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鹅湖景区在哪(天鹅湖在哪里)

时间:2024-01-17 13:53:20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若即若离

美丽“天鹅湖”

↑10月24日,人们在遵义市新蒲新区天鹅湖公园晨练(无人机照片)。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的天鹅湖公园前身是一块荒土坡,当地在改造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按照“产城景一体、山水田融合”的思路,将昔日荒土坡变成了集旅游、休闲、观光、健身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后的天鹅湖公园占地23万平方米,绿色植被种类达100多种。

新华社发(罗星汉 摄)

↑遵义市新蒲新区天鹅湖公园晚霞(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遵义市新蒲新区滨湖路中学学生在天鹅湖公园举行“徒步远足、亲近自然”远足励志活动(10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游客在遵义市新蒲新区天鹅湖公园游玩(10月4日摄)。

↑游客在遵义市新蒲新区天鹅湖公园游玩(10月18日摄)。

↑遵义市新蒲新区天鹅湖公园风景(10月18日摄)。

↑遵义市新蒲新区天鹅湖秋色(10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

盘点新疆北疆旅游十大必去景点(6):天鹅湖-巴音布鲁克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平均海拔2400米,是亚洲最大、我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我国最大的野生天鹅种群。

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是一处四周被雪山环绕的世外桃源。

到巴音布鲁克草原主要是欣赏两大著名的景点-优雅迷人的天鹅湖和“九曲十八弯”。

巴音布鲁克的天鹅湖是由众多相互连通小湖组成的大面积沼泽地,也是中国第一个天鹅自然保护区。

在天鹅湖栖息着我国最大的野生天鹅种群,巴音布鲁克也是鸟类繁殖和度夏的栖息之地。

中国的四种主要天鹅种类中有三种-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近万只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湖自然保护区栖息,每年长达8个月之久。

每逢冰雪解冻、春暖花开的春节,旅居在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甚至远到红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等上万多只珍禽,成群结队不远万里地飞到巴音布鲁克进行栖息繁衍。而当冬季来临之时,他们又携家带口,飞越喜马拉雅山南离去。

巴音布鲁克草原共有13处泉水,大小7个湖泊,还分布有20条河流。

巴音布鲁克草原雪山环抱下的开都河“九曲十八弯”。

蜿蜒在草原上的开都河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名字——通天河,更有着“九曲十八弯”的美誉。

巴音布鲁克草原四周的山体海拔均在三千米以上,属于典型的高寒草甸草场、高寒草原草场、高寒沼泽草场和山地草甸草场,是中国第二大草原,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

雪山环抱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通天河。

九曲十八弯更适合下午前来,黄昏时分落日的夕阳映衬在通天河中,会出现有“九个太阳”的奇观。

远处一排排的雪山环绕,通天河弯转回绕。

清乾隆36年,“东归英雄”渥巴锡率土尔扈特等蒙古部落,从沙俄伏尔加河下游启程返回西蒙古故土,用半年时间以近十万人伤亡的代价才回到新疆伊犁。乾隆赐予渥巴锡巴音布鲁克草原以满足他移地放牧的心愿。

巴音布鲁克是蒙古语,意思为“永不枯竭的甘泉”。

#国庆假期旅游#

#新疆旅游#

#国庆长假旅游#

#巴音布鲁克#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

台媒看大陆:山东威海荣成天鹅湖 亚洲最大天鹅越冬栖息地

荣成天鹅湖。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北京10月24日电 台湾《联合报》近日发表了有关山东省威海市的报道,介绍了荣成天鹅湖。

报道指出,每到冬季,山东半岛最东端的荣成市与天鹅有场美丽的“约会”;荣成是天鹅的故乡,荣成天鹅湖是亚洲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

作为天鹅的最佳越冬栖息地,每年自10月底左右起,有上万只天鹅从西伯利亚、蒙古飞行2000至4000公里来到荣成,主要栖息在俚岛镇烟墩角海湾、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天鹅湖。长长的栈道上,前来观赏天鹅的人们或随机拍照,或架镜远眺,被湖心天鹅的美姿打动。

荣成天鹅湖。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近年来,到荣成栖息的天鹅,随着山水环境的改善而扩大栖息范围;它们自由自在地栖息在荣成的山水间。目前,在荣成的沿海、湖河、湿地等处,都有了天鹅的踪影。

天鹅喜欢荣成,有四点原因。一是荣成沿海资源环境得天独厚,冬天很少结冰,周围环境清洁优美,非常适合天鹅居住栖息。二是附近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丰富,尤其是天鹅喜欢吃的大叶藻。三是荣成人民珍爱环境,加强沿海排污治理,保持海面清洁,建立了天鹅自然保护区。四是附近居民养成了与天鹅和谐相处的习惯,如自觉不燃放鞭炮、不噪音惊扰、不乱投食物等。

当天气寒冷、水面结冰时,工作人员会有计划地向水面投放鸟粮,保证天鹅吃食无忧,发现天鹅受到伤病困扰,也及时替它们疗伤治病,保健康复,然后放飞。(完)

天鹅湖是怎么来的?带你聊聊“大合肥”往事......

“我做规划50多年,我就体会到,规划一定要与环境相结合。”缓缓摊开一张泛黄的白纸,两版手绘的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跃然纸上。2022年年底,我们和今年87岁的原合肥市规划局(现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劳诚聊了聊他的“合肥往事”。从参加工作至今,劳诚亲历了合肥从一座仅有45万人口的普通中等城市跃升为拥有约900万人口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以下是我们从劳老第一人称叙述文字实录中摘取的精彩部分。

66年前

合肥定位纺织工业城市

37年前

合肥城市规划获国家最高奖

27年前

合肥少安排了135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用地

20年前

利用十五里河设计出天鹅湖

“小合肥”长什么样?

