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门派名字大全霸气(门派名字大全霸气)
中国十大最顶尖的武术流派
中国功夫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有着响当当的名头,古往今来的功夫大家数不胜数,留下了诸多经典的功夫招式,本文盘点了十种知名功夫,其中包括太极拳、咏春拳、截拳道、八极拳、形意拳、少林拳、迷踪拳等
武术流派之一:少林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林拳是中国经典传统拳种之一,得名于少林寺,是在中国古代健身术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武艺之长而形成的拳种。少林拳作为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古老流派之一,以其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和利于技击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其在日本尤其是,并且还有人成立了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少林拳起源于北魏,其拳法多样,主要分为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法,此外还有花拳、罗汉拳、龙尊拳等。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并因而得名,又称少林拳或少林功夫。少林寺建天公元459年,座落在嵩岳少室山。此山位于武术颇盛的中原地区。据史料记载,早在北齐(公元550-577)时,少林寺就出了一位以武功著名的稠禅师。隋朝末年,少林寺十三武僧助唐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少林武功从此才渐有名气。五代时,少林高僧福居邀请十八家武林高手入寺献艺,前后演练三年。福居博采众长,去粗存精,汇成《少林拳谱》。少林寺以武功名扬天下是在明、清时期。据史载和传说,世人皆知的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等;少林寺僧兵为国立功,最为人乐道的是在明朝,也是少林武术发展鼎盛时期。
少林武术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最优秀的一项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少林拳风格独特、动作刚健有力、朴实无华、擅长技击,在中国武术界中独树一帜,饮誉天下,闻名于世,"拳以寺名,寺以拳显",为中华民族搏得了赞扬和称颂。
少林武术因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故少林武术又称"武术禅"。少林拳派是武术中一个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因以少林寺传习拳技为基础形成。少林拳发展到近现代,运动特点表现为禅拳一体、神形一片,硬打快攻、齐进齐退。少林拳的动作整体表现为全身上下,内外协调一致。内容有拳术、技击散打、气功和器械等。少林拳术有单练和对练两种,单练套路有小红拳、大红拳、老红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等
少林拳包括,单练拳术: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老洪拳、炮拳、长拳、梅花拳、昭阳拳、通背拳、长护心意门、七星拳、关东拳、青龙出海拳、扩身流星拳、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柔拳、少林五拳、五战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观潮拳、金刚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长锤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翻子拳、鹰爪拳、护身流拳等;对练拳术: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华拳对练、接潭腿等。散打:单练、闪战移身把、心意把、虎扑把、游龙飞步、丹凤朝阳、字乱把、老君抱葫芦、仙人摘茄、叶底偷桃、脑后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丝缠法、迎门铁扇子、拔步炮、小鬼攥枪等。气功有少林易筋经、小武功、混元一气功、阴阳气功、八段锦等。器械:单练、对练、枪、刀、剑、棍、长短软硬十八般兵器等。
还有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多数拳种,比如梅花、炮拳、洪(红)拳、功(弓)力、劈挂、通臂、短打、燕青(秘踪)、拦手、螳螂、七星、朝(昭)阳、关东、八极、戳脚、鹰爪,以及长拳、猴拳、苌家拳、岳氏连拳等等,都被认为属于少林拳系。上述每一拳种都又分别拥有若干拳械套路和功法。据少林寺弟子讲,仅少林寺内秘传的拳路就有234种,器械套路137种,合计371种,另外还有许多功法,可谓集中原武功之大全了。
武术流派之二:太极拳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之间相互借鉴,各有特点,太极拳形成于明朝,其群众基础广泛,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生生不息。
太极拳发源于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太极拳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尤其在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蕴含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太极拳重要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太极拳的全面性: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其中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充分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太极拳的适应性: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太极拳的安全性: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太极拳的门类有以下几种: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名奏庭,1600-1680所创。陈王庭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创建陈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的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
