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手机怎么设置壁纸和锁屏(苹果手机怎么设置壁纸)
苹果手机设置自动更换壁纸
自从苹果发布了新的ios16系统后,最大的改变就是壁纸玩法多样化。
手机系统内卷严重的今天,各大安卓厂商都变着花样的玩壁纸。
小米,魅族,OPPO,VIVO,中兴和华为等大厂前两年就开始布局动态壁纸,效果各有千秋,大有百花齐放之势。
这方面以快和稳的ios也坐不住了,库克意识到再不追随潮流,苹果的用户将越来越少。
库克
现在给大家出一个苹果手机自动换壁纸的教程,不用额外下载APP,虽然这功能安卓机都有,但苹果藏得比较深,不研究一下还真找不到。
第一步,进入锁屏增加壁纸界面
锁屏增加壁纸界面
第二步,照片随机显示
照片随机显示
第三步,选定显示频率和选择照片
手动选择照片
第四步,选择预先下载好的壁纸
预先下载好的壁纸
第五步,进行最后的字体设置
字体设置
这样就大功告成了,笔者设置的是每次锁屏就换一张壁纸,这下再也不会审美疲劳了。
以下是笔者收集的几张壁纸,向创作者致敬!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壁纸审美疲劳了。
苹果手机怎么换壁纸?教你一招
刚接触到苹果手机的用户和一些稍微年长的长辈们是很难找到苹果手机怎么换壁纸的选项,小编的朋友跟我说:他自己找了两个星期才找到换壁纸的选项在哪里,你们能相信吗?一开始我是不相信的,但是看他认真的嘴脸却又不得不相信他。对于才刚接触苹果手机的用户,在设置方面却是不太熟悉的,所以我们在使用苹果手机的时候应该怎么换壁纸呢?
提问1:你是刚接触苹果手机的新用户吗?一般来说,新用户都是在探索新系统的过程中,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提问2:你有经常换壁纸吗?通常来说,苹果手机怎么换壁纸和自己本身想换壁纸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由于不知道换壁纸的选项在哪里,导致有很长时间没有换壁纸。而小编呢,一般是一个月换一次壁纸,算是换的比较快的。
步骤1:打开苹果手机中的【设置】,一直往下滑找到【墙纸】的选项并点击,然后再点击【读取新壁纸】即可;
步骤2:进入【读取新壁纸】里面以后,我们则可以看到很多照片的选项来选择新的壁纸,我们从【静态壁纸】里随机选一张壁纸;
步骤3:选好壁纸后,点击右下角的【设定】后可从三个选择中任意选择一个即可。“设定为主屏幕”代表是桌面的屏幕壁纸,而“设定锁定屏幕”代表的是锁屏后的壁纸,“同时设定”代表为一张壁纸同时设定桌面屏幕壁纸和锁屏的壁纸。
好了,小编今天的苹果使用小技巧就到这啦!对于苹果手机怎么换壁纸大家学习的怎么样呢?有任何不懂的可以在评论区中留下你们的评论,学习的过程中有遇到任何的操作步骤方面不懂可以及时的在评论区给小编留言哦!通过这几个步骤的不断去操作就能够很好的熟练了,在以后自己去切换壁纸也能很好的找到相应的位置。
跟着视频,轻松玩转iPhone锁屏自动更换壁纸
每当我锁定手机,屏幕便会自动切换到女朋友的壁纸。再次锁屏,又会变成另一张女友的照片。如果女友的照片足够多,每次解锁屏幕都会有不同的惊喜。现在跟着视频,轻松玩转iPhone的锁屏自动更换壁纸。
·打开设置,向下滑动找到墙纸,点击添加新墙纸。选择左上角的“随机显示照片”选项。
·点击“手动选取照片”,选择想要显示的女友照片,然后点击右上角的“添加”。接着,选择“锁定时左滑照片”,选择显示的滤镜和色调。
·点击“左下角九宫格”,可以对不满意的照片进行删除或更改,也可以继续添加其他相册中的照片。
·点击一张照片,可以调整照片大小和景深效果。点击右上角的“添加”按钮,将其设置为壁纸组合。这样,设置就完成了。
你也可以选择“轻点时更换壁纸”或“每小时/每天更换一次壁纸”。如果不想要主屏幕的壁纸被更改,可以在“设置墙纸”中单独设置主屏幕壁纸。这样,主屏幕和桌面就不会受到影响了。
现在你学会了吗?
