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糕点文案(七夕糕点)

时间:2023-12-24 07:10:40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痴人痴梦

味蕾上的江苏·本土美食志 日历 | 巧果:七夕的浪漫点心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盈,是我国有名的美食大省,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就诞生于此。千百年来,在这片人文荟萃的土地上,厨师和食客们融合南北烹饪技艺之长,用品类丰富的食材,在锅碗瓢盆间创造无数佳肴,既有精致大气的国宴名菜、工艺考究的“非遗”珍馐,也有寻常巷陌的小吃茶点、田间地头的乡土美食。

从2023年元旦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每天一推“味蕾上的江苏·本土美食志”。让我们一起带着敏感而挑剔的味蕾,品尝各地美食特色,寻觅烹饪文化根脉,感知人间烟火升腾。

美食简史

今天是七夕节,介绍一种节日食品——巧果。

吃巧果,是苏州等地过七夕的一大习俗。巧果并不是水果,而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

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旧日都有七夕“吃巧果”的习惯,农历七月初七前后是巧果生产旺季,把面粉捏成果子形状,炸成各种点心,就是“巧果”。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吃巧果叫做“吃巧”,有“乞巧”的作用。

巧果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相传是女子为祈求织女赐予自己一双巧手而制作的一种食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成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吴中旧俗,七夕,市上卖巧果,以面和糖,绾作苎结形,或剪作飞禽之式,油煮令脆,总名巧果。”吃巧果寄托让食用者心灵手巧的美好愿望。

巧果种类多样,主要原料是油、面、糖和蜜。将制作好的面团放入各种图案的模具中压制成特定形状,如剪刀、石榴、苹果、金鱼等,再用油炸熟。有些巧果还会点染成7种颜色,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上花布,挂于壁间,作为装饰或零食。

产地口味

苏州等地。入口松脆,香味扑鼻。

烹饪手法

步骤一

调制面团:在绵白糖、饴糖、精盐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然后加入小麦粉、芝麻仁继续搅拌成水调面团,静置片刻,使面团处于松弛状态。面团调制时加水量要恰当,面团宜偏硬一些,以便压制皮面。

步骤二

成型:将面团分成若干块,静置5分钟左右。可手工成型,也可机械成型。手工成型的方法是,案板上撒一些扑粉,用擀面杖先将面团压扁,然后擀薄,横向整齐摺叠;摺叠宽度8厘米以内,约在4厘米处从左到右直线开切一刀,再切段,每段宽3厘米以内。在每段摺叠连接处打刀眼,筛去扑粉待油炸。

步骤三

油炸:油锅油温加热到175℃左右,先将生坯筛净扑粉,再将生坯倒在笊篱中慢慢放入油锅。待浮上油面时,迅速用笊篱拨动生坯,并且不断翻身,待呈金黄色时,立即捞出油锅。

步骤四

冷却:捞出油锅后,迅速沥去多余的油,摊开冷却后即可食用。

整理:白雪

制图:朱丹清

图片:苏州仁昌顺食品

编辑: 金亦炜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七夕传统七巧果(胶东特色小食

小时候家里有台四层的大烤箱,每年七夕,妈妈都会给我做七巧果,讨七巧玲珑之意。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在家里和好面拿过来,一堆人在一起敲敲卡卡,不一会一堆不同口味的巧果就出炉了,烤完也不着急回家,一堆人围坐一圈,评选最好吃巧果,互相交流经验,真的是不亦乐乎。

现在妈妈年纪大了,不会再为我张罗这些,那些邻居,也早已物是人非,只有这段记忆,深深的刻在脑海里,午夜梦回。所以现在每年七夕我都会为宝贝做巧果,希望这一份情怀,能得以延续。

小小的巧果配料简单,制作快手,不需要烤箱也能完成,很适合孩子,小手一抓一个,大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一起动手,享受diy的乐趣。

模具搜木质巧果模具,很多款式,自己喜欢就好,不想买模具,家里的月饼模具,饼干模具都妥妥的。

配方必须用花生油才是传统味道,非要用别的油,请自行斟酌。糖量我觉得正好,如果追求低糖不如去吃馒头,喜甜的可以多加点糖,配方里糖量是微甜的。

用料

【面团】

中粉 500克

鸡蛋 200克

酵母 5克

糖 110克

花生油 60克

牛奶 20克

【喜饼夹馅】

熟花生碎 100克

白糖 30克

低粉 14克

做法

1. 所有材料揉成光滑面团,静置醒发15分钟,一定要多揉,揉到面团像图片里的一样光滑平整。因面粉吸水性有差别,液体量酌情增减,最后面团不能太硬,如果很硬酌情加水。太软成品会比较软,但是花纹不太清楚。

2. 面团软硬程度如视频,只能比视频中硬,不能再软了。松弛20分钟,排气揉匀揪成适合模具大小的小剂子,如果不知道该分多大,可以揪一小块面放模具里与口齐平或略低于就是大约大小,切记不能高出模具,依次磕出形状。

