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是啥社交软件(ig是啥)

时间:2024-01-04 19:02:10 来源:互联网 编辑:风里有诗句

免疫力在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一文带你了解免疫力的力量

免疫力也叫抵抗力,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其中免疫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是组织屏障。

组织屏障具体是什么?

它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可以说这道屏障把人类保护的还算全面,但人就是种不作死就难受的存在,为了让自己爽,往往会把这道组织屏障自己拆掉,这就给了病毒们更多可乘之机。

但人类第一道屏障,对我们用处不太大。我们可以沿着口鼻、眼睛处的黏膜,一路来到咽喉、气管、支气管,最终落脚到肺部并在那搞破坏。在去往目的地的路上,我见到一些穿着白衣服的正制服住一个看起来与周边不太一样的细胞,他们管这个长得不太不一样的细胞存在叫做癌。

免疫监视

这种功能很重要,他可以识别、杀伤并清除肿瘤细胞。大家都知道,我们身体不光每时每刻被外面的病原惦记着,在体内也有股势力,时刻都在准备着冒头,也没办法,这股恶势力刻在了基因里。为了不让自己太早地被自己的基因玩死,免疫力在体内发挥着监视的作用,一旦苗头不对,有个细胞突然黑化不想做他自己了,免疫系统就会及时发现并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当这方面功能异常,就比如人得了HIV而没用药,免疫系统崩溃,自我监视功能丧失,肿瘤就会肆无忌惮的扩张生长。而且,虽然正常的免疫系统平日里都有勤勤恳恳的监视着,但还是会有狡猾的癌细胞通过各种方法去欺骗迷惑免疫系统,他们装成人畜无害的样子,其实暗怀鬼胎,等着逃避免疫监视成功后发展壮大,把人体搞垮。这么看来,免疫系统还是蛮好骗的。

除了这些,我还看到这些白衣服的正在处理死掉、受伤细胞。他们管这种操作叫免疫自稳。

免疫自稳

一些衰老、凋亡的细胞,并不会在没用之前自己收拾收拾去世,这时候也需要免疫系统干活,将他们识别并搬出体外。通常情况下,这套识别系统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可也有例外。免疫系统平衡被打破时,他会将这些等待被清除的细胞识别为异己而发起攻击。这种行为也有个名字,叫自身免疫病。

看到这大概明白了免疫系统的操作模式:识别队友,排除异己。

先天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屏障

之所以称为“先天”,是因为它是人类历经百万年进化后,为每个人类成员配备的、与生俱来的防御系统。当他发挥作用时,病毒们损失惨重,但是此时的你也相当不爽。你的神经系统开始促使体温升高,升高的体温再次加速免疫细胞向感染区迁移,并且减少病毒活性,这种现象便是发烧。

先天免疫系统“广谱性”显著,其工作方法是“使用相同的武器,防御不同的病毒”。虽然可以消灭大部分入侵者,但是对特殊的、罕见的病毒,则显得力不从心。

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求助信号,目的是让免疫系统霎时间火力全开。这最后一招自杀式的攻击能够损伤病毒,但也会如大量杀伤我们的同时把肺部组织的正常细胞也给揍了。

细胞因子是干什么的?

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因子彼此沟通,细胞因子是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小分子,可以令免疫细胞冲到感染部位、吞噬遭到损伤的细胞,甚至穿透血管壁。肺部组织细胞玩完,这一块的正常功能也就随之瓦解,脓性积液在这里聚集,肺炎发生,人体免疫力变弱,眼瞅着就要胜利了!

打这套组合拳的组织,他们的所属部门也有个名字,叫做特异性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屏障。和先天性免疫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部门针对不同病毒干专门的事,是对付病毒的杀手锏。

特异性免疫是什么?

其实前两道屏障,每个人都有,也就没啥太大不同。但特异性免疫,则各有各的精彩。

简单来说,特异性免疫是从两个方面抵御病毒入侵的:

(1)锄奸队“杀伤T细胞”发现叛徒后采取措施。

病毒刚入侵的时候,一些侦察兵会配合着肢解一部分入侵者后迅速撤出战场,然后把入侵者尸体的一部分送达特异性免疫系统。经过前面的一系列透风报信后,最能对付入侵病毒的那些T细胞被选中,武装一下成为了锄奸队——杀伤性T细胞。锄奸队出动后,逐个扫描感染区域内有没有已经被病毒入侵的叛徒细胞,试图揪出并杀死他们。好在这个时候,被敌人渗透的叛徒也深明大义,它们在表面放出一种蛋白质信号,向杀伤性T细胞倾诉。

