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猜歌赚钱app下载(点点猜歌赚钱是真的吗)

时间:2024-01-30 20:12:38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作茧自缚

听音乐猜歌名真能赚到钱吗 记者调查“提现软件圈套”

听音乐猜歌名真能赚到钱吗

记者调查“提现软件圈套”

● 一些提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还会诱导用户分享,或通过一些页面设计“伎俩”,让用户无意识地下载插件或跳转页面

● 如果提现软件宣传的提现条件引发用户误解从而引导其下载,而这款软件在实际使用时却无法实现提现功能,则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者虚假广告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杨蕙嘉

北京市朝阳区的刘女士是一名家庭主妇,平时经常上网刷短视频。今年4月,她无意间看到一条“听歌猜剧,轻松赚钱”的短视频广告。出于好奇,她下载了这款名为“点点猜歌”的软件,完成任务后成功提现0.9元,后来她每天花2个小时在软件中答题,等完成任务准备提现时却发现,提现要求突然提高至“猜对5000首歌”。

自己是不是被骗了?刘女士在网上提出了疑问,随后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经历,一些人称之为“提现软件圈套”——看似答题越多赚钱越多,但任务难度越做越高,且始终无法提现。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像“点点猜歌”这类号称“答题赚钱”“猜歌赚钱”的软件还有不少,它们往往打出“轻轻松松赚钱”“新人下载即可获得大额红包”“不看广告也能赚到钱”“提现到账无门槛”等广告语,吸引人们下载App答题、做任务。不少人花费大量时间在上面,最终根本无法提现或仅能提现几元钱甚至几毛钱。一些人大呼:上当。

提现功能夸大其词

引流盈利才是目的

天津的蔡先生和刘女士有一样的经历。他告诉记者,下载“点点猜歌”后,其任务显示“连续登录10天,每天猜对80题就可以提现300元”,但等满10天做完任务准备提现时,“点点猜歌”又提出要“猜对5000首歌”才能提现。蔡先生果断卸载了该软件。

那么,“猜对5000首歌”是否就真的可以提现呢?

“根本就不可能提现。”来自北京大兴的肖女士说,她费尽千辛万苦答题做任务,“点点猜歌”答题的任务越来越难,到第4700个左右的猜歌环节时,开始出现泰语等非中文歌曲,还有不少题目没有正确答案。完成5200首歌时,软件显示已达到猜歌数量上限,但仍无法提现。

肖女士告诉记者,她立即联系“点点猜歌”软件的客服。客服表示,该软件后续版本还在开发中,目前没有解决办法。“也就是没法完成提现,根本就是骗人的,骗取流量,浪费用户的时间。”

今年国庆假期,记者根据刘女士的指引,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点点猜歌”软件,发现该款软件已经下架。而10月18日记者再次搜索时,发现一款名为“点点猜歌-领现金”的软件可以下载。刘女士告诉记者,“点点猜歌-领现金”和“点点猜歌”的外观、图像都差不多,广告、玩法也相似。

在“点点猜歌-领现金”的软件评论中,两极分化严重,有评论说“非常好玩,几百多块钱一下子就提现了”“猜歌类游戏锻炼大脑,一款超好用的软件,快来下载吧,益智健脑”,这些评论均打了5星;也有评论说“不行的,建议别下载,永远只能提0.3元,根本提不了多的”“太差了,说好5天做好任务就可以领到300块钱,我做任务做完了没领到”,这些评论均打了1星。1500多条评论,平均分为2.5分。

实际上,类似的做任务、答题提现软件还有不少。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中看到不少“看小说提现”“听歌提现”的广告以及博主推荐视频,大多配文“赚零花钱了,操作简单,快去试试吧”。

在手机应用市场,记者搜到多款猜歌提现软件,如“猜歌达人秀”“猜歌大神”等。这些软件的评分多在1至2分左右,评论区中充斥着“无法提现”“骗子软件”的差评。

记者调查发现,手机提现软件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软件本身为用户提供实质,提现作为引流的附属功能,吸引用户下载使用软件,这类软件通常是较为知名公司的产品,可以提现,但是金额较少,与其广告宣传并不相符。例如“番茄小说”以提供免费小说阅读为主要服务内容,有用户表示在看了700多个小时后仅提现15元。