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的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
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的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武术流派之三:咏春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相比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咏春拳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6月8日,福建警察学院开始正式系统化学习咏春拳。由于各大影视作品的描述,才使所有人知道了这一拳术,众人更熟知宗师叶问和李小龙。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
咏春拳的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三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要求手、腰、马、心、意、劲整体合一。强调以"心"指挥"意",以意引导手、腰、马运动,从而形成整体合一。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的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黏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为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羊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 。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实战性强的拳术,其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十分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咏春拳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所谓中线理论的中线,是指由人体头顶至尾闾一线,在进攻时,咏春拳要求拳手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重。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常常在一英尺处将对手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拳理论的一部分。
武术流派之四:八极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极拳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谓“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在中国传统武术界素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之说,可见其盛名之高。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其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八极拳的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明朝,有人认为是北宋。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八极拳的发力以"刚猛暴烈,崩撼突击""动如绷弓,发若炸雷"为特色,从而有别于其它拳种。其劲法主要有十字劲、沉坠劲、缠丝劲等,但各种劲力之间又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互相兼容的整体。
八极拳闻名于其刚猛暴烈的拳风,同时也闻名于其进身靠打的招式。绝招"铁山靠"便是其中翘楚。八极弟子们习练"铁山靠"时,常常会用自己的身体去靠墙、靠树、靠桩,可想而知其威力之大。八极拳精神讲究十六字诀,即"忠肝义胆 以身做盾 舍身无我 临危当先" 故而溥仪、等人都曾以八极拳传人作为自己的保镖。值得一提的是,八极拳的擤气是构成八极拳劲力特征的基本要素,是八极拳独有的用气之法。俗话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武术流派之五:形意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
形意拳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4年成立国际形意拳形意拳道联盟发展中心,在俄罗斯、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广泛活跃。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清朝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形意拳除了有较高的搏斗威力外,若是长期练习,对人体肌肉弹性、脊椎柔韧灵活性、骨质密度等人体机能的提高,有显著疗效。形意拳的基本拳法都以三体式、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龙、虎、猴、马、鼍、鸡、鹞、燕、蛇、骀、鹰、熊)为主。
形意拳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杂式捶、四把拳、八式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龙虎斗、八字功等。对练套路有五行相克、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器械套路有连环刀、三合刀、连环剑、连环炮、连环棍、三才刀、三才剑、行步六剑、六合枪、六合大枪、凤翅锐等等。
