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姓名人(谷姓)
中华姓氏——谷姓
谷姓, 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28位,在2007年和2010年中国姓氏排行第144位,人口较少,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08%。谷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中国汉族谷姓人口的66%。
姓氏起源1、出自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他们都是黄 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始以谷为氏。谷国后被楚国吞灭,其王族后裔子孙及国民中多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姬姓,他姓改姓而来。据《鼠璞》所载,古代有郤姓,唐叔虞后代,后去掉邑旁改为谷姓。
3、出自植物名称,出自古代农耕氏族部落,属于以农作物名称为氏。
古代有一些部落,农业相对比较发达,他们以能种出优质的谷子为骄傲,古代将谷子称为粱,所以善于种植“粱”的氏族首领就用“谷”命氏,其后裔子孙遂称谷氏, 后省文简化为单字姓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4、以封地为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尾孙被封于夹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国为姓,称为谷氏。
5、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的时候,代北复姓有谷会氏,为鲜卑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出自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鲜卑拓拔部,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代北鲜卑拓拔部中有吐谷浑氏、谷浑氏。 在北魏 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文化上汉化改革政策,吐谷浑氏、谷浑氏部落中人改为汉字单姓谷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② 据《唐书》所载,唐代有“九经书库”之称的谷那律,复姓谷那,本来是东夷人,后来他的后代都改姓单姓谷。谷那律,?~650年待考,魏州昌乐人(今河南濮阳南乐),在唐朝贞观中期升迁为国子博士,博通群籍,宰相褚遂良称其为“九经书库”。后来的“盛世鸿儒”孔颖达在奉诏撰写《尚书正义》之时,谷那律也是参与者之一,官至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在谷那律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当中,多省文简改复姓谷那氏为单姓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 今彝、汉族、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谷氏,世代相传至今。
6、出自地名,出自古代谷梁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出自古代谷梁城,居住地先民以地名为氏。古代有个古博陵郡(今河北安平、安国等县),在郡中有个谷梁城(今河北 安平),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称谷梁氏。在古代,“谷”是“谷”的繁体字,同音通用,故又称谷梁氏。
春秋时期以后,谷梁氏逐渐省文简化演变成单姓谷氏、梁氏,世代相传至今。
谷梁氏的代表人物为谷梁赤,战国时期鲁国人,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子夏(卜商)的弟子,他撰著有著名史书《谷梁春秋》,今称《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对《春秋》的解释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将其记录下来,编纂成书,即《谷梁春秋》。
史学界一般认为,《春秋谷梁传》最初只有口说流传,至西汉时期才最终成书。
春秋谷梁传》为今文经学派代表著作,起述于鲁隐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终记于鲁哀公姬将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文笔体裁与《春秋公羊传》相近,皆以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今史学界大多认为,其持论比《春秋公羊传》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7:出自蒙古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沈谷氏,亦称彻穆衮氏、沈佳氏、申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族,以姓为氏。
金国被蒙古、南宋联手攻灭后,山只昆部族被裹掠归入蒙古,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
在明、清之际后金建立之时,蒙古族山只昆部即归附佟·努尔哈赤,改称沈谷氏,满语拼音为Cemgun Hala,其后即已冠汉姓为谷氏、沈氏、申氏、穆氏等。
8、出自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喀尔库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夹谷氏部族,满语拼音为Karku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所改汉字姓多为谷氏。
9、出自鄂温克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记载:
鄂温克族吴扎氏,以地为姓,世居吴扎拉(今黑龙江左岸俄罗斯乌扎拉山下)。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Uja Hala、或Wuza Hala,汉义“谷物”。
鄂温克族、满族吴扎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谷氏、吴氏等。