于是锄奸队就会认定为:好你个叛徒,还帮病毒偷偷搞破坏。反手将一种酶注入叛徒身体里去,再经过一系列骚操作之后,叛徒也就爆浆而亡了。接下来巨噬细胞张着嘴一口吞掉叛徒尸体和包含在里面的病毒。但清除了叛徒还不算完,外面还有大量病毒颗粒在游荡,这时候第二支纠察队要登场了。

(2)抗体们(Ig)扫街,捕捉血液、体液中的病毒。

抗体就像街道内巡逻的,手里都拿着通缉单,看坏人一看一个准。那些散落在外的病毒,就交给巡逻队们来解决。因为抗体可以结合到目标病毒表面,让病毒失去入侵细胞的能力。没办法入侵细胞的病毒无处可躲,等待他们的只有掉的命运。相当于巡逻队能在街上准确识别坏人,然后控制住等着公安局来人带走。巡逻队制服不住的坏人,也会被巡逻队缠上,相当于病毒标记了病毒,等吞噬细胞看到了识别了标记也会直接吞掉被盯上的病毒。

可以说抗体一旦出场,病毒的这趟入侵旅程也基本走上了绝路。不出意外的,病毒还是输了,记忆B细胞记下了我的样子,变成记忆细胞,方便下次再见到我后能迅速应对。而这整个过程短的只要几个小时,长一点的却要5-7天,时间一久人体就不一定能顶得住了。

所以为了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研究好病毒之后,人们针对病毒发明了——疫苗。

疫苗的作用

打疫苗其实也可以说是把特异性免疫的开关前置,在自然界中,一些病毒太过厉害了些,在人体自然感染这种病毒后,还没等特异性免疫发挥作用,病毒就摧枯拉朽地把人玩坏了,免疫系统也随之崩塌。

所以打疫苗就是先送进体内一些病毒尸体,让免疫系统混个脸熟,等真正面对时可以快速反应过来,产生抗体,至少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皮肤等物理屏障、先天免疫、特异性免疫系统构成了的三层防御体系防着病毒,再加上接种疫苗“打补丁”,人体每经历一次病毒的进攻,免疫系统就有可能获得一次提升。

免疫防御

人类大多时候都跟个没事人一样,其实就是免疫力在背后默默地干着一些脏活累活,把妄图闯进体内撒欢的破坏分子及时干掉了。但是吧,有时候免疫力在发挥功能时也拿捏不好分寸。

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时,表现得过于兴奋,对于一些本来没有害的入侵物发起攻击,牵连着正常细胞也一并揍了,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敏反应。又或者,免疫系统变得很懒,不仅对于这些入侵的坏蛋视而不见,连自身监视功能都关闭了,这时候病原体和肿瘤就在身体内肆无忌惮壮大,这也就是免疫缺陷病。

但对于免疫力而言,没有高和低之分,最好的状态就是保持稳定。就像过敏反应只能说明免疫系统紊乱,但并不代表就是免疫力高导致的。

泰国商务观察:你知道泰国人都使用什么社交软件吗?

近日“We Are Social”发布了《2021年泰国社交软件用户报告》,通过统计到2021年1月底,Facebook(脸书)的泰国用户达到了5100万人,而用户数量排在第二位的是YouTube(油管),用户数量达到了3730万,而排在第三的是Facebook Messenger,用户数量达到了3700万。

Facebook用户数为 5100万 女:51%,男49%

YouTube用户数为 3730万 女:52.5%,男47.5%

Facebook Messenger用户数37000万 女:51.4%,男48.6%

IG(Instagram)用户数为 1600万 女:61.7%,男38.3%

Twitter(推特)用户数为735万 女:42.3%,男57.7%

Linkedin(领英) 用户数为735万 女:43.7%,男56.3%

2021年泰国社交软件用户数

虽然facebook的用户数量排第一,但是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却被YouTube夺去了头把交椅。

2021年泰国最受欢迎的10大社交软件:

1.YouTube(油管):94.2%

2.Facebook(脸书):93.3%

3.Line(连我):86.2%

4.Facebook Messenger:77.1%

5. IG(Instagram):64.2%

6. Twitter(推特):57.8%

7.Tiktok(抖音国际版):54.8%

8.Pinterest:31.7%

9.Wechat(微信):24.7%

10.Twitch:24.5%

2021年泰国最受欢迎的10大社交软件

2020年YouTube的10大热搜词(泰语)为:歌曲(เพลง)、电影(หนัง)、鬼(ผี)、动画(การ์ตูน)、老(เก่า)、歌曲合辑(รวมเพลง)、新闻(ข่าว)、卡拉ok(คาราโอเกะ)、舞曲(เพลงแดนช์)

2020年YouTube的10大热搜词

Facebook的5100万用户中,手机端用户占比为99.3%,电脑PC端用户占比仅为0.7%,其中手机端和电脑PC端共同使用的用户占比为17.8%,只使用手机端的用户占比为81.4%。

数据统计:We Are Social 数据统计时间:2021年2月 翻译整理:泰易游泰语翻译(thaieasytrip)

给各位老年朋友科普一下,什么是IG?

