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母亲孙皇后结局如何(朱祁镇母亲)
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另有其人,并不是孙皇后?真实的答案让人诧异
许多朋友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另有其人,并不是孙太后。还有些说法是:孙太后曾谋害了朱祁镇的生母,两人关系不睦,孙太后甚至有废帝改立朱祁钰的打算。那么,孙太后与朱祁镇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是否有仇隙呢?
明宣宗朱瞻基一生总共册立过两位皇后,孙太后并非宣宗的原配皇后,但是,她却是明宣宗最宠爱的妃子。关于孙太后与朱祁镇的关系,《明史稿》中有这样的说法:“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根据这种说法,孙太后与明宣宗并没有子嗣,不过,她却通过某些手段霸占了其他宫女的儿子朱祁镇,至于这个宫女的身份则无从查证。《明史》等一些有权威性的正史均沿用了这一说法,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大体来说都是:孙太后玩了一出移花接木的手段,强行将朱祁镇过继为自己的儿子。
从时间上来看,当时的孙太后只是贵妃,想要晋升为皇后,则必须给英宗诞下子嗣。嫔妃自己不争气,便借着别人的儿子“母凭子贵”,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汉惠帝时期,张皇后因没有子嗣得不到皇上的垂青,于是,便从后宫中挑选了一个怀孕的美人,待其诞下龙子后强行据为己有,还派人将刚刚生产后的美人毒杀,毁尸灭迹。宋真宗的刘皇后也曾做过这种事,不过,刘皇后的做法比较“文明”,她只是过继了李宸妃的儿子,并未对孩子的生母痛下杀手。
那么,明宣宗的孙皇后会不会如法炮制呢?
孙皇后十几岁入宫,入宫后与朱瞻基情投意合,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孙氏并未没被册封为太子妃,反倒是入宫较晚的胡善祥后来居上,成了朱瞻基的原配夫人。明宣宗登朱瞻基基后,胡善祥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孙贵妃只能屈居其后。
毕竟,册封胡善祥为太子妃是明成祖的命令,朱瞻基最喜欢的还是孙贵妃。如今,朱瞻基已当家做主,自然要将爱人扶正,于是,他废掉了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后。明宣宗废后和改立孙贵妃的理由都是子嗣,“胡皇后未有子,又善病。”
明宣宗召见了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商议,声称道:“朕年过三十了还未有儿子,现在孙贵妃有子,母从子贵,古亦有之。”于是,明宣宗列举了胡皇后多次过失。此时孙贵妃假装推辞:“皇后病愈之后肯定能生下皇子,我的儿子怎么能先于皇后的儿子呢?”
最终,胡皇后被降格为妃,让她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孙贵妃则因“诞下”了朱祁镇而荣升皇后。
《明史稿》虽然有权威,但毕竟不是官史,我们不妨来看看官史《明实录》中是如何说的:英宗讳祁镇,母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八配圣章皇后,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虽说,官史有被当朝掌权者篡改的可能性,但是,笔者推敲后认为:这段历史没有必要作假。
朱祁镇出生之前,明宣宗膝下无子,当时,宣宗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所以,他一定非常渴望嫔妃替他传宗接代,对于后宫中嫔妃们的身子一定十分关注。如此下来,若有宫女怀孕,还能逃过明宣宗的眼睛吗?他会容忍其他嫔妃为了上位抢夺龙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外,孙贵妃备受宣宗宠爱,两人相聚的频率很高,若孙贵妃假装怀孕,且一装就装十个月,或许能瞒得过别人,但怎可能瞒得过求子心切的明宣宗呢?况且,倘若孙皇后真的这样做,那么,关联此事之人肯定众多,她不可能将关联此事之人一一买通。
那么,既然官史这种“第一手资料”都说孙皇后就是朱祁镇的生母,为何后来的史学著作会出现另一种说法呢?
