记者,现在最怕放暑假,自己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平时还能有学校管着,假期里孩子就彻底放飞自我了。张女士说:“他就在家里整天看手机和平板,有时候时间长了,眼睛就长到屏幕上了。他不是刷视频就是玩网络游戏,不好控制,也根本控制不了。”
“00后”“10后”本身就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一出生就处于数字时代,这就注定了孩子们随时都会接触到网络,并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江西省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少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付春鹏表示:“很多未成年人沉溺其中后,会导致与人交往的时间减少,大部分时间窝在家里上网,明显影响他的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时间,对未成年的身体,包括视力、颈腰椎以及生长发育,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对心理的影响也显而易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甚至出现厌学、拒学问题。”
付春鹏表示,在互联网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网络游戏,他们能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难以体会到的成功以及他人的认同和夸奖。他说:“现在许多游戏和网络平台呈现在大众视野里,几乎都是光鲜亮丽的成功者。许多孩子可能被这种光芒所吸引,产生‘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在游戏和网络的世界里,他们不需要顾虑未来,不需要顾虑挑战的结果,不用面对现实世界的困难。现实世界的失落感和虚拟世界的满足感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产生强烈的落差感。因此,许多孩子不由自主地选择留在虚拟世界。”
咱们国家未成年人防沉迷
分为几步走?
回顾我国未成年人防沉迷体系的发展,自2007年起,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未成年人保护政策。2021年8月30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更是将未成年人保护力度推上了全新的高度,该通知也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
这条规定颁布至今,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充值消费均得到了明显控制。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工委此前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颁布新规后,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未成年游戏用户群体整体消费水平处于低位。
这个暑假
未成年人限玩日历又出现了
“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施行的第二个暑假,上月月底,腾讯等国内游戏厂商集体发布“关于暑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的通知”,结合相关要求与实际放假安排,未成年用户只可以在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每周五、六、日晚20点至21点之间登录体验游戏。
根据这个“限玩日历”,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未成年人只能玩26个小时游戏。此外,部分平台还开启了人脸识别策略,当游戏账户出现多地、多设备频繁登录即触发人脸识别验证。腾讯未成年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静说:“一方面我们从技术上不断加强监管,但同时孩子也在想方设法地绕过(监管)。而绕过的方式主要是获得家长的手机或者账号。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是(家长帮助)通过人脸认证,最高达到了110次。而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第三方游戏交易平台购买或者租售账号。所以,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事前做到更多的防治措施。”
尽管现如今不少游戏平台都采用了账号验证和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手段,但未成年人仍有可能尝试使用他人的账号、虚拟私人网络(VPN)等数字工具的手段来绕开验证系统,以获得更多游戏时间。
针对向未成年人租借或者销售游戏账号的行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他们可能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对方是未成年人,还向未成年人租借或销售游戏账号,其主要目的就是逃避平台和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网络安全法等在内的法律规定的监管。一旦发现有出租账号或者把账号转让给未成年人的行为,还是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处理,这一定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如果这个行为非常严重,还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
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自控能力
把握假期娱乐、学习、生活之间的平衡?
当监管部门和游戏平台齐发力时,不可忽略的是,家长也是未成年人防沉迷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更被视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公里”。曾有不少专家表示: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的根本在于家庭,建立和谐平等的代际关系,让孩子有一个温暖的港湾,才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核心。
如何将长达两个月的假期安排得有趣、有料、有味,真正发挥“充电”功效?面对网络游戏,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自控能力,把握假期娱乐、学习、生活之间的平衡?在河北邢台马市街小学副校长张桂青看来,不能把电子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一刀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不接触到电子游戏,家长更需要做的不是堵而是合理引导。
张桂青说:“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平衡孩子和电子游戏的关系,科学引导孩子在合理范围内玩电子游戏,做好时间管理,学会自律。比如提前约定游戏时间,时间一到就要停止。再一个,孩子本性是活泼好动的,有倾诉欲,家长和孩子多进行有效的互动和陪伴,不断提高孩子对网游的科学认识,学会把握学习、娱乐及日常生活的平衡点。”
游戏平台未成年人守护营地心理辅导老师马滢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她说:“我们叫‘一不、二要、三问、四用’。一不,你不要随便地把手机或者网络任孩子去使用;二要,要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密码和个人信息;三问,孩子使用网络,你要问清楚孩子要玩多久,在哪玩,(孩子)如果玩超时了打算怎么办?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让他去想一个解决路径,而不要总是家长自己去规定,让孩子自己去管理自己;四用,有限地、公开地、有选择地、工具化地使用,要用得其所,而不是随便让孩子去使用,更好地去引导孩子健康规范地使用网络。”
(记者冯烁 河北台记者魏娜 邢台台记者王迪 江西台记者李先 上饶台记者毕如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25/16962519737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