部分得姓始祖比如:伯益。一作伯翳、大费。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系夏朝东夷族首领。长于畜牧、狩猎。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赐姓嬴。后被选为禹的继位人。禹死后,在夺权斗争中,被启攻杀。西 周时,其裔孙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省清水东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地为氏,称谷姓。并尊伯益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谷姓全国分布图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
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一带)人, 王莽时期 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省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浑家族,其子谷阐、孙谷洪、曾孙谷楷俱显贵于北魏,为后世所敬仰。 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为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孙谷倚相,曾孙谷崇义,玄孙谷从政俱为名宦,由于此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壮大了谷姓家族。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宋靖康之耻后,谷姓南迁者渐多。宋末时,由于蒙古铁骑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难之故,在南方诸省逐渐散居开来。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明中叶以后,江苏谷姓繁衍得较为兴盛,名家甚多。 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姓氏名望
谷正伦(1889—1953),字纪常,贵州安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将领,中将军衔。有“现代中国宪兵之父”之称,提出将“不说谎,不作假,守本分,尽职责”为宪兵官兵的座右铭。1953年11月30日,因胃癌在台北病逝。其两位胞弟谷正纲、谷正鼎,皆为的政治人物。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汉族,浙江温州人,数学家,中国党员,中国同盟盟员,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48年,谷超豪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9年6月,获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1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88年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8月,担任温州大学校长。谷超豪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调和映照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系统、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谷峰是香港TVB演员,1930年7月3日出生于上海,原名陈思文。谷峰拍过一百多部影片,为著名的性格演员,演技老辣,令人折服。他的代表作有《新独臂刀》《保镖》《双侠》等。谷峰对唱歌甚有研究,最令人有印象的就是他那说得不清不楚的广东乡巴音,后赴港,曾于荔园游乐场卖唱为生。
民盟先贤谷霁光:“光风霁月识沧桑”
谷霁光
谷霁光(1907年—199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景泉村,家境较为殷实。1929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次年转到历史系就读;1933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6年,从清华大学历史系调至天津南开大学任教;1938年,到厦门大学历史系任教;1945年,到国立中正大学任教;1958年,调到江西大学任教。历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西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江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等。1951年11月,谷霁光加入民盟,曾任民盟江西省委会主委,民盟中央委员、参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诲人不倦、甘为人梯的教育家
1933年,谷霁光从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就投身教育事业,20世纪40年代在厦门大学担任教育管理工作。到江西任教后,长期担任系主任、教务长、副校长,教育厅副厅长、校长等职。他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如他曾经就怎样使学校上层次问题发表过独到的看法,他说:“一个大学应当有一批名教授、名专业,培养出众多的名学生”“高校要抓好教师队伍、教材建设、科学研究三件大事。”他常说:“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教学促科研,科研提高教学,二者互为因果,而其中的关键又是教师”。身为学校领导,他既以此律己,也以此教人,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未曾松懈。
谷霁光的学生数以千计,而登门求教或来函提问的,为数更多。他的态度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有问必答,经常一谈数小时,一信百千言。一年的信件,不下数百封。对送来的文稿,他更是认真批阅,不厌其烦地三番五次提出意见,直到文章修改到满意为止。1979年,江西省水电工程局工人朱道清携自撰的80万字《中国史通志》书稿请教谷霁光,谷霁光不仅没有瞧不起这位非科班出身的研究者,还称朱道清是个奇才,夸赞朱道清是一个从没有上过学堂,却又精通中国历史、哲学和古代水利史的饱学之士。
