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取关怎么退出粉丝团(不取消关注怎么退出快手粉丝团)
一不注意,就变成“粉丝”……App里的这些设置,有玄机
“我打开微博App时,时不时会出现提示页面,要求我勾选感兴趣的话题、关注平台推荐的博主,如果不特意取消勾选,就会莫名其妙变成这些博主的粉丝,不胜其扰。”有粉丝向上海辟谣平台反映该现象,认为涉嫌强制关注。
调查发现,向用户推送关注信息、默认成为粉丝等,正成为“个性化推荐”的“暗模式”,这些操作很可能威胁个人信息安全。
除了推荐关注内容和博主外,微博App还会出现弹窗,要求用户接受通知,默认为“去开启”
“推荐关注”全部默认打开
针对粉丝提出的“微博App推荐关注”情况,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并非所有微博用户都有类似遭遇,“推荐关注”页面的出现与用户使用的手机、操作系统关联也不大。经过对微博App各功能的仔细调用,记者找到了原因:在App的“消息”频道中,设有“关注推荐”项目,“接收关注推荐动态”“多人关注推荐”“好友推荐”“用户关注”等均默认打开。如果用户未选择关闭,就可能在打开微博App时,被平台推送关注信息。
需要4个步骤才能关闭微博的“关注推荐”
除了“关注推荐”外,App还默认打开了“内容资讯”“直播”等内容的接收动态,并且无法直接取消,只有连续打开两个页面,才能找到关闭按钮。
部分用户认为,以上关闭个性化推荐的流程较为复杂,而且关闭入口隐藏得很深。可业内人士提醒:“与很多App相比,这还不算复杂。”
例如,上海市消保委曾就“如何关闭微信个性化广告”进行调查,发现要经过差不多10个步骤,部份设置还藏在微信的《隐私保护指引》中,用户很难发现。
目前,微信已经对此进行简化,并通过“腾讯安全中心”的官方小程序予以公示。不过,从公示内容看,仍旧要经过5个步骤才能关闭“个性化广告”。
“腾讯安全中心”公示的关闭步骤共5个(截图为部分公示内容)
这还不是流程最多的App。上海市消保委在2022年6月至12月,又对百度、B站、抖音、小红书、微信、美团、微博、淘宝、今日头条、京东等10款App进行调查,发现微信视频号个性化服务和京东个性化广告推荐的关闭操作仍较复杂,都需要7步。
至于上海辟谣平台调查的“推荐关注”现象,则被指出这是个性化广告的另一种形式,叫“暗模式(Dark Pattern)”。顾名思义,隐蔽性更强。
“暗模式是指通过功能界面设置,引导用户作出无意识、非自愿且可能不利的决定。相较于个性化推荐开启时的一键式便捷操作,关闭时步骤却冗余繁琐。或者通过消极语句,比如‘关闭后可能影响您的浏览体验’等,引导用户保持开启设置。”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高亚平解释。
“个性化推荐”有何风险
那么,“推荐关注”“个性化推荐”到底有何危害?
并非只有信息骚扰等问题,因为“个性化”背后,涉及App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简单来说,“个性化”推荐会对用户输入内容、浏览主题、浏览时长等进行收集和分析,继而给出内容推荐。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部分非法App(美曰其名“破解版”),它们在运行时,会偷走用户手机里的个人信息、监听通话情况等。
这些个人信息与隐私有关,一旦泄漏,后果非常严重:轻则接到骚扰电话,重则可能会遭遇电信、敲诈勒索等,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
事实上,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App、小程序等各种应用若要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应当明示,“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可见,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告知-知情-同意”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个性化推荐”所涉及的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告知”往往隐藏在App等应用软件的“用户说明”“服务协议”“隐私条款”等预设条款中。这些文件洋洋洒洒几千甚至上万字,用户一不当心,就会忽视——有媒体统计了微信、抖音、淘宝、百度、支付宝、快手、QQ、今日头条等15款常用App的“服务协议”“隐私政策”等,发现平均字数2.7万,最短的也有5000字。
而且从实际看,这些文字都是默认条款,即便用户不赞同其中部分条款,也只有“同意-使用App”或“不同意-不能使用App”这两个选择,在使用App前都无法进行个性化选择,只有先默认同意,才能通过App设置取消个性化推荐。总之,用户很被动。
“一键取消”还有多远?
