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名将排名(蜀国名将)

时间:2024-02-08 15:53:49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及時行樂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三位名将,坐镇三方,力挫强敌

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不过蜀汉并没有因此迅速灭亡。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挑选了合适的继承人,另外还与蜀汉后期的三位名将有关,他们坐镇北方、东方、南方,屡次强敌,保证了蜀汉的安宁。说起蜀汉后期的名将,人们往往想到姜维,那么这三位名将到底都是谁呢?

第一、镇北大将军王平

王平字子均,是巴西宕渠人,他在215年前往洛阳,在曹操手下担任一名校尉。219年,刘备、曹操在汉中交战,王平脱离曹操阵营,归顺了刘备,被封为牙门将、裨将军。别看王平出身军旅,没什么文化,但他却对打仗很有研究。228年,在街亭之战前,王平多次劝说马谡,但是马谡没有采纳其意见。

蜀军战败后,王平运用疑兵计,顺利率领所部军队撤退。回到汉中,诸葛亮责罚许多将领,唯独王平受到了褒奖。后来王平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与张郃交战,“郃不能克”。237年,王平进封安汉侯,负责镇守汉中。244年,曹爽率十万大军伐蜀,王平只有不到三万人,却成功击退曹爽。248年,王平病死于镇北大将军的任上。

第二、镇南大将军马忠

马忠字德信,是巴西阆中人。东汉末年,马忠被举为孝廉,担任汉昌长。222年,刘备兵败夷陵,蜀汉各地征集军队支援前线。巴西太守阎芝调集五千人,让马忠率领前往白帝城。刘备与马忠交谈后,称赞道:“虽亡黄权,复得狐笃(马忠的原名),此为世不乏贤也。”第二年诸葛亮开府,任命马忠为门下督。

马忠跟随诸葛亮南征、北伐,还平定羌人的叛乱,屡建战功。233年,南方发生少数民族的叛乱,诸葛亮任命马忠为庲降都督,管理南中六郡,负责平定叛乱。马忠迅速平定了叛乱,并对南中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深得当地各族百姓的拥护。直到249年,马忠才病死在镇南大将军的任上,当地百姓“流涕尽哀,为之立庙祀”。

第三、车骑将军邓芝

邓芝字伯苗,是义阳新野人。214年,刘备占领了益州,在经过郫城时,遇到了担任郫邸阁督的邓芝。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对邓芝很欣赏,当即提拔为郫令,没过多久又晋升为广汉太守。由于邓芝政绩突出,他再度升官,入朝担任尚书。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打算恢复吴蜀同盟,于是派邓芝出使。

邓芝能言善辩,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使命,并且深得孙权的赏识。后来,邓芝跟随诸葛亮北伐,并且多次出使东吴。诸葛亮死后,邓芝出任前军师、前将军,并且负责驻守江州,守护着蜀汉的东大门。在任期间,邓芝平定叛乱,安抚百姓,颇有政绩。251年,邓芝病死于任上,终年74岁。

诸葛亮死后,蜀汉确实出现过危机,“远近危悚”。可是由于蒋琬、费祎治理有方,再加上王平、马忠、邓芝坐镇三方,才保住了蜀汉江山的稳定。随着这些人的离世,蜀汉的人才更加凋敝。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蜀乃小国,名将唯羽,罗贯中却不以\"良将\"标准塑造关羽,为何?

三国良将很多,但是都集中在了魏国,蜀国吴国的良将就相形见绌了。其中蜀国,地处不毛,良将稀少,到了后期更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境地。

即便是蜀国的前期,能真正算得上良将的,也就关羽一人而已,"蜀乃小国,名将唯羽",就是对当时蜀国武将情况的评定了。

但是小编仔细阅读《三国演义》,始终觉得关羽与真正的良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唯有魏国五子被称良将,才是名副其实。怎么说呢?

我们以关羽、徐晃的一番对话为证探讨,谁才是良将?什么才是评定良将的标准?

《三国演义》第76回目: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文中写到:徐晃领兵攻打沔水,关羽披挂上马,与徐晃有这样一番对话: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恩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古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他人可比,今日何故数穷吾儿矣?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羽。

从两人这番对话来看,徐晃才是真正的良将。

首先,作为一员良将,人品是要过关的。

徐晃与关羽动手之前,已经表示了自己对关羽的尊重和仰慕,并对自己过去与关羽的交情念念不忘。从"欠身而言"到"追忆往昔",令人感慨良多。徐晃始终还是记得关羽曾经对自己的好。相反关羽的表态,就让人觉得有些意气用事,公私不分了。怎么说呢?

关羽竟然对徐晃的"造访"一脸错愕的深情,甚至还纳闷地质问徐晃:既然我们交情深厚,你为什么老是欺负我的儿子呢?

徐晃不得已,只好说出不敢因私废公的话,关羽此刻方才醒悟过来,然后表示气愤,挥刀截住徐晃厮杀。

在关羽的潜意识里,他始终把情义两字看得比生命重要,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兄弟情长,忠义千秋,但不符合时代对于良将的定位!

第二, 徐晃公私分明,个人感情与国家大事孰轻孰重,徐晃分得很清楚,关羽就显得有些含糊了。

这一点,从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一事,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徐晃的举动和变态,更符合时代对良将的定义,他与关羽的这段对白,是一代良将的真实写照,他自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个人情义与国家事务产生冲突,徐晃能第一时间斩断情丝,这才是公私分明的良将典范。而关羽的反应就是一个义士的反应:既然是多年的朋友了,就不应该咄咄逼人,难道不对吗?

从中一对比,徐晃的良将形象就力透纸背,令人印象深刻,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么写?

小编以为,罗贯中这样子写关羽,是因为他看重的是关羽的情义深重,而不是他的良将风范,如果关羽不说这些话,而是直接来一句:徐公明你来得正好,关某等候多时,快来领死吧,功劳簿上好记上关某的名字。

如果罗贯中随手这样一写的话,关羽与那些雄赳赳气昂昂的良将有何区别呢?[endnoteRef:0] [0: ]

很显然,在罗贯中的心目中,关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良将,而是一个忠义千秋,情深义重的汉子。罗贯中对于徐晃这些按照一定标准塑造出来的良将,只是欣赏而已,但是对关羽忠义千秋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喜爱。

正因为罗贯中看重"情义"两字,所以才把主人公之一的关羽塑造成一个情深义重的人物,而对于徐晃这样的配角,只要给出正确的历史定位,描写与其良将身份基本吻合即可,而不需要刻意去渲染什么。

那么您怎么看?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8/169624575538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