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西暖阁对联原文(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是谁写的)
一首冷门唐诗,难倒诗词大会82位高手,结尾两句却爆红网络,引数万网友续写!
韦应物诗“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中哪个字是错误的?
A.壶——瓢;B.可——足;C.慰——遗。
这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一个问题。
答案很明显,应当选A,来自韦应物的《简卢陟》,原诗应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百人团竟然有82个人回答错误。
是这首诗真的冷门到如此地步了吗?未必。
许多人答错,恐怕都是受到网络影响,误把互联网上爆红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当作诗的本来面目了。
这两句诗曾经火爆到什么程度呢?
网友@杜子建曾在微博发起一个活动,求助网友续写这两句诗,并承诺续的好就送酒,最好的送拉菲。
一时间应者云集,评论过万,阅读量更是过百万。
其中获得转发和赞誉最高的是这三句:
@夜帝王NW: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翩竹: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醉里经年少,乍醒华发生。沧浪星野阔,月涌浮骚声。我恨鸿翼轻,难渡天下人。
@马旗3: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脚踏星汉履,漫步上昆仑。望眼不见仙,低眉叹伊人。却见春枝里,斜倚桃花君。
许多网友纷纷感慨,“国人诗性未死”。
平心而论,许多续写之作确有可取之处。然而小编最喜欢的,还是韦应物的原作。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lòng)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许多人对韦应物的第一印象,是中学课本里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郊野渡口,青草萋萋,一叶孤舟自横。
景致清冷幽寂,透露出浓浓的孤独感。
而这首《简卢陟》,同样是诗人内心孤寂的产物。
简,是书信,活用为动词。卢陟,是韦应物的外甥。
白雪曲,指高雅的乐曲。
诗歌开篇,诗人就发出一声长长的感叹:人生有时候就像那阳春白雪的曲调,曲高和寡,也便难以遇到知音。
在悲伤不安的羁旅中,我失意流落在淮海之滨,寂寞无依。
又是一个异乡醒来的清晨,山涧的树上挂满雨露,鸟儿声声悲啼着春色将暮。
诗人怅怅地拿起手中的一瓢浊酒,仰头喝去,惟愿这一瓢酒可以慰藉这一路上,奔波劳碌的风尘。
韦应物生于一个官宦家庭,高祖父、曾祖父都是初唐时位及三公的大臣。有赖于家族的庇佑,韦应物15岁就已入宫成为了三卫郎。
天宝年间,玄宗帝常带着杨贵妃去骊山脚下的华清宫避寒。
由三卫府组成的扈从仪仗队总是格外引人注目,韦应物便是这支神气十足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
但这种荣宠岁月并没有多久,短短五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玄宗西逃,韦应物也一路历经坎坷,深感盛世的一去不返。
后来的他转了性子,脱胎换骨般,发奋读书。
当过县令、刺史,惩治过不法军吏,也曾一心一意要为百姓做些实事。
晚年的他看淡世情,对从政不再抱有热情,而是专心退回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在山水中寻求慰藉,并以高雅闲淡的诗风,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列,闻名当时与后世。
这是他的一生,寥寥数字便可写尽,底色却是挥之不去的“安史之乱”后一代人精神的凄惶与孤寂。
如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如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如卢纶“孤村夜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
如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如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在诗人们凄清、寒冷、萧瑟的笔墨下,映照出的,是一个恢弘王朝的深秋。
在了解诗人一生的遭际后,我们再回头去看这首诗。
“未遇知音人”五字,便不再仅仅是个人怀才不遇、无人理解的孤独,而是一个时代所共有的冷落寂寞。
“可以慰风尘”,想要用酒慰藉的,也不仅仅是奔波羁旅的劳碌,或许还有时代重压下个人的无奈与无力。
这是韦应物的“一瓢酒”,它的滋味更复杂,也更苦涩。
和韦应物相比,我们有幸生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不必有时代重压一层的顾虑。
我们所要慰藉的“风尘”,更多的是个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苦涩,与无人相知、相伴的寂寞。
那么,真正能治愈我们的这“一壶酒”,又是什么呢?
清乾隆皇帝曾手书过一幅对联,题于故宫养心殿西暖阁。
对联很短,只有14字,题着:
“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
天下间,没有什么事不会过去;总有一天 ,你会遇到与自己相辅相成之人。
或许,这便是答案。
但愿,这就是答案!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你一起。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世界”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真正的养心殿,和电视剧里的一样吗?
