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万的历史名人简介(姓万的历史名人)
江左风流宰相 ——走近东晋神奇式人物谢安
永嘉王司马睿南渡后,在南北世家大族支持下,公元317年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王朝在一百零三年的时间里,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把持,先是琅琊王氏王导、王敦,后又有陈郡谢氏谢安、谢玄等。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了解一下传奇式人物谢安。《晋书·谢安传》和《资治通鉴》都有详细记载,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淝水之战晋军统领,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有“江左风流宰相”的称号。
隐居东山 致仕不出
公元320年,谢安出身于陈郡谢氏,其父谢裒,官至太常。谢安四岁时,东晋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这孩子神态清秀、风采照人,将来一定会超过王东海(即东晋初年的名士王承)。”十二岁时,谢安聪明伶俐,思维敏捷。饱读经书,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二十岁时,谢安初到京城,前去拜访长史王濛,两人清谈了良久。谢安离开后,王修问他父亲王濛:“刚才那位客人和父亲相比怎么样?”王濛说:“那位客人说话娓娓道来,气场逼人。”宰相王导对谢安也很器重。从此,谢安在上层社会享有较高的声誉。
年轻时的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功名,起初朝廷征召他入司徒府(即丞相府,司徒(丞相)办公的官署。)去任一个佐著作郎(协助著作郎修撰国史,整理秘书所藏典籍,官阶七品。)的小官,被谢安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后来,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高阳许询、桑门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过着捕鱼打猎、吟诗作文的桃源生活,对世事漠不关心。
当时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名声,三番五次地命郡县官吏上门督促,想招用谢安。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过去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了会稽东山。后来,朝廷又征召他为尚书郎(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琅玡王友(六品官),谢安一一推辞。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职责主要是负责选举),也被谢安写信婉言拒绝。
谢安放浪于东部的名胜古迹,游山玩水。有一次,登上临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如此境界,与伯夷相差又有多远呢?”(伯夷,指的是商朝末年隐居首阳山的孤竹国君之子。)还有一次,谢安与名士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都十分惊恐,只有谢安却吟啸自若,游玩兴起,行船继续向大海深处行驶。风浪越来越大,船几次快要被掀翻,谢安这才缓缓地说:“如此大风我们回去吧!”这时船才调转头,驾向岸边。船上众人惊恐未定,都钦佩谢安临危不惧、镇定自如的雅量气度。
谢安虽然纵情于山水,每次游玩,很讲究风度,总是携带歌女同行。谢安平素还常常用礼节来教导子弟,要崇尚儒学,讲究仁义。谢安还对佛、道、玄学也有较深的研究。
东山再起 结交桓温
谢安屡屡不愿出山,当时就朝中有人上疏,认为谢安性格乖僻,应该终生监视,不得录用。但当时为相的会稽王司马昱说:“安石(谢安字)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的。”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超过了谢万。谢安的妻子,刘惔的妹妹,她看见谢家各门(谢尚、谢奕、谢万)都家门富裕而地位显赫,只有谢安隐居山林,便对谢安说:“大丈夫不想富贵吗?”谢安遮掩口鼻低声说:“恐怕不可避免。”
升平三年(359年),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没想到谢万统兵无方,手中部队竟然在没有遇敌的情况下自行溃败,以致豫州治下的许昌、颍川、谯郡、沛郡等郡县尽皆陷落,谢万甚至单骑狼狈逃还,被废为庶人。至此,谢氏的权势受到了严重威胁,谢安从家族利益出发,不得不站出来,挑起谢家的大梁,当时谢安已经四十多岁了。
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他帐下的司马。谢安从建康新亭出发,很多名人雅士都来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许多友人都赶来送行,御史中丞高崧于是调侃谢安说:“朝廷多次征召,你都高卧东山隐居不出,所以舆论才说‘东山不出,如苍生何’,如今你终于肯出山当官了,不知道苍生又应该如君何?”谢安深有愧色。
谢安到了桓温的府第,桓温十分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等到谢安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是否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后来,桓温去谢安的住处,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谢安性子温和,许久才理罢,侍从取来头巾。桓温看见侍从,把他留下来制止说:“让司马戴好帽子再进去。”桓温对谢安如此器重。
升平五年(361年),在桓温即将北征时,谢万病逝,谢安投书请求奔丧,回到了建康。不久,被任命为吴兴郡太守。在太守任上时,谢安声誉一般,离开后却受到当地百姓官员的思念。其后,谢安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后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智斗桓温 执掌朝政
公元371年,桓温在北伐中的枋头之战惨败。为了重塑威名,桓温听从心腹郗超的建议,于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强行废掉了晋废帝(海西公)司马奕,改而另立司马昱,是为简文帝,并将当年改为咸安元年。
咸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马昱因受制于桓温而忧愤非常,以致病重,桓温上疏举荐谢安接受遗诏。司马昱驾崩,由年仅11岁的太子司马曜即位。
几个月后,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再次带兵进入京城建康(南京),以奔丧和朝见即位的孝武帝司马曜为名,在新亭停了下来,将整个队伍严阵以待。其间,建康城人心浮动,有人猜测桓温要篡位,晋室的天下将不保。太后褚蒜子命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带领百官到新亭迎接,恒温很有可能要杀害前来迎接的大臣们。王坦之非常害怕,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神色不变,说:“晋室的存亡,就取决于你我此行。”见到桓温后,王坦之汗流浃背,手中握的上朝言事的手板都拿反了,谢安从容入席。坐定以后,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必连在墙壁后面都要埋伏士兵?”惊慌失措的桓温,同样被谢安问得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只好苦笑说:“我也是迫不得已!”
