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生平简介及死因(主父偃)

时间:2024-02-18 06:27:28 来源:用户分享 编辑:一夜奈良山

步步高升 主父偃的升官坦途背后却是一场死亡之旅

汉武大帝 主父偃

01

主父偃,今山东临淄人,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来又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啥叫“长短纵横之术”?文雅的说法叫以辩才陈述利害、游涚君主的方法,说白了就是耍嘴皮子。

别看这玩意儿不能吃不能穿,更不能当钞票用,学好了可不得了,所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战国策·东周》),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就是靠这玩意儿吃饭的典型代表。

不知主父偃学得怎样,只知道他一开始“混社会”,就把人际关系搞得非常不好,见谁怼谁,见谁得罪谁,而且都是往死里得罪,当年在老家齐地游学时,当地所有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其他人见了他也像见了臭狗屎,肚子饿了,想借点钱买个馍馍都没人借,亲戚朋友(哦不,这种人早就没朋友了)也恨不得世上没有这个人,他没饭吃,兄弟不管,他没衣穿,兄弟也不管。

在老家呆不下去了,就到其他地方去,比如燕国,比如赵国,比如中山国,走一路臭一路,臭一路再走一路,除了遭人厌恶,就是遭人排挤。

02

急中还真能生智,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走投无路的主父偃脑子一闪,忽然冒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此处不理爷,自有理爷处,老子去找卫青,卫青是陛下的小舅子,他若是为我在陛下面前说句话,还愁找不到工作吗!

卫青倒是个好人,明知主父偃为人差劲,但也多次在汉武帝面前进言,不料汉武帝就像没听见一样。

这下他是真的木有办法了,京城米贵,带的钱又很快花光,眼看明天就要断顿,好在他还没饿昏,又来了个急中生智,铤而走险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

《史记》提到过这道奏章,但记载不详,仅提到奏章一共有九章,关于法律方面的就有八章,另外一条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

虽然对匈奴作战那条不合汉武帝的意,但是其余八条,条条都说到汉武帝心坎上了,汉武帝便马上召见了他,一见面就来了句肉麻的话:“咱们真是相见恨晚啊!”

尝到上奏章的甜头后,主父偃没事就上一道。

也是奇了,主父偃上的每一道奏章,汉武帝看着都那么顺眼,所以他上一道汉武帝提拔他一次,上一道提拔他一次,一年之内居然提拔了四次,飞黄腾达速度之快,让人眼红得滴血!

03

要说主父偃为汉武帝做过什么贡献,除了促成《推恩令》的实施,好像啥都没有了。

所谓“推恩令”,简单点说,就是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就像分蛋糕,在蛋糕不变的情况下,分的人越多,分到手的就越少,直到分完为止。

对诸侯王来说,这个计策,可谓是一条“毒计”,但却是汉武帝最需要的,因为这条“毒计”,可以极大地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诸侯王势力的日益膨胀,是从文、景两帝开始的,那时候的诸侯王,真是牛得不得了,有的诸侯王,势力大到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甚至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邪臣计谋为,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

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就是因为诸侯王的势力太大,而惹出的幺蛾子。

这场差点导致“亡国”的,由诸侯王引起的,后来的统治者,想起来就要做噩梦。

相信这种噩梦,汉武帝也做过,而且做梦都想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父偃的到来,让汉武帝这个梦想,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被汉武帝看上没多久,就摸准了汉武帝的心思,给他建了一议:“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这个计策的好处在于,既能巩固中央集权,又能避免激起诸侯王的反抗,比削藩高明多了。

汉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就是晁错建议削藩引起的,所以有人说,主父偃还是相当有才的。

04

为汉武帝立了一大功,被汉武帝连续破格提拔后,主父偃做官做到了中大夫。

但对他来说,这远远不够,他还要攀龙附凤。

故事,得从齐厉王刘次景讲起。

齐厉王刘次景,诸侯国齐国的国君。

当时的齐国,是比较大的诸侯国,齐厉王的妈纪太后,也学当年吕后的做法,把儿子的表妹许配给了他,可这小子不喜欢这个表妹,纪太后就让女儿,也就是儿子齐厉王的姐姐,去处理这个问题——你到你弟弟后宫去,把你弟弟和宫女们隔绝开来,让你弟弟和宫女见不了面,这样他身边就只有你表妹一个女人,他不喜欢也得喜欢。

