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诞辰什么意思(诞辰什么意思)
你将过生日叫做什么?这里既有文化差异,更有蕴藏着古人的祸福观
生日叫法的民间忌讳,叫错了关乎人的祸福休戚国家有各类大型节庆日,民间有端午等“八小节”、立春等“24个毛毛节”,每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那就是出生的日子,简称生日。
在古代社会,皇帝自认为可以千秋万岁,所以皇帝的生日那叫万寿,太后的生日叫圣寿,皇后、亲王、郡王的生日叫千秋,其他的嫔妃等大约同级别的就只能称之为生辰。在一些豪门大族的家庭里,对于那些身份尊贵的人,也会把生日称作为千秋。当然,对于那些佛、菩萨、各路神仙的生日,一般都应该叫做“寿诞”、“诞辰”。
例如在《红楼梦》里,平儿就很尊敬地称王熙凤的生日为千秋。但哪怕是亲王、郡王,是绝对不敢称作万寿的,否则就是僭越,这在礼法一体的古代社会可是大罪,估计没有人会为了讨好长辈或者主子而冒如此大的风险。
以上这些对于生日的叫法都是上层社会、富贵人家的,或者说是官家的。众所周知,古代社会把人奉为三六九等,是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上下层之间不但社会地位有有着天壤之别,就连日常时候里的物品使用,乃至词语的使用都是有着严格界限的,一点都不容乱套。
但根本地讲,人生来是平等的,皇亲国戚、豪门望族有生日,那么平民百姓也是有生日的。平民百姓自然是不能千秋、万寿地叫自己的生日的,那么在民间的老百姓又该如何称呼那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呢?这里头学问大了去了。
今天的普通话里的通行用语,都习惯直接叫过生日,很是直白简练。但在普通话没有成为通行语言之前,不同地方的人都是使用方言来交流的。从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的需要来看,推广普通话,消灭地方语是很有必要的。但方言使用的时间比起普通话更加悠久,所以方言里也就潜藏、残存着更多关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方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民俗记录仪”功能的。
南方的很多地方的方言,比如广东话,把过生日叫做“庆生”,就是庆祝出生日的意思,仅仅叫法就很是热闹喜庆。而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例如陇东地区、陕甘两省交界的部分区域,一些方言就把过生日叫做“过最”。“最”和“罪”在这些地方的方言里发音大体一致,所以对过生日的这个叫法就显得比较凄凉,甚至有一些肃杀之气。
从民俗和地方文化的特点看,其实北方这些地区所说的“过最”就是“过罪”。就这个生日的名称,北方这些方言区是很讲究的,并不是“一词通”。12岁以下的孩子,被认为是人生还没有走完一圈(属相见了属相,也就是经历了一次本命年),所以过生日就叫“过罪罪”或“做罪罪”。“过罪罪”的叫法,叠加了一个词,显得可爱了一些,也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年满十二岁,不满六十岁的人过生日,才能叫做“过罪”。而六十岁以上的人,过生日才能叫“过生”,七十岁以上古稀之年的老年人过生日,才能叫做“过寿”。
南方的“庆生”与北方的“过罪”,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反映着两种不同的人文特色,这与两个地域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南方气候温湿,土地平坦,水源充沛,物产相对丰饶,所以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很容易获取生存物资,属于易于满足的地方,所以这个区域的人就相对而言形成了一种乐观派的文化趋势,凡事容易看到好处,看到希望。所以,即便是一个生日,也会用“庆生”一词来表达热闹、欢快、喜庆的内心体验。
