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大米生虫子是什么意思(梦见大米)

时间:2023-12-10 18:46:32 来源:用户分享 编辑:孤独是毒

“禾下乘凉”不再是梦

10月16日,游客在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新和村袁隆平生态水稻种植基地与收割的巨型稻合影。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11月15日,浙江省龙泉市兰巨乡独田村的巨型稻就迎来了丰收。只见田里的巨型稻已长到2米高,金灿灿的稻穗随风摇曳,机器正在收割。“虽然赶上几次台风和秋雨连绵的天气,但今年的试种非常成功,稻谷早已被预订一空。”独田村巨型稻种植基地负责人毛必发说。

巨型稻,是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于2017年10月正式发布的一种水稻新种质,由该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团队研发,近年来陆续在多地种植成功。接受本报采访时,夏新界介绍,巨型稻株高达1.8—2.2米,比普通水稻高出1米左右,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面积上存在的有机体的干重总量或所有植物种的有机物干重总量)高于现有水稻。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畅想“禾下乘凉梦”。如今,这一梦想距实现越来越近。

多地试种成功

“巨型稻米煮的饭我吃了,有嚼劲,糯糯的,还有点儿甜。”接受本报采访时,毛必发激动地说。回想一年前,毛必发赴福建武夷山区出差,路过当地的巨型稻种植基地,了解到这一全新品种。

“第一次见到很惊讶,我说这水稻怎么这么高,跟我们地里的玉米一样。”毛必发说,“他们告诉我,这是巨型稻,长得高、产量也高。尝过之后,我觉得口感很不错。”

回家后,毛必发想,这种水稻产量高,能帮助农民增收,而且龙泉是浙江省钱塘江、瓯江以及福建省闽江三江源头,水质好、土质肥沃,就联系公司着手引进,最终选择试种植巨型稻品种“巨丰5号”270亩、“巨丰6号”30亩。

“巨型稻的生长周期比一般水稻要长一些,我们是5月下旬插秧,11月进行收割。从今年收获情况来看,产量优势明显。”毛必发说。

9月24日,好消息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传来。重庆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的15亩巨型稻试种成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副主任陈杨朴告诉记者,这是巨型稻首次在“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重庆进行试种,尽管遭遇极端高温高湿气候,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收成,成功试验了巨型稻的“耐高温”指标。“明年我们将有针对性地调整种养方法、提前防治稻曲病,产量应该还会提高。”

夏新界表示,目前,巨型稻已在全国22个省份100多个试点种植,既包括传统水稻种植区域的湖南湖北,也包括广东广西等海边盐碱地、旱改水贫瘠土壤等,基本都比普通杂交稻的亩产高。

水稻新种质材料

稻米是人类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不断提高产量是当今水稻育种工作者的首要目标。

一般而言,水稻的产量主要取决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单位面积上稻谷的重量除以全部水稻干物质的重量)两大性状。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现有水稻的收获指数已经接近植物生理学家认为的上限:0.6。未来何去何从?夏新界认为,必须培育拥有超大生物量的“大个子”水稻。

从2006年开始,夏新界团队与湖南新春农业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现有优异水稻种源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优中选优,获得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材料。具体而言,是以籼稻93—11、日本晴等为材料,经田间授粉杂交,获得较稳定后代群体后,再与茶陵野生稻进行授粉杂交,逐年选育纯化,最终获得基本稳定的巨型稻株系。

经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DNA指纹检测,以及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6K水稻SNP(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检测,确认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

夏新界介绍,经过南方多地的区域试验,巨型稻拥有诸多优点。

——高产又优质。巨型稻米粒均匀,适口性好,克服了以往水稻高产不优质的问题。经农业部食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巨型稻米质已达国家优质稻谷三级。

——广适性很强。巨型稻根系发达,深度达到35厘米,比普通稻的根系长53%,根系总量是普通稻的3-4倍,因此养分流失少。个高体大的巨型稻,根系深入土壤,具有很强的抗逆境能力,耐旱、耐贫瘠、耐盐碱、抗海水。实验证明,巨型稻在稻田、旱地、贫瘠新垦地、盐碱地、海边滩涂等均可种植。