谁也没想到,姐姐一去,齐厉王这个畜生,竟然喜欢上了自己的亲姐姐,然后就开始。

巧的是,汉武帝老妈王太后,也希望自己的外孙女嫁一个诸侯王,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一个名叫徐甲的,出生于齐国的宦官,一直伺候王太后,他对王太后说,我觉得齐厉王比较合适,也许您可以考虑考虑。

王太后恍然大悟,怎么把这茬给忘了呢,齐国是很大的诸侯国,齐厉王配我外孙女,正合适,那你就去办吧,办妥了给你发红包。

徐甲的目的,就是这个,所以王太后一发话,他就准备动身去齐国。没想到密没保好,被主父偃知道了,主父偃就对徐甲说,办好这件事,麻烦你顺便把我女儿,也弄到齐国后宫里去吧,事成之后我也给你发红包,徐甲心想这不是顺手牵羊的事吗,不难不难,就答应了。

谁知这个自以为聪明的阉货,到了齐国不是直接去找齐厉王,而是先放了个口风,看齐国君臣是什么反应,结果导致齐厉王他妈纪太后勃然大怒,我儿子已经有了王妃,也有其他嫔妃,还要那么多女人干什么?再说那个姓徐的,他有什么资格来提亲?一个穷光蛋,活不下去了才割掉做了宦官,这种货色也配来提亲,真是笑死人!还有那个主父偃,凭什么要把他女儿塞到宫里来?

徐甲把事情搞砸了,回去又不敢说实话,就向王太后撒谎说,齐厉王已经答应了,“但我担心再出现燕王那样的事”,王太后立马吩咐:这事儿到此为止,今后再也不许提。

05

为什么徐甲一提到燕王,王太后就是这反应呢?

原来燕王刘定国,也是个的畜生,而且比齐厉王刘次景更厉害,刘次景只和亲姐姐通奸,燕王刘定国不但和庶母上床,还生了一个儿子,还和三个亲生女儿通奸、霸占了弟弟的妻子,被人告发后畏罪自杀了,燕国撤销。

徐甲提到燕王,是在暗示齐厉王也有行为,王太后既不愿意外孙女嫁给这样的畜生,也不希望再发生燕王自杀那样的事情。

当初告发燕王的是谁呢?

正是主父偃。

对王太后来说,外孙女嫁不了齐王当然没关系,主父偃的小心脏却受不了了,因为他攀龙附凤的如意算盘泡了汤。

按理说,这事儿与齐厉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是纪太后不准他儿子再找别的女人,主父偃却恨死了齐厉王。

于是他开始报复。

他对汉武帝说,齐国那地方好啊,富有,人口多,仅每天收贸易税就不得了,在这种地方做诸侯王的,应该是陛下您的亲儿子或者亲兄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如今肥水流到外人田里了,可惜。

这是其一。

其二,齐国那地方,历来让人不省心,吕太后的时候就发生过叛乱,七国之乱时,齐孝王虽然没有参与,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想参与,如今又传出齐厉王的事情,这事儿得查呀陛下。

送金子也没用

汉武帝也希望齐王出点问题,以便像主父偃说的那样,把这块肥肉吃到自己嘴里,就说好吧,任命你为齐国国相,去查这个案子。

主父偃一到齐国,刚开始查把齐厉王领到他姐姐那里的宦官,齐厉王就怕了,年纪又小,经不起考验,干脆我也像燕王那样,死了算了,就喝药自杀了。

主父偃没想到会这样,这也不是他希望的,顿时就尴尬了。

他再笨,也明白齐王不能死,因为齐王一死,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何况他并不笨。

果然,齐王一自杀,人们都认为是他逼死的。

06

一个大汉的堂堂诸侯王,居然被一个中大夫逼死,简直是婶可忍叔不可忍,之前被他整过的人,就得到了报复他的机会。

特别是赵王,他最恨主父偃,因为他家里也有现象,自己的亲儿子和他姐姐妹妹乱搞,所以赵王整天提心吊胆,常常半夜从噩梦中醒来,害怕被主父偃告发。

其他诸侯王,对主父偃也是恨之入骨,因为他告死燕王逼死齐王后,他们都人人自危,害怕也遭他的“毒手”。

这年头,哪个诸侯王的裤裆里没有一点屎呢?