瞭望丨美国舆论战的20种套路
◇中情局内部专门负责伪装成外国黑客实施攻击的特殊部门,不仅长期冒充俄罗斯黑客,还冒充朝鲜等国黑客实施网络破坏行动,行动目的就包括迎合舆论战的需要
◇当前很多国家的情报机构甚至是普通的政府部门都拥有舆情监控系统或垂直方向的舆情分析服务,美国舆论战团队经常利用这种机制将希望投放给目标决策者的信息包装为普通的网络舆情信息,甚至会提交虚假信息以诱导竞争对手制定错误的应对预案,然后等待在舆论战战场上实施倒打一耙的机会
在阿富汗喀布尔机场,一名美军士兵用枪指向一名阿富汗男子(2021年8月16日摄)新华社/法新
作为认知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依托手段,舆论战堪称在认知战领域拥有最高的优先级和可操作性。
舆论战是一种针对公众舆论的战争策略,具体是指在信息化社会中,政府、军队、企业、团体等各种主体通过运用媒体、网络和其他渠道,对目标群体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舆论宣传和引导,以达到影响、控制或改变目标群体的思维模式、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目的。
它涉及的领域是全方位的,包括国家形象、国际关系、政府政策、公共事件、市场、产业、投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等,因此也被视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舆论战能力排名第一的是美国。作为全球信息强国,美国在公众思维引导和认知作战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美国政府和军方设立了专门的情报部门和宣传机构,他们凭借强大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通过“军民融合”和国际动员,常常能够精准引导、塑造全球舆论。
然而,当这种能力异化为话语霸权后,必然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近些年来,美国不断挖掘其他国家的弱点或敏感点,经常利用争议性议题和网络话题对他国展开舆论攻势,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社交平台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众传播符合其利益的观点,甚至编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造和操纵一些可能对他国造成威胁的舆情事件,以打击、削弱竞争对手。现今的国际舆论场,已然被美国视为维护其全球霸权、干涉他国内政、左右国际关系的操作平台。
作为舆论战的进攻方,美国在定向宣传、信息发布、创造事件、编造谣言、煽动舆情、操纵媒体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套路,也会随时根据局势变化创造新的战法。这些套路和战法包括:
栽赃陷害:在舆论战中,栽赃陷害是一种常见手段,如海湾战争中的“婴儿孵化器事件”就是典型案例。1990年,在海湾战争前夕,有一名名为Nayirah的科威特少女在美国国会作证,声称她亲眼目睹伊拉克士兵把科威特医院里的婴儿从孵化器里扔出来,导致这些婴儿死亡。这一指控在美国媒体上广泛传播,为美国发起海湾战争提供了“道义”支撑。后来的调查发现,Nayirah的证词并不真实,她实际上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的女儿,在美国情报机构的支持下到国会作证,她的证词经过公关公司的精心策划,成为美国对伊拉克舆论战的工具。
以退为进:人类是具有同情心的生命,通过舆论战把自己包装成弱者或受害者,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后,美国政府和媒体迅速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并展开舆论战,包括广泛宣传“基地”组织及其领导人奥萨马·本·策划恐怖袭击造成的无辜平民伤亡、世贸中心的倒塌、现场的悲惨图片和视频以及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心理的影响,而丝毫不提及恐怖主义滋生的背景及其为何对美国发动袭击。通过这种宣传,美国以受害者的包装淡化了自身霸权主义的形象,进而实现了对全球舆论的绑架并为“反恐战争”贴上了“正义”的标签。
言过其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常常不具备舆论聚焦的作用,如果对其进行夸大的描述,则可能成为舆论热点。例如,“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媒体对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报道发生了变化,有些报道刻意夸大了恐怖分子的能力和威胁程度,使公众开始关注恐怖主义问题并产生恐慌,这为美国发动“反恐战争”提供了舆论铺垫。