——秸秆有价值。农作物收获之后,传统做法是将秸秆废弃、焚烧或还田,利用率较低,而巨型稻成熟时籽黄叶绿,秸秆纤维素比普通水稻高20%-30%,可用于制作青贮饲料,喂牛羊等动物。此外,秸秆也可以作造纸与建材用。夏新界透露,已有酒企联系,想收购大量秸秆用作酿酒的天然酒曲。

——适合发展稻田生态种养农业。巨型稻的核心优势在于足够高,可以实现“稻鱼共养”。虽然普通水稻田里也可以养鱼,但因植株较矮,最多只能蓄40厘米深的水,导致鱼虾产量较少,而巨型稻蓄水深度可达1米左右,不仅可以提高鱼虾产量,还可以养鸭等经济动物。粗壮高耸的巨型稻,还能成为鱼虾遮阳和防范鸟类的防护屏障。

通常,高秆品种的劣势是不抗倒伏,夏新界在研发之初就很注意增强茎秆的大小和韧性,增强茎秆内壁的厚度,然后再通过与优质水稻品种杂交,形成目前的杂交水稻品种。夏新界表示,目前,研究已获得十多项自主国家专利和国际专利,现已初步构建巨型稻的指纹图谱,向国家农业农村部提交了巨型稻新品种权申请,并已获得初审合格通知书。

回望这一路的坎坷,夏新界感叹:“我潜心研究巨型稻十多年,实验了无数次,终于上天不负有心人,有了今天的成果。”研究受挫时,夏新界喜欢去试验田里走一走。“看看水稻的长势、看看田里的风光,心情就好了。”他说自己在湖南洞庭湖边长大,从小帮大人插秧,这些经历使他对水稻情有独钟,对研究始终抱有热情。

看好市场前景

今年重庆巨型稻试种成功的消息在网上“走红”后,不少游客闻讯而去、拍照打卡。稻花开的时候,美不胜收,人走在巨型稻中,就像进入芦苇荡一样。附近村民也赶来观看,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稻田前久久伫立,感叹“太好了”“割稻子不用弯腰了”。

纵观农业发展史,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向往,不仅有生产性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观光休闲的生活性功能也成为重要指标。围绕巨型稻发展稻鱼共养、构建生态景观、推广观光农业,颇有前景。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计划,明年在重庆扩大“巨型稻”种植面积,同时发展“稻鱼共生”试验项目。陈杨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大足区为例,每年四月初插秧种植巨型稻,六月初水稻分蘖,稻株生长到一米高时,稻田蓄水40-60厘米,每亩投放虾苗120斤。夏季水温在18℃-30℃之间最适合鱼虾生长,小龙虾在巨型稻田的生长期约为40天,若是管护到位,每亩平均可以收获小龙虾400斤,将会大大提高农民收益。

陈杨朴表示,后续巨型稻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提高适应性和抗性、增加营养含量,以及在重金属阻断方面进行突破。“明年我们会在大足推广2000亩稻鱼共养项目,全国适合稻鱼共养的稻田更是数不胜数,我们对巨型稻的市场前景非常有信心。”

今年的试种植让毛必发初尝甜头,他已经决定,明年要将种植面积扩大一倍,并改造农田100亩,采取立体农业模式。“县里很支持这个项目,派科技员来帮助我们掌握种养知识。我都想好了,明年就在巨型稻田里养甲鱼。”毛必发说。

夏新界表示,试验证明目前几个巨型稻品种适合在南方种植,团队正在培育适宜在广大北方地区种植的品种,今后将推出第二代、第三代巨型稻,进一步提高产量,让巨型稻遍布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记者 叶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2月07日第10版)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曾花39天搜寻一只猫咪……“宠物侦探”你听过吗

原标题:宠物侦探,“遇到的最高悬赏是一部保时捷”

