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转分期付款是怎么扣钱的(转转分期付款要什么条件)
二手交易商城,罕见“微信+花呗”组合支付模式,分期日放600万
“又一互联网流量平台开始布局消费金融业务。”金融从业者似乎已经把这句话看腻了。
但今天这家布局消费金融业务的互联网流量平台还是值得介绍,因为它不仅在支付模式上有所创新,而且有腾讯爸爸投资却偏偏接入新浪子公司为其做现金贷产品服务,属实有趣。
当然,这一切却又恰好符合这家公司老板“姚劲波”敢于尝试新鲜的的个性。
出生好命,腾讯投资,现金贷服务却由新浪子公司提供
转转,一家二手交易平台。
起初是58赶集集团打造的闲置二手交易平台,2016年6月从58同城二手频道升级为独立的二手交易平台。
转转上线后,姚劲波亲自披挂上阵,成为转转的代言人。
转转除了出生好命,成长还伴随着腾讯爸爸的光环。
2017年4月,58同城宣布与腾讯达成协议,腾讯将向转转投资2亿美元,也向其开放了微信支付的九宫格入口。目前在微信支付页面,仍然能看到转转“霸占”其中一格。
有微信超10亿流量入口加持,转转的用户量相当惊人。
数据显示,2018年转转平台的总用户数量已超过2亿,App和小程序的月活用户数突破5000万,年度订单量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转转的盈利方式是通过帮消费者来检验和评估手机、美妆、潮鞋等,再收取相应的服务费,比如验机的服务费是29元。
也会有图书收购与售卖的差价。在全自营的图书领域,转转在收书端动态定价,但在卖书端固定定价,从而收取两者之间的差价。
据悉,转转的C2C交易仍然是免费的,不收取佣金,转转CEO黄炜表示,希望转转希望目前阶段通过免费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二手用户进来。两年之内转转仍处于补贴和培养市场阶段。
说了这么多,转转的盈利能力跟大多数二手交易平台一样,根本是不够的。
所以,9月刚获得腾讯、58同城数亿美元融资后,黄炜仍然宣称目前要做的是“活下去”。
要活下去,依靠主营业务不够,不然就试试消费金融服务?
转转的消费金融服务有三大块:一是现金贷;二是商品分期;三是其他服务。
先说现金贷:
转转的现金贷产品入口位于个人主页“推荐工具”一栏,额度最高10万元,最长分12期,日息最低0.04%。
有趣的是,尽管转转属于腾讯投资的公司,但转转的“借钱”产品服务却由新浪子公司提供。
转转“借钱”页面显示,该产品服务由北京微聚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简称:微聚未来),微聚未来也就是微博借钱的运营主体,属于微博子公司,新浪曾在2017年7月向其注资2亿元,持有微聚未来60%股份。
小编尝试申请“借钱”,系统显示需要签署4份征信相关协议,分别来自:新网银行、包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
以此可以看出,转转“借钱”资金方合作了以上三家征信协议相关的金融机构。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两家或者三家机构联合放款的可能。
一位接近转转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转转借钱服务正在发力中,日放款大约200万元,借钱入口一天UV大约2万,商品分期日放款约600万
从消费金融行业来看,这一放款量级较小。不过,毕竟转转的消费金融业务尚属于起步阶段,后续如果持续发力,也有可能令其他现金贷玩家感到紧张。
再看其他服务,包括信用卡导流、以及租手机,前者目前合作招商银行,后者目前合作京东金融“京小租”。
最后来说商品分期,因为它的支付模式足够特别。
转转平台上,除去部分个人上传的,未经质检的商品并不支持分期支付,其他商品大部分支持分期支付。
目前转转分期支付接入了花呗分期、白条、以及乐信的乐卡分期。
重点来了……
这些商品还支持一种“组合支付”的支付模式。
业内通常将这种“通过一种以上支付渠道完成付款的支付形式”称为组合支付。
目前支持“组合支付”模式的平台较少,京东商城有部分商品支持银行卡余额+白条,或者银行卡余额+京东小金库的组合形式进行支付。
转转的“组合支付”更特别,主要支持:“微信+分期”的组合形式。
如果用户购买一款5000元的手机,微信余额有2000元,则可以使用第一笔微信支付2000元,剩余3000元以花呗分期或者京东白条分期的形式来支付。
组合支付的隐忧
“第一笔微信支付,第二笔分期支付”——这种较为罕见的组合支付模式,在某持牌消金风险人员看来,只要场景没问题,风险并不存在。只是用户在第二笔分期支付时,或许需要再走申请流程,客户体验较差。
也有消费金融运营人员分析,订单拆分,商业逻辑行得通,但如果用户交易后期出现客诉,有可能出现全额退款、部分退款、优惠立减后金额的拆分等交易问题,那么平台应该先向用户退哪个渠道支付的钱,便有一定难度。
组合支付在个别分期商城也可见。比如爱又米商城,曾经也支持用户先用支付宝首付一部分款,剩余部分再分期。
据悉因支付宝手续费太高,目前爱又米商城改成了银行卡首付,也就是用户先用银行卡首付10%-80%,剩余部分申请分期,
既然可以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行卡支付+消费金融分期,为什么没有电商平台支持两种分期机构的组合支付模式?
