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下雪指令代码(我的世界下雪指令)

时间:2024-01-26 22:29:15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追梦抓梦

和《我的世界》聊科学:Minecraft的雪过于“科学”了?

世人总是喜欢和Minecraft谈科学,然众人皆知Minecraft没有科学。但事实上《我的世界》还是有科学的东西的,而这最科学的东西莫过于“雪”!

01

科学的“雪”?

雪,是指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聚合物组成。同时雪又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也就是通常而言的下雪;一般来说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带地区和热带地区是相当罕见的一件事。

从这个科学的解释中,我们得出了雪的几个自然物理状态下的雪的基本特性:

①雪的本质是固体形态下的水;

②下雪会混合云中的水在空中凝结落下的产物;

③寒冷地区才会下雪,热带很罕见。

我们对照着Minecraft的雪来看,《我的世界》下雪行为通常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降水,在下雨的情况下平原河流等温带群系会形成雨,寒冷群系会形成雪,更科学的是通常低海拔地区是下雨,而同一坐标下的高海拔位置会开始下雪。同时沙漠、恶地等热带群系无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下雪这种天气的。

但你以为Minecraft“雪”的科学性就仅此而已么?

02

Minecraft的气温系统!

Minecraft其实是有一个隐藏的气温系统,用来控制着《我的世界》是否应该发生降雪行为。

通常来说,我的世界每个生物群系都有一个基础的温度值,并且这个温度值是恒定的。在Y=80层之下温度都恒定在基础值。

我们用平原群系来举例,平原的基础温度值是0.8,也就是说在Y≤80层之内都是0.8这个温度,但是超过了80层,也就是从81层开始。平原的气温就会开始下降。降幅是每升高1m温度下0.00125。当温度下降到0.15度的时候,就会开始形成降雪。

所以因为随着Y值的高度变化,气温也会产生变化,这个时候就产生了“雪线”这个东西。每个群系的雪线高度是不同的,比如说山地群系的雪乡高度是200左右,针叶林的雪线高度是160左右。雪线之上不仅仅会出现降雪现象,还有可能出现“积雪”。

03

科学的“积雪”现象!

说起积雪,Minecraft存在一个令人惊讶的,甚至是不合常理的科学的系统。

除了《我的世界》群系中在寒冷积雪群系和雪线之上会自然诞生积雪之外,Minecraft降雪的行为也会产生让积雪变得“更厚”。也就是说下雪的时间越长,地面上的雪方块就会越高,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

在JA版中,积雪的高度默认值可以积一层。不过可以通过规则指令snowAccumulationHeight来控制积雪的高度,但该高度最高只有1格,也就是说该规则允许下雪时雪在一格方块空间内可堆叠的最高层数。

在基岩版中,积雪高度则无法被规则调整,它被编写和预设在了每个群系中的JSON文件里。不同的群系有着不同的积雪高度的设定,通常最高的积雪高度也不过就是1格。

换句话说,虽然Minecraft有了积雪的能力,但是积雪范围也仅限在1格高的范围之内。

04

除此之外,雪的科学之处还体现在:雪傀儡走过的地方会留下雪的痕迹;灯、火把、熔岩会让雪融化,但不科学的是雪不会变成水而是直接变成了空气;基岩版的雪会成为下落的方块;雪覆盖在菌岩上会变成下界岩;花、蘑菇、草等方块可以被埋在雪中;细雪甚至可以让玩家冻伤;狐狸可以把头埋在雪里;基岩版的树叶会覆盖上厚厚的雪,同时还会有雪从树叶中滑落的视觉效果等等。

种种科学的细节加持,几乎让雪成为了《我的世界》最贴近现实最科学的一种东西,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Mojang似乎对雪如此钟爱?

在我看来有那么一种可能,Minecraft的发源地在北欧也就是瑞典,即便是斯德哥尔摩也拥有极为漫长的冬季,温带大陆气候让这里只有严寒没有酷暑,植被上分布着典型的针叶林。所以在“雪文化”如此浓厚的背景之下,Mojang开发者们有意无意的让雪变得更科学,似乎这也无可厚非。

自动驾驶,如何行稳致远?

从特斯拉新工程总部出发,中途通过谷歌地图搜索扎克伯格家地址并导航,借助新版FSD系统全程“代驾”,45分钟的路程中,只上手干预一次……近日,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直播亲测自动驾驶,将自动驾驶这一现代技术再次推到台前。

埃隆·马斯克直播自动驾驶中图源:Youtube

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科技优化着人们的出行体验。对于自动驾驶,很多人理解的是无需人类操控,车辆可自主驾驶。的确,这是自动驾驶最理想的状态。可现在,它真能“起飞”吗?世界各国大力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环境下,又该怎样给其“立规矩”?