“以老城区为核心的‘风扇’形布局”

1961年,我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分配到合肥市从事相关的规划工作。我刚到合肥时,合肥还没有成立规划设计院。但合肥的城市规划很早就开始做了,想法也很开阔。1978年之前,合肥市曾进行了多轮“小规划”。现在合肥好多年轻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当年合肥长什么样。1956年,国家颁布《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同年10月,合肥市组织编制了《合肥城市建设规划纲要(1956~1967年)》,这是合肥市编制的第一份规范性城市规划文件。当年把合肥的城市性质定位为“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将成为以纺织工业为主的生产城市”。1958年,在国家计委区域规划组的指导下,相关专家编写了《合肥市工业区规划意见(1958~1962)》,明确了合肥的建设条件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分布及规划中的几个问题,同时据此确定了“整理东郊工业区,开辟西南郊新工业区”的方案。到我分配到合肥的时候,上述几个构想已经初具雏形。当时是“一五”期间,合肥的东郊工业区、北郊工业区(仓库区)已经开发过了,老城区以南则是文教区。南淝河的北边,现在的植物园方向,规划了仓库区,在旁边还设计了一条18公里专用线。此时的西南郊工业区,已建立起了相关文教设施。南七里站附近是工业区,以前的变压器厂、肉联厂、起重机厂就在这里。可以说,当时的合肥已经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伸展三翼的“风扇”形布局形态的雏形。

1979年的规划好在哪?

“它没有打断城市的生态网络”

到了1979年,合肥市开始启动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我和另外几名同事参加了总图的修编工作。当时,合肥仍然在贯彻执行“城市太大了不好”“还是搞小城市”的城市建设指导方针。规划确定合肥市城市人口近期控制在55万人,远期控制在70万人左右,规划建设用地77.7平方公里。回头来复盘,1979年规划好在哪?我认为,它没有打断城市的生态网络,具有非常超前的意识,以生态环境系统为蓝本将城市的规划与自然生态相结合。你看,西北边有水库加大蜀山绿色板块,东南边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还设置了铁路专用线,城市被南淝河、十五里河、二十埠河、板桥河等多条生态廊道贯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对规划给予了肯定。吴教授在1983 年“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将其称为“合肥方式”。吴良镛说:“有两种新的结构形态很值得分析,其一是‘洛阳方式’,其二是‘合肥方式’,这两种布局结构都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一种是由外及内发展,一种是自中心(旧城)向外放射分片发展,各有可取之处,主要看在什么条件下合理加以利用。”1979 年我们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编制的较为规范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合肥市城市规划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这次规划,1985年获得了国家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无一等奖),我们每个人还领了10元的奖金。

天鹅湖是怎么来的?

“借鉴澳大利亚堪培拉格里芬湖的思路”

2002年初,我做了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的规划。其中的第二个方案就是现在实施的方案。在做这个规划之前,我除了准备了中外城市历史里北京、巴黎、堪培拉等地区中心城市资料,还仔细研究了政务新区地块的自然条件。北京的三海、巴黎的塞纳河都是将水引入中心,形成了城市中心与生态的的融合。在规划时,我发现,该地区内有一条十五里河。这条河起源于大蜀山,自西向东流经政务新区地块,最后注入巢湖。十五里河,是大蜀山与巢湖之间的生态廊道,也是此地块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必须保留。借鉴澳大利亚堪培拉在市中心设计格里芬湖的思路,我在十五里河上,利用自然地形,规划一道滚水坝,“自然”地形成了天鹅湖。地块南北向中心地带是一块平地,适宜布置政务文化设施。于是,政务文化新区的规划框架就形成了:以南北为政务文化轴,布置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以及文化设施;以人工湖为东西生态轴。

合肥城市形态如何抉择?

“在滨巢湖地区规划新城区”

关于合肥的城市形态如何选择的讨论,在2002年前后是最胶着的。那是合肥大发展的前夕,学界和业界几乎都在讨论“枪要往哪里打”?

在这个事情上,我可以分享一个很有趣的故事。1995年,我参加编制合肥市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合肥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当时我们在估算城市人口增长时,错误地采用老的方法测算,以至规划城市人口增长数少算了约135万人,少安排城市发展用地约135平方公里。到我退休前(1998年前后),我就总是有一种感觉,合肥的发展被束缚住了。为此,我撰写过一篇题为《合肥市城市形态发展方向刍议》的文章,建议合肥市在以后修订规划时,滨湖沿湖岸线要成为合肥发展的黄金宝地,要在滨巢湖地区规划一处面积约为135平方公里左右的新城区,以满足城市飞速发展的用地需求,也使合肥将来能建设成滨湖城市。这个135平方公里也是补上了之前合肥城市发展用地少算了的那“135平方公里”。我当时就提出:新城区可以按照一座完整的城市配套建设,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用事业设施均自成体系。新城区与主城区用城市道路相连,快速、便捷。现在看来,我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风云际会,也预测了合肥滨湖新区的美好前景。2006年11月,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现在,“大合肥蓝图”已初展雄姿,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从环城时代到滨湖时代,合肥人濒湖、通江、达海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记者:常诚 制图:周继龙

审核:马翔宇 编辑:胡霈霖 校对:张建平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17/169625880410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