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人物简介图片(慈禧人物简介)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慈禧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一般根据其徽号简称为“慈禧”“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老佛爷”。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同治、光绪时期的实际统治者,前后掌晚清近半个世纪。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一说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之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诛顾命八大臣,夺取,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载湉继咸丰大统,两宫再度垂帘听政。随着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甲申易枢”恭亲王被罢免,慈禧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发动戊戌,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作为新帝,她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在北京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历史评价:
曾担任陆军部大臣穆尔察·铁良幕僚的恽宝惠曾道:“慈禧太后之为人,阴鸷而多智谋,对满汉大臣能恩威并用,权不旁落,绝非一般妇女所能及。”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及文宗末造,孝贞、孝钦两皇后躬收政柄,内有贤王,外有名将相,削平大难,宏赞中兴。不幸穆宗即世,孝贞皇后崩,孝钦皇后听政久,稍稍营离宫,修庆典,视圣祖奉孝庄皇后、高宗奉孝圣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顾窃窃然有私议者,外侮迭乘,灾祲屡见,非其时也。不幸与德宗意恉不协,一激而启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乱。晚乃壹意变法,怵天命之难谌,察人心之将涣,而欲救之以立宪,百端并举,政急民烦,陵土未乾,国步遂改。综一代之兴亡,系于宫闱。呜呼!岂非天哉?岂非天哉?
伊莱扎·鲁哈马·西德摩在《中国,长寿帝国》中说: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
轶事典故:
名字之迷
民间传说或影视作品,一般称慈禧太后为兰儿或玉兰。可能是因为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据慈禧家族后人叶赫那拉·根正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颗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以表示自己对她的爱慕之意。还有宫中太监称慈禧的小名为“莲儿”。
称老佛爷
在有些历史小说,电影、戏曲中,把慈禧太后称作“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呼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各代皇帝的特称都叫“老佛爷”。清朝帝王之所以用“老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而慈禧能得到“老佛爷”的称呼,据说和一个故事有关。光绪初年,慈禧为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曾使用了种种手段,但慑于朝中有人反对,终日心中不乐。心腹太监李莲英猜知真心事,便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成之后,李莲英向慈禧谎称万寿寺大雄宝殿有双佛显光的吉兆。慈禧去后,发现万寿寺大雄宝殿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李莲英忙请她到后殿观赏。慈禧慢慢悠悠转到三世佛后,果见观世音坐在殿中央。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故作不解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李莲英等人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一席话说得慈禧心花怒放。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
喜爱珠宝
清代民间,慈禧太后的金银首饰是数不胜数,有这么一对“翡翠西瓜”,慈禧太后的掌上宝贝。相传慈禧死后,两个“翡翠西瓜”被陪葬在慈禧墓中,1928年,孙殿英盗掘了东陵后,这两个“西瓜”就杳无踪迹了。
慈禧太后采购美国碧玺大部分都是通过驰名世界的蒂芙尼公司进行的,碧玺宝石也大部经过了蒂芙尼公司的宝石学家J·L·坦纶博姆的鉴定。翡翠西瓜所特有的双色组合当时几乎只有圣地亚哥的碧玺矿才具备。所以毫无疑问,慈禧太后的翡翠西瓜来自美国圣地亚哥。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梅萨平原的伊巴拉雅碧玺矿,在19世纪末期即已闻名于世。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伊巴拉雅矿开采出来的大部分碧玺都出口到了中国,供慈禧太后的宫廷享用。随着满清王朝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王朝的奢侈生活也到此画上了句号。其结果是伊巴拉雅矿的碧玺产品因为中国市场告吹而滞销,该矿被迫关闭。一直到2012年12月,该矿才被重新开发。
听留声机
1904年是慈禧的70大寿,很多官员想尽一切办法来张罗礼品,其中有一款柜式留声机深得慈禧的赏识,那就是美国维克多公司生产的全球最早的柜式留声机(样品机)。
慈禧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生活时尚超前,在发达的西方工业面前,也是滴滴不漏,占尽先机。照相、电灯、洋车、柜式留声机,应有尽有,这台全球最早的柜式留声机摆放在她的寝宫里,时常传出悦耳动听的旋律,唱片的内容有中国的小曲、有国外的华尔兹舞曲。
梁诚1903年到1908年初是大清三品卿的资格出使美国、秘鲁、古巴等国。他早年受过西方文化的教育,并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喜欢留声机。1904年维克多推出了第一批柜式留声机的样品,由于不是商品机,美国也只有一些政府高层官员才有机会使用这样高档留声机,当年美国官员把这台留声机送给梁诚,梁诚又把这台留声机送给老佛爷慈禧太后,作为慈禧太后的70大寿的礼物。
处死记者
《》的内容公之于众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全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斥责清政府的行径,进一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清政府则陷入了非常难堪的狼狈境地。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放弃签订《》的计划。
