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地图(汉末三国)
三国时期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汉末为何会形成三国分立之局?
得益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三国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最为人熟知的一段历史。可是,有时候正因为熟悉,许多问题便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比如三国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曹操难道真的不是三国时期的人?
1、曹操自始至终都是汉臣
三国时期,从历史本身来说,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终于公元280年司马炎灭东吴,整整六十年的时间。我们先看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时间:
曹魏:公元220-265年;蜀汉:公元221-263年;孙吴:公元222-280年但我们常常所说的三国主体却远不止这一段时间,因为如果按照这一划分,三国中最重要的人物曹操便不是三国时期的人。我们再看《三国演义》的起止时间: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三国演义》起于黄巾之乱,终于三分归一,所以三国的结束没有疑义,有疑问的是从哪一年开始。那么这段历史在正史中又是如何记载的呢?我们还以曹操为例:
《后汉书》中没有曹操传,《三国志》中的魏书第一篇便是《武帝纪》,武帝即为曹操。那么这能说明正史中将曹操列为三国时期的人物吗?也不是的,因为《三国志》中也没有司马懿的传记。
曹操也好,司马懿也罢,都是下一个朝代的开拓和奠基者,所以在古代只能作为帝王写在本纪中。陈寿生于蜀汉,但写《三国志》是在西晋时期,所以曹操便列入了《三国志》中;范晔写《后汉书》是在南朝刘宋时期,当时《三国志》已成书很久,所以《后汉书》中便没有曹操的传记,同理司马懿也是如此。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汉桓帝永寿元年;逝于公元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所以,从历史本身来说,曹操自始至终都是汉臣。
2、从三足鼎立之局的形成,看三国是从何时开始的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这是汉末群雄割据的果,所以要想写清楚三国鼎立的由来,必须要向前追溯,而不能开篇便是汉献帝禅位于曹丕。
那么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三国鼎立,源于群雄割据,群雄割据源于黄巾之乱。
黄巾之乱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汉灵帝光和七年,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并未推翻汉朝的统治,它被平定了,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主要是卢植、皇甫嵩、朱儁三位,孙坚、曹操、袁绍、刘备等等也在这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农民起义的发生并不必然代表改朝换代的到来,但对汉朝的政局影响却甚大,这便是之后州牧的设立。
州牧制度汉朝建立之后,同时借鉴了周朝和秦朝的制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天下有郡,也有国。国的存在,虽然后来酿成了“七国之乱”,但汉朝以宗室镇四方的想法一直没有变,只是通过“推恩令”将封国无限缩小了而已。而刘秀和刘备的崛起和兴复汉室,从一个侧面说明汉室子弟分封全国还是有号召力的。
但汉朝时期郡国的不断增多,无疑加大了中央的管理难度,于是汉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置刺史一人。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刺史制度本是一项监察制度,并不能掌管郡县。但到了东汉末年,为了应对黄巾起义,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刘焉认为黄巾乱起的原因在于在刺史权轻,建议将刺史正式改为州牧,以宗室和朝廷重臣任之以震四方。
州牧与刺史不同,它是郡守的正式上级,掌管一州的军政事务。比如刘焉就是益州牧,刘表是荆州牧,刘虞为幽州牧,陶谦为徐州牧等等。
州牧制度,拉开了汉末群雄割据的序幕。
所以,当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监控地方郡县而设计出来的刺史制度,反而在东汉末年却悲剧性的促成了汉王朝的瓦解,这大约不是汉武帝能够想到的,唉!不孝的子孙啊!
如果我们再做一个联系的话,汉末黄巾之乱与唐末黄巢之乱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本来唐末的藩镇在大多数时间内并没有割据,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然能够存在150年,藩镇的作用很大,而黄巢起义的爆发使藩镇正式开始了割据,犹如汉末黄巾起义使州牧开始了割据一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样,我们就理清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黄巾起义~州牧制度~群雄割据~三足鼎立。
所以,《三国演义》始于黄巾之乱是非常有道理的,它找到了三国乱局的原点。以此推之,三国时期的时间便可以从公元184年开始,至公元280年结束,接近一百年的时间,与东汉时期有交叉。
如此以来,便解决了曹操、袁绍、孙坚、孙策、关羽、吕布、郭嘉等等死于公元220年前的历史人物是否是三国时期之人的问题。
历史的分期以皇帝和国号的更迭来划分最为简单,但历史的发展却远不是这样的一刀切,正如本文所讨论的三国时期是否一定要始于公元220年一样。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22/1696259520110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