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翻译的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翻译)

时间:2023-12-06 09:10:10 来源:网友投稿 编辑:落荒而逃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预习重点,快收藏!

关注“小淘爱学习”,解锁所有中考语文备考知识!

一、单元字词汇总

1.《孟子》三章

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舜(shùn)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空(kòng)乏其身 曾(zēng)益 拂(bì)士

2.《愚公移山》

冀(jì)州 塞(sè) 迂(yū) 曾(zēng)不能损魁父之丘

荷(hè)担者 箕畚(jī běn) 始龀(chèn) 亡(wú)以应 一厝(cuò)

3. 《周亚夫军细柳》

棘(jí)门 彀(gòu)弓弩(nǔ) 按辔(pèi) 胄(zhòu)

嗟(jiē) 曩(nǎng) 被(pī)甲 作揖(yī)

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愚公移山》

1.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周亚夫军细柳》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到达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3.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至于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

三、诗歌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诗人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杜甫在《春望》一诗中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春望》中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6.在《赤壁》中,作者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运用屈原《离骚》诗句典故,词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及翻译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实词活用中最普遍最复杂的一种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如:在句子里常作谓语;可以同副词组合;能够带宾语、补语等),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翻译时,可在名词前或后加一个动词;也可在名词前加一个介词,后加一个动词;也可在名词前加一个动词或介词,后加一个动宾短语;也可换一个与名词相应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名词在下列条件下,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判断句中的名词除外)在副词(不、未、则、弗、将、已、无、皆、又、等)后面,必活用为动词。

副词能限制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不能限制名词,即不能用在名词之前。因此,副词后面,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一定活用为动词。例如: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莲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

(3)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小小诚意不能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

(5)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将要(打算)击鼓进军。( “鼓”前加动词“击”,后加动词短语“进军”)

(6)二月草已芽。(《梦溪笔谈·采草药》)——二月间草木已经发芽。

(7)王无罪矣,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

(8)太子及宾客知其使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轲刺秦王》)——太子和门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别他。

(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战国策·轲刺秦王》)——(秦王)于是穿上朝服,设置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1)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荆轲)又上前唱道:“风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又”前省略主语“荆轲”)

(二)能愿动词(能、欲、可、敢等)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意愿的动词)能用在动词之前,不能直接带名词宾语,所以只要名词用在能愿动词(有时能愿动词前后还有副词)之后,该名词就一定活用为动词。例如:

(1)武能网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班固《苏武牧羊》)——苏武能结鱼网、纺缴丝,矫正弓弩。

(2)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3)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

(4)距关,毋内(nà)诸侯,秦地可尽王(wàng)也。(司马迁《鸿门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堂上设下“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在文言文里,方位名词大都可以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带宾语,必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两个名词(有时其中一个是名词短语)重叠或连用时。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而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必活用为动词。例如:

(1)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关雎》)——那善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名词‘’琴瑟”,带宾语“之”,活用为动词,弹琴鼓瑟;名词“友”带宾语“之”,作动词,亲近。)

(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雎》)——美丽贤淑的女子,敲钟击鼓来使她快乐。(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乐。)

(3)狗彘(zhì)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狗猪吃人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仓赈济。(后一个“食”,食物,名词;检:制止,约束;涂,同“途”,道路;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4)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闭好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籍,给……登记户口)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青翠的山峰覆盖着白雪,雪光映亮了南面的天空。

(6)明月半墙。(《项脊轩志》)——明月照着半截墙壁。

(7)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病梅馆记》)――不能公开宣告、大声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8)上灯,与食。(《李贺小传》)——点上灯,让(长吉)吃饭。(动词“与”后省略宾语“之”)

(四)两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连用,构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必活用为动词。

文言中名词的语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一般不作谓语,但当相连的两个名词(有时是名词短语)构成主谓关系时,后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便活用为动词。此时该名词的读音也会往往随之改变。例如:

(1)大楚兴,陈胜王(wàng)。(《陈涉世家》)——大楚兴起,陈胜当王。

(2)天雨(yù)墙坏。(《智子疑邻》)——天下雨,墙被淋坏。

(3)天雨(yù)雪,武卧啮(niè)雪,与旃(zhān)毛并咽之,数日不死。(《苏武传》)――天下雪,苏武躺(在窖里)嚼着雪块,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五)代词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中,代词不能受名词修饰,即代词前边不能有名词,但在文言文里,代词的前边往往有名词,这个名词和后面的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时,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1)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因此,从那以后命名它为“褒禅(山)”。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植桑树。