搜集信息、寻找毛发、提取证据,无人机、热成像仪器、笼子网子手套,几小时到几十天的搜寻蹲守,只为寻找一只失踪猫咪或狗狗的下落……

这就是“宠物侦探”孙锦荣和他的团队的日常——为求助人寻找丢失的爱宠,收取费用和赏金。

在2012年这个概念尚且陌生时,孙锦荣迈出了第一步,在上海做起了全职宠物侦探。他接全国各地的单,曾帮助数千只宠物回家,并有了自己的一套方和设备。

孙锦荣团队在寻宠期间会用到的工具器材。来源:城市画报

十年间,他们见过“上天”趴在空调外机、危楼楼顶,“下地”躲到地板底下和下水道的猫,也见过走失后去别人家蹭吃蹭喝的金毛,以及从浦西上高架狂奔几十公里到浦东的边牧。

找到宠物后,他们一般能得到几千元到几万元的赏金,有人甚至打出“一栋房”“一辆保时捷”的悬赏,不过多为噱头。得到赏金并不容易,除了专业的设备,还需要有缜密的判断和随机应变能力,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消耗。

帮助寻找丢失的猫狗,是孙锦荣团队最经常接到的单子。

此外,他们也要面对宠物主人的情绪宣泄,以及对方的谎言、压价甚至耍赖。

目前,孙锦荣和团队还在做宠物义务救援的工作,类似宠物版的110。院子里堆满漆成绿色的木头小房子,他想做满1万个猫窝,送到愿意接收的小区里,用来给流浪猫喂食、居住。

“躲猫猫游戏”

晚上是抓猫的时机。

22点过半,来自广州的“90后”老吴背着一只半人高的黑色大包,爬上了上海普陀区一小区居民楼的四楼,想要抓住一只失联近一周的狸花猫。

他的背包里,一般会装有用于查看足迹的灯源、热成像搜索设备和无人机等,这些工具大部分是网购的,也有一部分是手工制作。

狸花猫躲在四楼一处悬空的平台上,很多天没有移动,应该也没有进食,老吴决定用食物引诱它钻进笼子。他从窗口处放下一只捕猫笼,里面放了猫条、打开的猫罐头,但猫不上钩。

老吴的同伴、1995年生的老高,在对面的居民楼用红外热成像仪观察猫咪的状况。“你看,这团红色的就是猫。”紧接着,那团红色开始沿着天台边缘动起来。

找到猫的位置,工作便完成了一半。老高说,在此之前,不确定性更多,除了要用无人机、热成像仪,还需要对猫的粪便进行取样采集,方便在相关区域发现疑似粪便时做对比,也会收集猫毛储存,方便与主人核对。

老吴来到老高所在的这栋楼,提醒说走动的那只其实是个混淆视线的流浪橘猫,这小小的天台上,居然有四只猫在活动,但偏偏家养的那只迟迟不露面,顶多露出耳朵。

在猫咪“上钩”之前,他们的对峙还将持续下去。

这是老吴和老高日常工作中的普通一单。虽然他们称呼同事时喜欢在姓前加上“老”字,但实际上团队中多为90后甚至00后。他们的“师傅”,则是自称最早开始做宠物侦探的80后孙锦荣。

工作中的孙锦荣

2012年因做救助猫狗的义工,孙锦荣渐渐入行。那时候几乎没人做专业寻宠,人们对猫狗的认知也是功能性的。“市场几乎不存在,客户群体也还没建立起来,大家对于宠物的定位不一样。”

头三年,他的工作没什么起色,直到2016年,契机出现了。短视频平台“二更”给孙锦荣拍了一个专题片,片名就叫做《宠物侦探》,一下子将他推到了大众眼前,更多人也得以了解这个新行业。

在有了一定名气后,他又赶上了迅速扩展的宠物市场。

据咨询公司发布的《2021年中国宠物消费趋势》,2020年我国城镇宠物市场规模接近三千亿元,2015-2020年6年间复合增速达到32.8%。

这一本不被看好的职业,逐渐变成了一份“正经工作”,孙锦荣陆续招募了多名队友。如今,他的工作室有20人左右,年龄都不大。

不同的宠物,不同的主人

“找到我们的失主,大部分是和自家宠物在躲猫猫‘游戏’中败下阵的。”

孙锦荣说,丢失宠物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自己搜寻一番,但往往发现,他们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家小动物,于是转而向猫咪侦探寻求帮助。

