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可梦黑白二周目(黑白二周目)
彩漫大潮下,你为什么还喜欢看黑白漫?
坚持黑、白,是国人骨子里的本性,改不了。
这里有一份较早的报告,要追寻到2004年。
中国流行色协会在《2004 年中国城市居民色彩取向调查报告》中,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进行了调查。经分析发现,从色相上来看,选择黑白色的消费群体是最多的。
其中选择黑色的比例北京占 33.5%,上海占 28.5%,广州占21.3%;选择白色的比例北京占 32.3%,上海占 37.3%,广州占 36.5%;其他颜色依次是蓝色、红色、黄色。
从这组数据中,得知新世纪后消费者对黑、白色的消费倾向占比60%左右,甚至更多。
如果说黑、白(灰)构成了人类视觉认知的基础,那么这份2004年的消费者倾向报告又能体现什么呢?
知今莫不溯古,国人偏好黑、白,也许本就有迹可循。
黑色与白色是早期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色彩感知。
中国人对黑色的崇尚由来已久,由尚黑到提倡“运墨而五色具”那种独到的墨色审美情趣,即中国水墨绘画的产生,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系统。
“黑陶杯”,黑色在古代中国被认为“众色之主”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把远古色彩的象征以“礼”的规范延续下来,实现以“仁”为目的的功利性色彩。
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则崇尚玄黑色,成为中国水墨绘画色彩审美心理的思想之源。
儒家和道家不同的色彩主张,形成中国绘画色彩较早地从“重彩”和“水墨”两个方向进入民族特色的色彩表现形式。
但无论是复“礼”的正五色,还是传统墨法的“运墨而五色具”,儒道家两都不约而同的把“黑”和“白”(留白)放在了其理论核心中。
这种数千年来的审美文化,直接影响了国人对黑、白两色,文化感知上的偏好。
只谈文化,犹如和人讲玄学,玄之又玄,不明所以。所以再来讲讲国人生理结构的不同。
现代解剖学研究发现,在人的眼睛结构中,存在着可以感受明暗和色彩的两种细胞。即柱状细胞和锥状细胞。
这就触及到我的知识盲区了
柱状细胞对暗光下的形体较敏感,而锥状细胞则对于色彩的认识较敏感。
在人类原始时期,经过数十万年的长期演变,人的眼睛在感受明暗的基础上逐渐向感受色彩进化,所以明暗是人的色彩感觉的中轴。色彩是在中轴上的延展。
也就是说,从人体科学的角度上来讲,黑、白、(灰)构成了视觉认知的基础。
而以农耕和采摘文明为主的中国,和游牧、渔猎民族的西方诸国,虽然视觉认知的形成生理上都是以黑、白(灰)为构建,但表达方式上,却有着一定的不同。
在原始社会中,农耕和采摘文明的族群,从事工作多以采集、农耕工作为主,这使该族群的心理敏于观察周围地区物种的分布和位置。由于“目标”是静止的,分布范围又比较广泛,因此对物种的辨别和定位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而游牧、渔猎民族的西方诸国,则由于“目标”是活动的,因此他们不得不努力培养对空间关系的推断能力,由此巩固了他们的运动感和方向感。
关于日本文明起源说法有很多,不谈及“文明”,则有渔猎、采集、农耕并存。但涉及到文明,则是农耕
普列汉诺夫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有这样一个看法: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
这心理,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反作用产生,因此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
所以咱们可以联想到,由于特定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长期、反复的刺激和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决定了民族心理的获得机制及其潜在的发展方向。
可不要认为上述的关于文化、生理特征等不重要,因为这是一切的基础。
农耕和采摘文明的国家,相较于游牧、渔猎民族其“视觉能动性”较弱。因此在漫画中,需要内容载体主动的进行“错觉”投放,从而影响到人本身。
我们以黑白漫《热血高校》为例。通过力度格的“比例切分”和分镜内的“力度描线”,给读者造成“主观错觉”的影响。这样的创作方式,是主动引导读者感官的。
因此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很快随之血脉喷张。
给读者造成分镜上的“主观错觉”,对彩漫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除了长期的审美,国人潜意识中更好“黑、白”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
颜色波长的对撞,阻碍的视觉信息的有效传递。
我在百度随便找了一张图:
无视我的“色感”比较混乱,大致的意思大家明白就好。
就是多色块,导致读者接受信息时的“凝化”,换而言之就是对各色块信息吸收的无序,以致于减少了读者的“能动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好,我们以美漫为例子,它们以自己擅长的漫画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文本框”。
以《守望者》为例,各色块影响了读者对信息的吸收,但谁care啊,这早就被读者无视了。
因为繁多的色彩波长,很快把读者逼入了视觉效果简单且舒适的“文本框”。
这也就成就了以美漫为代表的“图文小说”今日的盛世。
当然,这也和游牧、渔猎民族的视觉能动性较强有关系。按照上述理论,他们对多色块的信息吸收会更为强烈,且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
同样,农耕和采摘文明下的民族,因为“目标”是静止的缘故,他们相对更注重于留白下的余情。这种审美,也直接影响了国人对黑白的欢喜和读者对黑白的偏爱。
还是以《热血高校》为例,这种体现自由的“境外之情”是彩漫无法表达的。
所以最后做个简短的总结,“我为什么还在坚持看黑白漫”。
第一,黑、白符合国人传承了数千年的审美,是中国美学意识传承的一种表现。
第二,从人体科学的角度上来讲,黑、白、(灰)构成了视觉认知的基础。
第三,在老祖宗(采摘和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我看黑、白漫更具备视觉上的优势。更能体会到“漫画是门错觉艺术”的核心所在。
第四,韩国姜草和部分欧美彩漫,于我而言都是相当优质的“图文小说”,但他们的优质并不妨碍我喜欢黑白漫画。
最后,我个人还是建议国产彩漫还是走“图文小说”的路子。把故事讲好,说不准就能“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饶正杉:《浅析黑白画中留白成像的视错觉现象》上海师范大学、2017
张雪芳:《江浙地区服装黑白色流行研究》 江南大学、2006
张咏梅:《中国人色彩审美心理的形成及特征》山东师范大学、2004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4/16962561639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