无中生有:编造谎言和制造假文件是舆论战中一种常见的战法。例如,在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一些媒体报道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成为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然而,战争结束后的调查发现,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报道被证实是虚假的。
推波助澜:一些社会问题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美国却热衷于搜寻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新闻,并将之与政治制度、水平、贫富差距、种族问题等相关联,然后推动其成为舆论热点,引发公众关注和反思,目的是降低其对执政党的认可度。
分而治之:美国擅长借题发挥将某个负面事件与他国内部的特定群体相关联,引导其他民众歧视甚至仇恨该特定群体,从而引发或加剧他国的社会。“地域黑”“女权癌”等都是典型案例。
守株待兔:美国会事先做好预案等待对手犯错或等待其他国家发生灾害、事故时发动舆论战。当这些事件发生时,美国的舆论机器会落井下石,加大功率,将其引向他国所谓的“系统性风险”,制造民众恐慌。
对比反思:其他国家有负面新闻出现时,美国会拿捏新闻热点并提供截然相反的正面案例,如“这样的事情在美国从来不会发生”。这种舆论攻击模式企图引导他国民众在“反差”之下反思、抨击本国的体制。
盖棺论定:当竞争对手发生负面新闻时,美国舆论战团队会用盖棺论定的语气进行定性,声称这是某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演,诱导公众认为事件后果非常严重,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体制机制或管理者存在严重问题。
攻击人设:美国会在他国领导人政治声望最高的时候,挖掘并公开其污点,攻击其人设。因为被美国曝光一系列政治丑闻,有不少国家领导人任期尚未结束就被罢免了职务。有的时候,政治人物的污点是被编造出来的,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被攻击的政治人物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辟谣,尽管最终会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其声誉已经受到了损害。
笑里藏刀:表面上看似赞美、夸奖,实际上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成分,相关言论形成文案后通过社交媒体大范围推送,成为贬低、抹黑政治人物的有效策略。这种舆论战战法常被用于影响政治人物的竞选。
左右为难:不受美国欢迎的政治人物面临政策选择时,会出现两种不同方向的舆论来对其面临的选择进行分析,并得出左右都不对的结论。这两种舆论很有可能出自相同的舆论战部队,两种声音大小也相当。
偷梁换柱: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曾因揭露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听计划而成为国际焦点,他泄露的大量机密文件引发了全球对隐私保护和政府监控的关注和讨论。为了抵消其影响,美国情报机构篡改了斯诺登发布的文件,包括修改或删除了原始文件中的关键信息,添加了虚假的或误导性信息,并将伪造的文件与真实文件混杂在一起。篡改后的文件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传统媒体和其他传播途径散布出去后,被不明真相的公众和媒体误以为是真实的,导致了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误解。美国的这场舆论战,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监听计划的关注和抵制,也对斯诺登的信誉造成了损害。
有罪推定:近年来,美国政府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污蔑特定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5G设备存在后门,诬称其设备被政府用来从事间谍活动,美国同时采取了多种手段限制其业务并要求其他国家跟进。在舆论反击中,通信设备制造商不仅显示自身设备安全可靠,不存在后门,还发布了技术,详细阐述了5G设备的设计、安全性能和质量保证等,同时邀请独立技术专家和机构对其设备进行了评估,为公众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使美国的有罪推定不攻自破。
持之以恒:在舆论领域,持续推动某一话题,不断发布相同观点的不同内容,是为了让该话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并尽可能地覆盖到不同人群,从而影响其观点和行动乃至宏观决策。比较典型的是,新冠疫情大规模扩散期间,有舆论持续主推两种观点,“美国科技先进”及“美国的药品和疫苗能够应对病毒”,其意图昭然若揭。