孙皇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并作为宣德朝的皇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皇太后,和成化帝(朱见深)的主要抚育人,笔者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后世史书作者同情胡皇后的际遇,所以,才给孙皇后泼脏水。
的确,胡善祥属实比较冤,她在后宫中并未犯错,却被皇帝剥夺了后位,是以“天下闻而怜之”。但若是出于这个原因,而对原本并无过错的孙贵妃加以诋毁,这就是史书作者的失职了。实际上,孙太后与朱祁镇的母子感情很深。
土木堡之变爆发后,孙太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孙子朱见深立为太子。倘若,她当初只是借着朱祁镇上位,那么,为何不在朱祁镇被俘后,站队更有权利的朱祁钰呢?若二人无母子关系,孙太后完全没必要维护朱祁镇的皇权。
明英宗被囚与也先,孙太后“尝寄御寒衣裘,手自缝织”;英宗被迎回京城后遭到软禁,孙太后“时时遣使问候,遗珍馔,且数自入视”;夺门之变时,石亨等大臣之所以敢救出朱祁镇,完全是因为“密白后,后许之”。
可以说,这些都足以证明两人是感情深厚的母子,且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仇隙。
参考资料:
【《明史稿》、《明实录》、《明史·列传第一·后妃》】
明朝宫廷疑案:宣宗孙皇后“盗子夺后”,明英宗的生母是谁?
电视剧《大明风华》讲述了宣宗孙皇后的一生,其实在历史上,还真有一件疑案与孙皇后有关,这就是明英宗的生母问题。明英宗朱祁镇作为明朝皇帝,他的生母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然而却因宣宗孙皇后,产生了“盗子夺后”的历史传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的父亲就是明宣宗朱瞻基,至于他的生母到底是谁,历史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按照明朝官方编修的实录记载,明英宗的生母是宣宗孙皇后。明朝编修的《明书》也说孙皇后于“宣德二年十一月,生英宗皇帝”。
但是清朝人编写的《明史稿》,以及清朝官方组织编写的《明史》都认为,孙皇后是“盗子夺后”,“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如果这段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这简直就是明朝版的“狸猫换太子”。那么,英宗的生母到底是谁呢?
喜欢明朝历史的人,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定是清朝官方故意“抹黑”明朝,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最早记载孙皇后“盗子”的,恰恰就是明朝人!明朝作家王锜在《寓圃杂记》中写道:“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遂得册为皇后,而胡氏废为仙姑”。
明朝末年,査继佐也在《罪惟录》中写道,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英宗的生母问题,早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出现不同的说法,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清朝编修的《明史》将这两种说法全部写入书中。
比如在明英宗的本纪部分,就是写道“讳祁镇,宣宗长子也,母孙贵妃”,“生四月,立为皇太子,遂册贵妃为皇后”。而在后妃传中则写入“盗子夺后”的这种说法。因此,清朝编修的《明史》并没有刻意去抹黑孙皇后,只是综合了当时的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
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明英宗的生母到底是谁?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情况的分析,应该是宣宗孙皇后。明宣宗虽然贵为皇帝,但在他上面还有一位人物,这就是宣宗的母亲张太后。虽然孙氏自幼养于张太后的宫中,但张太后似乎对孙氏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对胡氏非常同情。
假如孙贵妃真的通过“盗子”来夺取皇后之位,精明强干的张太后不可能置之不理,何况她本来就是反对废后的。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英宗与孙氏的感情角度分析,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已经成为太后的孙氏,与英宗皇后钱氏,千方百计地想迎回英宗。
明英宗归来后,被弟弟景泰帝软禁在南宫,行动受到限制,孙太后虽然是母亲,却经常主动去看望儿子。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宣宗孙皇后其实是“夺门之变”的幕后主谋之一。如果不是亲生儿子,她何必担此风险,发动一场宫廷呢?
那么明朝为何会产生孙皇后夺子的传闻呢?其实也很好理解,宣宗孙皇后原是贵妃,她因受到宣宗的宠爱,利用各种手段排挤胡氏,夺取了皇后的位置。而胡氏因无故被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同情,“天下怜之”。久而久之,那些同情胡皇后的人,就捕风捉影,形成了宣宗孙皇后夺子的传闻。
参考资料:1.《明史》;2.《明英宗实录》;3.《寓圃杂记》;4.《罪惟录》;5.《明宣宗实录》
朱瞻基最宠爱的孙皇后,朱祁镇的亲妈,历史上真有那么能干吗
明朝前几任皇帝,都与自己原配感情很不错,比如朱元璋和马皇后、朱允炆和小马皇后、朱棣和徐皇后,就连朱高炽与张皇后虽算不上鹣鲽情深,但好歹也相敬如宾。唯独到了朱瞻基这里,他连相敬如宾都做不到,反而废了自己的发妻,改立喜爱之人孙氏为后。
朱瞻基最宠爱的孙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妈,在有些电视剧中,孙皇后的人设是坚强不屈,挽救大明于水火的霸道女主。那么在历史上,她真有那么能干吗?
