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河图详解(洛书河图)

时间:2023-12-10 14:10:31 来源:互联网 编辑:凉话刺骨

河图、洛书究竟是什么?它到底有多牛?为何敢称为中国文化之源?

太极阴阳五行, 四象八卦九宫,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脉相承,而这些思想都源于一本奇书《周易》,周易被誉为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说到这里 那么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既然《周易》被誉为思想的根源,那么《周易》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了解另外两样东西,而这个就是被称为无字天书的河图 洛书,河图 洛书与《周易》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太极阴阳五行 四象八卦九宫是否也与它有关呢?本期内容我们就来该大家讲一讲这其中蕴含的奥秘。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三皇五帝时期,人皇伏羲带着他的部落来到图河沿岸,当时图河两岸的百姓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那就是图河中有一种龙头马身的怪物,经常从河中窜出了吃沿岸的百姓 致使民不聊生,当时人皇伏羲为了解救百姓于危难,于是就决定斩杀图河中的龙头马身的怪物,然而当伏羲正要用长剑斩杀那怪物的时候,怪物却向伏羲求饶 并表示以后不再伤生吃人了,于是伏羲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就饶恕了他几天后 龙马为了感谢伏羲的不杀之恩,就从河中背出一块有黑白点的玉牌献给伏羲,后来人们就将这块标有黑白点的玉牌称为河图。

相传这块玉板上的黑白点构成了一副图案,前二七 后一六 左三八 有四九 中五十,这样的图案使得伏羲对此深感疑惑不解,于是他绞尽脑汁思考数日 终于领悟到其中的真谛,他结合天象地理以及自然界各种规律,创建了一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图像 八卦,伏羲的八卦有两种基本单元 即阴和阳,在这两个基本单元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四象。四象分别为太阴 太阳 少阴 和少阳,在四象的基础上又各自生阴生阳 生出八卦,八卦的顺序是乾 对 离 震 巽 看 艮 坤,而这就是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的由来,后人也将伏羲创造的八卦成为先天八卦。

到了周朝 又出现了一位对八卦颇有建树的人,找个人大家一定不陌生 他就是周文王姬昌,周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是宇宙的六十四个密码,据说掌握这六十四卦的人就能够参透天地玄机 宇宙奥秘,而在不少演义中都将姬昌演义为能掐会算的能人,这正是得益于他在先天八卦上的造诣,后人把经过周文王改进的八卦则称为后天八卦,周文王死后 他的后代周公在成周洛邑制礼作乐时,组织了一帮绝顶聪明的文化人士来研究八卦,最终他们把由周文王演算的六十四卦。

每卦分为六爻 每爻都配上文字说明,编撰成了一本四千九百多字的旷世奇作,这就是广为后世追捧的《易经》,而大约500年后 孔子的弟子编成《易传》七篇,而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周易》。很多人都认为河图和洛书是一个东西 其实不然,关于洛书呢 也有这样一个传说 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件事情还得从大禹治水的时候说起,相传啊 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 来到洛河,但是到了洛河之后呢 洪水一直得不到控制,大禹为此事非常苦恼 终日寝食难安,一次大禹来到洛河寻找治水的方法的时候,突然从河中冒出来一只五色神鬼,而神鬼背上的纹理形成一种奇妙的图案,像是一些文字 这让大禹百思不得其解,而这个图案就是后人所说的洛书。

大禹通过对图案反复地揣摩,整理出了九个方面的内容,有历法 种植谷物 制定法令 以及五行学说等,大禹还根据这九个方向的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 人们又根据大禹的内容,编撰了一本科学法典《洪范篇》,这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不着边际传说,但是后来的考古发现却证明了洛书的存在。1977年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了一件太乙九宫占盘,在太乙九宫占盘的中心有一个小圆盘,过小圆盘圆心画四条等分线,在等分先的两端分别标注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 三相对七将 四对六,这些数字与洛书的布局完全相同,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呢?