而北方的大部分区域气候严寒干燥,土地瘠薄,环境严酷,灾害频繁,人们要填饱肚子、养家糊口,就必须时时刻刻和严苛的生存环境做斗争。所以,从很久远之前就体验到生活之苦的北方人,逐渐就把这种苦的感觉融入到了区域情感和地域文化之中,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趋向于悲观情绪的人文风格。
活着就是受苦受累、辛苦劳碌,每经历一年就好像是多受了一年的罪一样,所以北方人的方言才会把过生日叫做“过罪”,就是这种人文风格的折射。这种叫法也似乎隐含着某些宗教里的“原罪”思想,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带着罪孽的,每过完一年,就意味着自身的罪孽消除了一些。一个人将自己所有的罪孽消除完了,苦尽甘来,好日子也就到来了。或者这辈子没有机会享福,也能在下辈子托生一个好出身。
即便是“过罪”这么一个蕴藏着悲观意味的词语,也不能乱用,人们深深地认为这些叫法事关当事人的祸福休戚。比如,六十岁以下的人,是绝不能称生日为“过生”的;长辈对于小辈,哪怕这个小辈年纪有多大、头发有多白,长辈提起小辈的生日,只能叫做“过罪”。如果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对家人说:“某天我过寿呢”,那么长辈则会立即训斥他:“活了狗大的年龄,过什么寿”。小孩、年轻人,包括一些六十岁以下的人,人们认为这些人的年岁距离“寿”是有着相当远的距离的,贸然使用就有可能折福折寿。这些禁忌或者忌讳也与民间流传的一些宗教思想有关。
在北方的民间很多老年人流传下来的思想里,每个人生来的寿数和福分,都是一个额定的数字,享用完了就意味着当告别阳世了。虽说人生苦楚,但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蝼蚁尚且偷生,生的欲望也是一种生物本能,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珍惜生的希望、节约寿命和享用的余额。
如果一个人把堂而皇之地自己的生日叫做“过生”或“过寿”,据说会被身边看不见的神明或者鬼怪听到,如果是神明,就会记住这个人的年龄和生日,更有可能从此而对这个人特别关注,倘若这个人有浪费物用、作奸犯科乃至一点点口舌之错,都会被神明当作削减寿数、福分的依据。如果被鬼怪听到,则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妒恨之心,要么给人制造麻烦障碍,让人遭灾生病,要么就从中作梗、多方捣乱,让这个人的人生平添许多波折和磨难。
所以,使用“过罪”这样一个近乎卑微甚至凄惨的词汇,就不容易引起神明和鬼怪的关注,叫法虽然“苟且”一些,但却是有利于“偷生”的。至于六十岁以上和七十岁以上的人,敢于把“过生”、“过寿”大胆地叫出来,则是因为“人过六十,不算夭折”,活到这个岁数,对于人生百态也就坦然处之了,不会担心什么神明怪罪、鬼怪捣乱了。而且活到六十、七十岁以上,岁数也堪配一个“寿”字了。
民俗悠悠,意味深长;文化灿烂,宝藏丰厚。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非授权请勿抄袭;文章配图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你将过生日叫做什么?这里既有文化差异,更有蕴藏着古人的祸福观
生日叫法的民间忌讳,叫错了关乎人的祸福休戚国家有各类大型节庆日,民间有端午等“八小节”、立春等“24个毛毛节”,每个人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那就是出生的日子,简称生日。
