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天文学上称之为什么星座(北斗七星天文学上称之为)

时间:2023-12-30 10:24:51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听梦的风尘女

如何使用天文爱好者的法宝之北斗七星

对于天文观测者来说,北斗七星是天上的罗盘,时钟,日历和量尺。

以下展示怎么使用它: 北斗七星不仅仅是一个星星图案,它更是一个罗盘,时钟,日历和量尺的集合体!

一个在阿查达·多加莫,黑夜阿尔克瓦梅尔图拉捕捉到的夜景呈现了一个正在向我们展示怎么在北斗七星中寻找北极星的天空观测者的剪影。我们曾经大多数都使用过瑞士军刀,一个极其优秀的日常工具。它仅仅是一个荣耀的笔袋或铅笔刀,一个包括几个刀片和像剪刀,螺丝刀等器具的工具。二月傍晚的天空,我们可以称之为"瑞士军刀般的天空":北斗七星,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星座,而是一个突出的恒星群(称为星体),在一个公认的星座中形成不同类型的恒星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乌萨少校,巨熊。但北斗七星不仅仅是一个明亮而熟悉的恒星图案。这是一个指南针,时钟,日历和量尺的集合体!

指南针

作为指南针,我们只需要寻找北斗七星碗末端的两颗星-天枢星和天璇星-被称为“指针星”,它们作为恒星的指南针,直接指向北极的北极星 。 从天璇星到天枢星(在碗的顶部)画出一条假想线,并延伸两者之间距离大约五倍,将让我们准确地找到北极星。 当你找到北极星后,你将面对正北,你的后面是南方,你的左边是西方,右边是东方。

时钟

我们也可以用北斗七星作为天体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律师、业余天文学家William Tyler Olcott(G.P.Putnam的儿子,1911)的著作《Star Lore of All Ages》中写道:“每24小时整个大熊星座将绕着北极点旋转一圈。当然,这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视运动。我们可以将一条连接“指针星”和北极星的线看做时钟的时针。通过一点练习,夜晚的时间可以大概通过这个恒星时针的位置来确定。

在每年的这个时候看向东北方的天空,你一定会看到北斗七星。辨别出大熊座(大熊星座)可能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图片来源:星光灿烂软件)

天体钟与我们家里的时钟(或是你佩戴在手腕上的表)唯一的不同在于北斗七星是以逆时针方向绕地球的地理北极移动的。要学习如何用北斗七星来判断时间,需要一段频繁比较的时间,即对照当地时间在每一个季节重新比较从北极星到指针星的那一条线的位置。

图解:勾陈一,北极星,可以从天璇(大熊座β)向天枢(大熊座α)联线,并且再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小熊座α)。

做这些观察需要的时间取决于作为一个观察员你有多刻苦。通过一系列的天像与机械时间之间的精神联想,直接通过观察天空就能估计时间变得可能。外加练习,这可以提升到一个令人惊讶的精确度。我知道的一些人用这个方法去估计的时间与实际只有几分钟的误差!如果你一个星期有好几个夜晚外出,而且在回去的时候看下时间,一段时间后你便不再需要去看钟表了——你会很清楚现在是晚上几点钟。

北斗七星在伊朗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脉上空盘旋。除了作为宇宙天文钟,北斗七星还可以被用作为一个日历。从北斗七星相对于北极星的位置,一年中的季节——外加练习的话,甚至是月份——可以通过看天空就能确定。在春天夜幕降临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可以发现星群高升在北方水平线之上,几乎就在头顶(顶峰)之上。但是在夏日,它却逆时针旋转了90度;它的碗现在指向下,傍晚时分之时位于南极的西边。

到了秋季的晚上,北斗七星位于北极星之下,掠过北方的地平线。这是合乎常识的,因为“熊”在一年中的这个时候进入冬眠,现在北斗七星有一部分隐藏在北方地平线之下(我们之前提到过,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而在当前的冬天,我们可以看到北斗七星重新高升,在本地时间晚上九点,它会以勺柄为支撑“立”在东北方向的夜空中。

