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宗旨和最终目的(基督教)

时间:2024-02-19 05:07:06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君心似我心

曾仕强:为什么在中国,佛教就可以传教,教却被禁了400年

同为世界大宗教,佛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发展千年,至今深受欢迎。而教却自清朝被禁,几百年来,在中国社会寸步难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否造就了两大宗教在中国发展的天差地别。

传统思想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宗教传播之上,尚有统治约束,当宗教传播动摇君权根基,宗教被驱逐就在所难免。

一、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与教是世界两大宗教,它们都很早的传入了中国,但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却是云泥之别。在中国,佛教自古始就可以传教,一直传承至今,而教却是被禁了400年,这是为什么呢?

曾仕强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对中国文化造诣深厚,此前在一档节目中,曾仕强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曾仕强表示,之所以佛教能够一直在中国传教,就是因为中国人已经将印度佛教“汉化”,变成了汉民族的一种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交传入中国。最初只是在中国上层贵族之间流传,被当作是一种神仙方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十分缓慢,普通老百姓都接触不到,一开始也并没有兴起僧人和寺庙。

直到东汉末年,印度佛经也逐渐被翻译,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印度佛经的翻译为佛教在中国的“汉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佛教自此才开始在真正在中国社会开始传播,也开启了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汉化”之路。

在东汉末年,由于中国和印度两国语言以及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佛经的翻译工作是十分困难的。

当时的佛经的翻译者是十分明智的,他们知道如果直接将印度佛经中的内容照搬过来会显得十分生硬,中国人民不会对此感兴趣。只有将佛经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让佛经内容显得浅显易懂,中国人才能够信仰。

二、印度佛教的“汉化”

从战国时期开始,诸子百家的言论和思想就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人民。印度佛经的翻译大量结合了诸子百家中的术语和名词,使得佛法能够在中国人民之间口口相传,浅显易懂。

在东汉时期,传统儒家思想是最主流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都影响了印度佛经在中国的翻译过程。

儒家主张人是宇宙的核心,而印度佛经的主体则是“有情”、“众生”,为了迎合传统儒家思想,就将印度佛经主体翻译成为“人民”,浅显易懂,符合儒家思想的理念,印度佛经还将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忠、孝、义”的观念增加到佛经中。

印度佛法中,“佛”的本意是指修习佛法的人思想大乘,觉行圆满的意思。在东汉的佛经解释中,直接将“佛”翻译成为了一种无所不能的神仙,这实际上是对印度佛教的一种歪曲,却深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欢迎。

印度佛经翻译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印度佛经中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相悖的观念全部摒弃。就比如印度佛教中论述父子平等、男女平等以及性生活混乱的原文都被删除了。

印度佛经中主张以较为亲密的身体接触来表达情感,诸如“拥抱”、“接吻”等等。但是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当中,对两性关系十分忌讳,主张男女授受不亲。

于是,印度佛经在翻译的时候,直接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将“拥抱”、“接吻”翻译成为“阿梨宜”和“阿众鞞”,避免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感。

种种举措作用巨大,翻译完成后的佛教文化并没有给中国传统思想带来冲击,老百姓们也普遍接受佛教的思想。于是,在印度佛教的不断“入乡随俗”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佛教传播的高潮。僧人越来越多,佛教寺庙更是遍及大江南北。

于此同时,佛教的观念也在不断被补充发扬,“佛性论”、“儒道佛三家同源论”等说法不断出现,佛教与中国文化逐渐融会贯通。

佛教的真正“汉化”完成是在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普通老百姓也都开始追求精神享受,为佛教的繁荣提供了学术环境。

到唐朝,中国佛教形成了天台、唯论、华严等八个宗派,每个宗派的信徒数量都十分庞大,而这些宗派的形成也意味着中国佛教已经脱离了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汉化”。

完成“汉化”后的佛教几千年来一直迎合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得以一直传承至今。

三、教为何被排斥?

而在中国历史上,教就显得十分凄惨,从清朝开始就被禁止了400年,这又是为什么呢?曾仕强说,中国人之所以排斥教,不许它传教,就是因为教始终坚持的一些东西,中国人很难接受。

教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了我国,一开始的中国统治者对西洋传教士是十分友好的。

很多进入中国的传教士为了能够更好的宣扬教义,就长期生活在中国,入乡随俗,学习中国文化,甚至穿汉服,还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

中国朝代更迭不断,清朝时期,众多传教士与大清朝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当时清朝有一个著名的传教士,名叫汤若望,他利用自己的医术获得了孝庄太后的信任,顺治皇帝甚至允许汤若望为清朝演算节气历法,这是一种很深的信任。

汤若望

到了康熙时期,西洋传教士也与康熙关系极好,康熙对他们十分满意。按照这样的趋势,教即使无法替代佛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但也不至于被禁止才对,到底是什么事情使得教被康熙禁止呢?

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上。我们都知道,《圣经》中的“GOD”被翻译成“上帝”,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灵,这在西方文化中很容易被接受。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上有着很多神仙,即使中国古代人民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只不过是多了一个神灵而已,中国不会一昧尊崇上帝。

所以,即使是信奉教的人,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是会祭拜祖先,祭拜孔子,同时认为皇帝是真龙转世,地位无比崇高。

清朝时期,教在中国有一个很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他刚到中国时,就发现了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一直致力于让中国文化与思想融会贯通,他主张思想应该遵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这一思想也被称之为“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教只有在中国改变才得以在中国传承,但是他的伙伴却看不下去了,认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上帝”被玷污了,“上帝”在中国竟然屈居其他神灵之下,甚至屈居统治者之下。

于是,他将中国教徒对“上帝大不敬”的行为告到了西方教皇那里,而西方教皇直接下令,严禁中国教徒祭拜祖先,喊皇帝为万岁。

而这无疑已经动摇了清朝统治者的统治根基,康熙一怒之下,严令禁止教在中国清朝传教,由此教在中国历史上被禁了400年。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信仰,传承千年,在无数中国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外来宗教如若固执己见,自然寸步难行,千年传统怎能屈服于外来宗教信仰呢?