于是,桓温命令手下撤去外面埋伏的士兵,与谢安开怀畅饮。
当初,在人们心中,王坦之与谢安齐名,至此才看出二人的差距。恒温曾经把谢安是简文帝临终所托的顾命大臣身份告诉在座的嘉宾,并说:“谢安有断石碎金之才”由于谢安的机智和勇敢,桓温始终没敢对晋室江山下手,不久就带着他的人马撤回了驻地姑孰(今安徽当涂)。
当时孝武帝年幼力弱,朝政不能自理,恒温威振内外,由于受到家族及各方势力的干扰,也没有轻举妄动。谢安与王坦之竭尽忠诚,辅佐护卫,最终使晋室江山得以保全。
太元元年(376年)三月,桓温病重,暗示朝廷给他加封九锡,朝廷安排让吏部郎袁宏起草奏表。谢安见到奏表,拿来修改,十多天过去了,奏表还没有改出来。直到桓温死时,奏表未出,加九锡之事从此也就搁置。
桓温死后两个月,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朝廷让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命谢安总领中书事务,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谢安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谢安作为高门士族,治国以儒、道互补,顾全大局,将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即使是会稽王司马道子也服从于谢安的统一管理。
当时前秦侵犯边境,告急文书频频传来,梁、益、樊、邓等州先后失陷,谢安听到军情报告后,都镇静自如,并作出长远打算。谢安让桓温之弟桓冲解任徐州刺史,由王蕴接任。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实行了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策略。用桓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后又转任都督七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桓冲深明大义,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谢安对桓冲虽有猜忌,但总体还是达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目的,共同对付北方的前秦。
谢安广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不计小过,专心国事,恩威流布广远。当时人赞扬谢安,将他比作王导,并认为他在文雅方面则更胜王导一筹。有一次,与王羲之一起登冶城,悠然自得,浮想万千,怀了治国的宏远抱负。王羲之对他说:“夏朝大禹为国事操劳,手脚都长满了长茧;周武王忙得都没有按时吃饭,每日里没有一点儿空闲的时间。如今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乱之中,人人都应当贡献力量。如果一味空谈而荒废政务,崇上浮文藻词,恐怕与当今的时势不合适。”谢安说:“秦任用变法务实的商鞅,只延续两代就败亡了,这难道也是空谈浮华带来的祸患吗?”