标尺

最后,北斗七星是唾手可取的天文学标尺,这是它另一个有用而有趣的用途:我们可以用它来估量天空的角大小和角距离,从5°到25°的角度都可以估量。即使其他有名的星群(比如秋天的飞马座大四边形)或星座(比如冬季的猎户座)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因为北斗七星在所有季节都可见,所以说它最为方便。

北斗一和北斗二之间的空隙有5.5°——由于月球的平均视直径约为0.5°,因此这两颗指极星之间可以容纳11个满月。

这张星空图标注了北斗七星和小北斗(即大熊座和小熊座)的最亮的星星。

图片来源:SkySafari App

如果你下次看到了北斗七星,那就算算两颗指极星之间的距离,并判断它们之间能容纳多少个月球。或许看上去只能容下四五个,但为什么前文提到了11个呢?和 “月亮错觉”(指月亮在月出月落时分看起来更大)一样,这也是也是一种视错觉——两颗指极星之间确实能够“塞下”11个满月。

图解:2018年春节午夜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达卡瓦镇拍摄位于房顶上的北斗七星

我们回到天文标尺上,在碗底的两颗星(天璇和天玑)相距7度,而在碗顶的两颗星(天枢和天权)相距10度。天枢和摇光(位于北斗七星斗柄末端的星)相距25度,而天枢距北极星28度。

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星星标尺的一些例子包括估计一颗明亮的流星或火球划过天空时的路径长度,或确定一颗耀眼的彗星彗尾的长度。再举一个例子,假设我们读到某个晚上在月球以北7度的地方可以看到一颗行星。我们看一眼北斗七星就能立即“感觉”到这个距离。

你觉得近吗?

北斗七星照耀着加那利群岛(米格尔·克拉罗 摄)

测量更小的夜空时,可以查看北斗七星手柄上中间那颗星,也就是开阳。在它的左上角是一个较小的,较暗的恒星,那是开阳伴星。如果你的视力正常,你应该能够在没有任何光学辅助的情况下区分两颗星。这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是12角分,即0.2度,还不到月球表面直径的一半。

记住这一点,因为今年晚些时候——12月21日,木星和土星将会有一个非常接近的相遇。这是自1623年以来距离最近的一次,这两颗星之间的距离将为6角分,也就是开阳和开阳伴星间距的一半。在那天晚上,你将在高功率望远镜中同时观测到木星和它的4个伽利略卫星和土星以及它著名的光环。

参考资料

1.Wikipedia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网螺一线牵,Wallbay,Chloe_Sean,Zack,Joe Rao,平陆成江-space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北斗七星的前世今生!你不知道的北斗与风水学和人体学的联系

#和宇宙有关的一切#

曾经,我们以为宇宙是永恒不变的

其实,哪有什么永恒,永恒的真正意义是变化

就像北斗七星,诸葛亮用来摆阵对敌和“朝真拜斗”,道教用来风水理论,武当用来习武迎敌!

今天,我们先从现代说开去,介绍北斗七星的今生与前世(内容有点长,请有时间观看)

北斗七星总是出现在北方的夜空,处于大熊星座之中,它由瑶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天枢这7颗恒星组成一个斗勺状,因此被称为北斗星,通俗叫北斗七星。“斗”的最前端的两颗星,向前延伸的直线的5倍距离上就是北极星。

古代时它经常被用来辨识方位和天文历法,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由此得名

(1)瑶光,大概只有1000万年的历史,和太阳的46亿年历史比较,是很年轻的一颗恒星

(2)开阳,距离地球82.9光年之外,质量是太阳的2.2倍,年龄3.7亿年

(3)玉衡,距离地球82.6光年,质量是太阳的2.9倍,它是北斗七星中肉眼所见的最亮的星

(4)天权,距离地球80.5光年,亮度和质量依然大于太阳。

(5)天玑,距离地球83.2光年,质量是太阳的2.9倍,亮度是太阳的65倍。

(6)天璇,距离地球79.7光年,质量和亮度依然强于太阳,它的寿命只有8.23亿年,目前正在走向衰亡。

(7)天枢,距离地球123光年,质量比太阳大3.4倍,亮度是太阳的165倍。

在民间,有这么一句话,认星先从北斗来,由北往西再展开,说的就是北斗七星的位置和重要性

《史记·天官书》记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与四乡(乡通向),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