揪剂子的时候尽量一次成功,不要添添补补,因为面团含油,融合性不是很好,碎面团太多成品会容易散开,图案也会受影响。

3. 所有巧果磕好摆盘,记得留空隙,温暖处醒发20分钟左右,至1.5倍大。烤箱预热150度烤20分钟至上色。温度跟时间要根据自己烤箱调整,不是绝对的。

4. 或者用平底锅or电饼铛烙,锅底烧热,全程小火,先花纹朝下放入锅内,烙至上色翻面,两面金黄按压能自己弹起就是熟了。

5. 平底锅成品,个人更喜欢平底锅,因为颜色跟口感都比烤箱要好,推荐。缺点是比较耗时。

6. 烤箱成品,口感略干硬。

7. 模具如图,木质模具千万不要泡水,可以用水冲洗一下,阴凉处晾干后,用食用油涂抹,至油完全吸收晾干就可以使用了。为防止面团粘模具,用前可以把干面粉洒进模具,晃匀后磕出来。

8. 面团里加一把黑芝麻,烤出来香香的,也很好吃。

小贴士

1. 喜饼的做法跟七巧果是一样的,就是省略了磕模具这一步,所有材料揉光滑,发酵至两倍大,取出排气,均分成60克一个的剂子,揉匀压扁包入花生馅,摆入烤盘,醒发约20分钟至1.5倍大,150度预热烤箱,喜饼上面压一个平盘放烤箱中层烤20分钟左右,手按表面回弹即可。或者只开下火,放烤箱下层120度烤15分钟翻面,继续烤10分钟左右至上色。

2. 花生油是灵魂,不要用其它油代替。

3. 做为传统面食,配方并没有那么严格,做次数多了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调整方子,多加鸡蛋不加奶,或者减鸡蛋加奶,只要面团的硬度控制好就ok了,中式面点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自己口味随意调整原料,你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晨光仪然

厨友留言

腹黑菌儿

啊,到现在都记得我奶奶给我做的,串成一整串,挂在脖子上。满满的回忆,我已经二十几年没见这个了,谢谢作者。

作者回复

高兴一个简单的小食能让你找回一段儿时的记忆。一般只有胶东人会做这个,我从小吃到大,每逢七夕如果不做巧果,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新菱角

喜欢,有小时候的感觉!

作者回复

嗯嗯,平时当小零食或早点也很不错。

厨友作品

海燕家

这方子无敌好吃!

猫大王

两个鸡蛋足够大了就没用牛奶,松软香甜很好吃,但是花纹基本全糊了,颜值很低,不太符合我的预期。这个模具还是不适合做发面点心。

阿房荣成

和娃一起做七月七的巧果

你那边还有什么逢年过节就会做的点心?

七夕小知识:为何流行吃“巧果”?

中新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 上官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穿针乞巧、储七夕水等习俗,都体现了一种“中国式浪漫”。

包括七夕在内的岁时节日,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对七夕的由来和种种习俗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七夕的美食有巧果及一些时令水果,七夕观星则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源自天象崇拜?

关于七夕的起源,主要有自然天象崇拜、时间数字崇拜等说法。

资料图:传统七夕祭星仪式。吕明 摄

实际上,七夕主要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人们慢慢地将织女星与牵牛星人格化,并结合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后来,七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习俗和内涵的节日。

“牛郎织女”的传说何时出现?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很早,在战国末期已具雏形。汉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已经极为成熟,相关的节俗也开始流行。

这一传说流行于汉代,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汉代的爱情与婚姻已经要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制约,它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其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所以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七夕为何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

将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主要是当代的一种文化重构。

当然,传统的七夕本身就蕴含着爱情的元素,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不渝,所以将其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也有一定的道理。对此,一些学者已经做了论证。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七夕的节俗比较丰富,以西方情人节的框架来看,将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较为勉强,乞巧节、女儿节的相关习俗容易被边缘化。

资料图:石塘七夕习俗“小人节”祈福礼活动现场。 郑洁 摄

七夕何时正式成为节日?

将七夕正式作为节日是在汉代。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的一些节俗基本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

如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述,汉宫“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此外,“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就描绘了当时乞巧等习俗已经开始流行。

为何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还有许多专名,有的是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如乞巧节、巧夕。

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古代如何“乞巧”?

古时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资料图:民众体验投针验巧。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穿针乞巧,即女子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喜蛛应巧是指捉蜘蛛放于小盒中,至天明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明清两代很盛行。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或河水与井水混合在一起。

此外,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下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七夕美食有哪些?

七夕的节令食品有巧果、酥糖、瓜果等。

资料图:《鹊桥相会》剪纸作品。苗凤强 摄

其实历朝历代的七夕节令食品都有所不同,汉代食糜,“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晋代则是吃汤饼,“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唯设汤饼。”

宋朝时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节日食品也较为丰富,有煎饼、果食等等。据记载,“又以油麹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精致的“果食”就是巧果一种早期的形态,后世的巧果逐渐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为何要吃桂圆、花生等食物?

七夕来临之际,人们吃的水果主要是一些时令瓜果,如在乞巧时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有些地方还有食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的习俗,含有求子生子的寓意。七夕时某些地方有拜床母、种生求子的习俗,也是此类寓意。

古代过七夕如何送上祝福?

最早,人们正是通过观察星宿而产生了浪漫的想象,创造出“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观星实际上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是“女儿节”,年轻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相互之间还会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赠送,表达希望对方心灵手巧的祝福。(完)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4/169625104065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