1987年在另外一处古代遗迹中又发现了玉龟和玉板,而玉板边缘都挖了小孔,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这些小孔的排列方式,与洛书上的标记如出一辙,接二连三地发现这样的图案,足以证明这些发现并不是所谓的巧合,洛书也应当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河图可以画为五 十居于中央的五位图形,而洛书则是上方居九 下方居一 左三右七,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 以五居中的数位结构图,但是河图和洛书有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以黑白点构成神秘的图案 让后人深思,经过专家仔细调查和研究发现,河图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渊源颇深,河图上的数字一和六代表水 二和七代表火,三和八代表木,四和九代表金,而五则代表土,这是最早的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物证。

由此专家们给出相关推断,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也应当来源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最基本的哲学观,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的,而五行在最早的认知里便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在生活中五行对应春 夏 长夏 秋 冬五个季节,在医学方面五行有对应性 干 脾 肺 肾五个脏器,五行的运动变化遵循着彼此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反映了古代先民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这样的哲学思想又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衣食住行 大到用兵治国都脱离不开河图洛书的影响,例如东汉时期的都城南北九里 东西六里,而这里所提到的九和六这两个数字,正好是《周易》当中的乾卦坤卦所对应的数字,类似的建筑还有很多 例如隋唐的都城长安,明清的都城北京 都是按照五行布局的,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太极阴阳 还是四象五行八卦九宫,都与河图洛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尚且不管河图洛书的出现是否真那么充满神秘色彩,但是我们可以相信正因为有了河图洛书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八卦 《周易》 阴阳五行等思想,因此河图洛书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的象征,而这种象征正是中国古代先民高度智慧的结晶。

《河图》、《洛书》的由来与变迁

《河图》、《洛书》,久远而又神秘。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其为“中国传说中天赐的图像”。

《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觉得这件事重要,于是收录了这一条目——不少咱们觉得重要的事情,他们是不收录的。不过,解释的内容,与前书一字不差。显然,信息全部来自《中国大百科》。

《河图》与《洛书》的由来

中国古籍中,最早关于河图的记载,是《尚书﹒顾命篇》。里面没提洛书。

这篇文章讲的,是周成王病故前传位于康王。其中说到仪式现场的陈列——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西侧依序摆放着一些古老的宝物,基本上与玉有关;东侧也依序摆放着一些宝物,大玉、夷玉、天球也是玉,大概只是产地不同而已。

东侧还有河图。河图为何物,文中没有细说。后来的文人们分析,可能是黄河的地形图,也可能是出自黄河里的玉石或奇石,上面有天然的漂亮花纹。但是,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来解释。

周康王继位,大约在公元前1020年。《尚书》被认为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当然,很可能《尚书》在成书之时,还有其他的,如传说中的《三坟》、《五典》等文献作为依据,这就只能是推测了。

由此可知,河图最早载于典籍,是在公元前五世纪。

后来,河图的含义就越来越丰富了。

《论语﹒子罕》记录孔子的话说——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凤鸟出现,象征盛世;河图,显然也被孔子看作是代表盛世到来的祥瑞。他感叹,自己生命的旅程快走完了,还没有见到能预示盛世的凤鸟与河图。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没于公元前479年。他那个时候,已经把河图作为一种天显的祥瑞看待了。不过,仍没说清河图是什么。另外,也仍然没说到洛书。

战国末期,秦国日盛。吕不韦组织文人撰写了《吕氏春秋》。里面的《应同篇》里,说到一种祥瑞,叫“丹书”。其文曰——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

这部书第一次说到丹书,但没说河图,也没说二者有何关系。又过了将近百年,西汉代秦后的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网罗千余文人于门下,编写了《淮南子》一书。这部书被班固归入《汉书﹒艺文志》的“杂家”一流,但其主要依据的是《吕氏春秋》。此书的《俶真训》中,第一次把河图与丹书联系在了一起。其云——

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其道;当此之时……洛出丹书,河出绿图。

这是说,“丹书”由洛水所出——应该是洛书的“最早版本”;而河图由黄河所出,因为绿色,所以叫“绿图”。

稍晚一点后,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把孔子《论语》里的话,改成了 “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唐代刘知己说,补写《史记》的从西汉算起有十五家。改动孔子话的究竟是司马迁还是补写的后人,不得而知。

不过此时,《河图》与《洛书》,还只是天示的祥瑞。

《易﹒系辞传》里,有了进一步的说法。这里有必要插一句,《系辞传》非出于孔子之手,很早即成共识,最早成书于战国,最晚成书于汉,或在此间非一次增删。从其对《河图》、《洛书》的说法看,至少这部分内容进到书中,当在汉代。

《系辞传》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所说圣人,是指伏羲。“则之”是“根据”——伏羲画八卦的时候,根据的是《河图》与《洛书》。

汉代有一部无名氏留下的谶纬之书,叫《礼纬》,其中的《含文嘉篇》云——

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

至此,大约经历了五百年左右时间,《河图》与《洛书》公元前140-前85年之间,《河图》与《洛书》被列在了一起,不可分割了,并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关于《河图》和《洛书》的认知框架。