大意是北斗七星的形状,很像天帝的“车驾”,因此天帝稳居中央,可以发号施令,统治四方。而汉代的首都是长安,长安还有个别称叫“斗城”,据考证,也是从这种观念而来。

而“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则说明北斗七星与天文历法观测、制定的密切关系。

上一篇《神秘的北斗七星》中讲了,古人从勺子到勺柄给北斗七星起了个雅致的名字,分别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古代中国人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

由《史记·天官书》延伸出“北斗星君图”,在其中北斗七星前四星组成车舆,北斗星君头戴斜顶高冠坐于车内,后三星则组成辕。右上角还有一小仙人,手持一颗小星,站在北斗第六星“开阳”旁边,(这一细节可是有确切的天文观测作为依据,并不是胡诌)“开阳”为双星,古代星占学称小星为“辅”,为帝相之星。这辆车没有车轮,由云气浮托而行。因此历代帝王都对它极其崇拜,但是凡事如果太过了,就会显得很荒唐。

这不,西汉末年出了个王莽。

王莽废了西汉皇帝,建立了新朝,当上皇帝后除了推行一系列新政,还找人做了一个奇特的东西。

王莽在天凤四年秋天,选择了个吉日,让人用五色药石和铜炼制了一种特殊合金,长二尺五寸的一个北斗星形的东西,这就是威斗。从威斗制成那一刻开始,王莽就随身携带这件宝物。在宫中,他专门指派一个人,拿着威斗,时刻站在自己身边。而且,威斗还要随时间的变化,不断旋转方向,而王莽的座位也要跟着威斗同步转动。即使是外出,都要有专车、专人携带威斗,还要在王莽前面引路。所有这些,说白了就是个人对星占学盲目崇拜,想以此让上天对自己在内外交困时有所帮助。可惜,当各路起义军攻入首都长安,四面楚歌之时,王莽还在让官员操作威斗以调整自己座位,甚至逃走时仍不忘随身携带威斗,但终归无济于事,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民间传说北斗七星的每一颗星都有着它们自己的含义,从勺把开始:

瑶光是力量之星,开阳是智慧之星

玉衡是勇气之星,天权是爱情之星

天玑是幸福之星,天璇是灾祸之星

天枢代表劫后重生

道家的《道藏经》中对北斗七星有另一种记载:

一曰贪狼,二曰巨门,三曰禄存,四曰文曲,五曰廉贞,六曰武曲,七曰破军

而道教建立后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即

天枢宫贪狼星君

天璇宫巨门星君

天玑宫禄存星君

天权宫文曲星君

玉衡宫廉贞星君

开阳宫武曲星君

瑶光宫破军星君

北斗七星君,各司其职,有管文采,有管经济………,其中武曲和破军两个星君,是管阵法、将门、刀兵和血刃的,也正因如此,诸葛亮若想祈寿,那肯定必会祭祀北斗了。这与古时巫术和道家术数都是分不开的。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一生征战无数,可以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是也连累了很多将士的生命。对于这一点,浑知天理的诸葛亮自己是十分清楚的。这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中就有提到。

诸葛亮先前六次擒拿孟获,但孟获这斯各种不服气,就去乌戈国借来刀枪不入的藤甲军物,连败蜀军。诸葛亮为了破敌,用计把孟获的三万多藤甲军引进山谷,用火攻之法尽数烧死。按书中之描述,极为惨烈,诸葛亮这次是亲自参与、亲眼目睹。所以书中描写诸葛亮望天垂泪说:“我虽有功于社稷,但却造下了无边杀戮必损自身的福寿。”

这句话其实也是以后诸葛亮北伐时,祭祀北斗添寿的伏笔。

也正因为诸葛亮自知杀戮严重,阴德减损,寿命将至,才列七星阵。这也是他实施天人感应,期望主管生死的北斗七星能给于延寿的一种体现。

他告诉姜维,“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可增寿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具体请看【神秘的北斗七星】)

