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城堡2发光的树枝怎么获得图纸(地下城堡2发光的树枝怎么获得)
“印度的一滴眼泪”?《大象的国度》中斯里兰卡的真实面相
《大象的国度:斯里兰卡漫游记》(远方译丛),[英]约翰·吉姆雷特 著,赵美园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9月版。
在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全面覆盖斯里兰卡
“印度的一滴眼泪”,这是广泛流传的对于斯里兰卡的形象描述,完全基于两个国家在地图上的直观呈现。不过也有人喜欢把斯里兰卡说成印度洋最大的一颗珍珠,这就不仅基于它在地图上的形状,而且也基于它在古代海上丝路贸易以及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盛产珍珠的历史。
然而,泪滴也好,珍珠也好,都不足以反映斯里兰卡的真实面相,那就是它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惊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正是这种复杂性与多样性,造就了这个岛国多姿多彩同时也苦难深重的历史。珍贵稀有的物产,独一无二的位置,决定了它在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又决定了外来入侵的频繁,以及人群与文化异常复杂的历史层叠。尽管有关斯里兰卡的各种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别忘了这是地球上最早有丰富文字记录的地方之一),在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全面覆盖斯里兰卡的旅行文学作品,必须首推约翰·吉姆雷特(John Gimlette)出版于2015年的《大象的国度:斯里兰卡漫游记》(Elephant Complex: Travels in Sri Lanka)。
纪录片《野性斯里兰卡》(2015)剧照。
如同约翰·吉姆雷特之前有关巴拉圭、纽芬兰和圭亚那的三本书的选题方式,斯里兰卡进入他的视野,出于相当个人的因由:他是从住家附近开始接触斯里兰卡的,在英国图庭的斯里兰卡移民社会开启了他对南亚那个绿色岛国的兴趣,使得他着手相当耗费时间的文献研究、人物采访和实地调查。虽然他说在斯里兰卡各地的旅行(实地调查)耗时不过数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旅行之前与之后他花在文献研究上的时间一定比数月要长得多。因此,他的旅行不是简单的、平面的和单线条的,而是充满时间厚度和文化深度的,他带着历史兴趣进入丛林,在现实的平静安然之下搜寻往昔的激荡汹涌。和之前出版的四本书一样,约翰·吉姆雷特旅行写作的最大亮点不是旅行本身,而是以旅行为手段和线索,甚至为借口,所揭示出来的特定过去,尤其是那些制造了巨大苦痛的血腥过去。在这个意义上,使他区别于传统旅行作家的,正是他对于暗黑历史的执着探究、深入发掘和充满细节的再现。
传统旅行作家一般会把自己的旅行写成一个偶然事件,不追求对旅行目的地的全面覆盖。约翰·吉姆雷特不同,他的写作更像是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主要工作是旅行之前或之后的文献阅读,旅行本身不过是该项目必不可少的田野调查,甚至可以说不过是结构与叙述的必要一环。因为类似科研项目,所以他对旅行目的地的调查和描写总是覆盖性的,处处都走到,事事都涉及,篇幅非常大,表面上略显杂乱,仔细读才可以看到他有自己的主题和线索。这种全面性最大的优点是提供了相当系统的信息,对于想要完整了解某一旅行目的地的读者来说,有如一部精简版的百科全书。
就《大象的国度:斯里兰卡漫游记》来说,约翰·吉姆雷特写到了斯里兰卡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地区和城市,随着他的游踪所至,一一展示这些地区和城市的历史中那些最具传奇意味的部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历史不见得都有年代学的紧密关联,书中重点讲述的历史事件也不见得都相互衔接,但读完全书,你会看到这些散布全书的讲述如同拼图一般,最终呈现出斯里兰卡自殖民时代以来到前不久主要的历史图景。