在古代社会,皇帝自认为可以千秋万岁,所以皇帝的生日那叫万寿,太后的生日叫圣寿,皇后、亲王、郡王的生日叫千秋,其他的嫔妃等大约同级别的就只能称之为生辰。在一些豪门大族的家庭里,对于那些身份尊贵的人,也会把生日称作为千秋。当然,对于那些佛、菩萨、各路神仙的生日,一般都应该叫做“寿诞”、“诞辰”。
例如在《红楼梦》里,平儿就很尊敬地称王熙凤的生日为千秋。但哪怕是亲王、郡王,是绝对不敢称作万寿的,否则就是僭越,这在礼法一体的古代社会可是大罪,估计没有人会为了讨好长辈或者主子而冒如此大的风险。
以上这些对于生日的叫法都是上层社会、富贵人家的,或者说是官家的。众所周知,古代社会把人奉为三六九等,是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上下层之间不但社会地位有有着天壤之别,就连日常时候里的物品使用,乃至词语的使用都是有着严格界限的,一点都不容乱套。
但根本地讲,人生来是平等的,皇亲国戚、豪门望族有生日,那么平民百姓也是有生日的。平民百姓自然是不能千秋、万寿地叫自己的生日的,那么在民间的老百姓又该如何称呼那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呢?这里头学问大了去了。
今天的普通话里的通行用语,都习惯直接叫过生日,很是直白简练。但在普通话没有成为通行语言之前,不同地方的人都是使用方言来交流的。从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的需要来看,推广普通话,消灭地方语是很有必要的。但方言使用的时间比起普通话更加悠久,所以方言里也就潜藏、残存着更多关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方言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民俗记录仪”功能的。
南方的很多地方的方言,比如广东话,把过生日叫做“庆生”,就是庆祝出生日的意思,仅仅叫法就很是热闹喜庆。而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例如陇东地区、陕甘两省交界的部分区域,一些方言就把过生日叫做“过最”。“最”和“罪”在这些地方的方言里发音大体一致,所以对过生日的这个叫法就显得比较凄凉,甚至有一些肃杀之气。
从民俗和地方文化的特点看,其实北方这些地区所说的“过最”就是“过罪”。就这个生日的名称,北方这些方言区是很讲究的,并不是“一词通”。12岁以下的孩子,被认为是人生还没有走完一圈(属相见了属相,也就是经历了一次本命年),所以过生日就叫“过罪罪”或“做罪罪”。“过罪罪”的叫法,叠加了一个词,显得可爱了一些,也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年满十二岁,不满六十岁的人过生日,才能叫做“过罪”。而六十岁以上的人,过生日才能叫“过生”,七十岁以上古稀之年的老年人过生日,才能叫做“过寿”。
南方的“庆生”与北方的“过罪”,从文化生态学的观点看,反映着两种不同的人文特色,这与两个地域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南方气候温湿,土地平坦,水源充沛,物产相对丰饶,所以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很容易获取生存物资,属于易于满足的地方,所以这个区域的人就相对而言形成了一种乐观派的文化趋势,凡事容易看到好处,看到希望。所以,即便是一个生日,也会用“庆生”一词来表达热闹、欢快、喜庆的内心体验。
而北方的大部分区域气候严寒干燥,土地瘠薄,环境严酷,灾害频繁,人们要填饱肚子、养家糊口,就必须时时刻刻和严苛的生存环境做斗争。所以,从很久远之前就体验到生活之苦的北方人,逐渐就把这种苦的感觉融入到了区域情感和地域文化之中,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趋向于悲观情绪的人文风格。