谷霁光对学生们的指导教诲,注重基本功,强调循序渐进,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要求有自己的创见,解决历史上的疑难问题。同时,注意因材施教,既帮助解决理论上与专业上的障碍,又指出前进与奋斗的目标,在治学方法上有一系列辩证施教的思想,使学生们受益匪浅。谷霁光上课极为认真,深受学生欢迎。他常说:“上课是非常严肃的工作,不可些微有误,害人子弟。”学生们曾说:“谷教授常为我们批注修改文章,有时候万把字的文章,他老人家可以写出一二千字的修改补充意见……”谷霁光甘当人梯,把一批批年轻学人送上史学研究的前沿。
学生周銮书回忆说:“谷老是我的恩师,我1953年开始做谷老的助教。他对我们的要求真严,要求我们没有心得,万勿发议论。为此,我们写文章,大都要修改五六次。我有一篇文章,谷老竟要我反复修改了十四次……先生强调史德、史才、史识的辩证关系。他认为从事历史研究,德、才、识缺一不可。并告诫: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要有广博厚实的综合学科基础,要甘于孤独、甘于寂寞、甘于坐冷板凳。切忌浮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浅尝辄止。我们得益匪浅。”学生左行培回忆:“谷霁光先生常对我讲,上讲台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在讲台上,不可讲得不好,更不可有些微错误,以免误人子弟。因此,我第一次上课的讲稿,他亲自审阅了六七次。就在上讲台的前一天晚上,他在办公室还陪着我,要我反复修改,熟悉讲稿,并一次一次试讲,直到深夜十二点钟。这些情景,今天还清晰记得。”
“学人不治学,虽活犹死”
谷霁光从事历史学研究长达60多年,且有很长一段时间兼任教育管理领导职务,他对时间抓得特别紧。他常对身边人讲:“智慧加勤奋,乘以时间,等于成就。”当然谷霁光关于珍惜时间最有名的名言是:“要在研究上作出成绩,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一定要在八小时以外奋斗终身。”他说:“用什么态度和方法从事工作,各个时代的原则和方式都不同。封建社会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资本主义社会是八小时工作制,八小时之内资本家剥削已经很残酷,八小时之外不给工人自己支配,人都累死了还去剥削谁呢!社会主义完全是崭新的事业,人民当家作主,大家自觉工作的热情很高,人们常常在八小时之外,为工作努力不懈。我们搞科研,搞教育,一定要把八小时以外全部精力贡献出来,应研究八小时以外如何搞好工作的问题。俗语说:‘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珍惜每寸光阴,否则,出不了成果。比如一个医生,面前站着许多病人,八小时之内忙完了,八小时以外不去考虑临床经验,他就只能看好一部分病人,在科研上会无所成就。早年,我在清华大学做学生、当助教达七年之久,只看过梅兰芳、程砚秋两次戏,看电影也是半年只看两三次,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研究。后来到厦门大学当教授的七年也是如此,白天八小时不离研究室,晚上还坚持工作四小时。有人说:‘你的成绩不是凭聪明搞出来的,而靠的是勤奋。’这话不错,我聪明才智不如人,只好靠勤奋来补偿。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之所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都是在八小时以外奋斗不息搞出了成就的结果。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十年如一日。这一条很重要,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作出更大成绩。”
1984年,他患病以后,大家都劝他应以休息为主。他却说:“学人不治学,虽活犹死。”依旧读书作文,没有间歇。他自嘲地说:“至于我,写文章是小农经济,经不住灾害,抢收抢种,一季到手就算数,只要一息尚存,决不荒废。”并补充道:“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可见他对时间看得很重很重,抓得很紧很紧。
信念坚定、忠诚担当的民盟盟员
1951年11月,谷霁光光荣地加入中国同盟,这是谷霁光人生又一重要转变。此后四十多年,谷霁光既用心于教书育人,又专心于学术研究,同时还积极投身盟务工作,对江西民盟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9年7月6日至12日,民盟江西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71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谷霁光为主任委员。此后,谷霁光分别在1963年2月、1980年6月、1984年6月召开的民盟江西省第五次、六次、七次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主任委员。谷霁光担任民盟江西省委会领导人前后累计时间长达25年,除“”期间,民盟各项组织活动出现过停滞外,江西民盟的各项工作总体上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1980年,《江西盟讯》复刊,谷霁光非常高兴,欣然为该刊物撰写了一篇复刊词——祝《江西盟讯》复刊。他在复刊词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欣喜,流露出一个盟员对自己组织的热爱和忠诚。他在文章中说:“历史条件形成了盟作为党领导下的一个派组织,也逐渐规定了他的性质与任务,这都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想象或主观愿望所能办到的,而是客观历史条件的必然发展。理论与实践已经表明:跟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得一跟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当前我国正进入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时期,祖国在召唤,党在号召,民盟又怎能中途退出,早卸仔肩!”“即使是十年时期,盟员无论在城市或在乡村,学习和工作,也仍然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盟员一心向往党,一心向往社会主义,对盟也会时萦于怀,此情此景,记忆犹新。一旦拨乱反正,盟组织的恢复、发展也很快,经历过崎岖坎坷,更加珍重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今日盟员,温故知新,豪情满怀,都想要竭尽绵薄,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此情此景,又何等动人心弦!”