基于此,消保组织和业内人士都呼吁,保护用户隐私应当更进一步,推广“明确告知”“一键取消”。
上海市消保委提出,各大平台要从被动、事后应对监管到主动、事前“将合规融入设计”,共建信息时代的信任生态。
高亚平表示,应用软件的“暗模式”并非新鲜事物,部分欧美国家已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进行规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暗模式”的规制专条,有望通过立法叫停这种形式。
与此同时,用户也要对“个性化推荐”提高警惕。
调查发现,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或窃取信息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收集前未予明示,或利用文字游戏诱导用户同意。二是通过正常渠道收集了用户信息,但是超范围使用,给用户隐私和利益带来潜在风险和危害。
对此,用户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
在安装App等应用时,仔细阅读其数据收集请求,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是否提供。而且在提供信息时,要遵循“供所必需”的原则,不提供超出业务需求之外的信息。
在使用中若发现App的“个性化推荐”存在骚扰现象,可通过App的设置栏目进行排查,关闭不必要的信息收集及推送服务。
若有条件,也可使用正规的监测工具来检查哪些App在后台频繁运行。如果发现有隐私数据被恶意收集或滥用的情况,要及时保存证据,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权。
栏目主编:任翀 文字编辑:任翀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上海辟谣平台
一不注意,就变成“粉丝”……App里的这些设置,有玄机
“我打开微博App时,时不时会出现提示页面,要求我勾选感兴趣的话题、关注平台推荐的博主,如果不特意取消勾选,就会莫名其妙变成这些博主的粉丝,不胜其扰。”有粉丝向上海辟谣平台反映该现象,认为涉嫌强制关注。
调查发现,向用户推送关注信息、默认成为粉丝等,正成为“个性化推荐”的“暗模式”,这些操作很可能威胁个人信息安全。
除了推荐关注内容和博主外,微博App还会出现弹窗,要求用户接受通知,默认为“去开启”
“推荐关注”全部默认打开
针对粉丝提出的“微博App推荐关注”情况,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并非所有微博用户都有类似遭遇,“推荐关注”页面的出现与用户使用的手机、操作系统关联也不大。经过对微博App各功能的仔细调用,记者找到了原因:在App的“消息”频道中,设有“关注推荐”项目,“接收关注推荐动态”“多人关注推荐”“好友推荐”“用户关注”等均默认打开。如果用户未选择关闭,就可能在打开微博App时,被平台推送关注信息。
需要4个步骤才能关闭微博的“关注推荐”
除了“关注推荐”外,App还默认打开了“内容资讯”“直播”等内容的接收动态,并且无法直接取消,只有连续打开两个页面,才能找到关闭按钮。
部分用户认为,以上关闭个性化推荐的流程较为复杂,而且关闭入口隐藏得很深。可业内人士提醒:“与很多App相比,这还不算复杂。”
例如,上海市消保委曾就“如何关闭微信个性化广告”进行调查,发现要经过差不多10个步骤,部份设置还藏在微信的《隐私保护指引》中,用户很难发现。
目前,微信已经对此进行简化,并通过“腾讯安全中心”的官方小程序予以公示。不过,从公示内容看,仍旧要经过5个步骤才能关闭“个性化广告”。
“腾讯安全中心”公示的关闭步骤共5个(截图为部分公示内容)
这还不是流程最多的App。上海市消保委在2022年6月至12月,又对百度、B站、抖音、小红书、微信、美团、微博、淘宝、今日头条、京东等10款App进行调查,发现微信视频号个性化服务和京东个性化广告推荐的关闭操作仍较复杂,都需要7步。
至于上海辟谣平台调查的“推荐关注”现象,则被指出这是个性化广告的另一种形式,叫“暗模式(Dark Pattern)”。顾名思义,隐蔽性更强。
“暗模式是指通过功能界面设置,引导用户作出无意识、非自愿且可能不利的决定。相较于个性化推荐开启时的一键式便捷操作,关闭时步骤却冗余繁琐。或者通过消极语句,比如‘关闭后可能影响您的浏览体验’等,引导用户保持开启设置。”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高亚平解释。
“个性化推荐”有何风险
那么,“推荐关注”“个性化推荐”到底有何危害?