这本主要关注斯里兰卡历史的旅行著作,并没有按照历史时序来讲述这个岛国,而是以地理空间为序,先写首都科伦坡,再写内陆,接着是斯里兰卡的西岸、南岸和东岸,之后写斯里兰卡的东北部,最末则返回首都科伦坡。表面上看,这是约翰·吉姆雷特在斯里兰卡实地旅行的发生次序,带有偶然性,不一定存在特别的优先考虑。但实际上,这个旅行次序是设计的结果,目的是反映各地历史在年代学上的先后次序。
纪录片《野性斯里兰卡》(2015)剧照。
比如,把内陆古典佛国放在海岸各地之前,是为了概括地讲述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的斯里兰卡。然后先讲西岸,因为那里是葡萄牙殖民者开发采珠业和掠取大宗肉桂的地方;接着是南岸,因为与取代葡萄牙人的荷兰殖民史相关,荷兰人留下的历史痕迹(比如运河与城堡)比葡萄牙人的遗迹更为鲜明;之后写东岸,因为要由此讲述英国取代荷兰人并进一步发展为在斯里兰卡的全面殖民。西岸(葡萄牙)、南岸(荷兰)和东岸(英国),空间上彼此关联,时间上又反映了斯里兰卡沦为殖民地的历史时序。最后写东北部(贾夫纳半岛),那是在殖义终结、斯里兰卡独立之后,其历史背景则是黑暗无边的内战(斯里兰卡政府军VS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是自古以来暴力与血腥历史的最高形态。可见,约翰·吉姆雷特的斯里兰卡漫游并不是随机的、偶然的,而是事先做足了历史功课,经过了精心设计的。
一个复杂的斯里兰卡
复杂到有些令人生畏
约翰·吉姆雷特似乎钟情于发掘历史上的暴力,他寻访的过去,不仅早已被热带大自然吞噬、遮盖,也早已被当地人民遗忘甚至否认。经过他充满勇气的探索,一条本已消失的“伟大之路”重新出现,那些模模糊糊的传说变得清晰,有如沙滩上正在锈蚀的铁船忽然焕发生机重新出航。无论是遥远的殖民地时代欧洲殖民者与斯里兰卡人之间,还是近数十年来斯里兰卡不同族群、不同信仰和不同地区之间,说不尽的冲突、杀戮、伤害与毁灭,是约翰·吉姆雷特在这个大岛上数月探查与思考的主题。
在发掘这些黑暗往昔的时候,他注意到“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着忘记过去”,“这里的人喝酒是为了忘记他们为什么要喝酒”。一个外来者,一个和平时代自由旅行的人,在喧嚣热闹的科伦坡,想的是内战时期“爆炸成为科伦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一种反景观,导致数百人丧命”。游走在美丽无比的内陆森林里,看着大象固执地坚守它们千百年来走过的小道,约翰·吉姆雷特想到的却是从前的杀戮与伤痛。
全书的重点是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之间的对立、对抗和共存,特别是长达26年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内战。作者最后参观科伦坡郊区的内战纪念碑,看到为更多死难者姓名预留的空间时,那种强烈的不安——“是何用意呢?难道是要说明,这并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约翰·吉姆雷特这一不可救药的悲观情绪,是不是源于他看到了过多(虽然远不是全部)往昔的黑暗?
约翰·吉姆雷特的讲述永远是那么克制和优雅。举个例子,他这样描写地图上的贾夫纳半岛:“如果把斯里兰卡比作一枚蛋,那么贾夫纳半岛就像一只瘦削的古代小鸟的脑袋,努力从蛋顶破壳而出。它头上悬着印度的大后背,虽然仁慈地一动不动,但因为距离太近,让人感到威胁。”书中到处是绝妙的句子,比如这个令人喷饭的比喻:“我们经过一棵满是狐蝠的树,巨大的黑色团球垂在树枝上,像耶稣会士洗好的衣服。”他寻访康提人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那棵榕树,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却发现大榕树已经在前一天被锯掉了,“只剩下一个巨大的树桩和几堆鲜红的锯末”。当一个当地老者对他说“你很不走运”时,他反驳道:“但这棵树比我更不走运吧。”这时老者的回答就充满禅意了:“它已经在这里存在了许多个世代了,而你恰恰晚来了一天。”对旅行者来说,这是不是一句有深刻意味的提示?