近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相继进入中国进行传道,无一例外,这些宗教都是积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被一些中国信徒所接受。摒弃执念,入乡随俗,才是世界宗教在中国社会的生存之道。

为什么世界上信仰教的人数要远远多于信仰佛教的人数?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信徒人数最多的高级宗教是教,而不是佛教。据保守估计,目前世界上信仰教的人数至少有20亿,而佛教信众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其中的原因为何?

第一,教虽起源于东方的巴勒斯坦地区,但昌盛于欧美。

自古以来,亚洲地区就是世界高级宗教的重要发源地,目前世界上的四大高级宗教都是源自亚洲;但从经济上看,亚洲地区的经济总体实力似乎又稍逊于欧美。

很多人认为宗教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物质、经济力量无关,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力量不仅仅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大,还可以影响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扩张能力。

比如教。教早在唐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当时叫景教,但因为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古代先贤们似乎没把这种来自异域的上帝放在眼里。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来自西方的教在中国基本上是默默无闻,没什么势力和影响。

中国的这种情形和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很相似。在明治维新之前,教在日本影响不大,甚至有一段时期,日本幕府完全禁绝教,就像清代的雍正时期一样。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经济势力的扩张,教在日本才迅速扩张开来。

在战争以前,教在清代中国处于寂寂无闻状态,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教在中国才逐渐有所拓展。

试想一下,假如没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没有欧美经济势力的强势入侵,教恐怕很难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生根。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古代康乾以前的综合国力完全不输于西方;中国文化的特质也不允许西方上帝的存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精神是无神论。

但18世纪以后,欧亚地区的经济、军事力量发生重大转变,欧美国家快速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经济、军事强国;亚洲地区的日本、印度和晚清中国则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这场经济、军事较量中,古老的东方亚洲败下阵来。

随着近代经济、军事力量的转变,教等西方意识形态在亚洲地区迅速扩张,欧美国家的许多传教士纷纷来到东方,他们试图以西方的上帝取代东方的信仰。这就是近代世界经济对宗教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

第二, 教是入世主义的宗教,佛教是出世主义的宗教。

从总体上看,教属于入世主义,佛教是出世主义。有人对这一点似乎不认同,他们说,教主张来世论,也是出世主义。

是的,教的核心宗旨之一是信仰来世,认为只有蒙受上帝的恩典,人的灵魂才可能在来世得到救赎,但这只是教的基本信仰之一。

同时,教还有另一种信仰,在教看来,一个人在生前应当克制欲望,帮助他人,减少罪孽,死后的灵魂才有可能升天堂。

从此岸和彼岸的关系看,教并不否定现实生活,恰恰相反,在徒看来,一个信仰上帝的人只有在此岸世界才能完成人格的升华,才能兑现在上帝面前许下的诺言,像尽心尽力地爱上帝,过一种谦卑、忍让、富有同情心的生活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入世主义态度,是想通过世俗生活的磨练完成人格升华的过程。从此意义上看,教的人生观是积极入世的。

再看佛教伦理。佛教是一种典型的出世主义,无论大乘、小乘佛教都是如此。

在佛教看来,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苦难,这叫苦命。比如生老病死苦,爱离别苦,怨憎会苦,等等,也叫八苦八难。

如果再加上人生的各种烦恼缠绕,如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人生在世真是痛苦无边,苦海无涯。这是佛教基本的生活态度。

显然,和教相比,教对人生的看法要乐观一些,而佛教伦理则显得过于悲观了。在佛教看来,摆脱生命烦恼的最好也是最终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通过修炼达到涅槃。

佛教的涅槃和生命终结的境界差不多,或者说就是生命的终结。

因为一旦达到涅槃之境,人的所有生命活动就会停止,如欲望、感觉、理性、思想、潜意识等都已经终终结;即使人的物理生命还存在,但精神意识已经无法感知其过程。大家想想,这种生命体验不就类似于死亡的体验吗?

当然,佛教的涅槃不是真正意义的死亡,而是一种身心得到修炼后所能达到的特殊境界,至于这种特殊境界到底意味着什么,恐怕只有极少数得道高僧才能知晓,其他的邪魔或外道是无法知道的。

佛教认为,个人生命只要包含因果因缘,就有轮回和流转,只要有轮回和流转,人生就有烦恼和痛苦;唯有摆脱执着、贪念,摆脱时空轮回,让生命遁入空无之境,人生才能彻底解脱;此时此际,人的生命过程恐怕也接近终结。这就是佛教的基本道德伦理。

综合教和佛教可以看出,两种宗教的生活态度存在显著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使得信仰教的人数远远多于信仰佛教的人数。

简单来说就是,人生在世,毕竟以俗人和普通人居多,大多数人或许能够理解和接受教的人性论和苦难观,却很难接受佛教的出世主义和禁欲主义:因为在平常人的生命里,滋生一些贪念和欲望是正常的事,否则如果完全拒绝生命就显得很尴尬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19/1696261932123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