比如主人一般认为猫狗是能认出自己并且是贪食的,但宠物出逃后多会表现得很陌生,也不会去往常去的地点。

猫尤其喜欢躲藏,它们可以穿过狭窄的缝隙,藏到人无法到达的高处、隐蔽的下水道、危楼和枯井里。很多猫在走丢后会不停移动。“它觉得自己还没完全藏好,就会换个地方继续,几番折腾,一定要藏在一个很变态的地方。”孙锦荣说,有些猫把头藏好了,但屁股还在外面,自己看不见,就觉得别人也“看不见我了”。

而狗比猫爱热闹,喜欢往人多的地方跑。“尤其是柴犬、哈士奇和边牧,丢失后它完全不觉得自己是丢了。”孙锦荣说,它们会一颠一颠走得很欢快,完全不会失落害怕,一件案子中,甚至有狗上高速“释放自我”狂奔十几公里的。

除了猫狗,孙锦荣的团队也找过兔子、蜥蜴、鸟等各种动物。在性格各异的动物背后,主人也各不相同。孙锦荣觉得,养狗的人一般外向点,偏好和人社交;养猫的人则更独立,更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两类人会有重叠。

为何走丢的宠物变多了?孙锦荣说,这和宠物市场的迅猛发展分不开,养猫养狗的人变多了,但在养之前可能并没有做足功课,只是跟风,养完后才发现有各种问题;当然,也会有主人疏忽,没有封窗或者牵绳的因素。

另一方面,城市扩展但配套还不到位,能给狗子跑的空间太小,很多狗比如边牧,处在体力无法消耗的状态中,便会选择拆家甚至出走。

从业十年,在孙锦荣看来,每个订单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每只宠物的情况都不一样。

他们曾飞到郑州搜寻一宠物博主价值十几万的孟加拉豹猫,义务解救过头上套水桶的狗狗,找到过掉入河中的藏獒,也曾为蹲守一只躲藏起来、龇牙咧嘴的小猫熬最深的夜。

而这背后,总有一些直击人心的故事。

寻宠,也是寻找遗失的情感和生活

除了对猫狗习性了如指掌,宠物侦探有时候还需要辨识人心。

孙锦荣提到一个“寻猫39天”的案例。

最长的一次,孙锦荣团队用了39天在野外找到被丢弃的小猫。

他回忆,去年冬天,他们接到了一位二十多岁女子丢猫的求助,一开始按正常的走失去查找,但后面发现了蹊跷,“我们里里外外地搜寻,却没有任何线索和猫的痕迹,因为猫根本不在这里。”

一天后,可能是看不下去女儿的煎熬,女子的父亲坦白,是他背着女儿,开车把猫带到上海和外地的交界处扔了。孙锦荣说,猫已经十几岁,可能陪伴着女孩走过了人生中重要的部分。

孙锦荣和同事去丢猫的地方寻找,那是一片高速公路旁的荒地,很多芦苇,搜索困难。他们连续找了多天,最后利用热成像无人机,在一片很密的草丛里,看到一只小猫咪窝着,正是走失的那只。

那是一只敏感的小猫,已经瘦骨嶙峋,脊背上凸显着骨头。它被丢弃时戴着有铃铛的项圈,行动时会暴露它的位置,限制了它的捕猎。孙锦荣说,能看出来猫咪曾尝试想挣脱项圈,但没有成功。项圈卡住了它的脖子和前爪到腋下的位置,找到时,勒紧的地方已经腐烂恶臭,项圈扒开时有白色小虫蠕动。

他们将这只小猫直接送医。“车开得很快,就怕猫见到主人之前就没了。”

孙锦荣说,找到猫后,女生接到通知时还以为是在做梦,不停道谢。至于为何猫被送走,他猜测,可能是因为女生怀孕了,老一辈总觉得养宠物对孩子不好。

这39天的寻猫经历,对孙锦荣来说,就像他创业的一个缩影,“一眼望不到边。”“我当时想着,找不到也没办法,但如果能找到,我知道它在哪里,但我不能带它回家,这么轻易放弃的话,我到退休那一天也会觉得有遗憾的。”

