镗是什么武器图片(镗是什么武器)

时间:2023-12-11 23:25:47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万物皆甜

著名兵器镗其实是宋代版防爆叉?解析水浒传双尾蝎谢宝的兵器

▲在大家的印象中,解宝的形象要么是这样(图片来自网络)

▲要么是这样的(图片来自网络)

水浒中提到解宝是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里面说双尾蝎:性格忘生拚命,生来骁勇英豪。赶翻麋鹿与猿猱,杀尽山中虎豹。手执莲花铁镋,腰悬蒲叶尖刀。腰间紧束虎筋绦,双尾蝎英雄解宝。我不是文学和艺术爱好者。我只能用实物来告诉大家,解宝手里使的兵器不是这样的。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人,在明和明以后一直到清代,镗这种武器已经发生变化,和北宋时代的镗已经不一样了。我们首先看看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清代《皇朝礼器图式》中,镗只有一种,就是下图。

官方认定的镗就这一种。其他公众印象中的镗在清代的官方武器库中都不叫镗。他们分别如下

所谓牛头镗什么的,官方不用,都是民间自行打造自己用。这是清代的情况。在镗刚刚诞生的宋代,就不是这样。1982年,淳安县界首乡驮花坞自然村东,北约400米的山坡上出土了一批铁兵器共计二十件。这批兵器埋在约1米深的土坑内,外面未经包裹。其中有一把宋代的镗,就是解宝那个年代的镗应该的样子。

▲左一就是。刀尖作三角形,中间镶有铜套饰,尾部空心可装木柄。全长66cm,弯股阔28cm.

此地离方腊与宋兵决战的息坑、血污岭等地12.5至17.5公里左右。这批兵器埋藏深度距地表仅1米,有可能是使用者被杀死后遗弃下来的,也有可能是使用者逃命时仓促掩埋的。所以在没有宋江参战的本时空,这些武器很可能是方腊军队遗留下来的。那么镗是怎么使用的呢?前段时间我在微信网友猪糯糯处也见到一支出水的镗。它长这样(如下图)

这支镗广西右江水系上游出水,在水中浸泡千年后表面已经凝结了坚固的氧化层,品相比较完好。作为参考,我本人身高一米七。这根杆子不是原杆,是后配的,所以目前这把镗长度没有照片中这么长。照片中这个高度这是我根据使用长柄的经验做的示范。我推测这个镗的原始长度应该在两米五上下浮动。

▲焊接处细节

▲背面和全刀流水锻纹。尚未打磨锻纹就已经清晰可见

镗的主人猪糯糯判断这支镗应该是宋代的。首先他和淳安出土的宋镗在形制上几乎一样。而且矛头呈现宋代独有的刀矛特征。然后他的两翼小枝是折叠焊接上去的,焊接痕迹清晰可见,两枝并不像他的明清后代那样程牛角状弯曲,有点类似月牙形。重量也远没有后代那么重。所以我完全赞同网友祝糯糯的断代。宋代的锻造技术和五代和唐的侧重点不同。宋代不像唐和五代那样高度重视钢铁的硬度,宋代比较重视韧性,类似这样的钢铁头硬度相当于50号钢,不会再硬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锻钢法》一篇对当时的团钢法和百炼钢法进行了比对,认为团钢法不行,百炼钢法好,这个在今人看来是偏见。沈括所称赞的“百炼钢”法在工艺上并不先进)。这把镗的用法和现代的防爆叉有点类似。他没有一般的宋代长矛长,在面对其他长杆的时候,用镗的人处于守势,用小枝架住对手刺来的矛后就上推,并且用身力搅对手的枪。正所谓没有起错的外号,谢宝的绰号双尾蝎正好符合宋代镗的用法,施耐庵妥妥是个练家子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古代兵器十大名镋:第八戚家军用,第三伍天锡用,第一只怕李元霸

镋,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始于明代,由枪演变而来,属于长重兵器,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明清时期镋在军中大量装备,戚继光杀倭时,将镋列入鸳鸯阵之中。因镋长而沉重,故由大力且身高士兵执用,主要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八字用法,有“扎捻势”、“中平势”、“骑龙势”、“闸下势”、“架上势”等招式。

第十种:夜战镋。长八尺五寸,其中柄长七尺。镋头分为三叉或五齿,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曲向左右两侧平伸,尖端锋利。镋头镀黑色,适用于夜间作战,为清代绿营军所用兵器。

第九种:雁尾镋。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重十斤。柄尾铁鐏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其两翼叉形似雁尾,故名。