在刚刚结束的英雄联盟S8全球总决赛的决赛对抗中,来自LPL赛区的IG战队最终以3:0完胜EU LCS欧洲赛区的FNC战队,问鼎冠军。

IG究竟是什么?

鉴于今日头条上的朋友都是老年人,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IG创造/打破的纪录:

创下本届S赛最短比赛时长(对战100T比赛,20分26秒)

队员DUKE成为唯一一位拿过两次S赛冠军的上单选手

IG战队取得突破,获建队以来S赛系列最好战绩

粉碎LCK战队S赛六连冠梦想,终结非韩战队2211天S赛无冠历史

全球首个囊括S赛、TI全球总冠军的俱乐部

全球总决赛已举办8届,摘得首个属于LPL赛区的S赛冠军

解析 Instagram,洞察产品特征

解析IG的结构,层级和功能后,我们发现它简直可以用单一来形容,但是也不妨碍被全球超十亿的人喜爱,在这十多年的产品迭代过程中,IG经历着各种变与不变,但是以UGC的优质图片为核心始终是没有变。

01 自言自语

最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就发现中国的大部分的产品的商业模式发源于国外,【淘宝】对应【Ebay】、对应【Twitter】、【知乎】对应【Quora】、【滴滴】对应【Uber】等等,由于一些政策限制和本地优势等原因,国内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目前发展得非常好。

虽然一开始可能总体的商业定位和模式和国外是一样的,但是到现在,我们自己的产品已经相当的成熟,即使是成熟的产品还会时不时搞出一些推陈出新的新花样,让人惊叹。

当然国内的公司也再不断探索,这几年也惊奇地发现,中国的产品也开始攻陷海外,比如Tik 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不管是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多国,都有非常多的用户。据我观察,海外和中国一样,抖音也存在两极化评价,沉迷的人和不满的人依然在争论。

*关于抖音:抖音也非原创,最早脱胎于musical/ly,2015年左右M已在美国已经拥有千万用户,但是抖音依然算是中国的产品结晶,是因为M的团队在上海,后来抖音强大了,字节跳动收购了M。

不过以上都不是重点,这个专题的重点在于坚持使用和观察海外产品的特征,发现和国内产品的不同之处,然后偷偷揣测他们设计的思维和想法。

02 Instagram的探索

国内大家喜欢简称为INS,某种简洁的风格也被定义为INS风,但是海外普遍简称为IG,Insta-词根是“即刻”,gram-词根是“写”,包括IG自己的短视频功能也叫做IGTV。

以下将主要针对功能和交互的疑惑和思考展开,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想法,欢迎探讨。

体验版本:Instagram Version123.0(IOS)

03 看似图片社交,但并非社交

IG创建于2010年10月,在这十年中,不管是界面设计还是功能增加,IG变化都似乎违背了移动互联网“快速迭代,快速试错”的规律。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往大而全功能不断叠加做,但是IG有一种始终保持初心的感觉。就这一点而言,国内可能像微信和它类似,微信可能在十年间的UI风格上越来越扁平,但是在大的功能的增加上,少并谨慎。

再比如,现在的微博内容丰富程度远超于想象,最终我还是卸载了过于繁琐的微博,使用上了微博海外版。IG作为社交头部软件,始终坚持以优质的图片分享为初心,IG的定位是社交,但在使用的时候,总有一种似乎并不鼓励社交的感觉。

社交行为中,最重要的是个体之间相互往来,他人的评论点赞的行为对发图人来讲是一种反馈和激励,在评论区相互点赞和评论是浏览者互动的重要方式。按照固有的产品思维一定是放大点赞数量,鼓励用户在评论区互动交流。

但是IG的做法和这个恰好相反,首先首页的关注的Feed流的点赞数量是一个模糊的数字,英文版中使用的是“thousands of others”“millioms of others”等模糊的文案。