活着就是受苦受累、辛苦劳碌,每经历一年就好像是多受了一年的罪一样,所以北方人的方言才会把过生日叫做“过罪”,就是这种人文风格的折射。这种叫法也似乎隐含着某些宗教里的“原罪”思想,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带着罪孽的,每过完一年,就意味着自身的罪孽消除了一些。一个人将自己所有的罪孽消除完了,苦尽甘来,好日子也就到来了。或者这辈子没有机会享福,也能在下辈子托生一个好出身。
即便是“过罪”这么一个蕴藏着悲观意味的词语,也不能乱用,人们深深地认为这些叫法事关当事人的祸福休戚。比如,六十岁以下的人,是绝不能称生日为“过生”的;长辈对于小辈,哪怕这个小辈年纪有多大、头发有多白,长辈提起小辈的生日,只能叫做“过罪”。如果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对家人说:“某天我过寿呢”,那么长辈则会立即训斥他:“活了狗大的年龄,过什么寿”。小孩、年轻人,包括一些六十岁以下的人,人们认为这些人的年岁距离“寿”是有着相当远的距离的,贸然使用就有可能折福折寿。这些禁忌或者忌讳也与民间流传的一些宗教思想有关。
在北方的民间很多老年人流传下来的思想里,每个人生来的寿数和福分,都是一个额定的数字,享用完了就意味着当告别阳世了。虽说人生苦楚,但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蝼蚁尚且偷生,生的欲望也是一种生物本能,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珍惜生的希望、节约寿命和享用的余额。
如果一个人把堂而皇之地自己的生日叫做“过生”或“过寿”,据说会被身边看不见的神明或者鬼怪听到,如果是神明,就会记住这个人的年龄和生日,更有可能从此而对这个人特别关注,倘若这个人有浪费物用、作奸犯科乃至一点点口舌之错,都会被神明当作削减寿数、福分的依据。如果被鬼怪听到,则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妒恨之心,要么给人制造麻烦障碍,让人遭灾生病,要么就从中作梗、多方捣乱,让这个人的人生平添许多波折和磨难。
所以,使用“过罪”这样一个近乎卑微甚至凄惨的词汇,就不容易引起神明和鬼怪的关注,叫法虽然“苟且”一些,但却是有利于“偷生”的。至于六十岁以上和七十岁以上的人,敢于把“过生”、“过寿”大胆地叫出来,则是因为“人过六十,不算夭折”,活到这个岁数,对于人生百态也就坦然处之了,不会担心什么神明怪罪、鬼怪捣乱了。而且活到六十、七十岁以上,岁数也堪配一个“寿”字了。
民俗悠悠,意味深长;文化灿烂,宝藏丰厚。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非授权请勿抄袭;文章配图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你知道老百姓家里和庙宇供奉的神佛总数有多少?附神佛诞辰千秋表
从笔者前面的一些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老百姓信仰的神真的很多,不过具体有多少,笔者没做过统计,不好回答。日本人往往用“八百万神”的说法总称日本的众多之神,中国倒没有这种说法,虽然不会有“八百万神”这么多,但大概也不会太少,几千个肯定是有了。上清派九代传人陶弘景编制的《真灵位业图》,把诸神及神仙分为第一级到第七级七个等级,共有788位神仙。发展到现在,编制肯定扩大了好几倍。
现在农村,一般人家,除了祖先牌位之外,一般供奉的神大概包括观音、灶神、财神、土地神、玉皇大帝、门神、山神、送子娘娘、狐神、黄鼠狼神、蛇神等等,当然不是一个家庭全都供奉,而是只供其中几位。有人曾见到过一户人家,在大门的入口处从顶棚上垂下一座天公炉--玉皇大帝的象征,大门的门扉上贴了门神,室内一角贴有钟馗画像,室内正面墙上还有一幅画有观音、妈祖、关帝、土地公、灶神的神像图,墙壁的前面是神龛,神龛的左侧供奉祖先牌位,右侧供奉关帝、观音、妈祖等神像,神龛的下面是土地龙神。一一般家庭虽不供奉如此之多的神,但同时供奉土地公、观音、天公炉、门神的家庭并不鲜见。