五行拳是形意拳最基本的拳法,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十二形是形意拳系的传统套路之一,是取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点编排而成,既是精妙的攻防技巧,又是练身的良好方法。在十二形中,由戴龙邦传下的有十大形,即龙、虎、猴、马、鸡、燕、鹞、蛇、鹰、熊,后来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又添加了鮀和鹱形,使形意拳的技击之法更趋于全面。八字功是形意拳系的套路之一,由于其传承者将这套拳法的拳路要诀概括为八个字,因而得名"八字功"。而这八字分别是斩、截、裹、胯、挑、顶、云、领。
形意拳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拳谚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在战术思想上,主张快速突然,以我为主,交手时先发制人,"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在攻防技术上,提倡近打快攻,抢占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脚踏中门裆里钻","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形意拳主张头、肩、肘、手、胯、膝、脚七法并用,处处可发,"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并且要求虚实结合,知己知人,相机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形意拳的技击理论有6项原则,即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敌难于逃脱),称为"六方之妙"。这6项原则对培养攻防意识,训练技击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
武术流派之六:八卦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卦掌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八卦掌在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作为融养生和技击于一体的武术种类,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如东南亚地区及美国。
八卦掌为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所创,主要传人有:尹福、程廷华、史计栋、马维祺、梁振圃、樊志勇、刘德宽、宋永祥等。八卦掌是中国流传很广的传统拳术,是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
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至,步似行云流水,身法要求:拧转、旋翻协调完整,走如游龙,翻转似鹰。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八卦掌是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术,是董海川先师将武功及内功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丰富经验,独创以掌为主的技术手段。
八卦掌以沿圈走转和"趟泥步、剪子腿、稳如坐轿",扣掰转换以及避正打斜等为运动形式,有别于其它拳术。并且在治病、内功、技击和涵养道德方面,有明显的效应。尤其在内功和涵养道德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捷径、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条件。
八卦掌手型有龙爪掌、牛舌掌两种。主要手法有推、托、带、领、搬、拦、截、扣、捉、拿、勾、打、封、闭、闪、展16法。要求能进能退,能化能生,虚实结合,变化无穷。每掌发出,皆要以腰作轴,周身一体,内外相合,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力。
武术流派之七:迷踪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迷踪拳又称燕青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代表,拳术精华之一。据史料记载,迷踪拳出自少林,自达摩创拳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后因水浒传中的燕青而形成此名。迷踪拳尤其以其动作变化丰富而体态灵动,受到广大爱好者的喜爱,一代大侠霍元甲也精于此拳。迷踪拳随虽以技击实战著称于世,但擒拿术的内容也比较丰富、系统、全面,主要有抓拿法、打拿法、摔拿法等。
燕青拳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讲究腰腿功,脚下厚实,功架端正,发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独具风:比如眼神集中一点,兼顾八方,眼助身 法,眼助气力。腿法要求劲足力满,干净利落。各种拳套大多由各种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跃等50多个动作组成。燕青拳是子午门三十六杀手功之一。此拳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招式大开大合,有排山倒海之势,内藏杀机,专击人身之要害,比起其它中国武术来说,它往往一招半势能制敌于死地,为防止此功传入歹人之手,此拳法一直密不外传,只传入本门中品德高尚正派之弟子。
燕青拳自达摩创拳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燕青拳的基本含义可归纳为"疾速、猝击、隐含、刚柔、虚实、变化等。外型看似长拳,但内容很杂,既有少林拳、鹰爪拳、通臂拳等拳的特点,又含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一些特点。劲力上化拙归巧,易僵为灵,练求明劲、暗劲、横劲、开合劲、抖放劲、螺旋劲等。技法上讲究全身为法,动即是法,尤以靠、抱、粘、拗、顶、弹、拨、挎、掸、提、撩、缠、击、拦十五字技法要诀为精华。
燕青拳是以技击实战著称于世的,擒拿术的内容也比较丰富、系统、全面,主要有抓拿法、打拿法、摔拿法等。
武术流派之八:长拳
长拳是传统北派武术中一部分拳术,查拳、华拳、炮捶、红拳均属长拳之列。长拳是在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种的基础上,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而成。现代新编国标武术长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拳种,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之一。
