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桓简介(朱桓)
三国时期,东吴共有四位前将军,后面两人都背叛了吴国
前将军,古代武将官职,始于战国时期。对于前将军来说,地位仅次于上卿,职务上包含了护卫京师,驻守边境等范围。按照东汉时期的官制,左将军在武将中仅次于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官职,也即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武将官职。在汉末三国时期,不少著名的武将就被封为前将军,比如刘备于公元219年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就将关羽册封为前将军,这也是关羽最高的官职了。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东吴,历史上共有四位前将军,并且后面两人都背叛了吴国!
一、吕范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东汉末年,吕范结识了当时在袁术手下效力的孙策,孙策认为吕范与众不同,以礼相待。吕范之后跟随孙策攻破庐江郡,随军东渡长江,向江东地区进攻。此后,吕范出任宛陵县令,击败丹阳贼寇。回到吴郡后,升任都督。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后,吕范回到吴郡奔丧。此后孙策的弟弟孙权接掌东吴势力,再征江夏,吕范奉命与重臣张昭留守根据地吴郡。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吕范跟随周瑜破敌有功,战后被孙权拜为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受彭泽、柴桑、历阳三地奉邑。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成功击败关羽,之后回师,迁都武昌。吕范拜为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后来,魏将曹休、张辽、臧霸率军进攻东吴,吕范率领徐盛、全琮、孙韶等将领,以水军在洞口县一带拒敌。其时吕范受封前将军、假节,并改封南昌侯。黄武七年(228年),吕范被孙权授为大司马。印绶尚未下发,吕范便已经因病逝世。孙权闻讯后,为其素服举哀,并遣使者追赠大司马印绶。
二、朱桓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县的县令,招募士卒,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
在夷陵之战后,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朱桓手下只有五千军队,诸将都十分恐惧。朱桓鼓舞士气,又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于是,朱桓火攻曹泰,又转攻常雕,并斩常雕,擒王双,重挫曹仁的大军。在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战中,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朱桓为右督,助陆逊破曹休,吴军斩获万余人。朱桓又献计阻塞曹休退路,进图寿春,但陆逊认为不可行,于是没有实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登基称帝,朱桓被封为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赤乌元年(238年),朱桓病逝,享年六十二岁。部下不论男女,无不痛哭。又因为家里没有财产,孙权赐五千斛盐来处理丧事。子朱异继嗣。
三、唐咨
唐咨(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魏国利城(今江苏赣榆西)人。对于唐咨来说,原本是魏国的将领。公元225年,利城郡人蔡方叛乱,太守徐箕被杀,而唐咨则被推举为首领。魏文帝曹丕派屯骑校尉任福等领军讨伐,唐咨兵败逃亡,经海路走到吴国,被任命为将军。公元239年,唐咨曾与吕岱一同讨平叛乱的廖式,亦曾参与各大小战役。因为在东吴立下了战功,唐咨最终官至前将军。对此,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孙亮太平元年,(唐咨)以前将军从丞相孙峻,领军自江都入淮泗,颇有战功,而不为立传者,薄其人耳。
到了公元257年,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司马昭领兵讨伐,诸葛诞派儿子诸葛靓及牙门诸将为人质向东吴求救,东吴于是派文钦、唐咨、全怿、全端和王祚等领三万兵支援诸葛诞。但是,在这场战役中,不仅东吴没能取得战绩,诸葛诞也最终被司马昭包围。诸葛诞部将蒋班、焦彝和全怿等都向司马昭投降,诸葛诞和唐咨等欲突围失败,最后唐咨被捕投降,被封为安远将军。因为魏国善待东吴兵士,唐咨在东吴的家室亦没有被诛杀。
公元262年,司马昭打算进攻蜀汉,同时命令唐咨制作浮海大船作攻吴准备。在此之后,唐咨的事迹不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三国时期,唐咨先在曹魏为将,然后归降东吴,成为吴国的前将军,但是,唐咨还是背叛了吴国,又投靠曹魏。对于这样反复易主的情况,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比较少见的,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蜀汉的孟达,也是在蜀汉和曹魏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被司马懿斩杀。所以,唐咨能够获得善终的结局,自然是比较幸运的了。
四、孙秀
孙秀(?-301年或302年),字彦才。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一带)人。三国西晋时孙吴宗室、将领,乌程侯孙匡之孙、长水校尉孙泰之子、吴大帝孙权侄孙。孙秀出身宗室,早期任吴国前将军、夏口督,后来又长期拥兵在外,所以被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所猜忌。
到了公元270年,270年,孙皓派宠臣何定带士兵到夏口狩猎,孙秀害怕自己会遭到诛杀,便携妻室及亲兵数百人投奔西晋。来到西晋后,孙秀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会稽公。相对于之前的前将军,骠骑将军自然是更高的官职了。不过,到了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不久,孙秀就被降职为伏波将军、开府如故,也即孙秀在西晋王朝的利用价值明显降低。永宁(301年-302年)年间,孙秀去世,获赠骠骑将军、开府。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三国时期,东吴共有四位前将军,后面两人都背叛了吴国
前将军,古代武将官职,始于战国时期。对于前将军来说,地位仅次于上卿,职务上包含了护卫京师,驻守边境等范围。按照东汉时期的官制,左将军在武将中仅次于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官职,也即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武将官职。在汉末三国时期,不少著名的武将就被封为前将军,比如刘备于公元219年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就将关羽册封为前将军,这也是关羽最高的官职了。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东吴,历史上共有四位前将军,并且后面两人都背叛了吴国!