纪录片《野性斯里兰卡》(2015)剧照。
约翰·吉姆雷特写出了一个复杂的斯里兰卡,复杂到有些令人生畏。不过他还是认为,把斯里兰卡说成天堂一般美好并没有错,因为遭到破坏的天堂仍然是天堂:“我觉得,我再也不会看到如此始终如一的美丽风景了……我去过各种各样的地方,但没有一个能够如此这般。斯里兰卡必定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国家了。”在他结束旅行,即将告别科伦坡时,他看到(想到)的是:“这里的每个人要么在做买卖,要么在欠债,要么被当场捉奸,要么在谈恋爱。还有哪个城市会花这么多时间来惩罚它的恋人,但又收效甚微?到处都有一丝杂乱无序的气氛,甚至在火车上。人们会为了上车拼命厮打,而一等上了车,大家又突然成了朋友。”
在贾夫纳半岛,约翰·吉姆雷特看到的是长期内战之后一种不祥的平静:“尽管道路重新开放,贾夫纳缓过了一口气,但人们知道这并不是终局。虽然目前局势平定,但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观察和等待,有点像车顶上的那只猴子。”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做的远不只是观察和等待,我们活在当下,享受美景、美食与爱,和斯里兰卡车顶上那只猴子一样。
本文选自《大象的国度:斯里兰卡漫游记》(远方译丛),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罗新
摘编/何也
编辑/王铭博
导语校对/柳宝庆
“印度的一滴眼泪”?《大象的国度》中斯里兰卡的真实面相
《大象的国度:斯里兰卡漫游记》(远方译丛),[英]约翰·吉姆雷特 著,赵美园 译,商务印书馆2023年9月版。
在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全面覆盖斯里兰卡
“印度的一滴眼泪”,这是广泛流传的对于斯里兰卡的形象描述,完全基于两个国家在地图上的直观呈现。不过也有人喜欢把斯里兰卡说成印度洋最大的一颗珍珠,这就不仅基于它在地图上的形状,而且也基于它在古代海上丝路贸易以及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盛产珍珠的历史。
然而,泪滴也好,珍珠也好,都不足以反映斯里兰卡的真实面相,那就是它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惊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正是这种复杂性与多样性,造就了这个岛国多姿多彩同时也苦难深重的历史。珍贵稀有的物产,独一无二的位置,决定了它在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性,这一重要性又决定了外来入侵的频繁,以及人群与文化异常复杂的历史层叠。尽管有关斯里兰卡的各种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别忘了这是地球上最早有丰富文字记录的地方之一),在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全面覆盖斯里兰卡的旅行文学作品,必须首推约翰·吉姆雷特(John Gimlette)出版于2015年的《大象的国度:斯里兰卡漫游记》(Elephant Complex: Travels in Sri Lanka)。
纪录片《野性斯里兰卡》(2015)剧照。
如同约翰·吉姆雷特之前有关巴拉圭、纽芬兰和圭亚那的三本书的选题方式,斯里兰卡进入他的视野,出于相当个人的因由:他是从住家附近开始接触斯里兰卡的,在英国图庭的斯里兰卡移民社会开启了他对南亚那个绿色岛国的兴趣,使得他着手相当耗费时间的文献研究、人物采访和实地调查。虽然他说在斯里兰卡各地的旅行(实地调查)耗时不过数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旅行之前与之后他花在文献研究上的时间一定比数月要长得多。因此,他的旅行不是简单的、平面的和单线条的,而是充满时间厚度和文化深度的,他带着历史兴趣进入丛林,在现实的平静安然之下搜寻往昔的激荡汹涌。和之前出版的四本书一样,约翰·吉姆雷特旅行写作的最大亮点不是旅行本身,而是以旅行为手段和线索,甚至为借口,所揭示出来的特定过去,尤其是那些制造了巨大苦痛的血腥过去。在这个意义上,使他区别于传统旅行作家的,正是他对于暗黑历史的执着探究、深入发掘和充满细节的再现。