而主父偃的鼻子,又特别灵。

之前他在朝中时,虽然很多人恨他,但都不敢拿他怎么样,因为他不但笔杆子厉害,嘴皮子也厉害,谁也不是对手,都不敢碰他,只好任他放肆。

所以他一离开朝廷到齐国,出了齐王自杀的事情后,赵王马上就行动了,告他受贿,告他逼死齐王,而且居然有效,汉武帝派人把主父偃抓了起来。

可是主父偃只承认受贿,不承认逼死齐王,因为他确实受过贿——刚当上中大夫时,许多大臣见他升官升得这么快,今后肯定不得了,要不了多久,除了皇上他就是老大,所以为了巴结他,都不惜重金行贿,主父偃呢,当然来者不拒,收了无数银子。

他不承认逼死齐王,因为他确实没想逼死他。

他还算是条汉子,做过的坦然承认,没做过的,打死也不承认。

只要齐王不是他逼死的,那就没必要处死,至于受贿嘛,哪个当官的是清白的呢?

汉武帝就想赦了他。

关键时刻,公孙弘说话了:“齐王没有儿子,他自杀后,封国撤了,收归中央政府,改设郡县,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主父偃,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

公孙弘是什么人?

是御史大夫,副丞相级别,关键是,他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所以在司法方面,他才是权威,他一说话,汉武帝都不好再说什么,不然他就是干预司法,虽然他有这个权力,但是不能服人,于是“公事公办”,不但杀了主父偃,还杀了他全族。

有人说公孙弘是个典型的阴险小人,平时一团和气,不与任何人争,节骨眼上才来个“恶毒一击”。

也许的确是这样,但如果你自己没问题,他又怎么能对你恶毒一击呢?何况像主父偃这种逮谁咬谁的疯狗,留着对所有人都是祸害,包括对他公孙弘,说不定哪一天,对他公孙弘也来一口,除掉他,等于除掉一大隐患,睡觉也踏实些。

07

主父偃死后,连给他收尸的人都没有,而他死前,追随他的达数千人。

都因为之前他得罪的人太多,树敌太多,从诸侯王到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

他从来不给自己留后路,想都没想过。

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他都和他们绝交了——

当初他以相国的身份到齐国去查案,亲友们不远千里去迎接他,结果他把哥哥弟弟,以及之前的故交等等,都召集拢来,对他们说,感谢你们不远千里来迎接我,说明我们还是有点交情,我也不能没有一点表示,说着拿出五百两银子撒在地上,你们捡吧,捡完之后咱们谁也不认识谁,断交。

这叫“散金断交”。

对于主父偃的“遭遇”,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叫屈”:“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大意是主父偃飞黄腾达的时候,好多人都来巴结他,等他一倒霉,都说他的坏话…

这也是人之常情。

主父偃生于齐国,潦倒于齐国,衣锦还乡于齐国,死祸也来自齐国。

还有个细节,一句话杀掉主父偃的公孙弘也是齐国人。

所以简单的剧本是这样的:一个愤青在家乡备受侮辱,闯荡江湖发达后,衣锦还乡却不能放下小时候的芥蒂。一个老乡终于把他消灭了。

司马迁其实把 公孙弘、主父偃列传写在了一起,这就是一阴一阳。

还有个细节,公孙弘不建议设立朔方郡:秦朝派过30万人去,失败了,陛下不要去随便试。

主父偃却说此一时彼一时,匈奴被打跑,正式时侯。

汉武帝如此好大喜功,自然听主父偃的,朔方郡就立起来了。

这就是主父偃另一个死因。

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

他有两个生还的机会:回到齐国低调,仇将恩报;给汉武帝说说赵国的处理方式,体现自己还有价值…

“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多少人逃不过这个轮回,下次你得意的时侯,要原谅怼过你的人,知道莫?

