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相逢无纸笔的下一句是什么(马上相逢无纸笔的下一句)
马上相逢无纸笔:岑参七绝二首(一)
一,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
入京使,返回京都的使臣。故园,故乡,指长安。漫漫,遥远。龙钟,这里指涕泪交流。凭君,委托入京的使臣。
译:
回首向东望故乡,隔山隔水路漫长。
此时心中真悲苦,双眼泪流如落雨。
马上逢君又分别,欲寄家书无纸笔。
请君把我口信传,且向家中报平安。
评:
这首诗表露了诗人初次出塞途中心头泛起的深深乡愁和“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坚定信念。这首诗捕捉了现实生活中极平常而又极典型的形象,用极自然的语言表现极朴实极深切的情怀,前人不曾写出,后人也无法达到。
写法上,此诗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法。“东望”是实写,“双袖”则颇带夸张,但夸法而不失实。末二句则是虚写,一虚一实,相得益彰。
结构上,此诗前后呼应,层次分明。一,二句为题前一层,写对故乡的怀念,其情至深。三句点明“逢”字正意。“马上相逢无纸笔”,出人意外,故结到“凭君传语报平安”,此为题后一层。明唐汝询《唐诗解》评曰: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二,岑参《题苜蓿烽寄家人》
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
注:
苜蓿烽,指苜蓿烽火台,唐代玉门关外五烽之一。胡芦河,即今甘肃玉门关外的疏勒河。闺中,指妻子。
译:
人在苜蓿烽,时令建立春。
葫芦河边望,归思欲沾巾。
妻儿千里外,闺中思念频。
安知征战苦,沙场愁杀人。
评: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想念家人想愁肠百转的心情。
诗的首二句以互文句式点明诗题中的“苜蓿烽”,并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泪沾巾”形象地概挂了诗人此时此地的心情。
诗的末二句照应诗题中的“寄家人”,抒写自己的思念。但是诗人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去写“家人”在思念着自己,而且知道他们是在“空思想”,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这种从对面落笔的写法却能更加突出地衬托诗人的思念之苦。杜甫《月夜》“今夜闺中月,闺中只独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其运用的手法与岑参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这首诗前二句写自己思念“家人”,后二句写“家人”思念自己,结构回环,也更妙地体现了诗人愁肠百结的心情。
附图八幅,岑参诗意图:
故园东望路漫漫,葫芦河边泪沾巾。
每日一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龙钟:沾湿的样子。
插图作者:彭文玥
诗人写此诗时离开长安,告别了家人,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在西行的路上,诗人正好碰到了一个回京的老朋友,于是停了下来,闲聊了几句,有感而写的此诗。
从长安前往西域本身就是一个远离核心、走向边塞的过程,恐怕不会有谁会抱着高兴的心情出发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足以说明边塞是一个充满苦寒与孤寂的地方。诗人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前去的。离开舒适的长安,离开故乡和亲人,这是获取功名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此时已经走出长安很远了,回头东望故乡时,唯见那漫漫长路延伸到那无尽的远方。每往西踏出一步,就意味着离故乡又更远一点。这一路上诗人因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常常泪流不止,眼泪把两个袖子都沾湿了。这里表达了诗人内心那沉重的离愁别绪,离别的痛苦常常会因为道路的艰辛和漫长而得到加剧。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乘坐在马上继续西行着,突然遇到了一个回京的老友。他本来还想写封信叫这位老友给带回去,但此时正在赶路,又没带纸和笔,只能笑着对朋友说,你到京城后就帮我给家人捎个话,说我一路平安无事,叫他们放心。这种场面,普通人常常会遇到,也常常会说这样的话,但一经诗人写入诗后,却充满着无穷的韵味。这本是随口而出的话,是那样的家常,那样的普通,但往往就是这种最口语的话最易打动人心。
(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书法:德阳广播电视台台长 游光辉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201/16962522547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