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自主培养意味着自我隔绝(人才自主培养)

时间:2024-01-01 15:39:41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行尸走肉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三个着力点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作者:陈先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乃重中之重。那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应朝什么方向发力?本文从着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着力于国际水准、着力于应对未来挑战这“三个着力点”进行思考和探讨。

5月29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操场,高三毕业班同学在晨练中比赛掰手腕。新华社发

1.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着力于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我国发展内外环境面临深刻变化息息相关: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国际关系变幻复杂,要做好自主培养人才的全面应对;而从内部环境看,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亦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立足本国实际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也吸收借鉴了一定的外来经验。现代学校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为适应工业时代需求而生的产物,主要负责制定标准化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又一批“平均的人”去做工厂流水线工作。但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开始凸显,因此西方国家也在不断推进教育变革。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尤其是在向数字时代转轨过程中,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也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有限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难以涵盖无限的知识领域,人才培养难以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框,容易陷入教育内部“知识竞赛”陷阱,而对外部经济社会的变化则难以灵敏应对。因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人才,急迫需要一场教育内部生产与外部需求紧密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实践,打破了现代化“约等于西方化”的局限认知,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在不少技术创新领域,中国已经摆脱了跟跑局面,开始并跑甚至领跑。因此,中国教育也应牢牢把握科技范式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尤其是要增强系统思维,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打破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和内部系统封闭性,推动教育与现代化发展高度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有力服务支撑国家发展大局。

4月22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场,航模协会的学生在航模点火发射前进行调试。新华社发

2.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着力于国际水准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一个重要考量是以教育自主培养人才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来突破西方国家的单边主义和科技霸权。但强调“自主”并不意味着要去国际化,恰恰相反,教育应增强面向世界舞台、赶超国际水准的主动意识。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也赋予中国教育更为崇高和艰巨的使命:要增强历史主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战略,早日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夯实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根基。

从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在五个世界强国之间发生迁移:从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到20世纪的美国。而高等教育中心迁移的轨迹与此非常相似,这意味着近现代以来的每个强国时代背后,都矗立着科教的辉煌。纵观近现代世界强国的科教发展史,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教育除了能够很好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都是面向世界舞台并且分别引领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尤其是高等教育。因此,如何面向世界贡献中华教育智慧,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所面临的历史考验、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面向世界舞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使命光荣而艰巨,关键是要长远布局并拿出真招实招。一方面,要坚定着眼世界培养人才的目标。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各大世界组织和联盟中任职的人员却依旧不多,和国际地位远不能匹配。当前,自主培养大量兼具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应当成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教育的长远目标。另一方面,要提高面向世界培养人才的标准。近年来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开拓,还是新近兴起的“在地国际化”,都反映出我国在教育对外开放上的坚定决心。但是,也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我们要的教育国际化,不是“指标国际化”,不是“贴牌国际化”,而是要借助国际水准真真切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既要对标国际标准,也要坚持中国特色,建立起具有高附加值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

3.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着力于应对未来挑战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全面向数字时代转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产业将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教育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意味着人们的学习、交流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教育必须直面“未来已来”的挑战,主动寻求改革与创新。既不能将数字时代、人工智能视为假想敌,也不能过度放大其作用。面对未来的教育创新,应当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行为之间寻觅融合之道,以教育实践之常新实现教育价值之长青。

着眼于应对未来挑战,教育应当适度超前探索,而不止步于满足当下的生产力需求。进入数字时代,行业的更替速度会更快,人们更换工作的频率也会更高,更加需要学校提供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面向未来挑战的教育应该能够帮助学习者具备应对不断加速变化的心智能力,其自身也需要变得更加灵活丰富有创意,真正做到“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正是对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有力召唤。今年3月,教育部等5部门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如今不少学校都开始探索学科融合,突破知识规制的条条框框,面向未来展开了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

着眼于应对未来挑战,学校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尤其是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未来教育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此,学校应该有强烈的紧迫感,增强研究市场需求的主动性。尤其是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教育研发队伍,专注于教育市场调查,以服务学校办学决策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比如,未来十年,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如何?什么样的工作更受欢迎?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积累更不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学校人才培养应该做哪些改变?等等。如此,学校教育才能着眼于应对未来挑战动态性调整。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教育既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不断变化,也有其恒久不变之价值。技术更新不应成为引发人类异化的工具,而应成为人类步入更高阶段文明的助推器。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具有提出新问题的思维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勇于面向未来挑战,才能让学习者具有更充足的底气、更过硬的能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6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三个着力点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作者:陈先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乃重中之重。那么,“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应朝什么方向发力?本文从着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着力于国际水准、着力于应对未来挑战这“三个着力点”进行思考和探讨。

5月29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操场,高三毕业班同学在晨练中比赛掰手腕。新华社发