主父偃:因“推恩令”飞黄腾达,却因为人处事不当而死亡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很多厉害的文臣武将。文臣当中以董仲舒、东方朔和主父偃为代表,武将以卫青、霍去病为表率。

而在这么多能臣之中,汉武帝最为可惜的是主父偃。

不得志的主父偃

先说说主父偃这个人,他早年不得志,游走于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因为其学术不为儒家而备受排斥,得不到重用。那个时候,汉武帝已经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正是儒家最兴盛而其余百家最为衰弱之时。主父偃早年所学之纵横之术,晚年的黄老学说自然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同。

就因为这样,主父偃慢慢的变成了愤世嫉俗、心胸狭窄、不通人情的人。

主父偃在最困难的时候达到了什么程度呢?

那个时候已在长安,钱用光了,身无分文。

但因为早年的经历,使得他不会轻易求人,也不敢求人,怕被拒绝。因此,他冒着被处死的风险给汉武帝呈上奏章。

汉武帝像

绝处逢生

这一步,他走对了。

早上呈上去的奏章,在傍晚的时候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一同召见的还有另外两人,但汉武帝最为看重的还是主父偃。

被皇帝看重,意味着主父偃要开始腾飞了。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几乎是隔几天就会给汉武帝一道奏章,并且,每一道奏章都能打击在汉武帝的心中柔软的地方。

所以,主父偃每一呈一道奏章就会被汉武帝提拔一次,一年当中就提拔了四次,深得皇帝器重。

其中,主父偃最为骄傲的就是“推恩令”的实施了,这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将地方藩王的势力重重削弱。因此,这个时候的主父偃正当红。

汉宫

但主父偃这个人为人不行,人际关系太差。没做错什么事情的时候还好,但只要稍微出一点错,那就是万丈深渊在等着他。

贪婪的心

这不,主父偃的一次大劫就到了。王太后想要将她外孙女许配给齐国国君,派了一个齐人去说媒。主父偃得知消息,就拜托那位齐人顺便将他女儿也推销过去。

齐人到了齐国后,齐国太后不同意这门婚事,还非常生气,就将这位齐人给阉了。

齐人回到长安,担心王太后责怪自己办事不利,因此就像王太后进言说齐国国君和自己姐姐。随后,王太后也就否了这桩婚事。

而主父偃不知从哪得知了自己女儿不受齐国太后的待见,因此心怀不满,想要报复齐国。

主父偃

于是,主父偃向武帝进言,说齐国国力强盛,而国君的血脉离中央又远,担心再次发生八国之乱。武帝觉得主父偃说的很有道理,就派他去齐国做国相,监视齐国。

主父偃到达齐国后,做了一件非常绝的事情。他的亲朋好友不远千里来迎接他,他直接洒了五百金下去说,这些钱你们捡起来,我们从此以后没有任何关系。洒金断义就是这么来的。

主父偃到达齐国不久,就恐吓齐国国君,我要把你和你姐姐的事情告诉武帝。齐国国君就被吓死了,国君死后没有继承人,齐国就被收回中央管理。

这件事惹恼了赵国国君,赵国国君向武帝进言说是主父偃要对齐国国君的死亡负责,毕竟是他恐吓了齐国国君。

糟糕透的人际关系、死亡终结

而主父偃在朝中的人际关系很差,许多大臣因怕被主父偃弹劾,因此都会去贿赂主父偃,而没有向主父偃贿赂的就会时不时的被参上一本。

因此在赵王弹劾主父偃时,诸多大臣都开始落井下石。

刚开始的时候,汉武帝惜才,不想处死主父偃。但碍于诸多大臣的弹劾,以及主父偃证据确凿的犯罪记录,汉武帝不得不将主父偃处死。

主父偃影视剧形象

主父偃死后,无人替其收尸,要不是有个叫孔车的人安葬了他,他就该暴尸荒野了。

所以啊,一个人不管自身的才能有多高,首先要先会做人,先做人,后做事。智商高了,情商也要提升上来,毕竟这还是人与人的社会,你说是吗?