日前,深居北京的故宫养心殿翻过紫禁城红墙,“出宫”来到辽宁省博物馆,走近公众身边。本次北京故宫养心殿文物特展以原状景观搭建为主,复原了养心殿的五个主要场所——前殿明间、西暖阁、东暖阁、三希堂和无倦斋,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养心殿各区域风貌。精心挑选的285件/组故宫养心殿内文物和陈设等皇帝用器,向人们述说着养心殿造办处、十全老人、垂帘听政等历史故事。同时此次展览通过VR互动体验配合实体文物展出,以高精度三维数据为基础还原虚拟现实空间,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般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光阴流转、世事变迁。
养心莫善于寡欲,切勿耽溺于欲
《养心殿铭》青金石蟠螭钮印(资料照片)
养心殿是紫禁城内廷的一座独立院落,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历经明清两代兴衰沉浮,留下多位帝王身影。“养心”二字取意于《孟子·尽心篇》:“养心莫善于寡欲”,以“养心”名殿,既寄托了我国古代帝王培养本心的愿望,又包含了对耽溺于欲望的劝诫。在明代,养心殿是皇帝起居听政以外的闲居之所,到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养心殿则为皇帝临时住所和宫内造办处中心。康熙去世后,雍正在此守孝27个月,随后正式移居养心殿,自此养心殿功能发生了重大改变,成为皇帝寝宫,并取代乾清宫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行政中心。
勤政亲贤殿(局部) 墙上悬挂雍正御题“勤政亲贤”匾。
走进辽宁博物馆养心殿展厅可以看到,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匾下雍正御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联以及正殿屏风上乾隆御书“保泰常钦若,调元益懋哉”联是养心殿功能改变的最好例证。乾隆年间,养心殿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清代共有8位皇帝先后居住于此,这里一度成为清朝最高权力所在地和政务决策地,当时所有关乎军国大事的决策,几乎都是在此产生并公布于天下的。这座宫殿像一位见证人,记录过历史沧桑,弹出千年帝制的最后绝唱。
时间无法封藏的勤政亲贤之道
中正仁和殿(局部) 内设有红木宝座和楠木黄缎套御案,正中高悬雍正手书“中正仁和”匾。
故宫养心殿已有五百年的历史,现存的文物并不齐全,但经过专家学者们的诠释,观众仍然可以品读出很多有价值的丰富信息。正殿中间悬挂着雍正题写的“中正仁和”映入眼帘,体现出当时统治者追求中庸之道实施仁政的理念。
三希堂(局部) 三希堂内悬挂有乾隆御笔“三希堂”匾,墙面以绘画、壁瓶等装饰。
西暖阁位于养心殿西侧,分隔为数室,有皇帝读书休息的三希堂,有皇帝批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勤政亲贤”殿,还有供皇帝修行密法、拈香敬佛的佛堂。与正殿相比,这里的装饰朴素无华,空间不大,仅有一些基础的设施、摆件及文具。西暖阁北墙上方正中悬挂的“勤政亲贤”匾,也是雍正所题,目的是警醒自己及后代要勤于政事、亲近贤能臣子。西暖阁旁展出了“为君难”青田石异兽钮印。“为君难”出自《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雍正制作此款“为君难”印章,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作为皇帝的职责。据史书记载,雍正在位期间的确做到了勤政亲贤,他创立了军机处,创立了密折制度,常常不分昼夜召见军机大臣商讨政事,夜以继日批阅密折,任用贤臣,继位后不久,就迅速巩固和发展了康熙开创的繁荣局面。
文物记录了历史,许多文物虽不能一一还原,但从中可感受到古代君王的勤勉。
匠心铸珍品,尽现中华文化精粹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万寿无疆碗 四个一组,碗内分别有“万”“寿”“无”“疆”四字篆书(资料照片)
自雍正起,清代皇帝经常在养心殿办公,展厅内乾隆御用文房四宝之一的掐丝珐琅云龙纹砚盒引人注目。据史料记载,此款掐丝珐琅砚盒是乾隆亲自参与设计,由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历时一年多制作完成。乾隆对这款暖砚的制作要求极高,在材质、外形、工艺、落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珐琅作工人根据要求对暖砚进行反复修改,最终成就了此款清宫珐琅作精品。这款砚盒做工十分精细,盖面和四壁均以宝蓝釉为地,掐丝镀金饰威猛的坐龙,周边环绕五彩祥云,底边饰海水江崖纹。这款砚盒隐藏着一个“小机关”,匣口处卡一铜制浅屉,内置二方极薄的端砚,匣内可储热水或炭火,以防冬季砚内墨汁凝固。砚盒巧妙地解决了砚墨冬天遇冷结冰凝固问题,保证了皇帝批阅奏折、进行书写的连续性。在清代之前暖砚就已存在,但清代暖砚在材质和做工上更加讲究,融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不仅可以作为实用器物,亦可以作案头陈设。
养心殿既见证古代王朝的荣辱兴衰,也曾打造出无数珍宝。打开它、走进它,了解这座宫殿的故事,进而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支点。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本期编辑: 孙岱 吴亚琦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29/16962502826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