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后反骨什么意思(脑后反骨)

时间:2024-01-16 14:53:37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往事如风

一桩历史冤案,魏延的脑后真的有反骨吗?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魏延以私兵身份跟随主君刘备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数有战功,拜为牙门将军。汉中之战之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迁回成都,在决定重地汉中的守将时,众论都以为此职必在张飞,张飞亦以心中自许之。不想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全军震惊。为此,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天委任你以重任,你上任后,欲如何应对?”魏延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称好,群臣亦对他所说的话感到很有魄力。刘备称帝,再被升为镇北将军,成为蜀汉独当一方的大将。

魏延善于培育士卒且胆识过人,勇武战略兼备,是弥足珍贵的将才,故能得刘备破格提拔。然而其性格骄傲,执著,众人皆避其锋芒。以致魏延怒烧栈道后完全无人为其说情辩护,种下日后杀机。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以魏延为督前部、丞相司马,领凉州刺史。此后,魏延每次都跟随诸葛亮北伐,每次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常批诸葛亮用兵保守胆小,叹恨自己的才能无法完全发挥。

例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提出建议,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愿意亲自带领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他的计谋悬危而不用。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于五丈原病危时,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讨退军事宜,决议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但若魏延抗命,就自行引军撤退。

魏延素与杨仪不和,当诸葛亮死后,真的不愿为杨仪断后撤军,自己带队率先撤走,这还不止,更放火烧桥阻挠杨仪撤军。双方更派人向刘禅互告对方一状,说对方想造反。

由于魏延最初是以部曲(私兵)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地位低微,但其后累有战功,获得刘备大力重用,提拔为镇远将军,任汉中太守。正因为他升官太快,不少人都对他很妒忌。这次告御状,宫中的人都偏信了杨仪,于是蒋琬带兵镇压魏延。

此时的杨仪等人经由山谷通道,日夜并行,亦追迹于魏延之后。魏延先至并占据了南谷口,遣兵逆袭杨仪等人,杨仪等人遂命讨寇将军王平在前抵御。

王平对魏延及其先行部队骂道:“军师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部下将士认为错误在魏延,不敢为其卖命、军队溃散。魏延于是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追斩之,并带回其首级,杨仪起脚踏之:“庸奴!复能作恶不?”遂诛灭魏延三族。

蒋琬率领宿卫诸营,行数十里,听闻魏延已死,问其原委,乃旋而归返。

可怜的魏延,一生立下不少战功,为蜀国出了不少汗马功劳,到了最后因为争权而身死,还遭小说家冠以造反之名,令后世都误会了他。不过,据《三国志》载,即使当时宫中人怀疑魏延,但后主刘禅没有否定过他,在他死后降旨曰:“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魏延的“反骨之说”源自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该书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写关羽取长沙时,因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之箭射杀他,被太守韩玄推下问斩。正在这当紧时刻,账外闪进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救了老将黄忠。这人正是以后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引魏延归来时,孔明却“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之后魏延在刘备力保之下保全了性命,并获得重任,但与诸葛亮之间早已心生嫌隙。直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了,马岱受军师遗命于军前斩之。

《三国演义》安排这一情节,可能是为了证明诸葛先生具有识人先识骨的本领。但,小说没有描绘魏延具体的骨相,历史上真实的魏延有将才,但“性矜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骄傲矜持,恃才傲物,正是因为这一点,诸葛亮才要刻意压抑魏延,致使延“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所谓“脑后有反骨”为不忠,其实是一桩冤案。《资治通鉴》在魏延被杀后,就明确指出:魏延“实无反意也”。

你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魏延:此乃千古奇冤,我是被设计了!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被污名化了,《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观点是:魏延并非谋反,只是与杨仪展开过针锋相对的斗争。

抛开魏延在演义中被诸葛亮设计成评书、电视脚本的“谁敢杀我”的笑点,历史原本很简单,魏延与杨仪不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杨仪成功了,魏延失败了,仅此而已,但这不代表魏延就是一名“反贼”。

要想造反,魏延早就有多次很好的机会,前边几次不多说,最后一次就可谓是千载良机,诸葛亮死后,按照他的遗命,魏延被布置在断后的位置,那就干脆留下了直接造反好了,北去可投魏,按兵不动可自守,然而魏延的选择是坚决南下,烧断栈道,阻绝杨仪的退路。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逼迫杨仪北返前线,很有些意气用事,但这跟背叛的性质截然不同。

魏延的问题在于的他性格,过于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诸葛亮曾经在他的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但诸葛亮一死,别人对他来说可就是百般看不上了。即便是诸葛亮本人,当初在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献计后,魏延也在背后指摘诸葛亮性格怯懦、畏敌如虎,感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诸葛亮在世之时,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早已公开化,这里也暴露出诸葛亮不是一名真正合格的统帅,未尽到居中调和的责任,而是任由其发展,看他最后对魏延的布置——安排魏延断后即可知,对于魏延的忠诚度还是有足够信任的。

魏延所部最后在看似齐心的对方阵营的逼迫下,人心流散,导致了魏延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心腹班底,惨被马岱追上斩杀,尸体被心腹们带回故地汉中,先是草草殓葬。

一年之后,杨仪失势,自杀于狱中,对魏延和杨仪的争斗情况看的很清楚的蒋琬上台后,感念魏延这位蜀国名将,以礼重葬于汉中城北石马坡,并立碑修亭,以供后人凭吊。魏延旧部中很多人也在此结庐而居,为其守墓。

后世记录,在魏延墓前曾经竖有一个石人、卧有两匹石马,但今天石人已不存,石马已残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移入当地博物馆保存。

关于两匹卧着的石马,当地人传说,它们是代表杨仪、马岱,但事实上,汉代坟墓、尤其是将军墓,卧马是符合礼制的标配,无需过多解读。

石人之说也很有意思,说这位石人手拿地图,是文官装束,造型是低头沉思,代表着诸葛亮因为不听魏延“子午谷奇谋”而悔恨不已。

在清朝乾隆时期的当地县志中,石人已经不见了踪迹,现在自然已是无法考证他的体貌特征,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座石人像到底是蒋琬、还是魏延旧部所立,到底是不是在影射诸葛丞相,也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16/169626187512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