当时,东晋的宫殿毁坏严重,谢安想修缮一下,沿尚令王彪之等以外面敌寇入侵进行阻谏,谢安没有听从,独自做了决定。宫室建成后,个个仰模玄象,符合五行要求,而且参加劳动的民工了没有冤言。同年,谢安兼任扬州刺史,朝廷允许谢安可带甲仗百人入殿。当时,孝武帝开始亲政,升谢安为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谢安坚决辞让了骠骑将军之职。当时谢安根据天象玄学,针对连连大旱,谢安上书主张复兴衰败灭亡的侯国和贵族世家,寻找晋初开国功臣的后代加以封赏。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谢安为司徒,他所统辖的后军文武官员都配上高级府第,谢安辞让不受。后又加封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
淝水之战 一战成名
当时,前秦在其君主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东晋的边疆告急,多地被秦军突破而被迫后退。同年,因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便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上任后,立马在江北的津口(镇江)到晋陵(常州)一带募兵训练,并征集了刘牢之与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等猛将入伍,组成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兵、骑兵七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十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次年(379年),襄阳城破,朱序被俘。
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四胜,全歼秦军。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谢安因功被拜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昌县公。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谢玄手下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多,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
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去告别,请示一下这个仗怎么打。但谢安为了稳住军心,他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有安排。”说过这话后,就默默不语,谢玄不敢再问,便派好友张玄再去请示。谢安于是驾车去山中别墅,与亲朋好友聚会,聚会散了后,才与张玄坐下来,不谈半句军机,却玩起了“下围棋赌别墅”的游戏。平常谢安棋艺不及张玄,这一天张玄心神不定,反而输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啦!”说罢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把谢石、谢玄等将领,召集起来,当面交代了一些机密事宜。
当天,桓冲在荆州听说形势危急,专门拨出三千精兵,前来保卫建康城。谢安对派来的将士们说:“我这儿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还是回去加强西面荆襄地区的防守吧!”赶来的将士们只好回到荆州,向桓冲报告,桓冲对身边将士说:““谢安虽然有政治才干,但却没有将才,如今大敌将至,他却到处游玩,军事上也只是派遣一些少年抵御,并且军队人数还这么少,天下大势看来已定,我们就要集体沦落于胡人之手了。”
同年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于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跳步入室,没想到木屐(古时人们穿的鞋)屐齿在门槛上给碰断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
功高震主 君臣离析
战后,谢安上疏请求北征,孝武帝于是以谢安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共十五州军事,加假黄钺,其余官职如旧,又增设从事中郎二人。谢安上书辞让太保之职及爵位,朝廷不许。
桓冲在淝水之战之后不久去世,谢安没有让谢玄任荆、江两州刺史,又担心桓氏失去荆、江二州的职权会不服。他认为桓石虔虽有沔阳的战功,但骁猛善战,据有险胜之地,恐怕难以控制,于是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命桓伊改镇江州,桓石虔镇豫州,使三桓统辖三州,彼此无怨言,各得其所,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北伐稳定了后方。谢安执政,从长远考虑,使部属之间无争无斗,大抵都是这样。
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谢安起兵北伐。东路的谢玄率领北府兵自广陵北上,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则出兵攻克了鲁阳和洛阳,并收复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战前秦、东晋以淮河-汉水-长江一线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黄河为界,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了东晋的版图。
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而且谢安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大破贼”,自始至终一直采取极为冷静的态度,对于稳定当时建康的人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次战争使谢氏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当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奸谄小人开始乘机煽风点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
谢安与孝武帝之间渐生嫌隙,一日,孝武帝召桓伊宴饮,谢安坐陪。席间,桓伊召来家奴吹笛,自己抚筝歌唱怨诗说:“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朦》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以谢安比周成王时被管叔、蔡叔散播流言中伤的周公旦)。”他的歌声慷慨激昂,俯仰可观。谢安为之落泪,眼泪将衣襟沾湿。一曲终了,谢安越席来到桓伊的身边,捋着自己的胡须说:“使君在此表现得很不一般!”孝武帝面露愧色。
退位让权 留名千古