一、吕范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东汉末年,吕范结识了当时在袁术手下效力的孙策,孙策认为吕范与众不同,以礼相待。吕范之后跟随孙策攻破庐江郡,随军东渡长江,向江东地区进攻。此后,吕范出任宛陵县令,击败丹阳贼寇。回到吴郡后,升任都督。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后,吕范回到吴郡奔丧。此后孙策的弟弟孙权接掌东吴势力,再征江夏,吕范奉命与重臣张昭留守根据地吴郡。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中,吕范跟随周瑜破敌有功,战后被孙权拜为裨将军,领彭泽郡太守,受彭泽、柴桑、历阳三地奉邑。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成功击败关羽,之后回师,迁都武昌。吕范拜为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后来,魏将曹休、张辽、臧霸率军进攻东吴,吕范率领徐盛、全琮、孙韶等将领,以水军在洞口县一带拒敌。其时吕范受封前将军、假节,并改封南昌侯。黄武七年(228年),吕范被孙权授为大司马。印绶尚未下发,吕范便已经因病逝世。孙权闻讯后,为其素服举哀,并遣使者追赠大司马印绶。
二、朱桓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骠骑将军朱据从兄、镇南将军朱异之父、朱桓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建安五年(200年),朱桓成为余姚县的县令,招募士卒,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
在夷陵之战后,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朱桓手下只有五千军队,诸将都十分恐惧。朱桓鼓舞士气,又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于是,朱桓火攻曹泰,又转攻常雕,并斩常雕,擒王双,重挫曹仁的大军。在公元228年的石亭之战中,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朱桓为右督,助陆逊破曹休,吴军斩获万余人。朱桓又献计阻塞曹休退路,进图寿春,但陆逊认为不可行,于是没有实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登基称帝,朱桓被封为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赤乌元年(238年),朱桓病逝,享年六十二岁。部下不论男女,无不痛哭。又因为家里没有财产,孙权赐五千斛盐来处理丧事。子朱异继嗣。
三、唐咨
唐咨(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魏国利城(今江苏赣榆西)人。对于唐咨来说,原本是魏国的将领。公元225年,利城郡人蔡方叛乱,太守徐箕被杀,而唐咨则被推举为首领。魏文帝曹丕派屯骑校尉任福等领军讨伐,唐咨兵败逃亡,经海路走到吴国,被任命为将军。公元239年,唐咨曾与吕岱一同讨平叛乱的廖式,亦曾参与各大小战役。因为在东吴立下了战功,唐咨最终官至前将军。对此,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孙亮太平元年,(唐咨)以前将军从丞相孙峻,领军自江都入淮泗,颇有战功,而不为立传者,薄其人耳。
到了公元257年,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司马昭领兵讨伐,诸葛诞派儿子诸葛靓及牙门诸将为人质向东吴求救,东吴于是派文钦、唐咨、全怿、全端和王祚等领三万兵支援诸葛诞。但是,在这场战役中,不仅东吴没能取得战绩,诸葛诞也最终被司马昭包围。诸葛诞部将蒋班、焦彝和全怿等都向司马昭投降,诸葛诞和唐咨等欲突围失败,最后唐咨被捕投降,被封为安远将军。因为魏国善待东吴兵士,唐咨在东吴的家室亦没有被诛杀。
公元262年,司马昭打算进攻蜀汉,同时命令唐咨制作浮海大船作攻吴准备。在此之后,唐咨的事迹不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三国时期,唐咨先在曹魏为将,然后归降东吴,成为吴国的前将军,但是,唐咨还是背叛了吴国,又投靠曹魏。对于这样反复易主的情况,在汉末三国时期无疑是比较少见的,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蜀汉的孟达,也是在蜀汉和曹魏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被司马懿斩杀。所以,唐咨能够获得善终的结局,自然是比较幸运的了。