上述风险人员分析,如果交易两种分期,用户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授信上限,成为了共债用户,增加逾期风险。
从产品角度来看,实现这样的流程并不难,打通两个支付平台即可,只是系统开发成本较大,以及后期清算,两个支付平台易出现纠纷。
比如,有用户发起部分退款,那么应该优先退还哪个分期渠道的款,就是一件难以平衡的事。
对于大的电商平台而言,有自己的分期产品,账单拆分给其他分期机构,承担的风险较大,用户申请多个分期,申请过程容易流失用户。
上述产品人员认为,与其接入其他分期,不如直接向用户临时提额。
亦有看法认为,对于中小分期商城而言,当用户申请分期,授信额度确实有限时,接入第二家分期机构,向用户再次授信,可以向第二家分期机构收取一定导流费用或者利息分润。
对于转转商城的微信+分期支付的组合支付模式,多位消费金融从业者认为,在平台有能力控制两种支付带来的成本以及交易过程可能出现的客诉问题后,也值得尝试。
消费金融行业产品经理、风控大咖们,你们又如何看待这一支付模式呢?
教育分期,先学后付,边学边赚!
正值暑期
许多培训机构都打出这样的广告
“边学边赚钱”
“先学后付”
“分期付款”
广告词如出一辙
背后的套路更是千篇一律
正忙着提升自己的你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落入陷阱
不良培训机构是如何设局的?
为何取消课程退款如此之难?
根治校园贷款乱象
迫在眉睫
接下来
一起来看看!
近日,读大一的江西女孩小文发现,自己可能遭遇了“培训贷”骗局——她参加了某培训机构的线上配音课程,并在机构工作人员引导下,办理了总计5860元学费的分期付款。后来,她发现课程内容与承诺的不符,机构也没有像先前承诺的那样给她提供兼职机会。她提出取消课程退款,但仍需要缴纳2023元违约金。
俗话说,技多不压身。很多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或毕业前后,都想学得更多技能以增加就业的砝码,不良培训机构则看中了这一“商机”,诱导不少大学生落入“培训贷”陷阱。虽然相关部门对此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发出预警,但大学生被骗的事例仍屡见报端。
不良培训机构是如何设局的?为何取消课程退款如此之难?怎样依法整治这一乱象?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人去深入思考。
源于对配音行业的兴趣,大一学生小文平日经常在网上浏览学习配音的相关内容,一次在社交公众号的课程介绍链接中留下手机号后,培训机构主动添加了她为社交好友。
“工作人员极力推销,说可以边学习课程边做他们的兼职,赚来的钱分期付学费,而最终打动我的是那句‘学习技能不是消费,是投资’。”小文说,上了部分课程后她发现,培训课程极其不专业,也没有提供兼职,而培训机构还在不断向她推荐价格更高的进阶课程。
类似的遭遇远不止小文一人。据报道,6名近期陷入了“培训贷”陷阱的学生,他们意识到被骗后都想维权、退还培训费、解决网贷问题,但困难重重。
所谓“培训贷”陷阱,是指一些不良培训机构以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等承诺,诱导学生等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支付培训费。但课程开始后,学员并未得到机构承诺的兼职或就业机会,也未能掌握一门技能,却面临退费困难和风险。今年5月底,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过2023年第1号预警:警惕“培训贷”陷阱。
多位专家认为,大学生身陷“培训贷”陷阱,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财商教育缺失的问题,应该通过常态化的金融理财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理性的金融理财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同时,还应加强对社会上各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市场准入、资质审核、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监管,保持打击违规违法培训的高压态势,促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合规经营。
以提供兼职为幌子
诱导学生付费培训
感觉上当受骗的小文决定退课也不再分期还款,但催款短信随即而来。
她这才知道,所谓的学费分期,其实是向网络借贷平台贷款支付学费后分期偿还。现在,她既希望从培训机构要回已付的钱,又担心不按培训机构的要求做,会导致无法取消分期贷款,从而影响个人征信。
据报道,这6名陷入“培训贷”陷阱的学生,他们年龄多在19、20岁,被套路的经历比较相似:一些机构承诺接受培训后“包找工作”,一些机构打出“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分期付款”的广告,学生或为获得就业机会,或为掌握一门技能,一步步被诱导向网络借贷平台贷款用来支付培训费用。