第八种:齿翼月牙镋。铁制,类似于凤翅镋。镋头有一尖2主刺16小刺,尖长1尺,主刺长8寸,小刺长5分,用法有刺、拦、扎、锯、架、盖、挑等。这种镋为戚继光杀倭所用,与狼筅配合,威力极大。

第七种:雁翅镋。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柄尾有五寸长三棱铁鐏。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形似雁翅,故名。

第六种:九凤镋。长约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镋长七尺半,形似耙,有九个叉刺。镋柄尾有一约半尺长的铁鐏。

第五种:雁嘴镋。长九尺,其中柄长七尺,柄尾铁鐏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剑状,两翼叉形似雁嘴,每叉两面有刃。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捞、撩八法,尤以捅、勾为甚。

第四种:九曲镋。长约九尺。其中柄长七尺。镋长一尺半,分为三叉,每叉有三刺,其叉头形似枪头,呈扁平状,两侧犬向外平伸,每叉左右有一小叉呈弧形环抱。

第三种:牛头月镋。又称“牛头镋”。其镋头形似三股叉。铁制,当中有利刃,状如剑尖。刀下横有两翅,弯曲如牛角,相距约一尺两寸。翅为棱形,四面削直,以求锋利。镋柄为粗木制成,长约六尺。牛头月镋能攻能守,尤善破枪。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捞等。《隋唐演义》中的猛将伍天锡用的就是这种镋,名为“半月混金镋”,重200斤,位列隋唐兵器谱第5位。

第二种:十字镋。长一丈二尺,其中柄长一丈零五寸,柄尾铁鐏长五寸。镋头分为三叉,中叉形似枪头,两翼叉形似十字,刃如枪刃。这种镋最适合用于马战,主要用法有支、捕、折、翻、勾、捅、捞、撩八法。

第一种:金翅镋。其形似叉,旁边有刃,如翘起之翅,故名。《隋唐演义》猛将宇文成都用的就是这种兵器,名“凤翅镏金镋”,重200斤,位列隋唐兵器普第二位,只怕李元霸的大锤,别人谁也不怕。

中国武术器械——镗

镗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利刃,称正锋,长1尺半,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七、八尺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

始于明代,是由枪发展而来的,茅元仪《武备志》载:“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也说:“镗兵之重要者为枪头齿翼月牙镗,长与月牙铲同;茅氏(茅元仪)注曰:以纯铁为之,盖恐用生铁则易折其翼也;镦亦有尖刀,可倒用为刺兵,左、右、中三面均可刺,其齿形镗则兼有碴兵、句兵之用,诚属利器,惟恐使用较难,须经过精细之练习耳。”镗在清代应用甚广,尔后,逐渐减少。

镗是长重器械。形似叉而重大,中有利刃枪尖,称为“正锋”,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镗柄,柄长七尺左右。有凤翅镗、雁翅镗、牛头镗、溜金镗、锯齿镗和流星镗等几种。

相传,小说《说唐》《忠义响马传》《兴唐传》中人物,隋朝大将,为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宇文成都。被隋炀帝封为无敌大将军。号称天宝大将,是大隋王朝的支柱。被称为隋唐第二条好汉。武力仅有李元霸一人能及,力大无穷,威猛罕匹。身长一丈,腰大数围,金面长须,虎目浓眉,使一柄凤翅鎏金镗,重三百二十斤\",(凤翅镏金镗,初时重200斤,南阳关320斤,和李元霸比武时则重400斤。胯下座骑:赤炭火龙驹(银河驹、浑、赛龙五斑驹)。)传说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转世。与瓦岗寨英雄为敌,最终在扬州被李元霸所杀。

这种兵器的样式应该叫做“凤翅镗”或“凤翅鎏金镗”,因为它的两边外展象是凤凰翅膀而得名。一般这种兵器是鎏金的,所以有人叫它“凤翅鎏金镗”。

镗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镗、四节镗、五齿镗、三节镗、雁尾镗、雁翅镗、雁嘴镗、凤翅镏金镗、锯翅镗、金牛镗、燕子镗、凤翅镗、夜战镗、牛头镗、燕子镗、雷震镗等。

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

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枪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

镋和其他兵器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利用正锋两侧向上弯翘的多齿锋刃,具有特效的防御能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镋的一种镋钯。外形特点是前端虽然也分成三个叉,但中央的正锋要别两侧锋刃长的多,所以两侧上翘锋刃的刺杀效果远远不如正锋。

镋不仅有强大的攻击力,而两侧向上弯翘的带齿锋刃,更具有神奇的防御能力。缺点是由于正锋及两侧向上弯翘部分又大、又重,成为前边过重后边过轻、重量不平衡的兵器。所以,必须选用臂力特好的士兵,才能使用。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1/169624639842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