私人住宅都供如此众多之神,庙宇供奉的神就更多了。比如关帝庙并非仅仅供奉关帝。关帝庙的主尊当然是关帝,但同时还供奉妈祖、土地公及别的神像。其他的庙宇也是如此。在有的庙宇,由于供奉的神仙太多,以至不塑神像,代之以红纸墨书的众多神名,贴在墙上,给人一种轻率之感。北京白云观而言,不同的殿堂供奉的主尊不一,仅主要的神,包括孔子释迦在内就供有六七十尊,沈阳的太清宫供奉了约30尊。庙宇供奉的诸神,有三清、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关羽、岳飞、城隍神、子孙娘娘、山神、驱魔的五道神、龙王、药王、火神、虫王、马神、黄帝、文昌帝君等。
要是人们有什么事不顺心,或有什么愿望,一般都会前往庙宇祈祷神的庇护。人们身处逆境或遇天灾人祸,认为自己的言行触怒了神灵,于是向神请罪、忏悔,希望神灵息怒,祈祷神灵依旧像往常那样降福施恩、保佑自己;发生洪水灾害时祈愿水神、河神或其他与水有关的诸神收水;遇于旱则祈求龙王施雨;希望个人的事业有所发展或买卖兴隆便祈祷财神;家里有人生病则先看医生,可是看了两三位医生仍不见好,便去庙宇求签,或求扶乩、童乩,按照扶乩或童乩的品示服药治疗。求签不仅是为了获得治病的药方,夸大一点说,它甚至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神签上都冠以各种神名,而最受人欢迎的是冠有吕洞宾的“吕祖灵签”,人们认为吕祖灵签最灵。清朝及以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要向学问守护神文昌帝君祈祷,以求及第。即使是今天,中国人仍将文昌帝君与敬惜字纸的习惯联系在一起,视之为学问之神。同样被当作学问之神信仰的还有仓颉,传说他发明了文字。因为仓颉发明了文字,故被称为制字先师。倘若幼儿生病,人们就去参拜称为娘娘的女神,祈求娘娘保佑患儿病愈。娘娘有许多种,有专管授子安胎的娘娘、送子娘娘、注生娘娘等等。以前,妇女怀孕后,往往首先去参拜娘娘庙。
为什么中国老百姓信仰的这么多神,凡是涉及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神仙来管,就连厕所都有三姑神,我想可以从下列古老观念去探寻。中国人历来认为恶鬼、恶灵颇多,而且生活很不安定,也没有保护他们的手段。过去,在绝对专制君主的帝王之下,连官吏、大臣、宰相这些上层人物自己都得不到保障,何况平民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不受侵犯,为了自己的幸福,人们不得不尽最大的努力。当通过这种努力仍然达不到目的时,作为最后的手段,人们便设想存在超越人力的绝对者一一神,除了依赖神力之外,别无它法,结果便诞生了与人们的生活、职业密切相关的众多之神。
一般来说,除了农历初一、十五在家祭祀神佛外,大型祭祀活动原则上是在定在神佛的生日或千秋那天。每逢神佛的生日或 千秋,人们必定带着所谓三牲,或其他供品,如线香、蜡烛、钱纸等物,前往自己信仰的神佛、神仙的庙宇参拜。为了不忘记不搞错神佛的生日及千秋,有人便制作了《诸神佛诞辰千秋表》方便祭祀。
《农历诸神佛诞辰干秋表》
正月令
初一日 元始天尊万寿
初一日 弥勒尊佛佛辰
初四日 孙天医真人千秋
初六日 清水祖师佛辰
初八日 五殿阁罗王圣诞
初九日 玉皇大帝万寿
十三日 关圣帝君飞升
十五日 门丞户尉千秋
十五日 上元天官圣诞
十五日 临水夫人陈靖姑千秋
廿四日 雷都光辉大帝圣诞
二月令
初一日 一殿秦广王千秋
初二日 济公菩萨佛辰
初二日 福德正神千秋
初三日 文昌梓童帝君圣诞
初八日 三殿宋帝王千秋
十五日 九天玄女娘娘圣诞
十五日 太上老君万寿
十五日 精忠岳王千秋
十五日 三山国王千秋
十六日 开漳圣王千秋
十八日 四殿五官王千秋
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佛辰
廿一日 普贤菩萨佛辰
三月令
初一日 二殿楚江王千秋
初三日 玄天上帝万寿
初八日 六殿卞城王千秋