传统旅行作家一般会把自己的旅行写成一个偶然事件,不追求对旅行目的地的全面覆盖。约翰·吉姆雷特不同,他的写作更像是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主要工作是旅行之前或之后的文献阅读,旅行本身不过是该项目必不可少的田野调查,甚至可以说不过是结构与叙述的必要一环。因为类似科研项目,所以他对旅行目的地的调查和描写总是覆盖性的,处处都走到,事事都涉及,篇幅非常大,表面上略显杂乱,仔细读才可以看到他有自己的主题和线索。这种全面性最大的优点是提供了相当系统的信息,对于想要完整了解某一旅行目的地的读者来说,有如一部精简版的百科全书。
就《大象的国度:斯里兰卡漫游记》来说,约翰·吉姆雷特写到了斯里兰卡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地区和城市,随着他的游踪所至,一一展示这些地区和城市的历史中那些最具传奇意味的部分。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历史不见得都有年代学的紧密关联,书中重点讲述的历史事件也不见得都相互衔接,但读完全书,你会看到这些散布全书的讲述如同拼图一般,最终呈现出斯里兰卡自殖民时代以来到前不久主要的历史图景。
这本主要关注斯里兰卡历史的旅行著作,并没有按照历史时序来讲述这个岛国,而是以地理空间为序,先写首都科伦坡,再写内陆,接着是斯里兰卡的西岸、南岸和东岸,之后写斯里兰卡的东北部,最末则返回首都科伦坡。表面上看,这是约翰·吉姆雷特在斯里兰卡实地旅行的发生次序,带有偶然性,不一定存在特别的优先考虑。但实际上,这个旅行次序是设计的结果,目的是反映各地历史在年代学上的先后次序。
纪录片《野性斯里兰卡》(2015)剧照。
比如,把内陆古典佛国放在海岸各地之前,是为了概括地讲述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的斯里兰卡。然后先讲西岸,因为那里是葡萄牙殖民者开发采珠业和掠取大宗肉桂的地方;接着是南岸,因为与取代葡萄牙人的荷兰殖民史相关,荷兰人留下的历史痕迹(比如运河与城堡)比葡萄牙人的遗迹更为鲜明;之后写东岸,因为要由此讲述英国取代荷兰人并进一步发展为在斯里兰卡的全面殖民。西岸(葡萄牙)、南岸(荷兰)和东岸(英国),空间上彼此关联,时间上又反映了斯里兰卡沦为殖民地的历史时序。最后写东北部(贾夫纳半岛),那是在殖义终结、斯里兰卡独立之后,其历史背景则是黑暗无边的内战(斯里兰卡政府军VS泰米尔猛虎解放组织),是自古以来暴力与血腥历史的最高形态。可见,约翰·吉姆雷特的斯里兰卡漫游并不是随机的、偶然的,而是事先做足了历史功课,经过了精心设计的。
一个复杂的斯里兰卡
复杂到有些令人生畏
约翰·吉姆雷特似乎钟情于发掘历史上的暴力,他寻访的过去,不仅早已被热带大自然吞噬、遮盖,也早已被当地人民遗忘甚至否认。经过他充满勇气的探索,一条本已消失的“伟大之路”重新出现,那些模模糊糊的传说变得清晰,有如沙滩上正在锈蚀的铁船忽然焕发生机重新出航。无论是遥远的殖民地时代欧洲殖民者与斯里兰卡人之间,还是近数十年来斯里兰卡不同族群、不同信仰和不同地区之间,说不尽的冲突、杀戮、伤害与毁灭,是约翰·吉姆雷特在这个大岛上数月探查与思考的主题。
在发掘这些黑暗往昔的时候,他注意到“似乎每个人都在忙着忘记过去”,“这里的人喝酒是为了忘记他们为什么要喝酒”。一个外来者,一个和平时代自由旅行的人,在喧嚣热闹的科伦坡,想的是内战时期“爆炸成为科伦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一种反景观,导致数百人丧命”。游走在美丽无比的内陆森林里,看着大象固执地坚守它们千百年来走过的小道,约翰·吉姆雷特想到的却是从前的杀戮与伤痛。
全书的重点是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之间的对立、对抗和共存,特别是长达26年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内战。作者最后参观科伦坡郊区的内战纪念碑,看到为更多死难者姓名预留的空间时,那种强烈的不安——“是何用意呢?难道是要说明,这并不是结束,而只是开始?”约翰·吉姆雷特这一不可救药的悲观情绪,是不是源于他看到了过多(虽然远不是全部)往昔的黑暗?