《河图》与《洛书》的变迁

说是认知框架,因为随后,有关《河图》与《洛书》的说法还不断有新的变化。

东汉成书的《汉书﹒五行志》说——

刘歆以为虙戏(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按照刘歆的说法,上天赐给伏羲《河图》,而把《洛书》赐给了禹。

他这样改,是因为依据了《尚书﹒洪范》。其记载箕子曰—

我闻在昔,鲧湮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既然天锡九畴,具体的实物证据是什么呢?刘歆说,就是《洛书》。再具体一点儿,他说《洛书》上写着字——可能是《洪范》九畴的整篇文字,也可能是《洪范》开头的“初一曰五行”那一段六十五字的纲领性的文字,与此就语焉不详了。

这是关于《河图》及《洛书》的第一次变迁——由刘歆完成——《河图》属于《易》,为《八卦》;《洛书》属于《书》,为《洪范》。

自汉始,关于《河图》、《洛书》的书籍逐渐繁多。比如关于《河图》的,有《河图纬》、《河图括地象》、《河图始开图》等等,数得上来比较有名的,就近四十种。比如关于《洛书》的,有《洛书纬》、《洛书甄曜度》、《洛书灵准听》等九种,又有伪托老子、孔子的《河洛谶》各一种。在所有谶纬之书中,关于河洛的,大约不低于四分之一。

流传之间,也不免混乱。例如,《七经正纬》说——

舜以太尉受号,即位为天子。五年二月,东巡狩。至于中月,与三公诸侯临观河、洛。有黄龙五采,负图出,置舜前,摕入水而前去。图以黄玉为匣,如柜,长三尺,广八寸,厚一寸,四合而有户,白玉检,黄金绳,芝为泥,封两端,章曰“天黄帝符玺”五字,广袤各三寸,深四分,鸟文。舜与大司空禹临侯望博等三十人集发。图玄色而绨状,可舒卷,长三十二尺,广九寸;中有七十二帝地形之制,天文位度之差。

这部书里又说——

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诸邻国繦负归德。东观乎洛,降三分沈壁,退立,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跻于坛,黑乌以雄随,鱼亦止,化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符”。伐桀,克。

有点儿乱哈?第一,凡是帝王受命,似乎都有《河图》、《洛书》出。第二,具体情节活灵活现,连玉匣尺寸都精确无误;图为舒卷,长宽亦定,所载内容具详;鱼鸟翻飞潜随,不亦乐乎。

此书成于汉代。后世多部书引用过。

《续汉书﹒祭祀志》引张纯《泰山刻石》文说——

维建武三十有二年二月,皇帝东巡狩,至于岱宗。……皇帝唯慎《河图》、《洛书》正文,是月辛卯紫,登封泰山,甲午,禅于梁阴,以承灵瑞,以为兆民。

这是说,东汉光武帝到泰山封禅,是根据《河图》、《洛书》上的文字记载操作的。看来,及至东汉,人们确实认为《河图)、《洛书)》是有文字的,而且字数不少,内容重要。

这是《河图》、《洛书》理念的第二次变迁。

自汉至唐,大概因为时局混乱,没太多人再关心《河图》、《洛书》之事,第三次变迁,发生于隋唐,因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而起。

伪孔传云——

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叙。

按照此说法,《洛书》上的文字不会很多,不然,就用不到大禹再据此演绎,所以《汉书﹒艺文志》所载刘歆的说法是不对的。

那《洛书》上究竟有多少字呢?隋代儒者认为是三十八个字,或者只有二十个字。大约可如下图——

隋代南兰陵人萧吉在《五行大义》里说——

“初一曰五行”,位在北方,阳气之始,万物将萌。“次二曰敬用五事”,位在西南方,谦虚就德,朝谒嘉庆。“次三曰农用八政”,位在东方,耕种百谷,麻枲蚕桑。“次四曰协用五纪”,位在东南方,日月星辰,云雨井兴。“次五曰建用皇极”,位在中宫,百官立表,政化公卿。“次六曰乂用三德”,位在西北,抑伏,断制狱讼。“次七曰明用稽疑”,位在西方,决定吉凶,分别所疑。“次八曰念用庶征”,位在东北,肃敬德方,狂僭乱行。“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位在南方,万物盈实,阴气宣布,时成岁德,阴阳和调,五行不忒。故《黄帝九宫经》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官,总御得失。”

无疑,隋代所说二十个字以及萧吉的“数字化”,都源于《左传》所言“象数”理念,然而,二十个字的概括性还不强,且“象”与“术”尚未分开。到了萧吉,则走出了与方士、术数分家的第一步,尽管他自己也是个方士。他对《洛书》概括的九个数字,来源于东汉的《大戴礼记》关于明堂“九室”的次第。