“虽然提现的金额与广告相差甚远,但是自己使用的初衷是看小说,因此没有觉得被欺骗,使用体验还是可以的。”一位用户说。但也有用户因提现金额与预期相差较大而感到不满。

第二类是软件仅以提现为目的吸引用户,用户通过不断地做任务、游戏和观看广告完成时长来赚取提现金额,积累到应用规定金额时再提现。但用户普遍反映无法成功提现:完成一项任务后,这类软件会不断提高提现要求。

据记者观察,大部分提现软件都存在虚假宣传、夸张宣传的问题,引流盈利才是软件公司的真正目的,大量用户根本无法提现,花费大量时间却得不到任何奖励。

明星代言真伪难辨

虚假宣传诱导广告

据了解,一些提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还会诱导用户分享,或通过一些页面设计“伎俩”,让用户无意识地下载插件或跳转页面。

一位使用过多款提现软件的网友“深藏blue”说,提现软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充斥大量广告,且有很多诱导广告,例如在屏幕上出现虚假的关闭页面选项,用户一旦触碰就会自动下载广告中的软件。

“深藏blue”说,其最初相信提现真实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的软件刚开始确实可以提现,比如提现0.3元;二是界面上方会不断地出现“×××(用户昵称)提现500元成功”的弹幕。“现在想想,这都是软件企业的套路,其盗用用户微信头像做虚假宣传。”

在“知乎”相关问题下方的评论中,记者发现,有很多用户都在完成1000至2000首歌曲猜题或一定量的任务后发现不能提现,评论中没有成功提现较大金额的情况。

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一些提现软件不乏由明星代言,但代言的真伪有待考证。

天津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本来是不太相信提现软件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但看到明星代言后,觉得有一定的可信度。他下载了一个看视频广告的提现软件,不停地做任务,任务要求也不断提高,后来要求看9.8万个视频广告才能提现,这让他幡然醒悟:自己永远吃不到这份“免费午餐”了。

多位受访者说,一些不良软件开发者打着“休闲赚钱”的名义,利用用户渴望轻松赚钱的心理,用夸张的宣传语或诱导式的广告引人下载软件,骗取下载量和流量,希望广大网友擦亮双眼,切勿上当受骗。

行政部门监管处罚

情节严重或构犯罪

8月30日,新浪黑猫消费者服务平台官方微博“黑猫投诉”发布信息显示,平台上与“提现”相关的投诉有近20万单。

北京韬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段英子直言:“如果提现软件宣传的提现条件引发用户误解从而引导其下载,而这款软件在实际使用时却无法实现提现功能,则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或者虚假广告。”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指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违反者,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属于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诱导分享、诱导下载以及虚假宣传等作为商家的营销手段,如果是隐瞒真实情况,欺骗消费者,或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可向服务者要求赔偿。”郑宁说。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分析说,从广告法角度来讲,一些提现软件提供所谓的产品服务是虚假的,违反广告法规定,构成虚假宣传,工商主管部门可以对其进行监管,进行相应处罚;从合同法来讲,虚假宣传的内容若构成合同条款,且商家不以履行合同而以欺诈为目的,则可能构成合同欺诈,消费者既可以主张其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要求解除合同,赔偿损失;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来讲,虚假宣传欺诈构成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部分可能构成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者可以起诉;从刑法角度来讲,若构成合同欺诈,其中不以履行合同为目的,单纯诱骗消费者的情况,严重者可能构成刑法上的合同,可追究刑事责任。

针对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软件以“提现”为噱头,欺骗消费者,为软件引流的现象,郑宁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该类违法情形众多,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二是该类违法行为成本低、收益高,利益驱动使得这种现象难以管制杜绝。

采访中,不少用户提出疑问:对于这类提现软件,手机应用市场平台难道没有监管责任吗?

