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弼简介(祖弼)
最萌官职“符宝郎”:比起权力,我更看重的是尊严
作者:羽尘
上期我们聊到了古代的谏官制度下“拾遗”“补阙”这两个名字有趣的官职,我们熟悉的诗人杜甫,陈子昂,白居易都曾做过拾遗这个官职。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处在一种“人治”凌驾于“法治”的政治结构下,想要做好这个小小的“意见”官并不容易,其中不仅需要任职者有较高的才能和正直的品格,更需要他能够看懂皇上的脸色,懂得那些官场“潜规则”。
而今天我们要聊到的这个官职,则更为有趣,论名字来说,他当属中国古代最“萌”的官职了。但是即使是扮演这样一个看起来毫无存在感的角色,历史上也有几位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样一个平凡的职务加上了属于自己的注脚。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官职——“符宝郎”
一个尊严大于权力的官职听到“符宝郎”,大家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很多有趣的画面。一个自来萌的“宝”字也自然会使大家想起很多有趣的形象。
中国国古代很多官职名字起得很直接,基本就是按照这个官职的职务找个正式一些的说法概括一下便好。所以我们在史书中看到陌生的官职名,不需要惊慌,先试着翻译一下,这个官职的职责便可一目了然,这个“符宝郎”也是如此。
按理来说,古代官职名大多都是动宾结构,但如果我们在古汉语字典中查这个“符”字,会发现这个词并没有动词的含义,那么在这里自然取的便是它作为名词的本意。
符,本意是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熟悉历史的读者或许会想起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那个符便是兵符,在古代通信设备的不发达的情况下,在外征战的将士大多时候都是“见符如见君”。而后来随着封建礼法的不断健全,这个符所包含的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但相应的重要性却有所下降。但至少,作为早期一种权力的传达信物,符在古代有着自身很重要的意义。
说完符,那这个“萌值”担当的“宝”呢?大家可能已经猜出来了,这个宝也是一种信物。而且它不仅是一件信物,更是一件承载着王朝最高权力的实体象征。
没错它就是令汉献帝“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传国玉玺”
玉玺,通俗来讲就是皇上的大印,不过从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以来,大臣百姓的印才叫印,皇上的印是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传国玉玺在汉朝末年相传就已丢失,但之后的历朝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权力的正统性,或编造一个捡到宝的故事找来一枚玉玺,或者干脆自己造一枚,从来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抛弃过这个权力的象征,而每当一个王朝覆灭时,新朝代的继承者又会不惜一切代价抢来前朝的玉玺,来表达一种蔑视。但在太平年代,皇上大抵不会将这个圣物拿到外面天天显摆,所以此时就需要有专人来保管它了。这个看似可有可无的人物在皇帝心里的位置还是足够高的,长期以来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官职。
这个官职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符宝郎”。你可千万别觉得这个工作轻松,只是掌管一枚玉玺那么简单,从秦始皇为玉玺申请专利起,皇上的玉玺数量便在不断增加,随后发展至“七玺”,其中那枚最大的自然是最初的玉玺,地位也最高,剩下的几个地位低了一些,称为“六小”,是“皇帝三玺”和“天子三玺”。“皇帝三玺”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和“皇帝信玺”。“天子三玺”是“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和“天子信玺”。 这“六玺”据说用和氏璧的边角料制作,仍由李斯设计,孙寿雕刻。“皇帝之玺”专用于赐给诸侯王书信;“皇帝行玺”专用于封置诸侯国;“皇帝信玺”专用于调兵遣将;“天子之玺”专用于册封外国首领;“天子行玺”专用于传召诸大臣;“天子信玺”专用于祭祀天地鬼神。
乾隆八玺
