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三贤是谁(希腊三贤)
希腊三贤简介
希腊三贤,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我其实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以我的脑壳,应该也读不懂。不过,既然写到了轴心时代,孔子、释迦牟尼都写了,不写希腊三贤,时代的代表人物就不够完整,所以到处复制,排序加工,希望与大家一起增长知识。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出生在一个雅典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自学成才。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都穿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真理和智慧。他在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室外的一切公众场合,与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教授他们,他称之为“产婆术”。因为他母亲是一个产婆,他拿来比喻这种教学方法——为思想接生。在教授某种概念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教育家把他和孔子作了个对比: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由思辨推导结论;孔子,直接给出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胜于蓝;而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至圣先师”的笼罩之下。
四十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最终,这只”牛虻“被现代人所津津乐道的““害死了。他被控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等,判处死刑。众弟子不忍心看老师无辜受罚,便悄悄制定了周密的越狱计划,苏格拉底却拒绝了: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政府抓我就是没错的。我应该呆在这个地方。如果我没罪,那么我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走出监狱。这不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罪吗?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苏格拉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
【柏拉图——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青年的柏拉图起初打算继承家族传统而从政,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制失利,随即“三十僭主”上台执政。“三十僭主”转而又被新的代议制政府取代。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据说他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创立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拜占庭皇帝)关闭为止。学院课程设置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回忆说是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他强调感性认识不可靠,认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事物,而个别事物只是“理念”(一般概念)的“影子”或“摹本”。他宣称灵魂不死,认为灵魂在未转世进入肉体以前,生活在理念世界中,具有理念的知识;进入肉体时,由于肉体的玷污,忘记了这种知识,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刺激,就能唤起不朽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如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美的事物,便可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他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哲学王)来统治,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柏拉图在《律法》中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
哲学方面,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柏拉图著作的学派。教育方面,他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史的三个里程碑。在传播方面,我最早听说的,是那个名叫柏拉图之爱的爱情观。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从18岁到38岁,跟随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三年后,亚里士多德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担任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当时,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公元前335年腓力去世,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亚历山大资助他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吕克昂——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因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作者。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却成为唯物主义的先驱。
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
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文明的脊梁——古希腊三贤
如果我们对现代科学去追本溯源,无论是哲学、数学、物理学、文学……都会追溯到同一个源头——古希腊,一颗闪烁在西方文明史上的璀璨星辰。
希腊文明是孕育欧洲文明的三个重要基石之一(另外两个是罗马帝国和教,或许以后会专门讲讲它们,但今天我们主要聊一聊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在公元前600到500年左右极其辉煌,其版图除了现在的希腊半岛外,还包括爱琴海周边区域以及亚平宁半岛,爱琴海内众多的岛屿也同样属于古希腊。
古希腊是以城邦制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由数个小城镇分区而治,每一个城镇就是一个城邦,古希腊人加入某个城邦更类似于我们现在加入某个俱乐部一样,是出于自由意志选择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每个城邦的周围都有一圈可耕种的土地,在这些城邦里诞生了如今政治的雏形,当有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公共事务需要决断时,城里的男性公民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议,所有的决定(包括法律和城邦政策等)都通过投票的方式表决。
古希腊璀璨的文明犹如高悬空中的银河,甚至很多传承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比如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几何就是欧式几何,医学院入学仪式上的誓词源自希波克拉底,阿基米德首次引入了流体力学的概念等等……
但如果我们抬头仰望古希腊文明这条浩瀚银河,其中一定会有三颗最为璀璨明亮的星辰,这就是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这三人之间又有着及其紧密的联系: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而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学生。
苏格拉底:思辨方能进步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但他却给出了如何接近真理的方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质疑一切、不能只相信表面事物。
苏格拉底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的践行着自己的世界观,在当时他基本上是见到什么都要质疑一番,而且言辞犀利,逻辑清晰。
比如有一天,他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好人?
学生想了想:要言行一致,不欺骗别人
苏格拉底反问:那如果一位父亲,他的孩子得了重病,有一种非常苦的药可以治好他的孩子,但孩子非常抗拒吃药,于是父亲骗他说这不是药,而且一点都不苦,这个父亲欺骗了他的孩子,那么他就不是好人吗?
学生想了一下:这个父亲的欺骗是善意的,所以算不上真正的欺骗,好人应该是不以迫害他人的想法而欺骗别人,老实本分,友善而不伤害其他人
苏格拉底反驳:那如果有一个强盗闯入了某个人的家里,洗劫了他的财物,但他却因为老实而不敢反抗,最后他的妻子被强盗杀害了,那这个人是好人吗?
学生愤怒的回答:连自己的妻子都不敢保护,他是个懦夫!
苏格拉底平静的问:那么,到底什么是好人?