谷霁光利用《江西盟讯》复刊的契机,教育全省盟员,要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指出,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原则,要贯彻到各项工作和业务中,都有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动的艰巨过程,都有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要把学习、研究和宣传融合在一起,对党的方针政策学得深、学得透,执行起来也就生气勃勃,卓有成效。
针对盟员学习认识上的差异,谷霁光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敏锐地指出:“这是正常现象,应该容许共鸣之中有争鸣,争鸣之中求共鸣。共鸣是政治上根本一致的表现,争鸣乃是认识上暂时差异的反映。”他提出,要提倡各自思考、各抒己见,同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党的原则精神办事,按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办事。由此可见,谷霁光念兹在兹的仍是党的领导,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民盟的作为担当。正是基于此,他告诫盟员,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他在文章中说:“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经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个人的体会也很深,今天讲‘四化’,为‘四化’服务,得更加重视这条经验,在新的形势下,还应该提出新的要求。”“在我们老一辈当中,应该说更应引起重视和警惕,决不可以放松自我教育、自我改造。”
以知识和学养服务国家、奉献社会,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和担当,也是谷霁光一以贯之的情怀和风格。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兴起,古村古镇这种承载着历史内涵的载体前景堪忧。1991年,85岁高龄的谷霁光对学生、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銮书谈了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的保护问题。谷霁光说:“多年的战乱,将许多有价值的村子毁坏了,这个村子能保存下来很不容易,文物古迹那么多,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值得我们珍视。同时,流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封建社会那么长,这种一村一姓延续千年不变的村落,就是它坚固的根基。我们应该解剖它的封建土地制度、小农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宋明理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流坑村是一个典型。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首先解剖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从细胞入手,最终才把问题搞清楚。我们研究封建主义,必须从解剖村子开始,村子是它的细胞,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点,现在应该补救。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将流坑这类村子搞上去,同样是需要花大力气认真研究的课题。”在谷霁光的鼓励下,周銮书深入流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写出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和文化的考察》,为流坑的古村落文化保护及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邹锦良 单位: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
中华姓氏“谷”姓之历史起源!
谷姓起源谷姓出自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赵、秦都是黄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天水),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今湖北谷城),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始以谷为氏。谷国后被楚国吞灭,后裔以国为氏,称谷氏。
得姓始祖:非子(周孝王近臣)、伯益。
谷姓的来源有三:
(一)、以封地为姓氏,出于嬴姓。伯益的后 代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今湖北谷城)。春秋 时谷国的后始以谷为姓氏。
(二)、是源自改姓,北魏鲜卑族谷会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其属同一源)
(三)、源自郤姓。古代有郤姓,为唐叔虞的后人,后去掉偏旁改为谷姓。
谷姓发源今陕甘一带。早期,基本繁衍于陕西关中之地。汉时, 陕西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长安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 播迁到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汉末,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 带,有谷姓人家分布。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主要在北方繁衍发展,尤 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逐渐形成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中心向北方各地 播迁。后迁居于河北、山东。两宋之 交,谷姓南迁者渐多。明初,山西谷姓 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 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 地。明中叶以后,谷姓成为江苏著姓, 名家辈出。清康乾以后,河北、山东、河南谷姓闯关东入迁东三省。如 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
谷姓历史人物①、谷永,西汉末期人。博闻强识,通晓儒家经典。谷永精通《易经》,可预知吉凶。
②、谷那律,唐代儒士。曾助孔颖达撰写 《尚书正义》,博学多识,人称“九经库”。为人耿直幽默,因劝谏李世民少游猎而受赏赐。
谷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二十八位。
谷姓图腾释义:谷的本义是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谷,在甲骨文中像水盈盈从口中流出之状。
始 祖 地:甘肃天水、湖北谷城。
郡望:上谷
堂号:恩威堂
现存家谱:18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6/169626194212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