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极其残忍地下令将记者沈荩“斩立决”。后因惧怕行刑会影响慈禧太后的生辰“庆典”,慈禧太后这才发布懿旨:“着即日立毙杖。”1903年7月31日(阴历六月初八),沈荩被残忍处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殉职记者。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慈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太后
慈禧所在的时期,即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这个时期涵盖了清朝末年,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关键时刻。以下将从政治、社会、经济和外交等方面介绍慈禧所在时期的历史背景。
1.政治动荡和列强侵略晚清时期,清朝面临严重的政治动荡和列强侵略。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重大冲击。在这之后,中国开始陷入国际上列强的侵略。
2.社会动荡和民众不满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1899-1901)等社会运动爆发,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社会不公、民生困苦、土地问题等导致了大量人民的反抗和抗议。这些社会动荡加剧了国家的不稳定。
3.经济困境和外商压力晚清时期,中国经济遭受严重困境。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开放一些港口,允许外国商人进入贸易。这导致了中国市场的动荡和经济的动荡。外国商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对中国经济施加压力,导致国家财政的困难。
4.文化冲击和现代思潮晚清时期,中国社会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文化冲击。西方的现代思潮、科技和文化进入中国,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思和讨论。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提出了改革、革命等不同的思想和方案。
5.政治改革和变革尝试在晚清时期,一些政治改革和变革尝试也出现。洋务运动(1861-1895)试图引进西方技术和知识,以加强国家实力。戊戌变法(1898)则是一次试图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尝试,但最终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6.外交屈辱和国际危机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了多次外交屈辱和国际危机。义和团运动期间,列强的联军入侵北京,洗劫了紫禁城,对清朝造成严重打击。这次事件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7.社会结构动态和民族问题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动态变化。传统封建制度逐渐受到冲击,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矛盾加剧。此外,少数民族问题也成为国家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8.斗争和权力争夺晚清时期,斗争和权力争夺不断。清朝内部的政治派系之间的斗争导致了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慈禧作为权臣,多次干预,对清朝的政治稳定产生了影响。
慈禧(1835年11月29日 - 1908年11月15日),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极具争议的统治者。她在清朝末年长期掌握实际权力,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慈禧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影响慈禧作为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对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在政治局势动荡的时期,多次插手斗争,甚至篡位执政。然而,她的统治往往是建立在权谋、暴力和政治策略之上,对政治体制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她的统治下,政治严重,官员贪污横行,导致政府机构无法高效运作。她通过利用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加剧了朝廷内部的和权力斗争。这些问题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导致清朝面临危机。
2.社会影响慈禧的统治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在面对社会动荡时,往往采取严厉手段来镇压反抗和不满。义和团运动时,她的军队镇压抗议者,导致大量人民的死亡和财产的破坏。这些事件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和动荡。
慈禧对社会阶层和民众权利的限制,也使得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更加严重。她支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限制。这也导致了社会不公和不满情绪的加剧。
3.经济影响慈禧的统治时期,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困境。她的政策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加剧了财政赤字。此外,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也使得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压迫。她的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
4.文化影响慈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有时被视为积极影响。然而,她也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对新思想和现代化的冲击持保守态度。这阻碍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国家在面对变革时无法适应。