四、孙秀
孙秀(?-301年或302年),字彦才。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一带)人。三国西晋时孙吴宗室、将领,乌程侯孙匡之孙、长水校尉孙泰之子、吴大帝孙权侄孙。孙秀出身宗室,早期任吴国前将军、夏口督,后来又长期拥兵在外,所以被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所猜忌。
到了公元270年,270年,孙皓派宠臣何定带士兵到夏口狩猎,孙秀害怕自己会遭到诛杀,便携妻室及亲兵数百人投奔西晋。来到西晋后,孙秀被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为骠骑将军、交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会稽公。相对于之前的前将军,骠骑将军自然是更高的官职了。不过,到了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不久,孙秀就被降职为伏波将军、开府如故,也即孙秀在西晋王朝的利用价值明显降低。永宁(301年-302年)年间,孙秀去世,获赠骠骑将军、开府。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揭秘陆逊之死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远
公元245年,东吴地一代名臣陆逊,死了,准确的说,他是被气死的,《三国志·陆逊传》载: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实诚的说,六十三岁的年纪,在那个年代也不算短寿,可是堂堂东吴丞相被气死,这好像完全不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量。
但如果我们翻看整个过程,就会发现,陆逊的死,几乎就是一出必然的悲剧!
因素一:仇恨的种子
首先我们得说说,仇恨的种子。
三国的三股势力是怎么崛起的,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都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尤其东吴这块地盘,是孙坚、孙策拿刀砍出来的天地。虽然在汉末这个时代,多数有实力的地方官早就割据一方,自成体系了,但毕竟还有些“漏网之鱼”始终认为自己是大汉的臣属,不是什么乱臣贼子。别说,这种人还真不少,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再比如东吴的陆康、陆绩父子。
陆康是当时的庐江太守,不但是东吴本土实力派,而且有义烈之名,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大汉的子民,绝不同流合污。
而这,就为自己招来了祸患:
称雄东南的袁术,因为军队缺粮,就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这心怀鬼胎的袁术,当然难入陆康的法眼——你个叛逆,我不削你就不错了,还敢来要粮食!陆康不但不借粮,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结果,袁术就派遣了孙策出马,攻打庐江。
陆康是很有气节,但在猛人孙策面前,军事素质就比不上了。即便如此,孙策也是猛攻了两年,才拿下庐江。年近70的陆康病逝,而在这艰难守城的两年中,陆家宗族一百余人,死了将近一半。
这个陆康,正是陆逊的大爷爷,庐江失陷的时候,陆逊刚12岁,而陆康幼子陆绩则年仅7岁,他们俩因为年幼,被早早送到吴郡避乱,也因此得以幸免。
陆绩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很少,仅仅在“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作为配角打了个酱油,而在真实的历史上,他的戏份虽然也不多,但却很耀眼。
作为陆康的儿子,陆绩继承了父亲义烈的基因。虽然孙家、陆家的仇恨属于上一代,在孙家彻底控制江东之后,很多陆家人已经成了孙家门下的臣属,但对于陆绩来说,杀父与灭族之仇,却永难释怀!所以,尽管人在屋檐下,陆绩却仍然不愿低头!
作为吴郡陆家的新任家主,陆绩对孙家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而不是什么“吴臣”。这种态度,对于孙家来说,当然不能忍。于是,公元209年,年仅22岁的陆绩便被派往广西玉林担任郁林太守——说白了就是流放!而这也导致陆绩的早逝:公元219年,年仅32岁的陆绩,就因水土不服埋下的隐疾发作而死。
一句话,孙家和陆家,表面看合作无间。但挖开看,两家的仇恨,其实埋得很深。
有这层微妙的关系,对于出身陆家的陆逊,孙权内心毫无芥蒂,那才是怪事!
