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点动漫(加点)
用生命担使命 以热血铸忠魂——追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转业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张华
地点:村委第一书记办公室
内容:扶贫工作座谈……”
工作笔记的主人是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第一书记张华。400多页的本子,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村里87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状况,以及汤亮村从贫困村到脱贫摘帽的点点滴滴。
这也是他这一生的绝笔。当日下午6时46分,连续多天高强度的工作后,张华累倒在办公桌子前。6月7日,因抢救无效,张华4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南疆边境的扶贫路上。
7月1日,记者走进汤亮村,寻访张华的足迹:村路上,人来车往;池塘里,群鸭戏水;山坡上,桑树婆娑;村屯内,干净整洁……“村里的变化,凝结着张书记的心血和汗水。”村支书王启倍抹着眼泪说。
有一种使命叫忠诚
——不论在塔山英雄部队,还是在扶贫攻坚主战场,他英勇无畏,不克难关不回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张华1977年9月出生在江西宜春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9年7月从桂林陆军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41集团军某师,成为塔山英雄部队的一员。
“张华工较真、不服输,事不做完不放手,标准上不去不罢休,困难不解决不回头,让人钦佩!”战友刘仁恒说。2005年,梧州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张华冲在前头,扛起沙袋就到大坝下面堵管涌;2013年,原41集团军开展基层政治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张华所在团基层政治建设的经验做法成为集团军的样板。正是在这个英雄的部队里,让他百炼成钢。
初心永不改,退伍不褪色。2017年12月,张华从部队转业到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任执法监督室副调研员。2018年春节刚过,张华主动请缨,到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
张华到任时,村部不通水、不通网络、没有卫生间,不具备居住生活条件,乡领导建议张华暂住乡政府。张华不同意,提包住到村里。他在村文化活动室一间空房架起床板。一张旧办公桌、一台电磁炉、一包盐一瓶油几包面就是他的生活物资。上厕所要去百米外的村民家或村小学借用,水要从村委围墙外的水潭提取。
面对这样的生活条件,张华没有怨言,先后给村部开通网络,把水龙头安到了村部门口,又在村卫生室腾出一间厨房,还自费购买了一辆电动车、一台二手冰箱以及床垫和电风扇。
“我们的驻村生活条件好了,才能更加安心工作,当好脱贫攻坚的带头人。”半年后,村部公共卫生间建成并安上热水器时,张华笑呵呵地说。
“80多岁的老党员还跟着张华重温入党誓词,这对大家触动很大。”去年刚转为正式党员的张正抗说。上任伊始,张华发现村党组织涣散,便组织全村党员在党旗下宣誓,学习党章;想方设法修建了村委办二楼,作为党员活动室;建立党员微信群,开展每日一学等活动,以此促进党建工作;动员全村党员下载学习强国APP,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渐渐地,全村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意识增强了,带领群众脱贫的决心日益坚定。
汤亮村属自治区级贫困村,有328户共1260人,贫困户需要扶贫干部精准识别。
为了不耽误村民白天的劳动时间,张华每天一大早趁村民没出门就去走访、核实情况。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个月下来,张华对汤亮村村民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
那段时间,全区都在搞贫困户信息录入,网络系统拥堵。张华把闹钟定在凌晨两三时,避开录入高峰,加班加点录入、核对。有人说,既然这么多户有需求,不如都报上去吧。张华较真起来:“按标准办,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绝不瞒报虚报!”在他的努力下,村里从最初划定的99户中,确定87户列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
“他不在办公室工作,就是在去农户家里或田间地头的路上。”驻村工作队队员岑业鹏说,“他像陀螺一样工作,直到倒下的前一刻,还在核查落实村里雨露计划名单。”
有一种幸福叫付出
——他尽职尽责,把为群众办实事当乐事,群众的事再小,也当做大事
“张叔,你先回家吧,我再加班一会儿。”55岁的村支部委员张其修曾开摩托车带张华工作一个多月,对张华的这句话最熟悉。周末,张华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利用中午、晚饭前后村民在家的时间段,进屯入户与贫困户拉家常,询问庄稼种植、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就医、年轻人外出务工等情况。群众的事,无论大事小事,他都放在心上,亲力亲为多方奔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汤浓屯有一处10多亩的桑树园,长得郁郁葱葱。“这是张华鼓励我种的。”村民王正乡说,张华第一次到他家里走访,了解情况后,就叫他把家里的坡地全部用来种桑养蚕。去年,王正乡养蚕有近万元的收入,今年将达到两万元。
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帮扶对象,张华一视同仁。