只是千算万算,漏算了个魏延,毁了他的愿望。

据《三国演义》中所说,“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这在《易》理中,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祈禳设立界限,使帐内和帐外形成结界,这样的布置称为“坛界”,所谓“七七四十九”,“七”为周天变化之数,寓意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皂”旗,“皂衣”中的“皂”是“黑”,五行中主水,这个“坛界”也就是“护城河”的意思。

感觉跑题了

道家《云笈七笺》中认为,北斗七星对应着人的“七魄”,主人福祸生死。所谓五星为五脏,七星开七窍,七星降童子,以卫其身,七星化为一星,在人头上,去顶三尺,人为善,则其星光大而明;人为恶,则其星冥暗而小,善积而福至,恶积则灾生,星光坠灭则身死。”民间“举头三尺有神明”出处就是在这。道家也根据这样参星拜斗的方法研究出添油接命之法,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本命七星灯”。虽说诸葛亮失败了,但是明朝的刘伯温用这个方法成功续命,这里暂且不表,另开一文下回再说。所谓“七星灯”是指人身内七个大的、关键的,能吸收和转换生命能量的位

这七个位,分布在人体,如果站在其左侧观之,就正好是一个斗口朝下方的北斗七星图案。

1,膻中:为贪狼星灯;

2,天目前方虚悬一:巨门星灯

3,泥丸:禄存星灯

4,夹脊:文曲星灯

5,命门:廉贞星灯

6,丹田炁:武曲星灯

7,海底:破军星灯

此本命七,构成人身体内本命七星灯,欲点长明灯,当用添油法。至于八十一种法门什么的,这里涉及到文章发表问题,就不写了,有时间重开一篇,不通过也不影响大问题。

唐代瞿昙悉达编撰的《开元占经》第六十七卷中,出现了北斗七星另一种名称,并与七曜日加以联系,对应如下:

天枢,破军,日,正星,主阳德

天璇,武曲,月,浊星,主阴刑

天玑,廉贞,萤惑,令星,主中祸

天权,文曲,辰星,伐星,主天理

玉衡,禄存,填星,杀星,主中央

开阳,巨门,岁星,危星,主天仓

瑶光,贪狼,太白,部星,主兵

看来我国古代对这些传统天文术学一直在整理总结,才有今日之完善。

众所周知,北斗七星可以定方向辨四季(神秘的北斗七星一文有解释),除了这些还可以定月、季度、日、时、历数等等。

比如《史记·天官书》中的建四时(春夏秋冬),均五行(金木水火土),移节度(二十四节气),定诸纪(年、月、日、时、星辰、历数)。所以开头提到我国北斗系统的命名想必大家现在都知道原因了。

宋代道教天书《云笈七签》24卷提到北斗七星还有辅星、弼星的存在,(本文前面提到过“开阳”旁的双星说的就是这两)时称北斗九星。

《黄老经》曰:

北斗第一天枢星,则阳明星之魂神也。

第二天璇星,则星之魂神也,

第三天玑星,则真人星之魄精也,

第四天权星,则玄冥星之魄精也,

第六闿阳星,则北极星之魄灵也,

第七瑶光星,则天官星之魂大明也,

第八洞明星,则辅星之魂精阳明也,

第九隐元星,则弼星之魂明空灵也。

这九星在“北斗九星职位总主”的别名分别是:

第一阳明星、第二星、第三真人星、第四玄冥星、第五丹元星、第六北极星、第七天官星、第八洞明星(辅星)、第九隐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摄理二十八个星辰。

另外,按照《春秋纬元命苞》记载:“斗为帝车,出号布政,授度四方,斗为人君之象,而号令之主”。所以古人认为“天枢星主徐州、天璇星主益州、天玑星主冀州、天权星主荆州、玉衡星主兖州、开阳星主扬州、瑶光星主豫州”;这是古九州的划分。还有一种说法是,北斗七星对应“秦楚梁吴赵燕齐”.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版图不断夸大,星象所主之地也相应在变化,都是古人在自身知识体系有所限制之下的思考和反应。

由于各种限制,下回讲讲二十八宿和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的故事!