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谢安借口去救援苻坚,主动交出手中权力,自请出镇广陵的步丘,建筑新城来避祸。孝武帝在西池为谢安设筵饯行,并敬酒赋诗。谢安虽受朝廷嘱托,但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未消失,每每露于形色。及至出镇新城,携带全家前往,制造泛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水道回东山。但不久后,谢安病重,上书朝廷请求估量时局停止进军,并召其子征虏将军谢琰解甲息兵,命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前锋都督谢玄与彭城、沛县之敌对峙,委任谢玄为督察。如果二城守敌凭借地形顽抗,待来年涨水,东西夹攻。
孝武帝诏令侍中赴新城慰劳,谢安获准返回建康。听说自己的车驾已进入建康的西州门,自以为壮志不成,功业未就,因而感慨万分,对所亲近的人怅然道:“从前桓温执政时,我常常担心不能保全自身。忽然有一天梦见自己乘坐桓温的车驾走了十六里地,看见一只白鸡后停了下来。乘坐桓温的车驾,预兆将代替他执掌朝政。十六里,从我执政到今天刚好十六年了。白鸡属酉,如今太岁星在酉,是凶兆,我这一病大概再也起不来了!”于是上书逊位,孝武帝派侍中、尚书晓喻朝廷旨意。之前,谢安从石头出发,金鼓忽然破碎,又加上谢安说话从不出差错,这一天忽然出现谬误,众人觉得十分奇怪。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10月12日),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孝武帝闻讯后,在朝堂里哭吊三天,赐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追赠太傅,谥号“文靖”。因为谢安没有私宅,孝武帝于是诏令在其官府中备办丧事仪式。到下葬时,其葬礼规格与桓温相同。又因击败苻坚的功勋,被追封为庐陵郡公。
随着谢安的去世,一直忧虑司马皇族加害的谢玄等陈郡谢氏的青年将领,也自动停止了北伐的脚步。自从五胡乱华以来,南方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至此在司马皇族与士族的斗争倾轧中烟消云散。
兰亭雅集 书法留名
谢安《中郎帖》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阳春三月,当朝丞相王导的侄子、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朝中名流孙绰、谢安等人,在绍兴兰亭集会,饮酒赋诗,赏春作乐。
像这样的聚会,在他们这些人中本也是司空见惯的。但偏偏这一次,酒后的王羲之写出了神作《兰亭集序》才让这场聚会在历史上熠熠生辉。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的伤春很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但东晋王朝,真的是时光不居,岁月堪忧。
谢安曾从王羲之学行书,他工于楷、行、隶书,尤以行书为妙品。窦臮在《述书赋》中称其“蕴虚静,善草正。方圆自穷,礼法拘性。犹恒德之仁智,应物之龟镜。恨其心惧景兴(郗超),书轻子敬(王献之)。塞盟津而捧土,损智力有余病。”
唐人孙过庭《书谱》称:“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常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显后答之,甚以为恨。”李嗣真在《书后品》中称其书:“纵任自在,有螭盘虎居之势。”宋人米芾称赞谢安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宣和书谱》称其“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书者。后之评其字者,亦谓纵任自在,若螭盘虎踞之势,要当人能品也。然其妙处,独隶与行草耳。此所有惟行书为多。”收录有其行书《近问帖》《善护帖》《中郎帖》。另外,《淳化阁帖》有《凄闷帖》《六月帖》。《宝晋斋法帖》等丛帖中存其遗迹。
留芳后世 名垂青史
谢安作为东晋时期的大政治家,作品主要有《上疏论王恭》《魏陟周丧拜时议》《简文帝谥议》《遗王坦之书》《与某书》《与支遁书》。谢安受到后人的尊敬和崇拜,在当朝有时人语:“大才槃槃谢家安,江东独步王文度(王坦之),盛德日新郗嘉宾(郗超)。”前秦时期大臣、政治家权翼说过:“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唐朝宰相房玄龄说过:建元之后,时政多虞,巨猾陆梁,权臣横恣。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负扆资之以端拱,凿井赖之以晏安者,其惟谢氏乎!李白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写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南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说过:“晋有天下不二世而为江东,德之在人者尚浅也。而更成百年之业,有王导焉立之于其先,有谢安焉扶之于其后。端靖宽简,均能为一国之轻重有无者,故当时有谢安比王导之论……导、安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
清朝中期官员、经学家、训诂学家阮元在《三鸦岗谢公墓》中记述:“六朝数伟人,谢傅名独震。破贼付儿辈,风鹤走敌阵,高卧东山东,勋名峙两晋。”
中国近现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谢安放情山水,无心仕进,及弟万被黜,即应温召,可见当时之屡征不起,无非矫情,而益叹富贵误人,非真高尚者,固不能摆脱名缰也。高崧戏言,可抵《北山移文》一篇,幸谢安聪敏过人,借温干进,旋即辞温告归,不致连污逆名耳。秦苻坚大举伐晋,而谢安围棋别墅,一若行所无事,誉安者称其镇定,毁安者讥其轻弛,此皆属一偏之见,未足垂为定评。典午东迁,积弱已久,欲以八万士卒,敌秦兵百万之众,虽有孙吴,亦难为谋,安非全无心肝,宁不知军情重大,成败难料。不过因万全无策,只可委心气运,与其张皇自扰,益乱人意,不若勉示镇静,稍定众心,此乃为安之苦衷,不足与外人道也。说过:“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
谢安逝世之后,民间尊奉为神祇,称为“谢千岁”、“谢圣王”、“谢王公”、“谢老元帅”、“广惠圣王”、“广惠尊王”等。唐代陈元光率部入漳州时,携带谢安之香火,并尊奉谢安为“广惠王”。谢安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西南15.5公里的太傅乡三鸦岗。谢安故里位于浙江省上虞市曹娥江中游东岸东山湖,就是谢安的隐居地,成语“东山再起”即源于此。景区内尚有谢安衣冠冢、墓碑及洗屐池、蔷薇洞等遗迹。乌衣巷,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在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至东晋变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
一生杀敌百万的勇猛将士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期,有一位传奇人物,他一生杀敌百万。他就是战争的恶魔,被誉为杀神的白起,他也是秦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名将之一。
公元前294年,白起肩负起了左庶长的重任,率领秦军铁骑踏上了攻打新城之路。在那里,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开始走向了他辉煌人生的起点。