汉武帝时期谋士主父偃的悲惨结局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名句。说着容易,做到很难,对于这句话,最能体会深刻的人当属汉代的主父偃。他为汉代立下汗马功劳,深受武帝信任,但面对金钱和美惑,他忘乎所以,不知收敛,最终被满门抄斩。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作为出名的谋士,功不可没,他帮助汉朝变得富强,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对汉朝的发展起到了不错的推动作用,但是他收受贿赂,结果事情败露。主父偃平日睚眦必报,不得人心,加上汉武帝当时实行削藩政策,齐王弄得不得不自杀,这些罪行连在一起,主父偃被满门抄斩。

活着时,威风八面,门前车水马龙,死后,竟然落得个收尸的人都没有,真的是可悲至极。

主父偃为何被诛杀满门?他又是如何成为汉武帝削藩的替罪羊了呢?一起详细了解。

汉初,刘邦建立大汉,为了平衡各方势力,采用郡县制,分封了很多藩王,在藩王的辅佐下,大汉帝国安定团结,很少战事。经过战乱的大汗,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地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刘邦的中央受到严重威胁。

刘邦死后,汉惠帝英年早逝,他的四子刘恒继位,史称汉文帝。汉文帝时期,中央为遏制藩王势力,由著名谋臣贾谊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但由于此策略太过保守,加上汉文帝认为削藩的时机还未成熟,所以在削藩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动作。

后来,异姓诸侯王的权势越来越大,早已成为威胁中央的毒瘤,为了削弱他们的权力,晁错提出了不少计谋,但随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七个诸侯王联合起来,发动了叛乱,一度把汉朝逼到了危险的边缘,虽然七国之乱后来被平息,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但为了平息诸侯王的愤怒,汉景帝无奈之余,只能把晁错杀了,晁错被诸侯国当成大奸臣,成为汉代削藩政策的第一个替罪羊。

到汉武帝时,诸侯势力依然很大,汉武帝雄才伟略,他不可能忍受诸侯王的势力壮大,为了继续削藩,他想找一个人,能够名正言顺地帮他完成这个任务,而此时主父偃出现了,他被当时的形势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

史书对主父偃的评价:“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就是说他通百家之长,学识很广。

主父偃,齐国人,怀有报国之志,习得纵横之术。为了讨好朝廷,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小时候,主父偃家里很穷,经常吃不上饭,后来他流浪到赵国和燕国求生,但是很长一段时期,诸侯王对他爱搭不理。

这段时期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主父偃的后半生。后来,他就到了长安。卫青是他的小舅子,当时深得汉武帝的宠信,主父偃就求见卫青,希望他帮自己向皇帝引荐,求得一官半职。卫青这样做了的,但是汉武帝并没有给出结果。

眼看自己带的钱都花光了,主父偃就冒险上书汉武帝,这次终于有了结果。汉武帝对他进行了召见,之后又任命他为郎中,处理朝廷事务。主父偃有了权力,心里就开始谋划未来的出路。

当时,诸侯王的势力很大,于是主父偃就想到帮助汉武帝削弱藩王的势力。想好后,他就上书朝廷,列出了藩王的很多罪状,比如权力太大,土地太多,诸侯们穷奢极欲,祸乱朝纲等等,这些毒瘤应该加以铲除。

汉武帝当时正有此意,就问主父偃该如何做,主父偃答道先削减他们的土地,然后把这些王的长子封赏下,其余的儿子们都削弱权力。这样既削弱了诸侯的权势,也不得罪他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此举很高明,既防止了晁错那样的激进,又杜绝了贾谊那样的保守,可谓一石二鸟。

司马迁在《史记·孝景本纪》中曾对主父偃的这个策略非常欣赏和肯定。他说:“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汉武帝一听,觉得这个主意真的不错,就开始实行推恩令。为了稳住各地豪强的心,汉武帝把他们都迁徙到了茂陵县。由于为皇帝解决了诸侯的隐忧,主父偃很快得到提拔,很多权贵们都巴结讨好于他。