长拳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分为两种:一种是规定套路:国家体委统一制定,分为甲组、乙组、丙组(初级)。每组均有长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五种套路,每个套路由不同难度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
另外一种自选套路:为了适应竞赛和提高的需要,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对自选套路的动作数量、组别。规格、完成套路时间都有统一的要求。如内容至少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不同组别的腿法及平衡、跳跃等动作;完成套路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长拳的方法极为丰富,手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拍、扫、等;还有各种摔法、拿法、跳跃、平衡等。其运动特点是撑拔舒展、劲顺击长,快速有力、灵活多变,窜蹦跳跃、腿法较多,节奏鲜明、气势磅礴。
武术流派之九:南拳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拳又称南方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拳种的总称。作为南少林等拳种与中国南方各地拳种相结合的产物,技术套路繁多,遍布各省。其打法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南拳自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谓无人不知。南拳种类繁多,如广东南拳、广西南拳、鹤拳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2018年被列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洪拳。
南拳共同特点是:套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南拳讲究桩功,以练坐桩为主,还有丁桩、跪桩等。也还有练药手、打砂袋、铁砂掌、点穴功、童子功、罗汉功、青龙功、排打功等。
南拳特色是门户严密,动作紧凑,手法灵巧,重心较低,体现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多打少、以快打慢的技击特色。闽粤一带人体形较为瘦小,力气也相当弱些,因此特别重视下盘的稳定性,讲究步法的灵活多变,多有扭拐动作(如骑龙步、拐步、盖步等),使身体可以灵活转向。南拳的上肢动作绵密迅疾,极富变化,有时下肢不动,拳掌可连续击出数次,力求快速密集,以快取胜。
南拳拳系中有许多象形拳,不仅有龙、虎、豹、象、鹤、蛇、马、猴、鸡等常见的象形拳,而且有狮、彪、鱼、犬等罕见拳种。其象形拳数量之多,居全国诸大拳系之冠。南拳的总体风格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
南拳拳系的形成时间,大概在清初到清代中期,即从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它包括上百个拳种,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台湾等省以及香港、澳门地区,并很早就流传到海外,在东南亚以及美洲、大洋洲扎下根来。若论传播中国武术的贡献,南拳拳系自当首屈一指。
南拳种类繁多,若以地域划分大致可分为:广东南拳、广西南拳、福建南拳、浙江南拳、湖南南拳、湖北南拳、江西南拳、四川南拳等拳种。其门派众多,比如广东的"五拳十三家 "洪、刘、蔡、李、莫;白眉拳、南螳螂、咏春、侠家拳、蔡李佛拳、周家拳、南枝拳;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拳,广西的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黑虎拳、金刚拳。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薛家拳等。
武术流派之十:截拳道
截拳道,指的是不拘于形式,思想上成熟的觉悟,以水为本质而攻击,反击,且将一切化解于无形。截拳道是由武术宗师李小龙生前1964年创立的一类现代武术体系,它融合了世界各国拳术特点,主要以咏春拳、拳击、击剑作为体系,以中国道家思想为核心。截拳道与多数武术不同,它是一种融合了世界各种类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所谓截拳道(英译:Jeet Kune Do)截:截断对手攻击,视为防守;拳就是主动出拳,视为攻击。道就是就是老子的主要哲学理论的思想和动作的源泉,这里的道主要源于古代先哲老子思想中的道。
截拳道的最大优势是以最短的出拳距离和最快的时间进行防守反击、直接反击、防御和攻截的拳道实战与搏击。截拳道精神是李小龙宗师在实战和禅的学习中得出来的,是对自身的高度总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其最高宗旨和哲学核心,对中国现代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
李小龙早年曾系统的学习各种传统武术、击剑、拳击以及跟随咏春拳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赴美后在不断的技击实践中研究各门各派的特点,提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开拓性拳理,致力于追求武术搏击的根本,截拳道追求核心理念为:精简、直接、非传统的三要素技击法,在后期形成了有固定形态和技法的格斗术。
李小龙是伟大的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武术革命家、功夫电影开创者、著名武打演员。他从格斗实战出发,以咏春拳为技术基础,深入研究空手道、拳击、泰拳、菲律宾拳术、柔术、击剑等26种世界武道精华,汲取中西方哲学及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精髓,以武入哲,创立出了具有独特积极理念的武术。