因素二:失败的联姻
如果说孙陆两家仇恨的主角是陆康、陆绩,那么第二个猜忌之因,就完全是孙权自己种下的。
眼看陆绩根本不配合,为了拉拢陆家,孙权决定“联姻”:公元204年,孙权做主,把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
这在当时看来,是毫无问题的:这种联姻,既表达了对陆逊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哥哥遗孤的关爱。
可是,人是会变的!这种变化表现在孙权对哥哥孙策的态度上:江东这块基业基本上算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他孙权可以说是“坐领江东”,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军事能力,远远比不上哥哥孙策。但是,东吴既然已经到了他孙权的时代,就不能始终让臣属停留在孙策的影响之下。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孙权对哥哥孙策的心态极为复杂。
具体表现在两件事上:
第一件事是对孙策的追封——长沙王。孙权自己称帝,却对打下江山的孙策只追封为王。对比一下人家司马家:司马懿(宣皇帝)、司马师(景皇帝)、司马昭(文皇帝)都有帝号。这可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第二件事是对孙策儿子孙绍的封赏方面——先是吴候,后是上虞侯。孙权自己几个儿子都是王爵,但对孙绍却只是个侯爵,这不能不惹人议论。
甚至,连孙权自己也觉得对不住哥哥孙策,在他晚年染病的时候,还让太子孙和去长沙王庙给自己祈福。这俨然就是做了亏心事的节奏!
孙权对哥哥孙策的这种矛盾心态,自然也会转移给陆逊,毕竟孙策才是陆逊的亲老丈人!万一哥哥孙策一脉出来夺权,那么陆逊会不会一屁股坐过去呢?
对于功高震主,能力超强的陆逊,孙权的这份猜忌,就更重了。
因素三:势力庞大的陆家
东吴这块地盘,姓孙。但其实还有四个姓,分别是:陆、顾、朱、张。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吴四姓”。
孙家往上数其实就是草根——他爷爷一辈就是个瓜农,也就从他父亲孙坚这一代才因为“乱世出英雄”而崛起。
但陆、顾、朱、张这几家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东吴地界的传统大佬,早几代就在东吴扎根发芽、茁壮成长了。比如:顾家有顾雍、顾谭、顾荣、顾恺、顾邵等人,朱家有朱桓、朱据、朱异等人,张家则有张温等人,至于陆家就更不得了了,有陆逊、陆抗、陆绩、陆凯、陆云、陆机……
这吴四姓不但势力庞大,而且人才辈出,四大家“郡吏常有千数”。换句话说,这四大家就是东吴地界的地头蛇。
面对底蕴深厚的四大家,作为暴发户的孙权,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东吴到底姓不姓孙?
这个问题,对于年富力强的孙权来说,那就不是个问题。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一辈起家的周瑜、鲁肃、吕蒙又都纷纷凋零,东吴的实权又逐渐回归四大家族,这个问题,对孙权来说,就逐渐尖锐起来!
尤其作为四家之首的陆家,陆逊还是一人之下的丞相,陆凯、陆云、陆机等人也都身居要职,简直就是“孙与陆共天下”。
面对这个难题,打压陆逊,就成了孙权的必然选项。
结语:帝王心术
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打压陆逊,而只在于如何打压陆逊!
但真要打压陆逊太难了!因为陆逊的各方面太优秀,他不但深谋远虑,而且谨小慎微、忠诚耿直。这样的臣子,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那么打压的结局绝对得不偿失。
多重因素在孙权内心种下的猜忌之果已然成熟,陆逊的危机已然来临。
所以,借着陆逊维护太子孙和的所谓“契机”,孙权一次又一次写信责难陆逊,让陆逊深刻检讨。
前路茫茫,孙权留给陆逊的其实只有一条路——死路。陆逊不死,孙权的帝王心术只会没完没了。
甚至,在陆逊死后,孙权还派人拿出以前杨竺告发陆逊的20条罪状,找陆逊的儿子陆抗核实。由此可见,孙权除掉陆逊的决心——连死都不能释怀!
对于自己面临的危机,以陆逊的智慧,能看不透吗?恐怕未必,作为周瑜之后,东吴第一猛人的陆逊,他岂能看不透。或许,他更多的是无奈,既是身为陆家人的无奈,也是身为臣子的无奈。
陆逊之死,在东吴那个特殊的体制下,在孙权的帝王心术下,成了一种必然的悲剧。而这,也开启了东吴的衰败。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
拓展链接:
战争时,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隋朝独孤皇后,不仅与皇帝一生一世一双人,还和佛教发展有着联系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8/16962449003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