流量轰炸:“流量巨头”不定时地在多种场合重复某个词汇或提及某个事件,无论公众以何种眼光看待,以何种思维思考,最终都会强化该词汇或事件在公众大脑中的印记。例如,美国“网红”前总统特朗普为了掩盖美国政府防疫不力问题、转移社会矛盾,遇到疫情相关问题时,不论说了什么内容,总会抨击美国竞争对手的防疫情况。
挑拨离间:使用挑拨离间的方式扰乱地区形势、破坏他国之间的合作是舆论战的常用手段。在美国看来,争端是挑拨中日关系最好的素材之一。美国政府和媒体在涉及争端的表态和报道中,强调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声称《美日安保条约》涵盖,又关注中日在周边的军事活动,渲染日本对中国在该地区的行动表示担忧。这种舆论战的目的就是煽动民众情绪,破坏相关国家的合作。
鱼目混珠:2017年,“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国中情局黑客假扮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黑客的证据,原来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子邮件服务器入侵案是中情局黑客所为。他们制造“克里姆林宫间谍”攻击的假象,目的是在美国大选前营造反俄社会舆论。中情局内部专门负责伪装成外国黑客实施攻击的特殊部门,不仅长期冒充俄罗斯黑客,还冒充朝鲜等国黑客实施网络破坏行动,行动目的就包括迎合舆论战的需要。比如,2022年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怂恿美国黑客对俄罗斯发动网络攻击,随后发展中国家境内发现有大量服务器发起了针对俄罗斯的网络攻击,经过对服务器进行技术检测发现,其入侵者正来自于美国。而此次网络攻击被美国媒体描述为俄乌冲突爆发后发展中国家黑客发起了对俄罗斯的网络战争。
主动投喂:当前很多国家的情报机构甚至是普通的政府部门都拥有舆情监控系统或垂直方向的舆情分析服务,美国舆论战团队经常利用这种机制将希望投放给目标决策者的信息包装为普通的网络舆情信息,甚至会提交虚假信息以诱导竞争对手制定错误的应对预案,然后等待在舆论战战场上实施倒打一耙的机会。
检举举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推特账号在2021年1月被永久封禁,原因是推特平台接到举报,认为特朗普的一些推文违反了该平台的“禁止煽动暴力”规则,并决定永久封禁特朗普的账号,随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地限制了特朗普在这些平台上的活动。实际上,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舆论战也会采取类似战法——使用网络水军对舆论战对手的账号、帖文进行大量违规举报,逼迫社交媒体平台、公众账号平台等做出删除内容、账号禁言、账号封禁等动作。
以上套路和战法,在舆论战中属于策略和技巧的层次,虽然其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认识到,美国舆论战的能力不止于战术灵活多变,其工具、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积累,使其话语霸权更加值得警惕。
从工具来看,美国长期培育了三大类舆论战机器:一是中情局与财阀共同投资的基金会实现了向他国的渗透,在他国工作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培育为“前哨”人员,“前哨”人员均经过了基金会“合规脚本”的和培训,既可以向中情局提供所需的情报,又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舆论战的卧底力量;二是中情局长期通过公共机构传播其意识形态,包括环境保护组织、教会等机构,从而组织了有利于其舆论战的社会力量;三是美方的网络作战力量,包括行政情报机构如中情局的网络作战力量、军事力量如美国陆军网络战部队、社会力量如服务公司和网络评论员等三个部分。
从技术来看,美国拥有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舆情,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美国实现舆论引导提供技术支撑。
从资源来看,美国掌控着全球诸多媒体,拥有庞大的盟友体系,正是这种结构性比较优势,在很多时候塑造着国际舆论和“国际社会”的态度。
(文∣赵盛烨 本文作者曾在国防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行人从美国纽约一处墓地外为新冠死者设立的纪念装置旁走过(2021年6月14日摄)王迎摄/本刊
(《瞭望》2023年第39期)
来源:《瞭望》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9/169626095511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