“分12期慢慢还,一个月仅需要还331元,没有任何压力”“下个月还第一期学费的时候,也可以做兼职了”“针对大学生有助学优惠,首付100元抵扣3000元的学费”……这是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安徽女孩小娜接触某培训机构课程时收到的“培训贷”推销。
“这家教学PS技能的课程机构告诉我,参加培训后,他们会给我派单,最开始一个月也能赚900元。”小娜说,彼时她对借贷完全不了解,机构工作人员主动提出,培训费如果全额交纳有压力,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最终,小娜在填写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邮箱后,就获得了贷款批准,开启了每月331元的还贷之路。第一个月的331元,小娜是从父母给的零用钱中省下来的。
其他人遭遇的套路几乎如出一辙。
今年7月,山东某开设影视后期高薪就业班的机构让来自甘肃的大一学生小袁选择分期付款时,是这样推荐的:“报名首付50元,分期12个月,每月支付550元”“正常第一个月需要从头学习,所以收入不会很高,基础单子在50元左右。不过只要你时间足够,每月差不多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而且机构是持续性提供兼职机会的,所以还款费用方面不需要担心。”
在确认报名课程并选择分期付款后,该机构让小袁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其中一条标注,“如买方逾期支付相关款项,应以逾期支付款项为基数按照每日0.0667%的标准向保理商支付违约金直至款项全部结清”。
据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彭新林介绍,一方面,大量现实案例表明,相关课程质量不高,指望通过这样的线上培训获得技能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如果培训机构是以招聘实习生、提供兼职或者就业机会为幌子,客观上并无真实的兼职或者就业机会,真实意图是诱导学生分期贷款交纳所谓的“培训费”,则属于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法,让他人陷入错误认识,进而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
机构声称教育分期
实为网络信用贷款
“机构老师说这是‘教育分期’,没说是贷款。”今年3月,广东大学生小茜在寻找平面设计课程时,同样被某机构“边学习边赚钱”的广告吸引。该机构工作人员称,学员参加课程培训后可介绍兼职,培训费“轻轻松松赚回来”。
当时,小茜每个月生活费不超过1000元,拿不出培训费。一开始,机构工作人员邀请她在某互联网公司的信用贷款产品中开通分期付款,“说他们有合作关系”。小茜回忆,因为不常用该互联网公司产品,机构工作人员又推荐她在某贷款平台开通分期付款,“老师发了个二维码让我扫,说这是公司内部教育分期”。
这样的说法并非个例。小文表示,机构在推荐分期支付的时候,明确表示“不是分期贷款,只是签个合同分期支付学费”。
上海某助贷机构人士表示,以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培训贷”,本身是具备较大市场需求的,不少助贷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都有布局。作为一款金融产品,它的业务模式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却被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盯上,负面舆情时有发生,近些年一直是监管部门整治的重点。其所在机构也一直加强用户的权益保护建设及合作机构的资质审核,一旦发现合作机构存在风险会即刻停止合作。
但是,此次6名遭遇“培训贷”陷阱的学生都表示,他们的分期付款均是通过第三方借贷平台签署相关协议完成的。在办理分期的过程中,均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借贷风险的提示。小文等5名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分期付款中是否包含利息。
“网贷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存在办理贷款业务门槛低、身份审核形同虚设、风险提示不充分的问题,一些机构开始钻法律空子,通过‘培训贷’等套路涉世未深的学生,达到敛财的目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说。