并非只有信息骚扰等问题,因为“个性化”背后,涉及App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简单来说,“个性化”推荐会对用户输入内容、浏览主题、浏览时长等进行收集和分析,继而给出内容推荐。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部分非法App(美曰其名“破解版”),它们在运行时,会偷走用户手机里的个人信息、监听通话情况等。
这些个人信息与隐私有关,一旦泄漏,后果非常严重:轻则接到骚扰电话,重则可能会遭遇电信、敲诈勒索等,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
事实上,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App、小程序等各种应用若要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应当明示,“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可见,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告知-知情-同意”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个性化推荐”所涉及的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告知”往往隐藏在App等应用软件的“用户说明”“服务协议”“隐私条款”等预设条款中。这些文件洋洋洒洒几千甚至上万字,用户一不当心,就会忽视——有媒体统计了微信、抖音、淘宝、百度、支付宝、快手、QQ、今日头条等15款常用App的“服务协议”“隐私政策”等,发现平均字数2.7万,最短的也有5000字。
而且从实际看,这些文字都是默认条款,即便用户不赞同其中部分条款,也只有“同意-使用App”或“不同意-不能使用App”这两个选择,在使用App前都无法进行个性化选择,只有先默认同意,才能通过App设置取消个性化推荐。总之,用户很被动。
“一键取消”还有多远?
基于此,消保组织和业内人士都呼吁,保护用户隐私应当更进一步,推广“明确告知”“一键取消”。
上海市消保委提出,各大平台要从被动、事后应对监管到主动、事前“将合规融入设计”,共建信息时代的信任生态。
高亚平表示,应用软件的“暗模式”并非新鲜事物,部分欧美国家已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进行规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暗模式”的规制专条,有望通过立法叫停这种形式。
与此同时,用户也要对“个性化推荐”提高警惕。
调查发现,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或窃取信息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收集前未予明示,或利用文字游戏诱导用户同意。二是通过正常渠道收集了用户信息,但是超范围使用,给用户隐私和利益带来潜在风险和危害。
对此,用户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
在安装App等应用时,仔细阅读其数据收集请求,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是否提供。而且在提供信息时,要遵循“供所必需”的原则,不提供超出业务需求之外的信息。
在使用中若发现App的“个性化推荐”存在骚扰现象,可通过App的设置栏目进行排查,关闭不必要的信息收集及推送服务。
若有条件,也可使用正规的监测工具来检查哪些App在后台频繁运行。如果发现有隐私数据被恶意收集或滥用的情况,要及时保存证据,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权。
栏目主编:任翀 文字编辑:任翀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上海辟谣平台
那些离开我的粉丝到底为什么要取关我?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一个友友的私信【玩头条这么久,我始终都没有想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部分粉丝会取关我?】对于这个问题,我作为一个拥有1729位粉丝数量的头条创作者,总结了一些属于我自己的看法
■粉丝取关我们,说明他在我们身上已经看不到他想要看到的东西了。
对于头条,很多人真的都是抱着纯粹的阅读心理来的,比如我自己~曾经我就是一个今日头条的最纯粹的阅读者,对于我喜欢的创作者,我会毫不犹豫的点关注,对于我喜欢的作品、有用的作品,我也会毫不犹豫的点赞和收藏。
而对于一个自己已经关注了的创作者,只要我长时间的没有看到我之前在他的作品栏里看到的我想要看到的东西,一次两次没有关系,我不会取关。
可随着时间拉长,他还是没有回到原来的位置,而我也没有在他的作品里看到我在他这里想要看到我想看到的作品——对不起,我要取关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作品垂直度,还不能断更的原因)
■别人关注你,也许就是希望你也能对他表示支持。
我曾经看到一个在某方面发展得很不错的友友,他自己的粉丝有将近三万个,而他关注的粉丝只有不到二十个,而在此之前,他是先关注我的,可我看到他这样的情况马上就取关他了,不好意思,我要先声夺人了——我才不给他先取关我的机会呢。
他自己的粉丝就那么几个,全是大咖级别的,我自认为我自己还不是大咖,没理由值得他如此垂爱——按他之前的揍性,我坚信他早晚还得取关我……(这种人就是纯粹的骗关注,他只爱他自己,这种人自私自利,特别严重,不值得我们关注他)
■不要盲目地去回关一个人~万一他是僵尸粉咋整?在关注我们的粉丝里,很多人都是系统推荐过来的僵尸先生,他们不言不语没有任何作品,关注你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干嘛?
我就经常有这样的莫名其妙的粉丝,关注我了,可是我所有的东西他都没有看过,也没有看到他自己有任何作品,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个粉丝数字而已,也是仅此而已其他的作用一点都没有。
■关于为什么已经关注我呢了的粉丝为什么会取关我这个问题,我目前就写到这里,希望所有的友友都能看到我的这篇文章。
如
果有不足的地方,或者还有我这篇作品里没有说出来的东西,都欢迎你们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一个已经关注我们的友友为什么会取关我们,我们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便能相互学习一些东西,谢谢大家。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202/169626125911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