白起在军事上的才能独具慧眼。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发挥到了极致,他巧妙地运用避实击虚、接弱后强的战术,带领秦军以少胜多,最终大败韩魏联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此后,他便以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为终极目标,使敌人闻风丧胆。
元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斩杀赵军三万余人,史称光狼城之战。公元前281年,楚国出现了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纵横家,他用楚国过去的光荣历史和今天的耻辱,激励楚襄王派使臣前往各诸侯国进行合纵伐秦。秦昭襄王听闻后,决定痛击楚国。从公元前280年开始到公元前278年,白起三次伐楚以全胜的战绩迫使楚国割让上庸、汉水以北的土地求和,攻占楚国都城郢,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逼的楚襄王改陈为都城,丢失土地无数,楚国自此一蹶不振,直到被秦国灭亡为止。
公元前二百七十三年,白起率军攻打救援韩国的赵魏联军,大破联军于华阳,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之后又与赵将贾偃交战,击毙赵卒二万人,史称华阳之战。公元前二百六十四年,白起功打韩国邢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公元前二百六十二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上党郡,通往都城的道路被全部断绝。韩桓惠王自知上党郡不保,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以达到韩赵联合抵御秦国的目的。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赵胜商议后,决定坐享其成,接受白给的这十七座城池,一边派人去上党接收土地,一边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这就为秦、赵两国日后的长平之战点燃了导火索。最终,在长平之战中,白起率领秦军斩杀俘获赵军四十五万人,赵国自此一蹶不振。然而,这也成为白起悲剧命运的转折点。
公元前二百五十九年,秦昭襄王欲以白起为将,在攻邯郸。白起称病并上书不建议伐赵。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龁接替王陵为将。结果秦国战败的消息还是不断传来。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因白起迟迟不肯奉命,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公元前二百五十七年,一代名将白起在杜邮自杀,秦国官史也只是留下了淡淡的一句,武安君白起有罪 ,死。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但他的名字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士之一。白起的战功赫赫,他不仅消灭了无数敌军,还帮助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的作战方式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终极目标,这种战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他善于利用兵力、地形和天气等因素,制定出精妙的作战计划,使敌人无从应对。
除了军事才能之外,白起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推广轻徭薄赋等,这些措施都为秦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注重军事训练和士兵的福利待遇,使得秦军士气高涨,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白起的悲剧也源于他的政治立场和处事方法。他在政治上过于强势,经常与当时的权贵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了他被赐死的悲惨结局。此外,他在处理与赵国的关系时也存在问题,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和策略,最终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
白起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战功和贡献被后人铭记于心。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能和勇气,还需要正确的政治决策和处事方法。我们应该从白起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明宪宗身为皇帝,为何不爱美女,独宠与生母同龄的万氏?
明朝历经十六位皇帝,其中一位与众不同,便是明宪宗朱见深。尽管明朝历代皇帝都拥有众多妃嫔,这些妃嫔通常年轻貌美,进宫时多比皇帝年幼许多。然而,明宪宗的情况却格外特殊,他偏爱的是万贵妃,她的名字叫做万贞儿,出生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比明宪宗年长17岁。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万贵妃与明宪宗的生母周太后同岁,甚至可能比周太后年长。这意味着明宪宗与年轻美貌的女子相左,而独宠与母亲同龄的万贵妃,这一情况实在令人意外。
然而,明宪宗如此的喜好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与他悲惨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明宪宗的父亲是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十四年亲征瓦剌时遭遇兵败,成为瓦剌人的俘虏。朱祁钰在北京即位,同时年仅两岁的朱见深成为太子。然而,朱祁钰追求自身利益,采用各种手段最终废黜了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当时的朱见深尚年幼,既难以见到父亲,也鲜有机会与母亲相聚。唯一陪伴他的就是万贞儿。万贞儿的出身并不高贵,祖籍山东诸城,后因父亲谪居霸州。她在四岁时进宫,最初侍奉宣宗孙皇后,即明英宗的母亲。当朱见深首次被立为太子时,宣宗孙皇后派遣万贞儿照顾他,从而培养出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朱见深在幼年时既缺乏父爱又母爱,同时身处充满勾心斗角的宫廷,缺少父母的庇护。与此同时,年长17岁的万贞儿自然而然地扮演了朱见深父母的角色。她成为朱见深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然而,直到明孝宗的出生,这一情况才发生了改变。成化二十三年正月,万贞儿病逝。明宪宗深感悲痛,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自此,明宪宗的心情低落,不久后便病重身亡,时年仅34岁。
在这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历史故事中,明宪宗的情感和他与万贞儿之间的特殊纽带呈现出令人感慨的人生画面。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26/169626260712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