参考:《老子中经》

《北斗本生经》

《三国演义》

《三国志》

《斗母延生心经》

《度人经》

《史记·天官书》

《开元占经》

《云笈七笺》

《道门科范大全集》

《真灵位业图》

《搜神记》

《黄老经》

《晋书·天文志》

《尚书·舜典》

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原来北斗七星是北斗九星,到底是怎么回事?

5300年前青台/双槐树版“北斗九星”构型的刷屏,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北斗七星”构型的认知,它与道教/术数版“北斗九星”构型有何异同?

一:青台/双槐树版的“北斗九星”构型

5月8日以来,很多人都被极少出现於公共话语场的“北斗九星”给刷了屏。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的双槐树遗址资料中,确认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认为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但相关介绍文章好像有将青台遗址和双槐树遗址混在一起讲,初步感觉遗址平面图与埋在夯土中只露出罐肩部分的那个陶罐是双槐树的,而“九星”照片是青台的,但青台“九星”可能不是陶罐而是土台。可能双槐树陶罐与青台的土台“九星”,在分布形态上有着较大相似性,而被作互证了。

当然这纯是材料不充分下的猜测,谈不到怀疑或暗示造假,也能理解这或是基于论证需要所致。期待公布更多细节后以进行更深层面的探究与分析:比如能否知道陶罐装了什么?各陶罐装留物有何异同?相关陶罐是埋在什么环境下的?它与附近青台遗址“九星”土台的埋藏情况有着怎样的异同等都有待厘清。

所以本文姑且不论双槐树“九星”的真假,也不管那10个土台是否真能被解释为“九星”,而是只从遗址给出的“北斗九星”构型角度,来进行简单的观念史探索,以及天文可能性的分析比较,以求为相关的解释可能,给出可望备选的解释可能性。

下图是官方给出的由陶罐/土台所模拟而成的“北斗九星”遗迹,所构成的青台/双槐树版“北斗九星”的构型:

在我们通常的思维中,“北斗”只有七颗星,堪称是小学就教过的常识,这莫名其妙的“北斗九星”究竟是个什么鬼 ?

金庸通过小说和影视剧给我们摆过无数次的全真教天罡北斗阵,难道摆错了?我们打小就清楚记得非得把全真七子凑齐了,才能仿效“北斗七星”摆出秒败梅超风、力扛黄药师的天罡北斗阵啊。

必须说,你记得没错,“北斗七星”是没错的,天罡北斗阵确实得由七个人来摆,但“北斗九星”这说法也是有的。

二:道教/术数版的“北斗九星”

最为人们熟知的“北斗九星”是流传於道教/术数界的“北斗九星”。

就既有史料看,它源于宋代道书《云笈七签》,它11次提及“北斗九星”概念,其中:

第13卷《三洞经教部》说:“北斗九星,两星不见”;

第24卷《日月星辰部》说:“北斗九星,七见二隐”;

第25卷《日月星辰部》说:“辅弼真君,一隐一显,至真至神,佐相北极,环绕紫辰”;

先解释一下“辅弼真君”这个词,从文义看,这应指“一隐一显”的“辅、弼”二星这两位“真君”,“至真至神”,“环绕”着就是“北极”的“紫辰”,在辅助“北极”事务上、起到作用极大的“丞相”功能。

如这理解可靠,说明《云笈七签》并没真将“左辅右弼”二星塞到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中,而只给“北斗七星”配发了2个担任辅助协助“北斗七星”发挥正常功能的帮手或保镖,而这也正是“辅、弼”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

据此,《云笈七签》对“辅弼”二星的天象性质认定是:“两星隐”而“不见”,或“一隐一显”,认为其功能作用是“佐相北极,环绕紫辰”。

道教/术数版“北斗九星”长这样:

专业天文学领域的《宋史•天文志》,是率先承认“北斗九星”的:

它首先承认“北斗七星”的传统性质:“一至四为魁,魁为璇玑;五至七为杓,杓为玉衡:是为七政。”

同时却又说:“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见,《汉志》主幽州。第九曰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汉志》主并州。《晋志》,辅星傅乎开阳,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

《宋史•天文志》明确指出了:

“第八”就叫曰“弼星”,位于“第七星”也就是“摇光”的“右边”,其天文属性是“看不见”的;