十五日 保生大帝吴真人千秋
十五日 中路财神赵元帅圣诞
十六日 准提菩萨佛辰
十九日 太阳星君圣诞
二十日 注生娘娘千秋
廿三日 天上圣母圣诞
廿六日 鬼谷先师千秋
廿七日 七殿泰山王千秋
廿八日 东岳大帝圣诞
四月令
初一日 八殿都市王千秋
初四日 文殊菩萨佛辰
初八日 释迦佛祖万寿
初八日 九殿平等王千秋
十四日 吕纯阳祖师圣诞
十七日 十殿轮回王千秋
十八日 北极紫微帝君千秋
十八日 华佗神医先师千秋
廿一日 李托塔天王圣诞
廿五日 武安尊王千秋
廿八日 神农先帝万寿
五月令
初一日 南极长生帝君千秋
初六日 清水祖师称道
初七日 巧圣先师干秋
十一日 天下都城隍爷干秋
十三日 关平帝君圣诞
十七日 萧府王爷干秋
十八日 张府天师圣诞
六月令
初三日 韦驮尊佛佛辰
十一日 田都元帅千秋
十五日 王灵天君圣诞
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得道纪念
廿四日 关圣帝君圣诞
廿四日 西秦王爷千秋
廿四日 雷祖大帝圣诞
廿四日 南极大帝圣诞
七月令
初七日 七星娘娘千秋
初七日 大成魁星圣诞
十四日 开基恩主干秋
十五日 中元地官圣诞
十八日 王母娘娘圣诞
十九日 值年太岁星君千秋
廿三日 诸葛武侯干秋
廿三日 法主圣君千秋
三十日 地藏王菩萨佛辰
八月令
初三日 北斗星君圣诞
初三日 九天司命灶君干秋
初五日 雷声普化天尊圣诞
初八日 瑶池大会
十五日 临水夫人林姑干秋
十五日 太阴星君圣诞
廿二日 燃灯瞻佛万寿
廿二日 广泽尊王千秋
廿三日 刑天王爷千秋
甘七日 至圣先师孔子圣诞
九月令
初一日 南斗星君圣诞
初九日 临水夫人李姑干秋
初九日 中坛元帅千秋
初九日 丰都大帝圣诞
初九日 斗母星君圣诞
初九日 九皇大帝圣诞
十三日 盂婆尊神千秋
十五日 朱圣夫子圣诞
十八日 仓圣先师千秋
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
十月令
初五日 达摩祖师佛辰
初十日 水仙尊王千秋
十二日 齐天大圣佛辰
十五日 下元水官大帝圣诞
廿二日 青山灵安尊王千秋
廿三日 周仓将军爷千秋
廿五日 感天大帝许真人千秋
十一月令
初四日 安南尊王千秋
十一日 太乙救苦天尊圣诞
十九日 九莲菩萨佛辰
甘三日 张仙大帝圣诞
廿七日 董公真仙圣诞日
十二月令
十六日 福德正神千秋
廿四日 送神
廿五日 天神下凡
廿九日 南斗北斗星君下凡
九十冥诞奠母文 (七阳韵)
时维二月,桃李芬芳。
慈母九十,儿女不忘。
值此冥诞,孝敬满堂。
谨呈蔬果,且饮且尝。(蔬果,谦意)
缅怀慈母,历尽沧桑。
十九来归,儿女成行。
五子二女,育其成长。
当时家境,艰苦异常。
缺衣少食,柴米皆荒。
时临春月,豌豆为粮。
湿柴烧煮,烟满厨房。
慈母泪流,呛咳难当。
及当饭熟,母去他忙。
待儿吃过,冷饭残汤!
时临冬夜,大雪飞扬。
慈母纺纱,手脚冰凉。
寒灯暗淡,一点微光。
摇篮唧唧,母爱悠长。
一年四季,慈母奔忙。
烧茶煮饭,浆洗衣裳。
喂猪作菜,担水池塘。
夏天赤脚,脚板磨光。
即使有病,不治支撑。
身无分文,痛哉我娘!
母为儿女,操碎心肠。
及其长大,尚未孝娘,
哪堪作古,去也茫茫。
如今想起,哀哉我娘!
母育儿女,操持有方。
精心呵护,无损无伤。
感母之恩,山高水长!
慈母教诲,永放光芒。
勤劳检朴,家道其昌。
弟兄姊妹,互助互帮。
待人慈善,不逞强梁。
儿女谨记,代代弘扬!
缅怀慈母,懿德流芳。
以和为贵,不论短长。
一生为善,替人着想。
缅怀慈母,德润行行。
七个儿女,人丁兴旺。
发家致富,创业辉煌。
子孙俊秀,个个争光。
慈母在天,喜必非常!
春风二月,和气温阳。
祭奠慈母,奉酒觞觞。
但祈慈母,保佑各行。
平安四季,身体健康。
家家兴旺,个个吉祥。
人丁发达,富贵满堂。
福荫嗣孙,万代隆昌。
再拜慈母,伏维尚嚮!
(图片源于网络)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4/169624662543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