5.外交影响慈禧的外交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下降。她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削弱了国家主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状态。她在面对外国侵略时,采取的是妥协和让步,削弱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6.国家命运慈禧作为清朝末代统治者,她的统治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她的政策和决策导致了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和经济困境,为清朝的灭亡铺平了道路。她的统治将清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最终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的灭亡。
7.历史评价与教训慈禧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教训。她的统治、政治决策、外交失败等,都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提醒人们政府应当尊重,稳固国家基础。她的统治也让人们认识到领导者的决策和行动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需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起历史责任。
8.政治权力的集中与削弱慈禧作为统治者,实际上执掌了清朝末期的。她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不断削弱其他官员和派系的影响。然而,这种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得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导致和不公问题加剧。她的统治也加速了清朝的疲弱,为国家带来了更大的危机。
9.现代化改革的阻碍慈禧对现代化改革持保守态度,反对引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这阻碍了中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的应对能力,也使得中国无法跟上世界的变革步伐。她的保守主义使得中国错失了许多发展机会,加剧了国家的落后。
10.文化保守主义与知识封锁尽管慈禧在一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有所保护,但她也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她对一些新思想和现代知识的限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创新和进步。这使得中国难以在文化领域迎头赶上世界其他地区。
11.社会动荡与国家危机慈禧的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不断,人民的不满情绪不断积聚。义和团运动和庚子赔款等事件,使得社会局势更加不稳定。慈禧对待抗议和反抗的严厉手段,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对国家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12.历史影响与反思慈禧的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中一个深刻的反思对象。她的政策和决策,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教训。慈禧的错误和失败,让人们认识到领导者的决策和行动是如何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她的统治也成为中国历史中一个激励人们不断进步、避免重蹈覆辙的案例。
13.政治体制的弊端暴露慈禧的统治揭示了清朝政治体制的和弊端。她的权谋斗争、权力集中以及对政治局势的干预,使得政府机构无法高效运作,导致成风。这为中国封建政治的问题提供了现实的案例,也让人们认识到政治体制的不合理将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14.革命思潮的催生慈禧的统治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情绪,这促使了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和出路。他们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理论,其中包括、科学、平等等观念,这些思想最终为中国的近代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她的统治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现象,更成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她的统治充满了错误和失败,但这也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警示着领导者应当以民为本、追求国家的长远利益。她的影响既是负面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积极的反思,使人们更加关注国家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慈禧作为历史人物,永远都是一个复杂的符号,她的影响会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被解读和评价。
慈禧的事迹对我们有许多重要的启示,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国家发展层面,都能从她的经历中汲取宝贵的教训和智慧。
1.领导者应当以民为本慈禧的统治往往是以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为中心,忽视了人民的需求和利益。这提醒我们,领导者应当以民众的福祉为重,关注人民的利益和需求,通过善治来促进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2.正确处理改革与传统的关系慈禧对现代化改革持保守态度,阻碍了中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的应对能力。这表明,领导者在面对改革时,需要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的推进,以确保国家不断适应变化的世界。
3.重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慈禧限制了知识的传播,抑制了新思想的发展。这告诉我们,知识和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领导者应当鼓励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促进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
4.外交政策应坚决捍卫国家利益慈禧的外交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国家遭受了严重的侵害。这提醒我们,在国际事务中,领导者应当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不应妥协和让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权益。
