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吃蛋糕是什么预兆(梦到吃蛋糕)
【科学与健康】胰腺炎后的饮食指导
胰腺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分泌胰液,帮助人体消化食物。正常情况下当进食开始后,胰腺外分泌细胞分泌胰液由胰管经十二指肠壶腹部(oddis括约肌舒张)将胰液排入小肠参与食物的分解过程。当发生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时,胰腺组织中胰酶异常激活引起胰腺自身及周围组织消化产生炎症反应,通常以胰腺局部炎症为主,严重时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据调查近年来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为(4.9-73.4)/10万,病死率高达15-30%。
那有人会问急性胰腺炎具体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在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我国排名第一的因素是胆源性胰腺炎,既往有胆囊、胆管结石的患者,其病因为持续存在的炎症刺激引发胰蛋白酶、炎症介质大量释放,表现为胰腺局部炎症、胰腺内血管损伤、凝血激活,出现更多白细胞黏附浸润加重感染。第二大病因为高脂血性胰腺炎,当甘油三脂超过11.3mmol/L易引发血清微小脂滴栓塞胰腺血管诱发组织缺血坏死。第三大病因为酒精性急性胰腺炎,长期大量饮酒(每日酒精摄入量>40g,持续5年以上),其病因为酒精刺激后引起十二指肠部括约肌持续痉挛,致胰管压力升高,同时胰酶破坏胰管上皮,引起胰液中蛋白质和钙升高,胰管阻塞腺泡组织坏死。在短期内大量高糖饮食,大量吃肉喝酒,暴饮暴食的催化下,存在上述病因患者就会引发胰腺组织自我消化、水肿、出血、坏死等一系列反应。
胰腺炎的征兆
1. 腹痛
腹痛主要集中在上腹部,同时因为其在腹腔位置靠近脊柱方,也可发展到后腰部、后背部,初期为阵发性疼痛很快转为反复持续发作,疼痛的程度为针刺样、刀割样剧烈疼痛,让人生不如死,得过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忘掉。
2. 恶心、呕吐
常见于急性胰腺炎患者,通常反复恶心呕吐可将食物和胆汁都呕出来,但腹痛程度仍不能减轻。
3. 发热
此为急性胰腺炎的常见表现,往往是中度以上发热体温38-39度,一般3-5天后逐渐下降,而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且血白细胞升高者应考虑继发胰腺组织坏死或胆道感染。
4. 腹胀
在腹痛、恶心、呕吐的同时还会出现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5. 黄疸
少数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皮肤、眼睑黄染,系肿大的胰头压迫胆总管引起。
6. 低血压休克
常见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量炎性物质渗出至腹腔产生炎症风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血压下降、脉搏细速、休克。
胰腺炎最怕吃什么?
1. 高糖类食物
短期内摄入大量的糖分很容易转化为甘油三脂,如果短期内大量输入引起甘油三酯升高可以诱发胰腺炎,如:果汁汽水、巧克力、雪糕、奶茶、糕点。曾有新闻报道大量饮用甘蔗汁诱发胰腺炎的。
2. 油荤类食物
油脂大的食物富含大量胆固醇,大量进食后,需要胆囊和胰腺加大分泌胆汁和胰液。胰腺负荷过重可诱发胰腺炎,所以在胰腺炎发病初期与恢复期,绝对禁忌食用:高脂牛奶、油炸食物(包括:炸鸡、烤鸭、鱼排、牛排、羊排等)、肥肉、动物内脏(尤要注意蟹黄)、奶油蛋糕。此外慢性胰腺炎患者稍吃油荤食物易出现腹泻,即脂肪泻。对这类已转为慢性的病人,尤要少吃油脂大的食物。
3. 高盐类食物
过咸的饮食会增加胰腺充血水肿,不要进食如:腌制的咸菜、咸鱼、咸肉等。
4. 辛辣刺激类食物
包括:生姜、辣椒、花椒、大蒜、洋葱、芥末、酒类饮品,正常人适量食用能够健脾、消食,但对于自身已经存在胃肠不适的胰腺炎患者来说,进食辛辣刺激类食物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要尽量避免。
吃什么补胰腺最好?
1. 柚子
柚子中的果肉内含有类似胰岛素成分的铬,能辅助降糖,患有胰腺炎者可以适量食用柚子肉。
2. 草莓
草莓可解油腻,患有胰腺炎者由于消化不良会出现食欲不振、厌油的情况,饭前饭后可以适量吃1-2颗草莓缓解。
3. 苹果
苹果含有多酚类天然抗氧化物质,既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同时还能抗炎杀菌。患有胰腺炎者怕食酸性食物,可将苹果加热后降低酸性食用。
4. 木瓜
木瓜所含的蛋白分解酵素,有助于分解蛋白质和淀粉,减轻胰腺负担,故可适量食用。
5. 鸡蛋白
鸡蛋煮熟去蛋黄,鸡蛋白是高蛋白质、低脂肪食物。有助于胰腺炎患者恢复期补充蛋白质。
6. 藕粉
藕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通便止泻,还可以健脾开胃。其本身低脂肪、高蛋白质,是胰腺炎患者恢复期补充营养的最佳食物。
7. 清汤面
在胰腺炎患者恢复进食初期需要进流食,米汤、清汤面是很好的选择。
总体来说,胰腺炎患者发病初期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初期为防止胰液分泌需要禁食。治疗过程随着病情的好转,后期恢复及日后饮食宜吃清淡,选择富含蛋白、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鸡胸肉、瘦肉、豆腐、胡萝卜、西蓝花。同时对烹饪的方式也需要调整为蒸、煮、无油的空气炸。在这里建议大家无论平时饭局或者过年过节聚餐一定要节制饮食,每次7-8分饱,千万不能过度放纵!
本文作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消化内科 汪颖
来源:科普中国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15/169626252512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