在孙锦荣接到的单子中,有不少养宠物的老人,他们的子女在外求学或工作,宠物为老人提供了重要的陪伴,让他们的生活更为规律,老人也会将对子女的一部分情感转移到宠物身上。所以,当宠物突然失踪时,老人会更加焦虑、伤心。

同样,大城市里变得“原子化”的年轻人,也因为孤独和压力更加需要宠物陪伴——在小小的出租屋里,有一个柔软的毛茸茸的动物一起生活,是一种慰藉。

“所以才会有一个词,叫宠物依赖症。” 孙锦荣说。

因为寻宠,他们需要“闯入”陌生人的家中,从求助人和他们所居住的环境中获取蛛丝马迹。

很多时候,求助人会把情绪先一股脑地宣泄在宠物侦探身上。他们或哭泣,或懊悔,或倾诉自己和宠物的点点滴滴,以及失去宠物的痛心。

“我们更需要的是清晰、理性的表述,说清楚宠物的年龄、花色、丢失时间和地点。”孙锦荣说,就如心理咨询师一样,有时他们需要对客户进行情绪疏导,直到他们讲清楚寻宠需要的线索,同时还要保持医生一样的耐心,告诉失主,寻宠和手术的成功率一样,并不能100%保证找到,只能尽力尝试。

赏金之下

孙锦荣团队按时长和参与人数收费,如单人全设备寻找6小时是950元,双人则是1600元。还有赏金,“普通情况下,赏金是3000元起一只猫(狗)”,给第一眼发现猫(狗)的人,但如果最终没有找到宠物,赏金部分就没了。

无毛猫和布偶猫的赏金还会贵点。因为无毛猫没办法通过毛发痕迹追查,难度更大;而布偶因为市场价格高,被他人占为己有的概率更大。

一位宠物失主的求助信息

有时候,孙锦荣觉得“赏金”这个词不太合适,找到活着的宠物时可以称之为赏金,但有时候只能找到尸体。“可能赏金这个词就得换一换了,或许用‘结案金额’更适合,代表我们宠物侦探的工作就到此为止。”

“遇到的最高悬赏是一部保时捷,但这类往往宠物丢失时间已很长,基本找不到,失主心里可能也很清楚。”他说,如果刚刚丢失宠物,就一下子把悬赏拔得那么高,10年间他是没见过的。

虽然干这行很久,但对于“赏金”部分,孙锦荣和团队并不会和客户签合同,仅靠口头协定。这有时会带来一些不快和纠纷。

有些订单中,他们发现,失主在一筹莫展的时候需要他们介入,但当有了线索、十拿九稳之时,就会劝他们回去算了,甚至抢他们半个身位,挡在他们前面,这样能以是自己先发现为由,拒绝支付赏金。“我们遇到过一个失主,觉得我们找得太快、太容易了,以此讨价还价。”孙锦荣觉得:“难道不是越快越好吗?”

他觉得,有时候,大家会追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觉得你没有付出太多劳动力,就把我的钱拿走了。”这种怨气会让失主做出一些奇怪的行径,比如找到宠物后,找借口硬是把团队留在外地多一天,其实就是憋了一口气。

在疫情之前,孙锦荣的团队一个月多的能接到几十甚至上百单,时间被切割成一块块的,深夜可能还在找一只猫,白天睡一会儿,又惊醒了。“就像狗一样,狗也是一会睡,一会就醒了。”

除了作息乱,最忙的时候他早上起来都要想一想,我在哪?可能早上他在青岛,下午就赶到北京了,北京的事情结束了,又赶到另外一个地方,每天面对的空间都是不一样的,这带来了一种长期的压抑。

“我们忙起来就是没有喘息的时间,可能最最放松的就是一个订单结束了,我们返程,或者是我们去奔赴下一个订单的路上的间隙,会稍微觉得舒服一点。”他说,如果单子排得很密,那就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一直在路上。这种长时间的煎熬,以及最后的成功带来的喜悦的反弹,周而复始。

“我觉得,这10年把我掏空了。”他说,他把自己造得太狠了。他越来越想只感受工作中美好的部分。“我现在其实有点退下来的感觉了,因为我在做短视频,出外勤少了很多。”