截拳道观点认为,所谓"武术"并非单指一种体育运动或自卫术,其本自也是一种以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的艺术。原则上,武术并不能单靠学习,它与科学技术一样,需要靠实践,靠体验。武术是自发性的,就像花朵的自我生长过程一样,内涵完全不受任何外来欲望与感情约束。在实战中,截拳道强调,你的对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会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不动;不会像师兄弟般让你先对峙观察,再策动攻防;不会如对拆演练或打沙包一样给你蓄势运劲、蹲身起步的时间;更不会在电光火石的对搏中打打停停,以便你慢慢思考对策。因此,当你见到对手身体一动,你就要先发制人。在打斗中,所有的动作都必须简单、直接。即所有该做的你就去做,毫不浪费时间。在与强敌实战时,你应暂时抛开一切拳理姿势正确与否的观念,胡乱尽己所能与对手一拼到底。
古龙江湖:有些门派拥有好听的名字,却让人闻风丧胆
金庸江湖的门派及武学名字大多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或地理名称,而古龙江湖的则有些天马行空了些。正因如此,古龙江湖平添了几分神秘和恐怖的气息。
唐门:这是一个起于巴蜀之地的神秘帮派,善于暗器毒药,其名称在江湖几乎令人闻风丧胆。在古龙江湖中,唐门凭借其毒药和暗器在江湖中颇受尊敬,但与江湖交往甚少,较为神秘。尤其是唐门孔雀翎,几乎属于神器一般的存在,苛刻之处在于需唐门处子之血方可开启。
青衣楼:出现在陆小凤传奇里的神秘组织,青衣楼共有108楼,每楼共有108人,且每人都是武林高手。其楼主霍休武功更是深不可测,连四条眉毛陆小凤都甘拜下风。因其十分神秘,在江湖十分可怕的存在。
幽灵山庄:听其名字便是一个可怕的存在。其组织人员均是数一数二的高手,能够在西门吹雪手里救人可见一斑。首领木道人藏身于武林正派中,武功也是相当高,木道人就是藏身于正派的一个幽灵呀。
移花宫:古龙小说里为数不多的全部由女子组成的帮派组织。其可怕之处在于邀月公主的变态之处。她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得不到,甚至毁灭,这种组织是无数男人的噩梦。虽然均为女子,但其所作所为俨然成为江湖魔教。
你现在的职业,在古代被称为什么?评论区网友的分享逗乐上万读者
我的职业在古代被称作文字使者。
作为一个中国的自媒体创作者,我专注于发表各类犀利带有观点的文章,经常在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平台发布文章。我的文章吸引了很多人来阅读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的标题功夫。
在使用标题吸引读者方面,我善于使用爆款标题。这种标题能够直击读者的兴趣点,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进而点击进来阅读。我会利用一些话题热点、悬念、反转等手法,设计出让人无法抗拒的标题。但是,有一点特别特别需要注意,标题必须简短,必须少于30个字符。因为现在的人们大多都是匆忙的,只会看标题,所以只有精准的、引人入胜的标题,才能让人们停下手头的事情,进一步点击进来阅读。
下面,我将以第一视角,体验感很强沉浸式的方式,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职业变迁的文章。
---
职业的变迁,仿佛就像是时间的河流,在涌动中一波一波地卷走旧的,带来新的。古代的职业,有些早已消失无踪,有些却历经千年的演变依然存在。但是,这些职业的名字可能已经变了,仅仅是换了一个形式而已。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土木人,他们无疑是人上人中的人上人。在古代的建筑领域,土木人是无可替代的存在。他们精通木工、瓦工、泥水匠等多个领域的技艺,可以说是综合能力超强。如今,虽然职业名称可能已经变了,但建筑工人们的努力和奉献仍然值得我们敬佩。
秀才这个词在古代可不是普通大学生的代名词。古代的秀才是具备了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的人,他们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官僚阶层的一员。现在的大学生们或许没有接受过如此严格的考验,但他们依然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在古代,商业也是繁荣的,中间经纪人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经纪人被称为牙子或牙行,他们为买卖双方协调交易事宜,并从中抽取佣金。这种角色在现代社会也有所体现,比如房产经纪人、股票经纪人等等。虽然名字和形式可能不同,但中间商人的角色和职责仍然存在。
还记得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的账房先生吗?在古代,账房先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他们负责管理财务和账目,是一个家族或商业机构的核心角色。在现代,财务主管、会计等职位继承了账房先生的责任,负责着财务管理的重任。
当然,古代的职业名字有些我们并不清楚。比如,开挖机的职业名称,我们可能只能在现代中寻找。但是无论职业名字怎样变化,挖掘机师傅们的辛勤工作和付出,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在古代,还有一些职业可能我们连名字都不知道。比如,“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那个人,我们只能感叹他们为保护我们的安全而不懈努力。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些看似平凡的职业,却是我们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保障。
古代的侠客们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代表着武者精神和义薄云天的精神追求。现代社会也有许多人群属于侠客的延续,他们或许没有驰骋在乱世之中,但他们仍然秉持着侠客的价值观和追求。
现在轮到你了,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现在的职业如果在古代,会被称作什么呢?不妨动动脑筋,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你们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一起分享你们的职业在古代的名字。
时光流转,职业变迁,但我们应该始终记得,职业背后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无论我们的职业名字如何变化,我们始终应该以真正的能力和品德去担当,去成就自己的职业道路。让我们与古代的职业交相辉映,继续书写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24/169625012661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