听到这,或许有的人就会问了,既然这样那叫“符玺郎”岂不是更好。
没错,这官职最早还的确叫这个名字。
最初设立这个官职的名字是“符玺郎”,而当时历朝大多奉行的是八玺制,也就是大大小小的玉玺有八个之多,但到了唐朝武则天称帝时,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而当时的发音下,“玺”和“死”谐音,武则天虽说是一个皇帝,但毕竟还是一个女子,对这些避讳还是很注意的,于是将“玺”改为“宝”,从此以后各朝都称“宝”了。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这个官职的名字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就是:管着符契和玉玺的男孩子
历史高光时刻竟是子虚乌有?符宝郎这个职务的确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低到在这个职位上的人没有一个能名垂青史,但若将历史的范畴往大说,还真有一位符宝郎在这个职位上做出了不起的大事,而且绝对算的上是高光时刻。
这个人叫祖弼,记录他事迹的这本“史书”叫《三国演义》,在这本书中他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以他的名字出现,一次是以他的职务出现。
在三国乱世中数不胜数的豪杰英雄中,这个祖弼似乎很难算得上是一个有名的人,但他所做的事却足够称得上是英雄,足够为符宝郎这个职务镀上一层荣光。
事情发生在曹丕入朝逼迫汉献帝的退位的那一段故事中,此时的汉王朝已经彻底走到了尽头,曹氏终于在漫长的隐忍与积蓄之后露出了自己真是的内心。有趣的是,曹操纵是一代枭雄,但他一生却也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他的儿子曹丕却显现出了比父亲更大的野心——称帝,有趣的是,之后令曹氏王朝走上尽头的司马家族中,为司马家一手打下天下的司马懿却也从未想过有谋反之心,反倒也是他的儿子司马昭,有着路人皆知的野心,最终推翻了曹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言归正传,曹丕带着曹洪,曹休两位武将走入皇上寝宫,威胁皇上退位,先帝软弱一生最后却也硬气了一回,大声呵斥着:
帝曰:谁敢弑朕耶?言罢拂袖而起。
而这两位武士也根本未将皇帝看在眼中,一心只想拿到那号称皇帝象征的玉玺,便急着喊来符宝郎,也就是我们的这位祖弼。
眼见汉室王朝覆灭,按理来说识相的大臣大多都应该明白此时转变一下态度,抱着一份主动投诚的心态,曹丕定然会留下他们,但我们这位小小的符宝郎,却最后向世人证明了大汉王朝应有的那种气节与勇气,他并没有急着将玉玺双手奉上,也没有躲在一边畏首畏尾,相反,他做出了一个常人没有勇气做出的选择:
祖弼应声出曰:符宝郎在此!曹洪索要玉玺。祖弼叱曰:玉玺乃天子之宝,安得擅索!洪喝令武士推出斩之。祖弼大骂不绝口而死。
呜呼,好一个坚贞不屈,好一个忠心不改,好一个大汉符宝郎……
祖弼宁死不屈,好一个大汉符宝郎
但这个故事后来发现只是罗贯中杜撰出来而已,历史上有没有这位祖弼已无从考证,但正是罗贯中短短的这几笔,让我们在感慨汉朝覆灭时多了一份回味与感动,让我们对符宝郎这个职务有了自己的看法。
奸宄专权汉室亡,诈称禅位效虞唐。满朝百辟皆尊魏,仅见忠臣符宝郎
历史上的原型如果说罗贯中笔下的祖弼是杜撰,那么历史上还真有这样一位符宝郎做出了和祖弼一样的举动,但所处的情况不同,相同的举动为他带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结局。
相传汉朝皇宫中似乎出现怪物,一天晚上,群臣都被怪物惊扰,当时权倾一时的宰相霍光召来尚符玺郎,想要把玉玺收起来。尚符玺郎不肯把玉玺给霍光,霍光想要上前抢夺。尚符玺郎手按着剑说:
“我的头可以给你,玉玺不能给你。”
霍光城府极深,眼光也放得很长远,不仅没有怪罪他,甚至还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忠于职守。
第二天,不仅没有处罚,甚至将这名尚符玺郎的官职升了两级。此事过后不仅这位符宝郎出了名,霍光自己也因为自己这出自导自演的大剧而受到人们尊重。
讲到这,大家想必对符宝郎这个职务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历史上没有一个小人物真的可以被忽略,任何一个平凡的人物的一个选择,都可能因为所处的不同境遇而被无限放大,足够影响整个历史。历史就是选择,我们今天做的每一个选择,或许明天也会成为历史。
今日话题:历史上有很多身份卑微的普通人他们本碌碌无闻,但偏偏是紧急关头的一个选择让他们名垂青史或臭名昭著,你知道这样的例子吗?请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故事。
( 欢迎大家关注羽尘说,下期预告:古代叛臣全记录|正直的人真的值得信赖吗?)