孙皇后的父亲孙忠,是永城县的主簿,正好诚孝张皇后(朱高炽原配、朱瞻基亲妈,时为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有一次彭城伯夫人进宫看女儿,就聊起孙家有个女儿十分贤德,也就是这样,孙氏便进了宫。
孙氏刚进宫时才十多岁,她和朱瞻基一样大,由于孙氏进宫与太子妃母亲有关,所以朱棣就命太子妃张氏负责教导孙氏。正因如此,朱瞻基常常和孙氏见面,两人渐渐有了感情基础。
永乐十五年,朱棣下令为皇太孙朱瞻基选妃,朱瞻基自然想让孙氏做自己的正妃,奈何长辈们都看中了以贤闻名的胡善祥。没办法,朱瞻基只能娶了胡善祥为正妃,而孙氏则委屈当了嫔。
在朱瞻基登基前,胡善祥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孙氏生了一个女儿。宣德二年,已是贵妃的孙氏为朱瞻基生下长子朱祁镇,关于朱祁镇是否孙氏亲生,一直以来存在着争议,比如就连《明史》都记载:“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
就是说孙氏本来没有儿子,她为了上位,就抱了宫人的儿子。正因为《明史》也坚持这种说法,导致许多人对此坚信不疑,但其实只要好好想想,就知道这件事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孙氏如果早有计划抱别人的孩子,她就要提前假装怀孕,但是在后宫假装怀孕,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吗?其次就算朱瞻基也知道,他因为喜欢孙氏而同意她这样做,但朱瞻基能瞒得过英明的母亲张太后吗?
再者张太后知道的话,绝对不会允许孙氏采用这种阴险的手段,毕竟她要是不能生,后宫还有妃子可以给朱瞻基生儿子。而且就算真要抱孩子,张太后也是抱给胡善祥养啊,因为她一直就喜欢胡善祥,不喜欢孙氏。
因此,孙氏作为一个贵妃,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只手遮天,瞒过所有人抱来一个孩子。所以根本不用去争执什么,朱祁镇肯定是她生的没错,要不然朱瞻基要废后,改立皇长子生母为后,张太后为何不反对?就是因为孙氏有儿子这张王牌。
也正是因为自己生了儿子,孙氏便有了想法,开始在朱瞻基枕边吹风。朱瞻基本就宠爱她,于是渐渐动了废后的想法。
朱瞻基先是召来朝中重臣商议,与其说是商议,倒不如说他在极力说服大家。他口口声声说自己30岁了,好不容易有了儿子,所以应该嘉奖为他生下儿子的孙贵妃。接着又说皇后多年来无子出,还经常生病,这并非一个合格的皇后。
可是这些理由,哪里说服得了理智的大臣们,孙氏一看情况不妙,立即推辞说:“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孙氏与前几任明朝皇后的区别,她是有小心机的。
而孙氏越是推辞,朱瞻基就越是觉得委屈她了,于是直接去劝胡善祥本人,要求她主动辞去皇后之位。胡善祥也没有办法,只能按照丈夫的意思做。宣德三年,朱瞻基正式宣布废后,让胡善祥去做了道姑,还赐号“静慈法师”。
孙氏终于得偿所愿,被册立为皇后,她的儿子朱祁镇也成为太子。众所周知,朱瞻基就只有两个儿子,孙皇后生的是长子,而次子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也不得宠,所以没人能撼动朱祁镇的地位。也就是说,只要她好好活着,迟早能坐上太后之位。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朱瞻基驾崩。此时皇太子朱祁镇年仅9岁,众人担心主少国疑,于是传出张太后要扶持襄王朱瞻墡(朱瞻基同母弟)登基的消息。还是张太后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扶持朱祁镇坐上了皇位。朱祁镇登基后,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在明朝前几任皇后的相关记载中,我们总能看到她们如何辅佐皇帝,有多少出色的政绩。比如马皇后为大臣求情,劝朱元璋要爱惜人才,教导后宫要懂得节俭等等;徐皇后曾在靖难之役时,亲自穿上铠甲鼓舞士气,结果成功保住北平等等;朱高炽即位后,张皇后对朝中内外政事,莫不周知等等。就连胡善祥都有这样的记载:“后每乘间规讽,无媚顺态,居常服食侍从澹如也。”
以上这几位都是能够帮到丈夫的贤后,唯独到了孙皇后这里,我们并未听说她辅佐朱瞻基什么什么。反而是张太后时常教导儿子,朱瞻基遇到大事,也是去请教母亲,而不是和孙皇后商议。
这就足以说明,孙皇后的政治能力是不够的,所以婆婆在的时候,她毫无存在感。直到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去世,孙氏才成为后宫地位最高的人。不过在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是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