另外,在评论区最让我琢磨不透的就是上滑刷新评论,加载出来之后,不能完整看新加载的评论,如果再刷新,又得返回顶部重新点击。查看评论的代价极高,评论内容一般也确实没有什么观看性,一般都是大量的emoji或者是love&peace的短句。在顶部24小时后就会消失的“Story”短视频的可互动性就更加弱了,仅可发送对方可见的消息。

如此的交互设计,我猜想还是和IG最开始的初心有关,始终围绕拍摄发表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会相对弱化,轻社交。在如今快要多数上网人就是“祖安人”的时代,这样的社区氛围反而让人更加轻松一些,也可以和Twitter等很偏向语言表达的APP拉开差距和定位。

04 几乎淋漓尽致的Stories

Stories上线时间大概是在2016年年初,不管是功能还是交互形式,被国内很多APP借鉴,例如微博/知乎首页的形式,在比如近一年微信推出的“即刻”功能,虽然在一定程度,Story本身也是对Snapchat的借鉴,但是不妨碍我仍然觉得Stories是一个几乎淋漓尽致的功能。

短视频是近些年的趋势,抢占短视频市场是毋庸置疑的,另外IG本来聚焦高质量的图片,Stories反而可以给一些不够优质的视频和图片有了发挥的空间,24小时即焚的设定也不用担心会对帐号有太多的影响,随心所欲分享一些碎片化的东西。

同样,微信也做了24小时“即刻”的功能,就我自己观察而言,这个功能不温不火。虽然微信增加了了很多入口和提醒方式,但朋友圈使用习惯,很难让人想起来这个功能。即使发送了“即刻”视频,观看和互动的人都会大量减少,创作者没有办法产生持续的热情,但我是真的很期望微信能过把这个功能的数据做起来。

最让我感叹的是小小的Stories几乎把主流的交互行为都用上了,其中包括:

「长按-暂停全屏」「点击@XX-进入某人主页」「左滑-下一博主」「右滑-上一博主」「右点-下一视频」「左点-上一视频」「上滑-评论/查看链接」「下拉-返回主页」。虽然看似复杂,使用的时候可以快速上手,使用非常顺手流畅。

而在Stories拍摄和编辑部分,拍摄提供大量基于人脸算法的动态贴纸,多种新奇的贴纸都可以玩上好一会儿,滤镜和贴纸开放了API,很多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贴纸,动效,甚至是视频变形。编辑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创作的小工具,给用户足够的创作空间。另外,Stories还增加了直播,可以说看似简单,但其实功能齐全,交互丰富。

05 IGTV硬碰Tik Tok

IGTV是2018年6月上线的功能,基本上就是在和抖音进行竞争,并且还专门做了APP可在APP Store和谷歌商店下载,但就下载数据而言,远远比不上抖音。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还喜欢把抖音看到的有趣视频放在Stories里给好友看,而在IG第二个TAB下IGTV的露出也仅仅是一个TAG,但IG本来日活和月活都是按照亿为单位的,所以IGTV的数据也不会很差,但是和Tik Tok竞争还是有一些吃力。

IGTV和抖音相似之处是都有算法推荐,首页类似于快手的宫格形式,非抖音的全沉浸体验。进入某个视频详情页后,就很接近于抖音的模式了。IGTV的普遍内容长度集中在2-3分钟,内容质量对我没有强吸引力,部分原因是语言的代价。IGTV内容没有抖音那么“无脑”,但也不足够有趣。

大众对与互联网新鲜事物在不断追寻,网红/Influencer的时效期其实比想象中的短,大多数网红都会有自己的鲜明的风格或性格,而受到喜爱,长时间的同种风格可能也会被厌倦,所以Tik Tok就是一个新鲜网红的制造新机器,大众喜欢的新鲜感也刚好被满足了,当然Tik Tok还有各种成功的理由,在这也就不探讨了。

06 最后的几句

随着中国互联网越来越强大,多数APP有了很多功能创新,有了很多可以赚钱变现的商业功能,有了足够丰富的功能抢占你的时间。

随便打开微博等社交软件,内容应接不暇,感叹于开发了这么多日常使用都会忽略的功能。

但IG的结构,层级和功能相比较简直可以用单一来形容,但是也不妨碍被全球超十亿的人喜爱,在这十多年的产品迭代过程中,IG经历着各种变与不变,但是以UGC的优质图片为核心始终是没有变。

在中国市场大环境下,做到小而美、专而精真的很难,大众是不是其实苦于繁杂的功能久矣,我并不知道,但事实就是我们产品经理也确实很难改变时代浪潮的方向。

本文由 @舒季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04/16962502526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