再读《三国演义》:第八十回(上)曹丕废帝篡炎刘
上回说到华歆等人去见献帝,准备搞事情了。
华歆启奏说:“魏王的仁德,超越古今,唐尧、虞舜都要靠边站。汉朝气数已尽,请陛下效仿尧舜,将江山社稷禅让给魏王,陛下可以坐享清福了。这对祖宗和百姓都是好事。”
献帝大惊,看着百官哭着说:“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代相传,已经四百年了。朕虽没什么才能,但也没有大过,怎么能将祖宗基业拱手相让?你们再跟他好好谈谈嘛。”
华歆叫来李伏、许芝,对献帝说:“陛下如果不信,可以问问他们。”
李伏启奏说:“魏王即位以来,各地出现麒麟、凤凰、黄龙等祥瑞,天降甘露,禾苗旺盛,这些都是魏应当代汉的征兆。”
许芝也启奏说:“臣夜观天象,炎汉气数已尽,帝星不明。而且有图谶[ chèn ] 说: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言在东,午在西,是许字,两日并光上下移,是昌字。这是说魏在许昌接受汉的禅位。”
献帝说:“祥瑞图谶,都是荒诞之事。难道因为这种荒诞之事就要朕舍弃祖宗基业吗?”
王朗启奏说:“自古以来,有兴必有亡,有盛必有衰,哪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汉室相传四百多年,延续到陛下,气数已尽。您应当赶紧退位,别自找麻烦!”献帝大哭,退入后殿。
第二天,百官又聚集在大殿,令宦官请献帝上朝。献帝忧惧,不敢出来。
曹皇后说:“百官请陛下上朝,怎么不去呢?”
献帝哭着说:“你哥要篡位,令百官相逼,朕咋出去啊?”
曹皇后大怒说:“我哥怎么能干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话没说完,只见曹洪、曹休带剑进来,请献帝上朝。
曹皇后大骂:“你们这些乱贼,贪图富贵,一起谋逆!我父亲功盖寰宇,威震天下,尚且不敢篡位。我哥才继位多久,就要篡汉?老天一定会收拾你们的!”说完痛哭着进入后宫,左右侍从都跟着流涕。
曹洪、曹休威逼献帝上朝,献帝无奈,只得换衣服,出殿上朝。
华歆启奏说:“陛下赶紧答应昨天说的事,免遭大祸。”
献帝痛哭着说:“你们都吃着汉室的俸禄,中间还有很多汉朝功臣的子孙,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不臣之事?”
华歆说:“陛下如果不答应,恐怕随时都会祸起萧墙。不是臣等不忠于陛下。”
献帝说:“谁敢弑朕?”
华歆说:“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无能,导致天下大乱。如果不是魏王辅佐,弑陛下的,何止一人?陛下不知恩图报,难道是想要天下人一起讨伐陛下吗?”献帝大惊,又准备跑。
王朗用眼神暗示华歆,华歆健步向前,扯住献帝龙袍,厉声说:“答不答应,今天必须给个话!”献帝吓得不敢说话。
曹洪、曹休拔剑大叫:“符宝郎在哪?”
祖弼应声而出,说:“符宝郎在此!”
曹洪向他索要玉玺,祖弼呵斥说:“玉玺是天子宝物,你想要?没门儿!”
曹洪喝令武士将祖弼拖出去斩首,祖弼大骂不绝,英勇就义。
祖弼是虚构人物,这个时候,朝廷上应该不会还有为汉室舍命的人。
献帝吓傻了,又见殿上几百个带甲魏兵,哭着对群臣说:“朕愿意将天下禅让给魏王,请留我性命,给我养老。”
贾诩说:“魏王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陛下赶紧下诏吧!”
献帝只得令陈群写禅位诏书,让华歆拿着诏书和玉玺,去献给曹丕。
曹丕大喜,听完天子禅位诏书,便要受诏。
司马懿劝谏说:“不行,虽然诏书和玉玺都到手了,殿下还是要上表假装推辞一下,别让天下人说闲话。”
曹丕听从,令王朗作表,自称德薄,还不够格,让献帝另选贤能,然后派人将玉玺又送了回去。
献帝看了表,心中懵逼,对群臣说:“魏王不接受,怎么办?”
