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脉运行循环路线(人体经脉)

时间:2024-01-30 22:20:06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万物皆甜

中医的经络、经脉、正经,奇经八脉分别指人体的那些部位

\r\r\r\r第三章 经络腧穴\r\r\r\r\r第三章 经络腧穴\r第一节 经络\r

经络 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血液、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

\r

经脉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部分的主要干线,又可分为“正经”与“奇经”两大类,二者共同组成经脉系统。

\r

正经 即十二经脉、十二经。是体内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其中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共十二经。

\r

奇经 奇经八脉之简称,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r

十四经 即十二经(正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

\r

手三阴经 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胸部经过上肢屈侧抵止于手部。

\r

手三阳经 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经过上肢伸侧抵止于头部。

\r

足三阳经 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r

足三阴经 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

\r

六经 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r

阳脉 阳经,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

\r

阴脉 阴经,指经脉中的阴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等。

\r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肺,络大肠,并与胃、喉相连;在体表,由胸部外上方沿上肢屈侧前面向下,止于拇指端。

\r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大肠,络肺;在体表,由食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前面、肩部、颈部、颊部,止于对侧鼻孔旁。

\r

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胃,络脾;在体表,由鼻部经过侧头部、面部、颈部、胸腹部、下肢外侧的前面,止于第二趾端。

\r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脾,络胃,并与心及舌根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内侧(由中部转向前部)、腹部、胸部,止于侧胸部。

\r

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部及眼相连;在体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侧后面向下,止于小指端。

\r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小肠,络心,并与胃、眼和内耳相连;在体表,由小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后面、肩胛部、侧颈部、颜面、眼部,止于耳部。

\r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膀胱,络肾,并与脑相连;在体表,由眼部向上越过头顶,向后、向下,经过项部、背部两侧、臀部、下肢后面,止于小趾端。

\r

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肾,络膀胱,并与脊髓、肝、膈膜、喉部、舌根、肺、心、胸腔等相连;在体表,由足小趾经足心、内踝、下肢内侧后面、腹部,止于胸部。

\r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包,络三焦,并与横膈膜相连;在体表,起于侧胸部,经腋下、上肢屈侧正中线,止于手中指指尖。

\r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三焦,络心包,并与耳、眼相连;在体表,起于无名指端,沿上肢伸侧正中线,经过肩部、侧颈部、侧头部、耳部,止于眼部。

\r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胆,络肝;在体表,由眼部经侧头部、耳部、颊部、后头部、肩部、侧胸腹部、下肢外侧,止于第四趾端。

\r

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肝,络胆,并与、胃、横膈膜、咽喉、眼球相连;在体表,由足大趾经下肢内侧(由前部转向中部)、外、腹部,止于侧胸部。

\r

督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自会,循背部脊柱正中线向上,经过后颈部,越过头顶部,止于颜面部上齿龈的正中(以上均沿正中线分布)。在循行过程中与脊髓、脑和诸阳经相连系,是阳经经脉的总纲。

\r

任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过脐部,上至胸部、头部(均正中线),至下唇中央,由此分为左右两支止于眼部。在循行过程中和诸阴经相连系,是阴经经脉的总纲。

\r

冲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由的两侧开始,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r

带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季胁部,横行环绕腰部一周。

\r

阳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外踝下方,经下肢外侧、侧腹部、侧胸部、肩部、后颊部,止于头顶部。

\r

阴维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内踝上方,经下肢内侧、腹部、胸部、咽喉,止于后颈部。

\r

阳跷(qiāo)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外侧,沿外踝向上,经下肢外侧、侧腹部、侧胸部、肩部、面颊,止于后颈部。

\r

阴跷脉 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内侧,沿内踝向上,经下肢内侧、前、腹部、胸部、颈部、鼻的两侧,止于眼部。

\r

三阴 太阴、少阴和厥阴三经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阴和足三阴,实际上是六条经脉。

\r

三阳 太阳、阳明和少阳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实际上是六条经脉。

\r

太阳 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也是最先发病的经脉。

\r

少阳 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和阳明的中间。

\r

阳明 经脉名称之一。是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继续,其位置在太阳和少阳的里面。

\r

太阴 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旺盛的意义,其位于三个阴经的最表层。

\r

少阴 经脉名称之一。有阴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的中间。

\r

厥阴 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的转化过程,其位置在太阴和少阴的里面。

\r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r

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r

离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为离。

\r

入 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为入。

\r

出 经别从体表浅出,上行于头项部为出。

\r

合 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r

六合 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在头项部合于六阳经脉,故有“六合”之称。

\r

经气 泛指在经脉中运行的“气”,亦指经脉的主要功能。

\r

阴脉之海 任脉的别称。因为足三阴经和阴维、冲脉都有分支直接会合于任脉,起着调节全身阴气的作用。

\r

阳脉之海 督脉的别称。因为手、足三阳经都有分支直接会合于督脉,起着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

\r

十二经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脉均与其交会,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r