首先要强调的是,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他之所以御驾亲征,是由于宦官王振怂恿。王振是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宦官,但当初张太皇太后还在时,史料是这样记载的:“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就是说张太皇太后还在的时候,王振也不敢太过嚣张,可为什么前者去世,王振就越来越受宠信,甚至到了能劝动皇帝调动军队御驾亲征的地步呢?答案就是孙氏这个太后威慑力严重不够,人家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这也是她政治手段不足的证据。
而朱祁镇被俘后,孙太后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只好和朱祁镇的皇后钱氏一同凑钱,打算救出朱祁镇。大臣自然也不能寄希望于两个毫无主张的女人,于是相互商议,便形成了南迁派和主战派。
这时候孙太后作为地位最高的人,就必须做个决定,最终她选择支持于谦等主战派,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很多人都将这视为孙太后的功绩之一,但实际上她也就是做了个决定,最终的胜利还是有赖于朱祁钰的领导能力,以及于谦这些能干的大臣,如果最后京师保卫战输了,我想最后被骂得最惨的,还是做决定的孙太后。
而且当时孙太后是不想把权力交给朱祁钰的,毕竟后者是朱祁镇的竞争对手,要是把他扶上去,那么自己儿子的地位就危险了。所以一开始,孙太后是命人取襄国金符入宫,她想要请襄王来主持大局。但由于襄王还在封地,折腾一趟太费时间,加上他本人极力推辞,而局势紧张,孙太后才不得不采纳群臣的建议,同意让朱祁钰登基。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孙太后给出的交换条件是,必须同时册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本身这样的要求也合理,大家自然没意见,就这样,朱祁钰登基,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所以说,这些都是孙太后在当时的局势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系列决定罢了。只能证明,她还不至于分不清局势,可要说多强的政治能力,倒不见得。
后来朱祁镇被放回来,朱祁钰由于不愿还政,就将其幽禁于南宫。可此时孙太后什么都不能做,只有在天冷的时候,为儿子寄去几件御寒的棉衣。
再后来,朱祁钰连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给废了,有人说孙太后任由朱祁钰废立太子,是为了保护被幽禁的儿子和孙子。我就笑了,这有什么好保护的,难道孙太后还能阻止朱祁钰废立太子吗?她要是有这个能力,早就把儿子救出来了。
因此实际上,孙太后根本什么都做不了,她只能寄希望于朱祁钰,希望他有一天能“良心发现”,把朱祁镇给放出来。
景泰八年,孙太后终于迎来了希望,倒不是朱祁钰良心发现了,而是石亨等人打算发动,帮助朱祁镇复位。《明史》中记载:“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
于是,这又成为孙太后的一大功绩,因为夺门之变成功了,朱祁镇成功复位,她消除了明朝政治上的又一次危机。我就想说了,石亨等人是帮助她亲儿子复位啊,她能不同意吗?
再说这也是石亨等人的计谋,这件事得到皇太后的准许,如果成功,他们就成为功臣,如果失败,这件事可是皇太后指使的,他们只是遵旨办事罢了。所以孙太后只是的一颗棋子,怎么就成为挽救大明的女政治家了。
她要是真有这些本事,还不如一早就好好教育自己的儿子,让他不要宠信宦官,就不会出现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土木堡之变”了。
不过不得不说,孙太后的运气是极好的,她当初选择相信于谦等人,结果京师保卫战成功了。后来她又选择相信石亨等人,结果夺门之变也成功了,她这个太后之位倒是稳稳当当。
虽然没什么大作为,却也亲身经历了不少大事件的孙氏,最终在天顺六年去世,享年64岁,也算不枉此生了。去世后,朱祁镇为亲妈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朱瞻基合葬于景陵。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胜朝彤史拾遗记》)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6/16962460874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