(4)从而誉之,谓之义。(《墨子·非攻》)――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谓之”后省略动词“为”)

(5)甚善,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确实很恰当。(名:起名,取名)

(六)名词带了补语,必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面却带了<补语>(多为介宾短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只能附在动词谓语后面,名词后面带了补语,就等于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于是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周亚夫军细柳》)——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第一个名词“使”前有副词“乃”,活用为动词,派。名词“诏”带补语<(于)将军>,活用为动词,下诏。)

(3)道<少半>……(《登泰山记》)――走了<一少半路>……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侣、友:名词意动用法)

(5)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促织》)——县令严定期限,拷打催促,只十多天,(成名)就被杖打<一百多棍>。(至,介词,到)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唐朝的和尚慧褒当初<在山脚>筑屋定居,死后埋葬在那里。

(7)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函陵”“氾南”前均省略表处所的介词“于”。也可以说,名词“军”处在谓语位置上,活用为动词)

(8)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我脚有毛病,不能快跑。(“病”后省略介词“于”)

(七)名词用在状语后,必活用为动词。

状语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即状语不能用在名词之前,当名词受到状语修饰、限制时,该名词一定活用为动词。例如:

(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秦伯高兴了,就同郑国订立了盟约。(说,同“悦”,高兴)

(2)朝(zhāo)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日夜唱歌奏乐,当了秦国的宫人。(“朝歌夜弦”,这里是互文见义,即“朝夜歌弦”之意)。

(3)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我自己估计不能脱身,就直接走上前责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

(八)名词由连词“而”与动词或动宾短语连接,构成连动式谓语,必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或后面有“而”字,一般说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连词“而”一般只连接动词或动宾短语。例如:

(1)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清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赶到市场。(之,动词,到,去,往)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五个人的死,距离现在修墓并安葬在这里,那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止,通“只”,不过。有通“又”,表余数时用)

(3)客逾庖(páo)而宴。(《项脊轩志》)——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

(4)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吴起列传》)——齐国的军队已经越过边境向西进军了。(“西”前加介词,后加动词短语)

(九)名词与特殊代词“所”“者”构成所字结构,必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有“所”字,一般情况下,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有“者”字,前面又别无动词,该名词也活用为动词。因为特殊代词“所”的后面或“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词短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又与“所”“者”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

(1)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陈涉世家》)——放(在)别人用网捕到的鱼的肚子里。

(2)所食之粟(sù),伯夷之所树与?(《孟子·滕文公下》)——(他)所吃的粮食,是伯夷种植的吗?

(3)如平地三月花者。(《梦溪笔谈·采草药》)——例如在平地上三月开花的植物。

(4)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为侯的吗?

(十)名词(或名词短语)没有上述活用的条件,但却处在谓语位置上,即名词充当主语的谓语(判断句中的名词除外)时,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1)吾义固不杀人。(《公输》)——我奉行道义坚决不杀人。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楚国人点起一把火,可惜那阿房宫被烧成一片焦土。

(3)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察今》)——看到瓶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地间变冷了。(名词“冰”放在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后面,处主谓结构的谓语地位,活用为动词)

(4)如会同,端章甫(fǔ),愿为(wéi)小相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或者是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作一个小相。〔名词短语“端(古代)章甫(古代礼帽)”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的独立分句,作谓语,活用为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富贵不能淫》)——男子成年行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给以训导。(名词“冠”,作主语“丈夫”的谓语,用作动词,行冠礼。)

(6)欲其子之齐语也(《楚人齐语》)——想要他的儿子学习齐国话。

(7)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

(十一)作主语的名词短语,作定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用军礼拜见皇上。(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作动词,指披甲戴盔。

(十二)名词(名词短语)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的独立分句,作谓语,就活用为动词。例如:

(1)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者是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名词短语“端(古代礼服)章甫(古代礼帽)”为独立分句作谓语,活用为动词,穿礼服戴礼帽)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一件物体)用称称一称,然后才知道它的轻重;用尺量一量,然后才知道它的长短。物体都是这样,人的思想十分复杂多样,更需要反复考虑衡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06/16962466024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