太冲脉 冲脉的别称,因其可调养女子的月经和胞胎而得名。

\r

宗脉 宗脉所聚,指分布在眼、耳等重要器官上,由很多经脉汇聚而形成的主脉或大脉。

\r

心系 直接与心脏连系的大血管。

\r

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映区。

\r

三阳在头 是指足阳明经在头颈部的人迎穴处的动脉。

\r

三阴在手 是指手太阴经在手腕部的寸口动脉。

\r

开、合、枢 是针对经脉生理作用的三个特点来说的。在阳经方面,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合,少阳经主枢;在阴经方面,太阴经主开,厥阴经主合,少阴经主枢。

\r

络脉 是从经脉分出,遍布于全身的分支脉络,具有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通达经脉未能经过的部位等功能。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r

孙络 比络脉更小,有极多分支,又称为“孙脉”。

\r

十五络 大络,全身最大的络脉共十五条,即十四经各有一条络脉,再加上“脾之大络”,故称“十五络”。

\r

胃之大络 又名“虚里”,是由胃腑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径路是由胃上行,贯通横膈,连络肺脏后,向外分出,布于左侧乳部的下方,即心尖搏动的部位。

\r

脾之大络 由脾脏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径路是由脾发出,在侧胸壁的大包穴处穿出,散布在胸胁部。脾之大络是全身十五条大络脉中的一条。

\r

胞脉 又名“胞络”,即分布在子宫上的脉络,其中包括冲脉和任脉。胞脉主要的作用是主女子行月经和养胞胎。

\r

浮络 指位于皮下浅表的络脉。

\r

鱼络 指在手拇指内侧鱼际部的络脉。

\r

阴络 ①凡是手、足三阴经分出的络脉称阴络;②指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

\r

阳络 ①由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都称阳络;②指上行的或位置较浅的络脉。

\r第二节 腧穴\r

穴 是经络气血在身体表面聚集、输注或通过的重点部位。

\r

络穴 全身十五脉络各有一个穴位与经脉相联络。其中包括十四经脉发出的十四条络脉的穴位,和由脾脏分出的一条络脉的穴位,共十五个络穴。

\r

五输穴 十二经脉中的每一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

\r

井穴 五输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在经脉流注方面很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

\r

荥穴 五输穴的一种,均位于手、足部的远端。在经脉流注方面就像刚流出泉源时的细小水流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荥穴。

\r

俞穴 五腧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在经脉流注方面就像水流逐渐汇集输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俞穴,又称“十二俞穴”。

\r

经穴 ①分布在经脉体表循行路线上穴位的总称,其中包括十二正经的经穴和奇经中任、督二脉的经穴;②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腕关节或踝关节附近,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较大的河水迅速流行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经穴。

\r

合穴 五输穴的一种,均位于肘关节或膝关节的部位。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各处的江河会合流入大海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

\r

原穴 五输穴的一种,其位置在腕或踝关节附近。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流过一样。而手、足三阴经则均是以本经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个,也称原穴),连同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

\r

八会穴 古人概括了八个和全身某些生理机能有关的重要穴位,根据其不同的作用而命名,其中包括:气会—膻中穴、血会—隔俞穴、骨会—大抒穴、筋会—阳陵泉穴、髓会—绝骨穴、脉会—太渊穴、脏会—章门穴、腑会—中脘穴。

\r

髎(liáo) 指在骨节之间部位的统称。

\r

会穴 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互交会的部位。

\r

溪谷 泛指经络穴位。谷,相当于十二经脉循行的部位;溪,相当于三百六十五个经穴的部位。“谷”和“溪”均指肢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

\r

募穴 指位于胸腹部体表,和脏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反应点,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聚集的地方。

\r

背俞穴 指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体表,和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反应点,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输注的地方。

\r

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即“以痛为俞”,以压痛点作为穴位。

\r

郄(xì)穴 含有孔窍或缝隙的意义。是体内气血聚会的重要穴位。

\r

华佗夹脊穴 位于背部正中线,两侧离脊椎棘突0.5寸处,有两种取法:①自第一颈椎至第四骶椎,各旁开0.5寸左右各二十八穴,共五十六穴;②自第一胸椎之下至第五腰椎之下为止,各旁开0.5寸,左右各十七穴,共三十四穴。夹脊穴的临床适应范围较广,主要是调整内脏机能的紊乱和治疗脊背部的局部症状。

\r

八风穴 位于足背部,五个足趾间歧骨部中央,趾蹼边缘上,每侧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足部疼痛、麻木、红肿等症。

\r

八邪穴 位于手背部、五个手指间的歧骨部中央,每侧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手指疼痛、脉木及头项强痛等症。

\r

十宣穴 位于十个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个穴。常用于中风、中暑出现昏迷时的急救。

\r

经外奇穴 不属于经穴的穴位。

\r

同身寸 针灸取穴的一种长度标准,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标志作为测量的单位。

\r

中指同身寸 即让患者屈指,取其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的距离为一寸,进行测量。这是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r

拇指同身寸 即以患者拇指末节的横纹宽度为一寸。

\r

一夫法 就是在食指至小指合并时(即四横指)其横经的最大宽度为一夫。

\r

肓之原 ①肓指心下膈上部位,肓之原是脏腑的原穴之一;②指气海穴部位。

\r\r

人体十二经络的361个穴位都在这(详细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30/169626192912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