学生沉思起来……
苏格拉底的这套思辨方法,时至今日仍在沿用,这种问答依然冠有他的名字: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存在的,只要你的心智清晰敏捷,不断的磨练自己的思维,就能够掌握它。
这也符合古希腊的主流思潮——思想是无限的,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古希腊学者们的种种假说,往往会觉得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因为古希腊学者不是像现代科学一样提出假设,然后去验证它,他们认为只需要提出一种假设,然后不断的去推断这个假设,就能够在脑海中不断构建出接近真理的通天之塔。
苏格拉底不停的去质疑任何事物,以至于尽管他住在实行的雅典,但他却是制度的质疑者和批判者,这也让他得罪了统治者们,最终他被法庭判罪,因此丧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时由501人组成的陪审团决定苏格拉底有罪,但两种票数相当的接近
无论如何,我们无法否认的是,苏格拉底质疑一切的思辨哲学对现今的影响仍然巨大,同时更是为现代科学的探知精神埋下了种子。
柏拉图:我们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不是它真实的样子?
柏拉图是著名的理想主义哲学家,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从他最著名的作品——柏拉图对话录中就不难看出两者的亲密关系。在对话录中,绝大多数的场景都有苏格拉底在场,柏拉图整理了老师的言行,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在后世被奉为经典。但他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苏格拉底思想的记录员,“对话录”一书虽然苏格拉底出场颇多,但也处处都透露出柏拉图自身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拒绝以物质的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并且为自己的思想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故事: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锁在幽暗山洞中,背对着洞口面对着石壁,手脚都被镣铐锁着无法动弹。在洞口是一条大路,路的另一边有一个永不熄灭的火把,每当有动物、人、车经过,影子就会被映在这些人面前的石壁上。他们每天对着墙壁上的影子品头论足,因为他们只能看到这些,他们也必然会相信这些影子就是“真实”。当某一天,其中一个人的镣铐断掉了,于是他回过头,走出了洞穴,第一次看到了五光十色的世界,看到了影子之外的立体世界,这个时候他又会怎么想?
这就是柏拉图的经典比喻,一直在山洞中的人无法看到真实。
柏拉图的这种精神至上思想演化除了许多的分支,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当属“柏拉图式爱情”,即纯粹的精神恋爱。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同时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者,他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哲学,几乎是一个全能的科学家,哲学、经济学、天文学,逻辑学等等涉猎丰富。
将地球放在宇宙中心的理论是他提出来的,虽然被证实为错的,但在当时就将目光望向宇宙,并且形成系统自洽的理论,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也颇有贡献,如今大学开设的逻辑学课程中,鼎鼎大名的三段论推理仍然单独列出一章来讲,在基础逻辑学这门必修课中,三段论可是重点(敲黑板)。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更是影响了自他之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哲学家。
受历史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的很多理论已经被证明错误,比如小学课本中提到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比如地心说,但仍然不能否认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地位。
希腊三贤简介
希腊三贤,大家一定都听说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我其实没有读过他们的作品,以我的脑壳,应该也读不懂。不过,既然写到了轴心时代,孔子、释迦牟尼都写了,不写希腊三贤,时代的代表人物就不够完整,所以到处复制,排序加工,希望与大家一起增长知识。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无知】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出生在一个雅典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雕刻匠,自学成才。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都穿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真理和智慧。他在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室外的一切公众场合,与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教授他们,他称之为“产婆术”。因为他母亲是一个产婆,他拿来比喻这种教学方法——为思想接生。在教授某种概念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教育家把他和孔子作了个对比:苏格拉底,是永无终止的追问,由思辨推导结论;孔子,直接给出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胜于蓝;而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至圣先师”的笼罩之下。
四十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最终,这只”牛虻“被现代人所津津乐道的““害死了。他被控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等,判处死刑。众弟子不忍心看老师无辜受罚,便悄悄制定了周密的越狱计划,苏格拉底却拒绝了: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政府抓我就是没错的。我应该呆在这个地方。如果我没罪,那么我就不应该以这种方式走出监狱。这不等于承认了自己有罪吗?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苏格拉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乃至后世的西方哲学。
【柏拉图——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青年的柏拉图起初打算继承家族传统而从政,但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在与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制失利,随即“三十僭主”上台执政。“三十僭主”转而又被新的代议制政府取代。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据说他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创立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拜占庭皇帝)关闭为止。学院课程设置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认为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
柏拉图指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回忆说是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他强调感性认识不可靠,认为感觉的对象是个别事物,而个别事物只是“理念”(一般概念)的“影子”或“摹本”。他宣称灵魂不死,认为灵魂在未转世进入肉体以前,生活在理念世界中,具有理念的知识;进入肉体时,由于肉体的玷污,忘记了这种知识,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刺激,就能唤起不朽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如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美的事物,便可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7岁以后,儿童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从20~30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
柏拉图最重要的著作《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他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哲学王)来统治,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柏拉图在《律法》中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
哲学方面,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柏拉图著作的学派。教育方面,他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主义与教育》被称为教育史的三个里程碑。在传播方面,我最早听说的,是那个名叫柏拉图之爱的爱情观。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御医。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从18岁到38岁,跟随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三年后,亚里士多德被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召唤回故乡,担任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当时,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公元前335年腓力去世,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亚历山大资助他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吕克昂——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因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作者。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却成为唯物主义的先驱。
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
他把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22/1696259874112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