约翰·吉姆雷特的讲述永远是那么克制和优雅。举个例子,他这样描写地图上的贾夫纳半岛:“如果把斯里兰卡比作一枚蛋,那么贾夫纳半岛就像一只瘦削的古代小鸟的脑袋,努力从蛋顶破壳而出。它头上悬着印度的大后背,虽然仁慈地一动不动,但因为距离太近,让人感到威胁。”书中到处是绝妙的句子,比如这个令人喷饭的比喻:“我们经过一棵满是狐蝠的树,巨大的黑色团球垂在树枝上,像耶稣会士洗好的衣服。”他寻访康提人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那棵榕树,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却发现大榕树已经在前一天被锯掉了,“只剩下一个巨大的树桩和几堆鲜红的锯末”。当一个当地老者对他说“你很不走运”时,他反驳道:“但这棵树比我更不走运吧。”这时老者的回答就充满禅意了:“它已经在这里存在了许多个世代了,而你恰恰晚来了一天。”对旅行者来说,这是不是一句有深刻意味的提示?
纪录片《野性斯里兰卡》(2015)剧照。
约翰·吉姆雷特写出了一个复杂的斯里兰卡,复杂到有些令人生畏。不过他还是认为,把斯里兰卡说成天堂一般美好并没有错,因为遭到破坏的天堂仍然是天堂:“我觉得,我再也不会看到如此始终如一的美丽风景了……我去过各种各样的地方,但没有一个能够如此这般。斯里兰卡必定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国家了。”在他结束旅行,即将告别科伦坡时,他看到(想到)的是:“这里的每个人要么在做买卖,要么在欠债,要么被当场捉奸,要么在谈恋爱。还有哪个城市会花这么多时间来惩罚它的恋人,但又收效甚微?到处都有一丝杂乱无序的气氛,甚至在火车上。人们会为了上车拼命厮打,而一等上了车,大家又突然成了朋友。”
在贾夫纳半岛,约翰·吉姆雷特看到的是长期内战之后一种不祥的平静:“尽管道路重新开放,贾夫纳缓过了一口气,但人们知道这并不是终局。虽然目前局势平定,但他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观察和等待,有点像车顶上的那只猴子。”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做的远不只是观察和等待,我们活在当下,享受美景、美食与爱,和斯里兰卡车顶上那只猴子一样。
本文选自《大象的国度:斯里兰卡漫游记》(远方译丛),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罗新
摘编/何也
编辑/王铭博
导语校对/柳宝庆
前辈人用过的经典包装设计藏着一代上海设计师的风骨
来源:新民晚报
■ 赵佐良、姜庆共、任美君(从左至右)
■ 美加净牙膏包装
■ 光明牌大白兔奶糖听
向阳牌保温瓶、泰康饼干听、大白兔糖果罐、百雀羚、芳芳小儿爽身粉、海鸥牌照相机、小熊拍照玩具、留兰香牙膏……这些物件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成为人们记忆中难以抹去的经典。它们是“上海制造”的骄傲,一度享誉全国,甚至畅销海外,引领彼时风尚。不过,要让人们说出创造出这些经典作品的设计师的名字,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和如今的设计师常常站在众人瞩目的聚光灯下不同,老一辈的设计师都是隐藏在作品之后的幕后英雄。创造这些经典背后故事,一定耐人寻味。
在那个设计师还被称为“美工”、没有在设计图纸上留下姓名的习惯的年代,一手打造了经典的他们到底是谁?以“上海风景”工作室创始人、平面设计师收藏的一批经典设计为基础,“父辈的设计”展览,先后在无印良品、静安区图书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亭台展出,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重温记忆。据周祺透露,目前已有16件展品找到了对应的包装设计师。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和寻找经典产品设计师的活动,让大家了解设计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设计师的手笔发挥作用。”“上海风景”工作室创始人、年轻的八零后设计师周祺不无遗憾地说,他们找到了一部分产品的设计师,有的已经作古,健在的也都年事已高。当然,还有现在仍活跃于设计文创行业的“老法师”。