一万个猫窝

澎湃新闻今年6月底见到孙锦荣时,他穿着迷彩服,留着平头,语气疲倦,但坐得挺直,看上去比实际年龄——40岁要小一点。

他在浦东郊区租了两栋民房,相隔十几分钟车程,一栋自己住,一栋作为工作室,他称之为“基地”。在自住的小楼里,孙锦荣收养了两只橘猫,两只英短,以及一只本想训练成传递情报的“无人机”,但最后只学会了自言自语的鹦鹉。

他还在家中几面墙上挂着宠物主们送的小锦旗,上面写着“救我狗命”“神速寻猫”等标语。

抱着自己猫的孙锦荣,和墙上的一面锦旗。

孙锦荣一开始并不受支持。

中学毕业后,因父亲遭遇交通意外,孙锦荣的母亲领着当时还未成年的他来上海打工,没有专业技能,他更多是在搬家公司、印刷厂和纺织厂做体力活,一个月赚两三百块钱。

和很多来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孙锦荣时常陷入迷茫中,但又想做能出人头地的事。

2012年,寻宠还属于新概念,没什么可以参考的案例,是一种望不到边的职业选择。父母给他的建议是,与其在这件事上耗费时间,不如直接去找个工作,哪怕进厂打螺丝也比现在稳定。“我当时也动摇过,要不要去做常规的工作。”

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拒绝了重复的、机械的工作。“流水线上的工作每一天都是重复,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8小时内都像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他说,如果当时真的选择去打螺丝,或许“灵魂会被摧毁掉”。

“我觉得社会的进步就来源于子女不听父母话。如果每个子女都按照父母的规划去行进的话,社会不会有什么进步,每一代都应该接受更多的新鲜的事物。”孙锦荣说,他还是想鼓励年轻人多去体验这个世界,拥有自己的爱好,多尝试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要太早给自己框住。

孙锦荣团队中的其他队友来自各行各业,有做厨师的,有开货车的,也有工人。

1995年生的老高是一个健谈的安徽亳州小伙,体校毕业,加入孙锦荣团队之前干过空调外机维修、开过滴滴,最终还是换了工作。他说,在大城市很难找到归属感,没有技术或学历也很难找到好的工作,疫情之下,不少以前的同事都回到家乡。现在的工作,让他有了一点家的感觉,一方面自己喜欢猫猫狗狗,觉得是做好事,另一方面觉得能学到东西。

最近,他们在“基地”的后院做起了猫窝,房间里堆满了漆成绿色尖顶的木头小房子,墙上还挂着设计图纸。孙锦荣说,这都是小伙伴们一个个手工打出来的,他们想做满一万个猫窝,免费送到各个小区,作为流浪猫的住所和喂食点。

“一万个猫窝”计划

他们还开辟了一小块土地作为“猫咪墓地”,埋葬着几十只找到时已经死亡的小猫。土地上树立着小墓碑,刮开灰尘,上面写着去世小猫的昵称和年龄。孙锦荣说,疫情前,每年都会有父母带孩子来扫墓。

孙锦荣工作室后院视野。他们把其中一小块地用来做“猫咪墓地”。

近两年因为疫情,像他们这样需要开车四处跑、进入别人小区和家中寻宠的生意更不好做,尤其近两三个月,几乎没有出勤,但还是得照发工资。孙锦荣说,自己原本计划50岁就退休,现在这个计划可能要推迟了,或许“要把养老钱亏进去了”。

当下有些难熬,但他不后悔当初选择了这条路。“之前因为太累,我经历过濒死感,所以也越发想清楚了,来这个世界是干嘛的。对于我可能就是体验这个世界的,在这几十年甚至百年,能带来一点美好的东西。”他说。

“我们很多人生活没盼头,尤其年轻人不知道盼点什么。”孙锦荣有时候也会陷入同样的疲惫中。

后来,他在基地小院的后面种了葡萄和桑葚,他开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期盼过一个春天的到来,像种地的农民一样,有了一些盼头。每当感到焦虑,他就会开车一二十分钟,从住处到“基地”待会,干些活儿做做猫窝,或只是走走、吹吹风,都会觉得平静不少。(记者 朱轩)

来源:澎湃新闻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10/169626158112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