关于《河图》、《洛书》的第四次变迁,发生在宋代。

最重要的一个人是陈抟。他生于五代末,是个道士,常年在华山中炼丹,但又热衷于钻研《易》学,颇有心得,并传之后人。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震在《汉上易传》里说——

国朝龙兴,异人间出。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颢;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之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述《易传》,载造《太和》、《三两》等篇,或明其象,或论其数,或传其辞,或兼而明之。

陈抟的学说,后来分成了三大派别——邵雍等传他的《先天图》;刘牧等传他的《河图》、《洛书》;周敦颐等传他的《太极图》。

北宋的时候,有一部书叫《龙图》,专讲《河图》、《洛书》,署名陈抟。朱熹斥之为伪书,但很可能是他的学生做的。其序云——

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令存已合之位或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 ……《龙图》本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用;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气之本,天三幹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大矣哉,《龙图》之变,岐分万涂,今略述其梗概焉。

概括地说,因为《河图》由龙负出,所以叫《龙图》,这是伏羲画卦的依据。

宋末雷思齐的《易图通便》载,《龙图》中有二十余图。但现在只有元代张理的《易象图说》中保留下来几幅——

咱们不讨论《易》,也不专门研究“象数”,就不多谈上面几个图的含义了。

北宋仁宗时,有一个刘牧,自称也是陈抟学生,写了《刘氏易解》十五卷。他关于《河图》、《洛书》,正好与张理的说法相反——他的《河图》是张里说的《洛书》内容。而且他说,《河图》、《洛书》全出于伏羲之世,伏羲根据其画《八卦》,只是“五行”的象数还没显明,所以禹后来才据之说《九畴》。

但因为朱熹赞成张里之说,由他注解的书后来成为了官家审定的教科书,于是,刘牧之说就被否定了。这段曲折,《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全与记录在案。

关于《河图》、《洛书》的第五次变化,是在元代以后。

一个是元代吴澂,他说“河图”是黄河中龙马背上的旋毛。他提供的图如下——

明代赵谦写了《六书本义》,也有新的“河图”——

再往后,《河图》和《洛书》就基本不再有新的变迁了。

《河图》、《洛书》被质疑和沉寂

对《河图》、《洛书》的严重质疑,始自北宋。

最早发声的,是欧阳修。他在《易或问》里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幽赞神明而生著”,“两仪生四象”,若此者非圣人之言。

他又在《易童子问》里说——

《河图》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乎?则伏羲受之而已,复何所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须人力为之,则不足为《河图》也。其曰观天地,观鸟兽,取于身,取于物,然后始作《八卦》,盖“始作”者前未有之言也。考其文义,其创意造始,其劳如此,而后《八卦》得以成文,则所谓《河图》者何与于其间哉!若曰已受《河图》,又须有为而立《卦》,则观于天地鸟兽,取于人物者皆备言之矣,而独遗其本始所受于天者,不曰取法于《河图》,此岂近于人情乎?

欧阳修的意思是,如果《河图》已具《八卦》之文,就不劳伏羲去画了;如果没有《八卦》之文,仍须人画,这《河图》又有何价值呢?如果说《河图》虽出,仍须靠人再画成卦,那当初为何不说是“取法于《河图》”呢?

这个逻辑很有力量,不过在那个年代,不太有人听他这话。他的学生苏轼就带头反对。

到了明代,嘉靖三大家之一的归有光又站了出来。他在《易图论》里说——

诸经遭秦火之厄,《易》独以卜筮存,汉儒传授甚明,虽于大义无所发越,而保残宁缺惟恐散失,不应此《图》交叠环布远出姬、孔之前,乃弃而不论,而独流落于方士之家,此岂可据以为信乎!

他又说——

自汉以来,说《易)者今虽不多见,然王弼、韩康伯之书尚在,其解前所称诸章无有以《图》为说者。盖以《图》说《易》自邵子始。吾怪夫儒者不敢以文王之《易》为伏羲之《易》,而乃以伏羲之《易》为邵子之《易》也,不可以不论。

他还说——

《大传》曰“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夫天地之间何往非《图》而何物非书也哉!揭《图》而示之曰:孰为上下,孰为左右,孰为《乾》、《兑》、《离》、《震》,敦为《巽》、《坎》、《艮》、《坤》,天之告人也何其渎!因其上下以为上下,因其左右以为左右,因其《乾》、《兑》、《离》、《震》以为《乾》、《兑》、《离》、《震》,因其《巽》、《坎》、《艮》、《坤》以为《巽》、《坎》、《艮》、《坤》,圣人之效天也何其拘!