当幕后英雄的身份被一一揭开,当了解到这些设计师当年如何巧手执笔,精益求精,铸就上海制造的经典,成就海派文化重要部分时,人们记忆中的某些部分仍会被深深触动。就像年过七旬的沪上知名设计师赵佐良所言:“上海的经典设计的背后,藏着老一代设计师的风骨。”
师傅带徒弟,从美加净到留兰香
1949年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进口商品匮乏,大量生活用品需要依靠国内的力量自信设计和制造。由此,上海逐渐从消费型城市转型为生产型城市,不少产品以优良的品质行销国内,上海的轻工业实力是公认的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之相对的是,产品包装设计落后于生产制造。当时还流行这样一句话:“中国的产品是一等质量,二等包装,三等价格。”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扩大出口创汇,上海设立了与设计相关的学校、专业,输出专业人才。但“设计师”这个称呼还不为人所熟知。赵佐良正是在彼时成为“美工”。“那时候,在工厂里,我们被称为‘美工’,与木工、电工一样。”1963年,赵佐良从上海轻工业学校造型美术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了上海日用化学品二厂当美工。一年之后,这位勤奋肯干又有灵气的年轻人,得到了提升的机会。
经上级单位人事科安排,他拜化妆品设计大师顾世朋为师。“当时,拜师学艺,并非个人行为,是公司安排,师父同意带我,我本人愿意,就这样,很简单,当时我知道师父在设计界的名气,所以很高兴。”
赵佐良的师傅顾世朋出身于书香门第,虽非高校美术专业科班出身,但他凭借天分和努力,成为上海日化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之一。1962年,他在勾勒美加净牙膏包装时,根据“美净”的谐音,设计了外文商标“MAXAM”,不但字体独特,无论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字母排列次序都是相同的,颇有韵味。包装设计简洁别致的美加净牙膏一经推出,很快成为当时我国轻工业出口产品中注册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品牌之一。
事实上,顾世朋对于上海制造的另一个贡献是,上世纪60年代,他与钱定一牵头组建了食化公司美工组,抽调基层工厂美工,一起对食品、日化产品进行设计创新。由工厂与顾世朋定立了“师徒合同”,赵佐良有了去食化公司美工组,在顾师父身边工作的机会。
翻出这份纸已泛黄的“师徒合同”,你会发现,那个年代的师徒带教相当严谨。比如,作为学徒的赵佐良,合同明文规定,他必须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培训期满,应该掌握用器画、黑白稿及彩色稿和彩色运用技法,达到能独立设计的水平。”
当年的设计前辈的扎实的绘画功底,令赵佐良至今记忆犹新。“蓓蕾铁罐上的那朵花是顾师父的手绘作品,”他亲眼见证了师父设计蓓蕾的品牌形象。而同样是食化公司美工组的牵头人钱定一,在设计曾经家喻户晓的泰康牡丹什锦饼干听时,也展现了雄厚的手绘实力。实际上,这也是“时势造英雄”。受印刷工艺和成本的限制,上世纪60年代,产品包装上的图案、花卉和产品实物,不用照相机拍照,全靠设计师手绘。作为老一辈的包装设计领军人物,对美术史有深入研究的钱定一画的饼干相当逼真。在某一段时期,几乎上海所有的饼干听都是由他画的。
之后,便是赵佐良在包装设计上大展拳脚的年代。在设计“咏梅香脂”时,因为彼时化妆品设计受到特殊时代的冲击,设计外包装,赵佐良格外谨慎。“当时我们美工也动了不少脑筋,找到了许多体现红色文化的图形元素,比如红旗,浦江日出。当时我也画过大瓶装的护肤霜标签‘永红牌护肤霜’,画了延安宝塔山。”赵佐良回头看自己的作品,认为“咏梅香脂”设计是比较成功的一例,其创意是以毛主席的“咏梅”诗词做品牌名,他以梅花为原型,做了设计构思。“梅花是在冬季开花绽放,香脂也是冬季护肤品,非常贴切,它的花形、香气,给人印象深刻,为大众所喜爱。”“咏梅香脂”包装是铁盒,根据这个特点,赵佐良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材料本身之美,在银色马口铁材料上印上一层透明黄色,使之变成金色,再用金色勾勒出红色花形和黑色树枝,整体盒形上白下红,色彩非常强烈,金色勾勒也显得图案更加精致。可以说“咏梅香脂”设计既贴合时代文化和大众审美观念,又体现出设计师独特的美学理念,精准地找到了产品与时代文化的切合点。咏梅香脂一上市就受到大众的欢迎。