对此,刘德良表示,从法律上来讲,通常情况下平台没有主动监管的义务,但是针对屡遭投诉的提现软件,平台应采取相应措施,查证属实则可采取要求被投诉软件下架、限制被投诉软件进入应用市场等措施。若针对屡遭用户投诉的软件,平台拒不履职,则需承担相应责任。

同时,刘德良说,从机构监管层面来看,无论是工商监管、广告执法机关监管还是平台内部监管,面对提现软件换“马甲”反复上架的情况,都存在监管难度较大的问题。若想根除这种现象,刑法介入是有必要的。尽管对于单个用户来讲,提现软件涉嫌的金额不多,但涉嫌的人数众多,也可能构成合同法上的。一旦构成,公安机关介入,将其作为刑事案件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可能是最有震慑作用和最终的手段。

郑宁提醒,在鱼目混珠的手机应用市场中,针对提现软件虚假宣传、诱导下载的现象,在有关部门加强规范整治的同时,广大消费者也应擦亮双眼。要规避“天上掉馅饼”的心理,面对诱惑冷静分析,谨防掉入虚假宣传的陷阱,以免浪费时间为不良软件贡献流量。遇到侵权行为时,消费者应该勇敢地通过12315等平台积极维权。

来源:法治日报

猜歌能赚钱?她猜了2000多首歌拿到3毛……

" 当时看到两天 830 元,我都想辞职了。" 网友小马下载了一款名叫 " 点点猜歌 " 的软件,号称听歌就能赚钱,刚打开 App 账户里就有了 20 元,玩了两天就有 830 元了,感觉发家致富就在眼前。但是当她试图提现时,却发现无法操作,要继续听歌。小马发现,和她一样陷入死循环的网友不在少数,有人听了近 5000 首都无法提现。

听了 2000 多首歌看了 300 多个广告,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 月 8 日,小马向现代快报记者投诉说,今年 1 月,她在手游上看广告时,无意间点到了广告中的链接,就自动下载了 " 点点猜歌 "。打开后发现,是一款听音乐猜歌名的游戏软件。

" 刚进入 App,现金账户余额就有 20 元。绑定微信登录后,微信还马上到账了 3 毛钱。" 据小马介绍,听一首歌并且答对歌名,会获得几千金币(游戏内货币);如果答对歌名再观看推广视频,也就是广告,还可以翻倍领取金币。广告时长多在 30 秒到 1 分钟。10 万金币可以兑现一元现金。

在使用了两天后,小马惊喜地发现,按照金币兑换规则,她将金币兑换成现金后,账户里已经有 830 元了。此时她已经听了 2000 多首歌,虽然有点累,玩的过程中还不断有广告,但两天就能赚近千元,可以说是让人疯狂心动了," 我都想辞职了。"

可是当她想要将 830 元提现到微信钱包时,系统却告诉她不满足提现条件,要继续听歌。" 但是当你达到提现金额标准后,他就会给你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你再多听 20 首歌曲,周而复始。"

两天里听了 2000 多首歌、看了 300 多个广告,除了最初的 3 毛钱,小马什么也没有得到。她在网上搜索发现,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 有个网友说,软件会一直让用户答够 5000 首歌。并且当现金数字接近提现金额后,歌曲的清晰度会降低,让用户听不清。"

接到投诉后,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了点点猜歌的客服,对方回应,提现规则其实在游戏内都有说明,用户应仔细阅读。在用户协议中,现代快报记者找到了兑换规则:曲库总共有 5200 首歌,需要答对 5000 首,且账户余额大于等于提现金额。此外,在与客服的对话中记者发现,还有一个隐藏的条件是,需要满足天数登录任务,以 300 元提现为例,需要连续 10 天完成页面登录任务,并且账户余额大于等于 300 且总共答对 5000 首歌。

按照客服的解释,小马只满足了余额大于等于提现金额这一条件。对此小马认为,平台并没有在显眼的位置写明这些条件," 早知道规则这么多、门槛这么高,我才不会浪费时间。"

集满 200 元也提不了现,但每听一首歌就要看 3 个广告

现代快报记者发现,类似套路的听歌 App 不在少数。近日,市民蒋小姐在浏览网页时,发现了一款名为 " 猜猜什么歌 " 的 App。该 App 宣称,听歌曲片段猜歌名,猜中了就能挣钱。下载 App 就送 88 元,集满 200 元即可提现。蒋小姐有点心动,本着试试看的心态,她下载了这个 App。

正如广告所说,一打开 App,界面就显示账户里已经有 88.3 元的现金。没一会儿,微信跳出信息提示,称蒋小姐已经收到了来自 " 猜猜什么歌 " 打给她的 0.3 元,这更让她确信,这款 App 能赚钱。但真正开始猜歌后,蒋小姐发现,这和她想象的并不一样。