归有光

他是说,你讲《易》有《图》,那为何汉儒不传?为什么王、韩注《易》也不提?《图》那么详细,圣人只是照抄, 那还能叫圣人吗?

这逻辑也够有力量。

他又说到《洛书》——

《洪范》之书,起于禹而箕子传之。……汉儒说经多用纬候之书,遂以为天实有以畀禹。故以《洛书》为九畴者孔安国之说。以“初一”至“六极”六十五字为《洛书》者,二刘之说。以“戴九履一”为《洛书)者,关朗之说。关朗之说,儒者用之。箕子所言锡禹洪范九畴,何尝言其出于《洛书》?禹所第不过言天人之大法有此九章,从一而数之至于九,特其条目之数,“五行”何取于一,而“福极”何取于九也!……夫《易》之道甚明,而儒者以《河图》乱之;《洪范》之义甚明,而儒者以《洛书》乱之。其始起于纬书,而晚出于养生之家,非圣人语常而不语怪之旨也。

清代,质疑《图》、《书》之声日甚。主要有黄宗羲,他的弟弟黄宗炎,毛奇龄,胡渭等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近代有人认为《河图》、《洛书》是古代地理书籍。这个观点来自黄宗羲。

自这几个人之后,《河图》、《洛书》基本不再有人用来论证《易》了。

需要说的是,上面说到的欧阳修以来质疑的人们,都不是质疑《易》,而只是质疑《河图》、《洛书》。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句简单的话,隐藏着《易经》八卦图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句话出自《封神演义》,指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灵活应变。

我读《易经》,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分享,有灵活变通的基础,当我读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发现这句简单的话,隐藏着《易经》八卦图。

今天,我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大家,这是一个读懂《易经》的小窍门。

八方,代表易经八卦的八个方位。

八方,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这些方位,大家都懂,可是把它放到易经八卦图上,很多人就看不懂了。我教大家3分钟看懂。

如图:

这个九宫八卦图,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图。

我们先要知道一个基础点,《易经》流传下来几千年,本来是没有图的,八卦图大概从宋代才出现,是后人画的,为了方便理解和学习。

然而,《易经》包含了全息宇宙信息,本来是一个多维度的规律缩影,画成图,就被局限在二维的平面。所以说,八卦图,只是易经的一个面向,不完全代表易经。

九宫八卦图,来自九宫,也就是洛书。

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是河图,洛书。

河图,演绎五行,水、木、火、金、土,伏羲先天八卦。

洛书,演绎九宫八卦。

姜太公时期,用兵打仗,皆有阵法。后来有孙膑,诸葛亮会用八卦阵法,慢慢地,就失传了。

我是根据易经的规律,画出了九宫和阵法图,具体的用法,我也没研究,因为洞察天机太深,头发白得太快。点到为止。

我们看九宫八卦图,刚好对应八个方位: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同时,八个方位,对应八大天象,也就是八个卦。

北,是坎,代表水。

南,是离,代表火。

东,是震,代表雷。

西,是兑,代表泽。

东北,是艮,代表山。

西北,是乾,代表天。

西南,是坤,代表地。

东南,是巽,代表风。

这就是八方。一个人真的能耳听八方,说明他已经把所有的方位,都一网打尽,没有遗漏了。

《易经》八卦图,就是这八个方位的排列,不同的方位,代表不同的卦。看起来复杂,你捋清楚其中的逻辑,其实也简单。

八卦图,从二维平面,到多维的扩展和延伸。

我看古往今来,研究《易经》的人,都拘束在平面的二维八卦图中,其实,宇宙是多维度的,有二维平面,有我们目前生活的三维空间,还有四维,五维,……有待我们的子孙后代去探索。

眼观六路,是前、后、左、右、上、下。

这个六路,刚好构成一个三维空间。

发挥你的想象,把平面的二维八卦图,延展到立体的三维八卦图,并且随机旋转,你就会发现八卦的运转,是一种惊人的宇宙规律变化节奏。

上古的人,都是用这种多维阵法来打仗,比如辅助黄帝打败蚩尤,有一个功臣叫风后,其《风后八阵兵法图》、《奇门遁甲》、《握奇经》皆失传。

道家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看得见的东西,是利;看不见的东西,是用。不可见之用,乃为大用。

八卦的变化,是宇宙全息变化的一个缩影,任何一个悟到并运用其规律的人,就是打开三维世界通往其它维度世界的先行者。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0/169626214112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