尝到甜头的主父偃,认为上书皇帝是他实现梦想的途径。于是隔三差五就上书汉武帝。由于他总能切中时弊,想武帝所想,因此深得汉武帝欢心。

后来,主父偃又揣摩到汉武帝的心思,主动揭发了燕王的不法行为,一时间,他一年内连升四次,变为朝廷内仅次于大将卫青的香饽饽。据传,当时主父偃收受黄金达上千两。有人劝说他,不能太贪婪,他都不当回事,反而觉得别人是眼红他。

在主父偃看来,大丈夫就应该享受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就这样,他一直收受贿赂,不知道收手。他的座右铭是:如果不能功成名就,荣华富贵,还不如去死。

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时候帝王的家务事最好不要随便掺和,可主父偃为了往上爬,完全不顾这些,竟然管起了武帝的家务事,真应了那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事业鼎盛时期,主父偃见齐王的权势很大,于是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齐王对他的女儿没兴趣,就回绝了他。这件事之后,主父偃就怀恨在心,总想找齐王的毛病,后来朝中有人伙同他一起,想要弄死齐王。

于是主父偃就诬陷齐王,让汉武帝对齐王生了疑心,他把此事全权交给主父偃,这下主父偃内心窃喜,终于找到了扳倒齐王的机会。为了做实齐王的罪行,主父偃亲自来到齐国,找寻齐王和姐姐的证据,然后又故意把此事散播出去,以便让齐王方寸大乱。

齐王知道后,内心惶恐至极,无奈之下选择服毒自尽。燕王由于私下好色成性,也害怕主父偃揭发他,于是也跟着自杀了,而汉武帝忌惮诸侯王的势力,齐王和燕王的死让他长舒一口气。但不久,赵王的事情又来了,这让汉武帝再次感到不安。

此时,主父偃又为皇帝出面了,他说自己愿意查办赵王,寻找他违法的证据。赵王知道后,决定先对主父偃动手,他主动揭发主父偃收受贿赂,私下结交诸侯势力,表面是削弱藩王,实则为自己谋取利益。汉武帝觉得赵王说的有道理,于是就将主父偃抓了起来,对他实行逼供。

这个时候,没有人为主父偃说好话,因为他平日做事太过绝情了。大家为了自保,都对此事退避三舍。现在见他落难,有些大臣的心里还很惬意,认为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另外,诸侯王此时也对主父偃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早点死去。

此时,负责此事的御史大夫站了出来,他罗列了主父偃的三大罪状,一是诬陷齐王,导致齐王自杀身亡。二是收受巨额礼金,贪污国家财富。三是挑拨君臣关系,祸乱朝廷纲纪。

本来汉武帝念主父偃削藩有功,不想杀他,结果有大臣上书表示,齐王、燕王相继死亡,如果不杀死主父偃的话,天下百姓会以为这是皇帝的主意,皇帝刻薄残杀的名声就会传遍天下。汉武帝一看这阵势,朝臣们都想置主父偃于死地,不杀他不行,于是就顺水推舟,抄了主父偃的全家,诛其九族。

满门抄斩的重罪,主父偃活着时恐怕是怎么也想不到的。活着时,不知收手,死到临头,后悔都来不及了。

结语

主父偃年少贫寒,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他太过于心急了,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这种心态,是导致他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历史上,这种着急建功却丢性命的事有很多,比如晁错急于帮汉景帝削藩,结果被斩于东市。

建文帝着急削藩,结果害得高祖子嗣纷纷自杀,自己也因此丢掉江山。崇祯皇帝急于振兴大明王朝,结果欲速而不达,底下的大臣纷纷倒戈,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灭亡。光绪皇帝着急推动维新变法,而慈禧却从中作梗,百般阻挠,最终导致自己被囚禁于瀛台,失去权力后,支持他的大臣都死于非命。

满脑子功名利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早晚为自己带来灭顶之灾。老子很早就说过,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得意时不能猖狂,失意时不能气馁,这是智者给我们总结出的生活哲理。

主父偃一年连升四次,为大汗建立了不少功勋,但最后却落了个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这是命运的必然,还是朝廷的权力争斗使然,只有留给后人去评说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18/1696262211125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