蒋小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曲库里的都是老歌,系统也会给出提示,基本不会答错。每猜对一首歌,可以获得 0.5-1.5 元不等的奖励。短短 1 个小时内,蒋小姐账户上的数字就从 88 元涨到了 116 元。但是烦人的是,App 的广告可以说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每听完一首歌,就会自动跳出 2-4 个广告。不小心点开之后,要么就开始自动下载其他 App,要么直接跳转到其他 App 的界面。" 每听一首歌,就要看好多广告,而且还关不掉。"

2 个小时之后,蒋小姐终于集满了 200 元准备提现。但令她气愤的是,系统竟然提示她 " 金额足够才可以提现,继续努力哦!" 她不甘心,随即又猜了十几首歌,将账户金额攒到了 220 元,结果还是不能提现。" 说好了集满 200 就能提现到账户,完全就是欺骗消费者!"

截至 3 月 9 日中午,现代快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 " 猜猜什么歌 " 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共有 1343 条投诉。绝大多数都在投诉 " 积攒金额满足提现标准,但无法提现 "。值得注意的是," 猜猜什么歌 " 的运营方从始至终没有回应过投诉者。

江苏消保委:" 集满 XX 元可提现 " 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其实,这类猜歌得现金的 App,与前两年流行的刷短视频得现金、走路得现金、看新闻得现金,归根结底套路还是同一种:以赚钱为诱惑吸引用户长时间投入其中,最后却无法给予承诺的现金。

江苏省消保委的工作人员表示,从本质上来说," 集满 XX 元可提现 " 是商家扩充平台流量、招揽客户的新型手段,消费者参与这类活动是希望能够获得商家给予的现金奖励。消费者按照规定履行后,商家无法兑现承诺显然是与消费者的预期利益不符。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如果商家事先没有明确、全面地告知消费者提现方式、奖励形式、提现限制等问题,而不履行承诺,既损害了消费者的信赖利益,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其中 " 无法兑现现金 " 还可能涉及到虚假宣传问题。

江苏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如遇此类情况,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消费者可以向 App 所在地的消费维权部门进行投诉。投诉前应当注意留存证据,包括提现活动的宣传广告、与商家的沟通记录、以及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等。

律师:" 提现 XX 元 " 多数都是广告噱头,不能轻信

北京市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焦牧笛律师告诉记者," 这类 App 和小程序的赚钱消息大多会以链接的形式分享出来,身边有朋友分享过。"

焦牧笛发现:" 很多链接会利用手机或者电脑界面,把规则或条款‘隐藏’起来,或者字体很小,往下翻很多页才能看到,所以平常人们很少去点开。" 而等到提现这一步时困难重重。当用户投诉时,这些没有被打开的条款就会被商家或网络平台拿出来做解释。

她表示,有些 App 是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开发的,用于推广自己的理财产品,这样用户和平台方之间是以合同关系为基础。消费者遇到这类的情况,就会适用于《民法典》中关于格式条款进行解释。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二)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该条款无效。

" 诸如‘提现 XX 元’这样的字眼多数都是广告噱头,消费者不能轻信。因为多数页面下方都有小字补充解释一些内容。" 焦牧笛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但从法律的角度上说,是否属于虚假广告,需要视情况判断。

专家建议:加强对 App 应用市场的监管,设立 " 黑名单 " 制度

南京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教授姚国章认为,通过现金奖励等各种办法来吸引用户来下载安装来使用 App,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 因为流量越来越贵,资源越来越枯竭,几乎所有新 App 都会用各种奖励办法来扩大用户面,我觉得无可厚非。" 在他看来,等到提现环节没有兑现承诺,这就带有 " 变相欺诈 " 的性质。

从消费者维权的角度来说,因为数额小,并且没有带来实质伤害,单个用户想要报警立案很难。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没有条文能够明确制裁这类行为。

姚国章表示,除了用户自己提高警惕心之外,App 应用市场也应该加强监管和审核。比如,对有违规行为、有集体投诉案例的 App 进行下架处理。此外,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拓展投诉渠道,他还建议增加 " 黑名单 " 制度,将违规 App 纳入黑名单,将违规 App 的责任人纳入失信人员名单,公开曝光 App 违规行为,同时完善措施条款进行有力监管,还给消费者公平的互联网环境。

来源:现代快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30/169626087111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