师父顾世朋设计的“美加净牙膏”名扬海外,其实,赵佐良打造的“留兰香牙膏”包装也不逊色。据介绍,起初,这两款牙膏由于包装问题出口受阻,正是师徒二人各自出手,改变了状况。与师父设计的美加净红白两色包装不同,边学边设计的赵佐良则以三片绿叶作为留兰香的醒目标志,一举成功。他自谦称,也是拜师学艺取得成绩。“现在我了解到,55年前我设计的留兰香牙膏至今还在出口,近三年每年出口6000万支,据说是英国Tesco发的订单。”
父亲教女儿,年历片可换红房子大餐
用赵佐良的话来说,设计不是解决好看难看,而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为特定的人而设计,设计是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不仅是审美,而是对公众、对社会有益的一件事。”在那个年代,设计师凭着深厚的美术绘画功底,俘获了消费者的眼睛和心。
设计师任美君记得自己父亲任晓志设计鹅牌内衣的缘起。之前,他在金门广告公司工作,后来,在南京路上的南洋袜衫厂一边担任美术设计,一边当营业员。“父亲从小喜欢画画,基本上是自学,还有就是从工作中积累经验。”因为在饭店橱窗里看到任晓志画的大厨端菜的广告,五和织造厂的老板,慧眼识珠,把他挖到了公司中。1948年进入该厂广告部工作后,任晓志负责了几乎所有商标、产品包装和广告的设计。
受父亲任晓志的影响,任美君和三个弟弟妹妹都从事了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任美君所在的上海广告公司,每年要为外贸部下属的各个进出口公司设计日历和年历片,发到各个国家大使馆、商赞处,起到国家形象和对外贸易形象的宣传作用。由她设计的“金边娃娃”年历片,娃娃和背景所用的丝绸、花布是当时的出口产品,画面由她布景。1980年,任美君照旧要设计年历片,不过,那一年,她发现,时代发生了巨变,年历片也可以画得比之前雅一点。她从民族舞蹈《丝路花语》中获取灵感,考虑到套色印刷的特点,绘制了多种舞姬、乐姬的形象。据说,这一系列年历片曾经相当紧俏,甚至能在大光明电影院门口换砂锅。还有印刷厂员工回忆,用一套年历片作为交换,能在红房子吃一顿法式大餐。
当然,一个经典的品牌形象,是由多名设计师接力完成的。比如,在任美君绘制年历片人物时,她的同事徐昌酩则负责绘制背景。又比如,大白兔奶糖罐上,大白兔从蘑菇里跳出来的经典形象是由江爱周设计,而糖果罐整体包装的设计者是王纯言。
通过悉心寻找,一批曾经引领彼时审美潮流的设计师都已经被找到,比如光明牌牛奶巧克力的包装设计单秀华、学生牌日记通讯录平面设计师周智诚、光明啤酒瓶贴平面设计陶佰欣、永久牌自行车商标设计者张雪父……不过,还有不少经典设计的缔造者仍然隐匿于历史。
“我非常明白,像我这样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设计师现在应该做什么事。”赵佐良坦言,他现在较少承接商业设计项目,更多精力投入到参与社会设计活动中。“把设计的舞台让给年轻人,我坐在台下为他们鼓掌喝彩,”赵佐良表示,他已担任了上海美术学院“百年上海设计史”研究项目的顾问,寻找产品设计的无名英雄,使上海设计史尽量接近历史的真实,并把200多件设计手稿捐给了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设计的力量。设计师从无名到有名,成为名人、英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赵佐良的话语体现出老一辈设计师的风骨:“我们有责任承上启下,做铺路石,不做绊脚石,把上海设计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担当。”
《地下城堡3:魂之诗》世界树树枝获取攻略
《地下城堡3:魂之诗》游戏中世界树树枝可以去世界树根部无名遗迹获取,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地下城堡3魂之诗世界树树枝获取攻略,有需要的小伙伴不要错过了。
《地下城堡3:魂之诗》世界树树枝获取攻略1.世界树树枝去当今世界树根部无名遗迹去挖。
2.伊瑟瑞尔头骨拿拿骨头,世界树无名遗迹拿树枝,互动神像点点点就完事了,还有2个图站在水面上北边岛的碑旁边互动进入。
3.伊瑟瑞尔骸骨,世界树无名遗迹打boss给材料海妖呷海神像,就可以凝聚查克拉在脚下水上行走。
以上就是《地下城堡3:魂之诗》世界树树枝获取攻略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8/16962525517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