“他是我家的大恩人。”说起张华,马亮屯的村民杨景里眼里噙满泪水。杨景里的弟弟因交通事故离世,弟媳离家出走,撇下3个小孩。尚未成家的杨景里除了赡养两位老人,还要抚养弟弟的孩子。
张华对杨景里一家格外上心。他送来养蚕书籍,鼓励杨景里搞好养蚕产业,并安排杨景里的父亲到村委当清洁工。“他每次到家里,都给小孩带来营养品,还联系企业资助小孩读书。”杨景里说。
贫困户家里条件差,凳子上常有泥土灰尘,张华从不嫌脏。他与村民聊天,关心群众所关心的事情,真心实意为贫困户解决难题。
村民王正规患有癌症,家庭经济困难,张华自掏腰包给他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2500元,并到医院看望。“知道张书记去世的消息,我一直在流泪。”王正规的爱人眼含泪水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她都不敢告诉住院的丈夫这个消息。
王昌福患有严重的肺穿孔,张华经常买些鸡蛋、牛奶到他家里看望,又推荐他到南宁参加饲养技能培训。
王利青、王利艳两姐妹的妈妈过世后,跟着继父王正官生活,10多岁了还没户口;年前,王正官4岁的儿子不幸夭折。张华经常带着礼物去看望他们,多番奔走为孩子落户,为王正官打气、介绍工作。
汤亮村共有5名五保户。今年春节,张华自己掏钱买了油和大米,挨家挨户送上门,嘘寒问暖。
马亮屯66岁的五保户杨从宜,住房没有窗玻璃和大门,楼梯口的天面也年久失修,每逢雨天,满屋子都是水。去年,张华叫人帮老人家安装了门窗。今年3月,又叫人把楼梯口的天面换上铁皮。
“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这是张华在做村干思想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
驻村441天,张华给汤亮村带来一系列新变化——
村里5名辍学的孩子全部返校;8位贫困学生申请了每学期1500元的补助;社会爱心企业帮扶全村10位贫困学生、8位大学生。
3.5公里砂石路硬化工程和1.8公里的产业路顺利完工,汤亮村小学围墙和公共厕所及大门建成,全村326户免费安装净水器,120盏太阳能路灯覆盖全村,3个提水工程竣工使用。
汤亮村种桑面积从180余亩发展到680亩;两座1600余平方米的大蚕房、300多亩的桑蚕种养分离示范基地建成……
2018年年底,汤亮村23户93人顺利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48%,实现整村摘帽出列。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他殚精竭虑,一心扑在村里的脱贫和产业发展之上,对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充满信心
张华在驻村工作日记写道:“每当看到群众真诚的笑容、真挚的谢意,我心里就充满了温暖,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就更足了。”
今年5月27日,靖西市遭百年一遇暴雨,汤亮村村部和农田、集体桑园受灾严重。
“想办法出城,我要和群众在一起。”正在靖西市开会的张华心急如焚。
涉水察看灾情、转移安置群众……克服重重困难赶回村里的张华,一头扎进抗洪救灾中。
汤亮村缺水少地,发展困难。脱贫摘帽后,如何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又成了村里最大的难题。张华不断给大家鼓劲:“大家只要肯干,没有干不成的事!”
年初,他就拟定2019年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计划——
把村里的溶洞打造成旅游景点,同时在溶洞周边坡地种植百香果。
修建田间地头水柜,解决旱季缺水灌溉的问题;继续完善排洪引水渠道,解决雨季汤亮村易受洪涝灾害的问题。
张华和安宁乡乡长黄智刚商量,如果水渠排洪引水效果好,打算明年推动村里种植烤烟。
“张华一直希望汤亮村能够把烤烟产业发展起来。种植烤烟只需要4个月的时间,就能为农户带来每亩两三千元的纯收入,这笔收入对贫困户尤其重要。贫困群众的事,无论大小都放在张华心上,他多方奔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黄智刚深情回忆。
“这是张华书记未竟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替他完成。”汤亮村两委干部和工作队员含泪说。
“张书记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多时间,他回家仅10天左右。”汤亮村团支书谭文官说。
今年元旦,张华正在候车准备返回南宁,临时接到工作通知。他当即退票,3天假期全都投入扶贫工作。
清明节回江西老家扫完墓,张华回到南宁就直接从车站赶回汤亮村。他说,放心不下村里的工作。
……
张华被送往靖西市人民医院急救后,听到消息的王启球、张正抗、王爱令等10多位村民自发开车40多公里赶到医院探望。
“张华做得多、说得少,百姓都记在心里。”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挂任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世华说。
斯人已逝,依然温暖世间。按照张华生前意愿,家属为他捐献了心脏器官。
“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边境一线往往又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张华从塔山英雄部队转业到地方,奋战并牺牲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他在扶贫战场上的表现,是塔山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6月29日,张华服役时的部队老首长在慰问张华家属时说。(记者 李 贤 通讯员 尚永江 黄丽美)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4/169625795310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