“第九”就叫曰“辅星”,位于“第六星”也就是“开阳”的“左边”,其天文属性是“始终都能看见”的;

同时还加注按语说:“北斗与辅星为八,而《汉志》云九星,武密及杨维德皆采用之。《史记索隐》云:‘北斗星间相去各九千里。其二阴星不见者,相去八千里。’而丹元子《步天歌》亦云九星,《汉书》必有所本矣。”

与传统的“北斗七星”系统相比,可知《宋史•天文志》将《史记•天官书》置于“北斗”功能结构之外的“辅星”,正式纳入了“北斗”的功能结构,同时还杜撰了一颗连它自己都明确承认看“不见”的星座,命名为“弼星”,并放置在斗柄顶端的瑶光身边,从而完成了将“北斗七星”的构型,改成了“北斗九星”的构型!

三:青台/双槐树与道教/术数版的“左辅星”与“右弼星”

对比青台/双槐树与道教/术数版“北斗九星”的构型差异,可以发现他们在“左辅星”的位置上意见基本一致,但对“右弼星”的位置,则分歧较大。

下面是北斗周边的星空图:

1:先说“辅星”

“辅星”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但到底哪颗星是“辅星”,却有争议。

“辅星”首见於《史记•天官书》,它是这样描述的:“辅星明近,辅臣亲彊;斥小,疏弱。”

《汉书•天文志》完全使用了《天官书》原文,《晋书•天文志》与《隋书•律历志》则细化了对“辅星”的“星占学”层面的功能表述:“辅星傅乎开阳,所以佐斗成功,丞相之象也。七政星明,其国昌;辅星明,则臣强”,但没有其它结构性改变。

据潘鼐先生统计:“辅星”在《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宋史•天文志》、《新仪象法要》、《通志•步天歌》、《崇祯历书》、《清会典》中都有提及,但也有差别:就是其它书都只提及单一形态的“辅星”,并没指出究竟哪一颗,《清会典》中却增加到了3颗。

这应该是西方天文学传来后,将很多原本不曾收录的散星,也都以不打破传统天文学以“占验功能”为“星官”划分依据的“增星”方式,纳入了天文学星表中。

在“辅星”是谁到问题上,《清会典》认为是5.6星等的“81号星”;

但也有认为“辅星”是“81号星”左下方4.6星等的“83号星”“辅增一”;

大熊座有一对很著名的双星,它由斗柄第六星大熊座ζ(中国叫开阳星),以及紧挨着它的伴星大熊座80(80 Ursae Majoris)所组成。

西方对大熊座80的名称,就是由阿拉伯文而来,意思为”暗星“(faint one),视星等为3.95,而更亮的开阳星则有2.2星等,他们称这对伴星为马和骑士(Horse and Rider)。过去常用能否看到大熊座80来判断视力,只要能在晴空时用肉眼看到大熊80,视力肯定得有1.5。由此也导致他们产生了一种谚语:“只看见了大熊座80号星,却看不到圆圆的月亮”,用以讽刺对小事很细心,对大事却太糊涂之人。

不知是否这对双星到故事在阿拉伯和西方文化中太过有名之故,导致有人认为,紧挨着“开阳星”的大熊座80,才是中国天文学里的“辅星”。

2:再说“弼星”

与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辅星”相比,“弼星”拥有着现实中的难以见到的天文属性。

《云笈七签》全书31次使用“弼星”这个词,全都使用“空、隐、幽空、濳”这种具有难以发觉的概念,来对其进行天文属性的认定。

唯一收录“北斗九星”和“弼星”的正史《宋史•天文志》,不但对“左辅右弼”具置做了描述,还特别强调了“弼星”不可见的天文属性:“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第九曰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这亦为道教/术数版“弼星”所依据。

根据实际星图可知,无论“辅星”是“81号星”还是“83号星”,或是开阳伴星,其位置都如《宋史•天文志》所说,确在“开阳”的左边。

《宋史•天文志》明确指出:“弼星”处于“第七星右”也就是“摇光”的右边。

在“摇光”右边约2度处,有“三公”星官中4.65星等的“三公二”,以及5.1星等的“三公三”,右边约3度到8度之间还散处了星等在5.6到6.3之间的几颗星。

但无论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注意到了这几颗星,似乎都没放在眼里,而是径直将被其明说就在这附近的“弼星”是“隐而不见”的。