1.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着力于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我国发展内外环境面临深刻变化息息相关: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前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国际关系变幻复杂,要做好自主培养人才的全面应对;而从内部环境看,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亦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立足本国实际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也吸收借鉴了一定的外来经验。现代学校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为适应工业时代需求而生的产物,主要负责制定标准化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培养一批又一批“平均的人”去做工厂流水线工作。但在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开始凸显,因此西方国家也在不断推进教育变革。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尤其是在向数字时代转轨过程中,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也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有限的教学内容越来越难以涵盖无限的知识领域,人才培养难以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框,容易陷入教育内部“知识竞赛”陷阱,而对外部经济社会的变化则难以灵敏应对。因此,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人才,急迫需要一场教育内部生产与外部需求紧密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实践,打破了现代化“约等于西方化”的局限认知,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在不少技术创新领域,中国已经摆脱了跟跑局面,开始并跑甚至领跑。因此,中国教育也应牢牢把握科技范式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尤其是要增强系统思维,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打破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和内部系统封闭性,推动教育与现代化发展高度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有力服务支撑国家发展大局。

4月22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场,航模协会的学生在航模点火发射前进行调试。新华社发

2.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着力于国际水准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一个重要考量是以教育自主培养人才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来突破西方国家的单边主义和科技霸权。但强调“自主”并不意味着要去国际化,恰恰相反,教育应增强面向世界舞台、赶超国际水准的主动意识。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也赋予中国教育更为崇高和艰巨的使命:要增强历史主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战略,早日建设成为世界重要的教育中心,夯实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根基。

从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在五个世界强国之间发生迁移:从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到20世纪的美国。而高等教育中心迁移的轨迹与此非常相似,这意味着近现代以来的每个强国时代背后,都矗立着科教的辉煌。纵观近现代世界强国的科教发展史,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教育除了能够很好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都是面向世界舞台并且分别引领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尤其是高等教育。因此,如何面向世界贡献中华教育智慧,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所面临的历史考验、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面向世界舞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使命光荣而艰巨,关键是要长远布局并拿出真招实招。一方面,要坚定着眼世界培养人才的目标。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各大世界组织和联盟中任职的人员却依旧不多,和国际地位远不能匹配。当前,自主培养大量兼具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应当成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教育的长远目标。另一方面,要提高面向世界培养人才的标准。近年来无论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持续开拓,还是新近兴起的“在地国际化”,都反映出我国在教育对外开放上的坚定决心。但是,也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我们要的教育国际化,不是“指标国际化”,不是“贴牌国际化”,而是要借助国际水准真真切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既要对标国际标准,也要坚持中国特色,建立起具有高附加值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

3.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着力于应对未来挑战

当今人类社会已经全面向数字时代转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产业将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教育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意味着人们的学习、交流方式将发生深刻变化,教育必须直面“未来已来”的挑战,主动寻求改革与创新。既不能将数字时代、人工智能视为假想敌,也不能过度放大其作用。面对未来的教育创新,应当在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行为之间寻觅融合之道,以教育实践之常新实现教育价值之长青。

着眼于应对未来挑战,教育应当适度超前探索,而不止步于满足当下的生产力需求。进入数字时代,行业的更替速度会更快,人们更换工作的频率也会更高,更加需要学校提供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面向未来挑战的教育应该能够帮助学习者具备应对不断加速变化的心智能力,其自身也需要变得更加灵活丰富有创意,真正做到“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正是对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有力召唤。今年3月,教育部等5部门发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如今不少学校都开始探索学科融合,突破知识规制的条条框框,面向未来展开了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

着眼于应对未来挑战,学校要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尤其是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未来教育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此,学校应该有强烈的紧迫感,增强研究市场需求的主动性。尤其是高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教育研发队伍,专注于教育市场调查,以服务学校办学决策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比如,未来十年,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如何?什么样的工作更受欢迎?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积累更不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学校人才培养应该做哪些改变?等等。如此,学校教育才能着眼于应对未来挑战动态性调整。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教育既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不断变化,也有其恒久不变之价值。技术更新不应成为引发人类异化的工具,而应成为人类步入更高阶段文明的助推器。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具有提出新问题的思维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勇于面向未来挑战,才能让学习者具有更充足的底气、更过硬的能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6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 | 如何理解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45

如何理解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我们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深认识。 第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不移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百年风云激荡,奋斗铸就辉煌,无论在新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始终重视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从干部军队政治文化教育、工农群众扫盲到完善现代教育制度,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到健全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相互配套的政策体系,在自主培养人才、汇聚各方人才、团结引领人才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从成立之初的“小小红船”到当今的“巍巍巨轮”,从50多名党员发展到9600多万名党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党领导的人才事业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将继续发扬光大。 第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国之命脉,重在人才。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而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这表明,如果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果没有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正是我国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的战略选择。 第三,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需要将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落到实处。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就是在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更加重视自主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使人才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是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要继续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特别是要健全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的保障制度机制,更好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来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理论热点面对面官微发布权威资讯 关注民生话题欢迎关注【盐山快报】县委、县政府唯一官方公众微信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40101/16962560139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