5.警惕与权力滥用慈禧的统治充满了权谋和,她将政治权力用于满足自身的欲望。这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当警惕权力滥用和现象,建立健全的监督和制衡机制,保障权力行使的透明和公正。
6.坚定领导与积极创新尽管慈禧的统治充满争议,但她的坚定和决断在某些情况下也起到了作用。这提醒我们,领导者需要有坚定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同时也应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
7.历史的反思和追求进步慈禧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历史反思的对象。这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避免犯下类似的错误。
8.坚持国家利益与长远发展慈禧在一些政策上追求个人私利,却忽视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提醒我们,领导者应当始终将国家的利益置于首位,坚持长远发展的战略,不因个人的欲望而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
9.尊重法治与平等原则慈禧往往以个人意志行事,对法治和平等原则缺乏尊重。这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当尊重法律和平等原则,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平等,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10.珍惜和平与稳定慈禧的统治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这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与稳定的环境,意识到社会的安宁是人民的共同期盼。领导者应当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1.灵活应对外部挑战慈禧对外部挑战时往往采取妥协和让步,导致了国家的屈辱和损失。这提示我们,领导者应当保持灵活的外交政策,同时坚守国家的核心利益,以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和压力。
12.与参与的重要性慈禧的统治缺乏对民众的广泛参与,导致社会问题不断积累。这提醒我们,领导者应当重视和民众的参与,听取各方声音,以制定更符合和社会需要的政策。
13.不断学习与自我提升尽管慈禧在许多方面表现不佳,但她也有一些积极的特质,如坚定和决断。这告诉我们,领导者应当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吸取各种经验和智慧,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
14.责任与使命感慈禧的统治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危机,但她未能积极解决问题。这提醒我们,领导者应当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感,勇于担当,积极应对挑战,不回避问题,争取国家和人民的福祉。
15.反思与不断进步慈禧的错误和失败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启示我们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下相似的错误。领导者应当具备修正错误、推动进步的勇气和智慧,不断追求更好的未来。
总之,慈禧的事迹对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历史,还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在个人生活和国家发展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从她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还是从她的积极特质中汲取力量,我们都可以在她的经历中寻找到许多对于现实生活和领导实践有益的教益。
慈禧的乳名是什么?并非玉兰、兰儿
慈禧太后的曾侄孙叶赫那拉•根正先生曾根据祖父的转述、回忆,写过一本书,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清宫往事。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慈禧太后在亲生儿子同治帝去世后,把妹妹所生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立为皇帝,即光绪帝。
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婚姻极为重视,按照清朝“亲上加亲”的惯例,选择自己弟弟桂祥(根正的祖父)的次女叶赫那拉•静芬为皇后,指婚嫁给了光绪皇帝。
隆裕皇后比光绪帝大三岁,两人小时候在一起很亲近,常常有说不完的话,光绪帝一直把隆裕当姐姐,当得知太后要让表姐做自己的皇后,他一下子无法接受。
做为姐姐,隆裕长得如何,光绪帝并不嫌弃,而做为皇后,隆裕显然不符合光绪帝的择偶标准。光绪帝自己不能做主,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只能接受现实。
光绪帝大婚,除了隆裕皇后,还有两个妃子,瑾妃、珍妃姐妹。选妃当天,光绪帝一眼就看中了珍妃,从此精神有了寄托。当初,瑾妃、珍妃姐妹家里——他他拉氏家族曾花了很多钱,贿赂李莲英,希望珍妃能当上皇后。
珍妃年轻貌美,心灵手巧,又聪明能干,擅长歌舞。珍妃没当上皇后,家里人很不高兴。
李莲英虽然收了钱,可是他却没办法让老太后改主意,于是就把珍妃的姐姐瑾妃也送进宫中,意思很明显,两个妃子顶一个皇后。
婚后的光绪帝非常郁闷,大婚后一直不肯和皇后同床居住。
洞房之夜,光绪帝的心情坏到极点。
根正转述祖父桂祥的回忆,光绪帝扑在隆裕皇后的身上嚎啕大哭,过了一阵儿说:“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这件事使光绪和慈禧母子产生了很大的隔阂,后来两人的政治见解也水火不容,隔阂日益加深。
有的影视及文学作品称慈禧的乳名叫玉兰、兰儿,其实慈禧的本名叫叶赫那拉•杏贞,乳名叫杏儿。入宫后,被册封为兰贵人,因此,才有“玉兰”、“兰儿”名字的讹传。
民间一直盛传慈禧不孝顺,对娘家人不好,其实这是人们的误解。慈禧当政期间,重用爱新觉罗家族,提拔了一些汉族人才。为了避嫌,只给娘家人名誉上的职位,并未重用娘家人。
不重用叶赫那拉家族的子弟,不等于不照顾娘家人。慈禧对待娘家人很谨慎,担心家人仗着自己撑腰,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所以很少直接赏赐金银给家人。
慈禧赏赐给弟弟家一些贵重的器物,这可以让弟弟一家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这些东西只是象征性进了桂祥府上,转手就进了典当行,慈禧太后等于变相也接济了弟弟一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31/16962461624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