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不孤断桥不断是什么意思(孤山不孤)

时间:2023-11-25 12:11:57 来源:用户分享 编辑:陪你演戏

《孤山不孤》

自古以来,杭州就有“三大怪”——“ 断桥不断,长桥不长, 孤山不孤”。断桥不断,只是白素贞的肝肠断; 长桥不长,只是“十八相送”情谊长。那么,孤山,为什么不孤呢?

今年三月疫情期间的一天,我去爬山,恰巧登上了龙井寺后的棋盘山。

从棋盘山顶向西眺望,但见一岛孤峙于西湖水中,我知道这座岛叫孤山,因为在西湖周边的一百余座群山中,坐落在湖水中的只有孤山这一座。

从高处看过去,小岛被密密匝匝的丛林所覆盖,像一只巨大的黛青色的螺蛳静静地漂浮于水中,既美且仙,正如白居易在《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中所云——“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中央”。

不过,这湖中小山看起来着实孤单,只能和它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相依相伴,一副形影相吊的样子。

到了四月初,疫情缓和,公园陆续开放,突然间又想起了孤山。

从杭州的城西去孤山,要先到北山路;北山路,是杭州最美的街路,人们甚至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道路之一。

从北山路的东端,上断桥,到白堤。沿白堤走了半晌,发觉路边的画风突变,之前右边的湖水,突然间变成了陆地。抬头细看路牌,发现这路已不叫白堤,而叫孤山路了。我这才知道,这孤山路和白堤,原本是连在一起的,难怪,老杭州人也管白堤叫孤山路。

白堤与孤山路交界处,是“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 背倚孤山,面临外湖,是真正的依山面水;再加上接白堤、断桥,守着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一年四季出尽了风头!

不过,“平湖秋月”最美的时候要数秋日。秋高气爽之时,西湖水平静如镜,皎洁的月亮悄悄地爬上高空,满怀热忱地把月光洒满湖面。月光与湖光,爱怜地交织在秋色里,真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啊!

这样幽静迷人的景色,不看着实可惜。不过,就算不能亲临,听听平湖秋月的古筝曲、钢琴曲、二胡独奏曲,或者是钢琴古筝箫,也是极有意蕴的!

我从“平湖秋月”沿孤山路向西行,路上的游人如织,和白堤、断桥上一样热闹。每隔几米,道路右边就会见到一个深宅大院。这样,我路过了浙江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旧址、苏白二公祠…….孤山,果然是不孤的!

孤山路的31号,是西泠印社的南门。印社在一片片梧桐林荫掩映中,白墙黛瓦,墙上黛色的圆形门洞和同样是黛色的方形镂空窗框相得益彰。

进入大门,是一莲池,池后有一飞檐翘角的堂屋,因屋旁莳有两棵柏树,故叫“柏堂”;“柏堂“的西边,有一朱红色阁房,因四周多竹,叫“竹阁”。

看到“柏堂”和“竹阁”,便想到“孤山寺”。

“孤山寺”,为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天竺僧所建,是西湖湖畔有文字可考的最古老寺庙。那时候,它叫作“广化寺”。《咸淳临安志》中有记载曰:“陈文帝天嘉二年建广化寺,寺有当时所植二柏……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曰柏堂。”

我没见过孤山寺,只知道它在历代文人雅士中极受宠,元稹、苏东坡、林和靖、俞樾都撰诗文赞颂过它。最有名气的,莫过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句句皆为经典,堪称是千古奇文!

大概是爱屋及乌,人们也特别喜欢寺庙旁的“柏堂”和“竹阁”。苏东坡曾作《孤山二咏并引﹒柏堂﹒竹阁》,其中《柏堂》曰:“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竹阁》曰:“海山兜率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

“竹阁”,据说是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所建。那时候,他因忙于公务至深夜,不便回家,夜宿于这“竹阁”中。他曾作《宿竹阁诗》曰:‘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还作《竹楼宿》曰:“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可见他对这“竹阁”是爱至深赏至真,情至真赏至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孤山寺”大殿因大梁被白蚁蚀空而拆除,但人们只一看到“柏堂”与“竹阁”,依然会想起曾经的那座古老的寺庙!

现在,孤山寺所在的地方叫“西泠印社”。

人们常说杭州有“三西“——西湖、西溪和西泠。西湖,不说你也明白;西溪,说的是杭州城市中的一块”绿肺“——西溪湿地;而西泠,便是这“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是中国印学的发源地,自清光绪三十年创建以来,天下文人雅士就经常聚集在孤山这里切磋琢磨。而今,园内,阁、楼、亭、坊、塔、馆样样俱齐,皆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山壁上摩崖石刻,俯仰之间尽是草木碑亭,俨然是江南特色园林之中的极品。

但在这样的地方,我的兴致全然不在这些草木山水和花鸟鱼虫上,满脑子只是这园里的人:“西泠四君子”,印社发起人丁仁、王褆、叶为铭、吴隐;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他们募资收购,修室造阁,把流失在海内外的金石篆刻保存在这里,他们研究印学,兼及书画,每有大型活动,遍及海内外的四百余名会员齐聚孤山,孤山,何曾孤独过?

