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品质和精神四字成语(诸葛亮的品质和精神)
孔明“荐”贤及启示
为了免除挥师北伐的后顾之忧,全心全力去伐魏 ,诸葛亮临出师北伐之际在呈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向后主举荐了一批值得信赖的文臣武将。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所具有的荐贤观。那么诸葛亮荐贤的理由或标准是什么,对我们如今的“举荐”与“被举荐”又有怎样的启示?对此兹作浅述如下。
诸葛亮之所以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是因为他们“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举荐将军向宠是因为他“性情淑均,晓畅军事”。总之“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他们都是一些“贞良死节之臣”。从中不难看出诸葛亮“选贤与能”的缘由具有以下特点:
一、贤能者的本性本质必须善良
本来“人之初,性本善”。但生活的现实环境是没有真空的。人在具体的生存环境中很难说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或是利益的诱惑。不管怎么说,无论生存的环境如何,能够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善良的为人本质不变,这是贤能者应有的素养,也很难得,她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与保障。本性善良本质善良者决不会因“恶小而为之”,也不会因“善小而不为”。所以,诸葛亮为后主刘婵所举荐的文臣武首先看中的就是他们所具有的“良实”“淑均”的善良本性这一点。
二、贤能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长
能否胜任某一领域的某项具体工作,那就要看是否具备某方面的专长或特长。这是贤能者的核心所在。诸葛亮将要出师北伐,那么负责“宫中府中”安全保卫等具体工作事项的官员必须要在行,精通业务,具备一定的专业本领,否则将是难以胜任的。而将军向宠正是因为“晓畅军事”,“适用于昔日”且又受到过先帝的高度称赞和肯定,所以谁是负责“营中之事”的最佳人选,自然是举荐向宠就非他莫属了。
三、贤能者能够作出最大化牺牲
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侍卫之臣”的“不懈于内”和“忠志之士”的“忘身于外”,而且还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死节”的精神和勇气,也就是说要求他们能够具有作出最大自我牺牲的精神,甚至包括牺牲自我的生命。能“为国舍身”这一点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得到的。这是贤能者的至高境界。所以诸葛亮在临出师北伐之际举荐他们来帮助后主刘禅全面主政蜀国的内政事务当然就得要求他们能够具有作出最大牺牲的精神了。这是保证蜀汉后方稳固安定最重要的一点。
诸葛亮的“举贤荐能”拿到今天来看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首先举贤荐能当然是要任人唯贤,唯贤是举,决不能任人唯亲。即便举贤不避亲,但那“亲者”也当具有贤能者的特质才可免遭背后非议。而更多的时候则往往是处于被举荐的境地,这就要求“被举荐者”必须自身素质过硬,品质好,有道德,能力强,有专长,积极肯干,乐于奉献。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修养好个人的善良品行,修炼好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且具有好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当机遇降临一旦“被举荐”的时候,相信一定能够成功如愿。
21个前《出师表》里的成语,各个智慧,你记得几个?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出师表》全篇758个字,流传至今渐渐演化出21个成语,你还记得是哪些吗?
《出师表 /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pí b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图文均来自网络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09/169625946811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