自动驾驶不是简单的“机器开车”

或许从字面上看来,自动驾驶就是让机器人或系统来开车。实际上,自动驾驶系统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并到达预定地点的功能。

2022年11月6日,乌镇街头的自动驾驶网约车。图源:光明网

要想实现无人驾驶,就要考虑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人类的眼睛、大脑和手脚。感知层是眼睛,可以通过传感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高精地图等)来采集驾驶员行驶过程中涉及到的驾驶信息;决策层是大脑,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计算,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执行层则是手脚,执行其收到的包含“加减速、转向”等在内的控制策略。

自动驾驶的6个等级图源:量子位

总的来说,就是运用各类高新技术,代替驾驶员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决策,这在国际上被划分为L0~L5共6级,等级越高,自动化程度也就越大,真正的自动驾驶要到L3以上。

拿数据处理这项技术来说,它在获取信息分析数据后,需要快速做出判断指令,帮助汽车规划路线。据统计,L3级别的ADAS系统,需要50-100PB的海量数据和5000-25000 核的计算资源;到了 L5 级别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则需要超过2EB级别的数据量和100000 核的计算资源,这就需要自动驾驶应用和服务提供商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

此外,多传感器融合、数据安全保密等相关技术也还有待增强。只有通过多方加持,才能实现看似简单的自动驾驶。

AI大模型加入,建构“探路”神经网络

自动驾驶的复杂性在于,道路交通是多变的,几乎不会处于完全相同的场景。交通流量、过路行人、当下天气,甚至不同地区的驾驶规范,都会给自动驾驶系统带来海量的数据变量。搭建一个大规模的“智能神经网络”显得尤为重要,而AI大模型成了“主力军”之一。

自动驾驶数字概念图图源:Baidu

自动驾驶需要通过真实世界的数据来训练、测试和验证模型算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其过程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和复杂的驾驶环境。生成式AI可以为自动驾驶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合成数据,实现数据增强和数据模拟,解决数据匮乏、数据质量等问题,从而让驾驶更安全。

在马斯克整个直播过程中,他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无论是最开始遇到的红色立柱、减速带,还是后面遇到的骑行路人、环岛路口,FSD系统都不是靠任何一行控制代码来完成决策的。“FSD只是看了非常多的视频,然后完成了训练,得到了一个神经网络。”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喂”海量的高质量驾驶数据进行训练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我认为未来全人类80%-90%的算力都会用在神经网络上。”马斯克表示,AI训练需要把算力集中在一个地方,避免数据传输带宽的瓶颈,也会带来很大的电力负担。

“自动”背后,安全仍是重中之重

当前,全球政府、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布局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落地。美国特斯拉、谷歌等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也相对较早,前者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试点,后者则通过旗下的Waymo公司,致力于研发高度自动化的无人驾驶汽车。同时,美国也很重视发展车路云协同自动驾驶,提出了网联自动驾驶(C)的概念。

图源:Waymo

与美国类似,欧洲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起源于ITS,并逐步通过车辆的智能化、网联化实现车与交通系统的协同发展,其高度重视单车智能与车路云协同自动驾驶协同发展。此外,欧盟委员会曾于2018年发布《通往自动化出行之路:欧盟未来出行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高速公路上实现无人驾驶,在城市中心区域实现低速无人驾驶;到2030年普及高度自动驾驶。

日本在车路协同方面,基础设施优势较强,通过ITS发展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步。2011年,就开始使用基于Smartway项目发展而来的ITS SPOT System,这套系统为智能车路提供了自适应巡航、安全行驶、盲区检测、道路汇集援助、电子付费等服务,这些道路基础设施为发展车路云协同自动驾驶提供了良好基础。

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车、无人零售车、无人接驳车……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南的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虽然设立不到三年,却已经把城市变成了创新场,多种前沿无人驾驶场景纷纷落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示范区内测试企业达19家,入网车辆数量达578辆,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达到1449万公里。

百度Apollo无人驾驶出租车图源:Baidu

但即便如此,现阶段自动驾驶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以及在极端天气和路况下自动驾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等。

2021年,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同济大学、百度Apollo编制的《自动驾驶汽车交通安全》是全球首个关注自动驾驶汽车道路交通安全性的研究报告,通过系统分析对比了人类驾驶和自动驾驶事故原因,科学地提出了“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但并非零事故”的观点,为“自动驾驶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2年11月6日,乌镇街头的自动驾驶网约车。图源:光明网

其次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规范缺失,目前全球各国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监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样的,自动驾驶技术的成本也相对很高,目前只有一些高端车型配备研发自动驾驶技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普及还需要一些时间。

几年前,你是否可以想象在中国北京可以坐上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几年后的今天,它成为了现实。尽管还存在法律法规、规模成本、安全性能等多方面的限制,但谁又能预测,在AI等技术的加持下,未来的自动驾驶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撰文:雷渺鑫 编辑:李飞 曾震宇 穆子叶)

来源: 世界互联网大会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26/169624424631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