在这里,我看到很多真正的“宝物”:在汉三老石室里,有距今1900年前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以及十余块自汉魏以来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在印学博物馆里,“天下第一印”的汉白龙印钮章、罕见的先秦陶拍、封泥、秦汉古玺绝品、存世最早的明代顾氏集古印谱、明清以来各印章艺术流派大师的原物……

在西泠印社半山腰鸿雪径旁的石壁上,有一布满青苔的石匣,里面藏着李叔同的93枚印章。

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将这些印章赠与西泠印社,叶为铭仿昔人“诗冢”、“书藏”之意,在鸿雪径的石壁上开凿庋藏,外覆石碑,镌阴文小篆“印藏”二字,并石壁旁边雕刻六行隶书跋文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戊午夏叶舟识。”

看着这些古朴的藏宝石屋,就想到方才在遁庵西边墙下鉴亭内石柱上由吴隐撰、吴昌硕题书的对联——“揽景鉴湖同鸥鹭尽堪寻旧侣,成仁泰山重松筠犹自仰清风。”在这个红尘世俗裹挟着的地方,尚有这样的一座艺术的孤岛,它在这里静静地伫立了一百二十年,坚守着中国士大夫的金石精神和孤傲信仰,——孤山,确实是孤清自傲的!

路蜿蜒着,绕孤山南麓而去。在路西端的尽头,是中山公园的南门。

中山公园也叫孤山公园。南宋时,理宗皇帝在山上兴建西太乙宫,把大半座孤山划去了作御花园。后来,清朝康熙皇帝又在此建造行宫。

这风景优美的孤山,一直被孤家寡人所拥有,难怪明末·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孤山不孤,君心孤。”

孤山上的亭有很多。北麓的“云亭”是清末民初诗词书法金石名家许炳璈建造的,亭的名字取自不远处敬一书院内一堵石墙上雕刻的一行大字——“孤山一片云”; 南麓的“六一泉亭”,取名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而清行宫内的“西湖天下景”,亭名则来自苏轼的“西湖天下景”诗句。

位于孤山之巅的四照亭,建于清雍正七年,清世宗雍正皇帝曾为之御题“云峰四照”四字,乾隆皇帝南巡时,又御题其为“行宫八景”之一;中山公园内的“南洋华侨赈灾纪念亭”,其实有两座,西边为“武亭”,东边为“文亭”,是为纪念南洋华侨资款救济浙江水灾而建。

“中山纪念亭”是为纪念而建,万菊亭为纪念在杭州举办第一届菊展的张又莱而建,团结亭是为纪念辟建中山公园而建,而坐落在敬一书院东南面的范公亭,是杭州第一个纪念范仲淹的景物……

在孤山大大小小十多座亭里,我以为最有趣的当属放鹤亭。

放鹤亭坐落在山的东北角,初建于元代,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建筑。

我喜欢放鹤亭,不单单是因为这座“放鹤”的亭,更是因为亭子里这个“放鹤”的人——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他的诗好,有三百余首,有很多收藏于故宫绘画馆内。他写的《山园小梅》脍炙人口,其中有一句没有人不喜欢——“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古往今来,关于梅花的诗词数不胜数,却再没有比这一句更传神的了!只有和梅树朝夕相伴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意蕴深远的千古咏梅绝唱!

林和靖在孤山莳植梅树三百多棵,养了两只鹤, 他常驾小舟访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如有客人来访孤山,他的童子就把笼子里的鹤放出来,林和靖见鹤,便调船而归。宋朝的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人事二》中记载:“林逋 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我这时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梅林归鹤”的画面来:雪红的梅林上空,一只美丽的鹤翩跹着、飞舞着、萦绕着……

放鹤亭内,置有南北朝鲍照所著的《舞鹤赋》刻石。赋文中的舞鹤眼带朱红,顶凝丹紫,伸颈放歌,纤细婉转;它往复徘徊,飞腾摧折,跳踯如飘蓬,举翅似飞雪;它轻盈凌乱,晃影交错,一团烟雾,若无毛羽;它面临萧瑟的惊风,望着流泻的月光,时而收拢白翅对水弄影,时而抖动玉羽俯视丹顶;它早晨嬉戏于昆仑的芝田,黄昏又在仙家的瑶池饮水; 它势如风去雨来,星散云飘,令舞姬神情沮丧,叫歌童心里自愧……好一幅妙曼凄婉的舞鹤图啊!

全赋466个字,为清康熙帝南巡杭州时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字迹亦龙飞凤舞,同这文中的舞鹤一样栩栩如生。

曾以为这个林和靖是个薄情寡义之人,他结庐于孤山之上,一生不娶不仕,植梅养鹤写诗,还自谓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然而,读了他的《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便觉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却是一种最深沉的情怀!

站在放鹤亭远眺,想着这古往今来,有多少雅人韵士喜欢这座孤山啊!

白居易喜欢它,称它是“蓬莱宫在水中央“;苏东坡也喜欢它,并赋诗曰:“柏堂南畔竹如云,此阁何人是主人。但遣先生披鹤氅,不须更画乐天真。“钱塘绝代佳人、才女苏小小喜欢它,在生前说:“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清末革命家秋瑾喜欢它,在她的遗愿中说:“若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 “西泠印社”的文人雅士们喜欢它,弘一大师李叔同喜欢它,理宗皇帝喜欢它,康熙皇帝喜欢它,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欢这座小山,在他古稀之年,最后一次来到孤山,望着孤山秀丽的风景,吟诵道:“常涵古往今来月,不异云容水色天。” 他还把他的文学宝藏——由他亲自主持修撰的《四库全书》赠与孤山,收藏于文澜阁内……

这些名人志士们,给孤山留下了三十多处好风景!看来,这座名叫孤山的小岛,从来就没有孤独过!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25/169626183412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