华歆说:“陛下别想多了。魏武王受王爵时,三次推辞,陛下下诏不允许,魏武王最终接受。现在该怎么做,陛下懂的。”
献帝不得已,又令桓阶起草诏书,派张音拿去魏王宫宣召。
曹丕欣喜,对贾诩说:“虽然有两次诏书,但我还是担心背上篡位之名。”
贾诩说:“没事,可再命张音将玉玺带回去,然后让华歆令汉帝建一个受禅坛,选个良辰吉日,召集大小公卿到坛下,令天子亲自捧着玉玺,将天下禅位给大王,这样别人就没话说了。”
曹丕大喜,令张音带回玉玺,仍作表谦虚推辞。
献帝问群臣:“魏王又推辞,他是什么意思?”
华歆便让献帝建受禅坛,召集公卿百姓一起去见证禅位仪式。
献帝便令太常院官建造三层高坛,选在十月庚午日寅时禅让。
到期后,献帝请魏王曹丕登坛受禅,坛下大小官僚四百多人,御林军、虎贲军、禁军三十多万。献帝亲自捧着玉玺交给曹丕,曹丕接受,坛下群臣跪着听禅让诏书。
读完诏书后,魏王曹丕当即接受八般大礼(古时帝王登基时所接受的各种大礼),登上帝位。贾诩率大小官员朝拜在坛下。
曹丕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大赦天下,追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华歆启奏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汉帝既然已经禅位,应当找个地方安置。请陛下明旨,将刘氏安置到哪里去?”说完便扶献帝跪在坛下听旨。
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即日出发。
华歆厉声对献帝说:“立一帝,废一帝,自古常事。皇上仁慈,不忍心加害你,封你为山阳公。你今日便出发,没有宣召,不许入朝。”献帝含泪拜谢,上马离开,坛下军民无不伤感。
《三国演义》都快读完了,但是从曹丕代魏开始,才真正进入三国时代,东汉正式成为过去式。
有时候说起三国人物,提到曹操,就有人会出来杠,说曹操不是三国人物。东汉末年也好,三国也好,大家都明白曹操的时代背景,并不代表说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比说曹操是三国人物的人懂得更多,只是更喜欢杠而已。就像很多人喜欢去杠,说周瑜不是大都督一样。
曹操之所以不是三国人物,是因为曹操不想当三国人物,强行为东汉续命。但是曹操早已把所有基础都打好了,上至百官,下至民心,都已向魏。所以曹丕能够在登上王位后不到一年时间便能代汉称帝。
演义中群臣将汉献帝欺负惨了,逼着他禅让帝位,这些在正史中肯定是看不见的。正史只会让读者感觉魏代汉是天命所归,汉献帝禅让帝位也是继承了尧舜的崇高品德,主动退位让贤。
曹丕称帝后,封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封地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对魏帝奏事不称臣,被召见不用跪拜。山阳公可以以天子车驾服饰在郊外祭祀天地,以汉朝制度祭祀宗庙。这待遇还是很不错的。汉献帝也从曹丕的妹夫变成了曹丕的老丈人。
我最喜欢曹丕的地方是他开了个好头,得到帝位后待汉献帝还不错,没有赶尽杀绝,后面魏蜀吴三国的亡国之君也都能够保住性命。只是后来的刘裕不讲武德,破坏了规矩,灭皇族满门。
百官请曹丕答谢天地,曹丕正准备下拜,忽然坛前刮起一阵怪风,飞沙走石,如暴雨一般,坛上的火烛,也全部被吹灭,什么也看不见了。
曹丕惊倒在坛上,百官忙将他救下坛,过了半天才醒。
侍臣将曹丕扶入宫中,过了好几天,才稍微好转,这才出殿接受群臣朝贺。
曹丕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大小官僚,全都升迁封赏。
曹丕久病不愈,怀疑许昌宫中不干净,于是迁都洛阳,大建宫殿。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23/16962506996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