仅就青台/双槐树版“右弼”所处的位置来说,它明显远离“摇光”右边的范畴,而处于“玉衡”的右偏下和“天权”的左下方位置。

从星图看,这位置周边几近3度见方都空旷无星,倒是“开阳”右9度偏下与“天权”正下方6度位置,星等为4.75的“相星”,更符合青台/第九星的特征,也更象把握不好精准位置、只能追求大致方位的上古通常做法。

《甘石星经》描述“相星”的星占特质说:“相星在北极斗南,总领百司,掌邦教以佐帝王,安抚国家集众事,冢宰之佐。”《开元占经》引《黄帝占》也认可这种说法:“相星,天丞相也;大臣象也。”这都是“辅星”与“弼星”所具有的“左辅右弼”概念的应有之义。

但这不太符合道教/术数界将这颗星置放在“摇光”附近的习惯,当然也许可以理解为道教与术数界使用的“右弼”,是颗天文属性为看不见状态的隐星,所以也就不必非要与4.75星等的“相星”拉上关系了。

虽说人眼一般最暗能看到6等星,视力很好则能看到8等星,但中国天文学并不以搜罗人眼能看到的星、并将其进行整合编组为目的,所以并不适合据此进行“星官”的猜测,也很难根据星占属性去反推谁才是最正确的“星官”。

因为这毕竟是史料缺乏的人文建构,所以本文并不致力于厘清究竟哪颗星才是“辅星”?也不谋求依据“相星”拥有“辅佐”之类的星占特征,对其建立与“弼星”的关联性,而只求根据相关情况,给出可望备选的解释可能性。【洪范视界】

四:青台/双槐树版与道教/术数版“北斗九星”,都没破坏到“北斗”的功能结构

《云笈七签》明明承认“辅弼”二星,“一隐一显”,为什么却又矛盾的说“北斗九星,七见二隐”呢?

从《云笈七签》的表现看,虽然很想将“北斗”改造为“九星”,事实上也对“辅弼二星”进行了天文属性的改造:通过将其解释为对“北斗”的“佐斗成功”、乃至对“北极”的“佐相北极”的作用强调,以图将其塞到“北斗”的功能结构中。

但“北斗七星”的影响实在太大,很难撼动“北斗七星”的历史与文化地位,只能一边全盘承认“北斗七星”的功能与性质,一边却将“辅弼二星”硬塞进“北斗”功能结构,以求对这难以消解矛盾的平衡。

所以无论是唯一承认“北斗九星”的正史《宋史•天文志》,还是“北斗九星”最大倡导者《云笈七签》,甚或是号称5300年前的青台/双槐树版“北斗九星”,它们虽然都将“辅星”与“弼星”硬塞到“北斗七星”的功能体系中,但在性质解释上其实依然坚守了只将“辅星”与“弼星”的作用,解释为只是对“北斗”功能体系的辅佐协助,所以并没实质损害到《史记•天官书》只谈“辅星”、未及“弼星”的天文结构,也没真正影响到“北斗”的既有功用效能。

换句话说,他们都没决定性损害司马迁所说的“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这一核心功能体系的有效运作。

事实上,《史记•天官书》对“北斗七星”进行性质与功能的定型后,为后世所有《天文志》完全接受。

在“北斗”信仰方面,《汉书•郊祀志》明确将“北斗”纳为国家祭祀,并为后世所沿袭,历朝祭祀的“北斗”皆为“七星北斗”。

道教方面,宋朝以前言及天文学意义上的“北斗”,悉皆遵从司马迁的“北斗七星”。

涉及“北斗”神格方面,宋朝之前的道书、道教举办祭祀活动时奉献的祭告“北斗醮词”之类,也只提到北斗七真、北斗七元、北斗七星君等表现为“七”的“北斗”神格特质。

本文作者:洪范九畴,“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30/16962559169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