“‘培训贷’本质上属于消费类贷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说,这类培训机构若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的行为,则构成民事欺诈,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撤销合同。如果在校大学生落入“培训贷”陷阱,可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也可提起民事诉讼或报警由公安机关帮助协调,若涉嫌还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2021年3月,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就曾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管理。其中包括,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要加强获客筛选,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机构手段不断升级
学员退费难维权难
据报道,在某第三方消费者投诉平台上,目前仅针对“培训贷”的相关投诉就超过1.8万条。同时,还有不少受害者在网上晒出自己的经历。
但事实上,仅有少数受害者能要回部分学费并取消分期付款。有的涉事机构甚至“理直气壮”地表示,培训就会产生费用,借款也是自愿行为,如果学员不满意,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学员称,起诉到法院后,因证据不足而败诉。
刚从云南一所高校毕业的小林,选择了某机构的韩语培训课程并办理学费分期,但上了几节课后发现直播课变成了录播课。一共262节课,小林上了13节课后便向机构提出解除培训合同,退回学费和取消分期付款。对方“核算”了一番,表示已经交纳的4462.5元只能退回0.29元,另外他们不能取消分期,需要学员自行对接网络借贷平台进行操作。
据了解,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2月公布的《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也提到了学员被诱导办理“培训贷”后退费难等问题。
小娜属于“幸运”的。她在参加培训后发现“货不对板”,所谓的兼职也是“遥不可及”,从而选择退课,历经波折最终成功。
“开始和推荐我分期的机构工作人员沟通,协商未果,然后就被机构冷处理,不再回复我。”小娜说,于是她选择去相关投诉平台举报,“一举报机构就立刻有回复了,机构法务联系我,协商结果是‘5到7个工作日解决,扣除100元报名费,退还其他全部费用’,但之后仍是拖字诀”。一个星期后,小娜联系机构法务,表示若再不解决,将再次举报或者请律师介入,才最终解决问题。
“以‘培训贷’陷阱为例,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欺骗性、迷惑性和衍生性,属于新型型违法犯罪活动范畴,不法分子往往以提供实习、兼职、就业机会等进行利诱或者巧立名目,进而变相获取被害人钱财,往往真假套路难辨。被害人对此类新型违法犯罪缺乏足够的认知乃至识别能力,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取证难、刑民交叉识别难等难点。”彭新林说。
理性判断谨慎选择
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个别不良培训类机构以只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就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诺,诱导学生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但课程开始后,学生并未得到机构承诺的兼职或就业机会,而且面临退费困难和风险。
因此,多家大专院校在其就业官方平台发表关于警惕“培训贷”陷阱的文章,提醒广大在校学生,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诱惑贷款的承诺,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等。求职期间注意甄别招聘信息与公司资质,如遇搞不清、拿不准的情况,请及时与学校、家长沟通,理性判断,谨慎选择,避免落入“培训贷”陷阱。
实际上,近些年来监管部门也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对“培训贷”进行整治和规范。
今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校外培训机构财务活动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中消协亦发文提示消费者,应多方渠道了解相关培训机构的口碑,在签订培训服务合同前,要通过多种途径仔细查验了解培训机构师资力量,避免被商家虚假宣传误导。在支付培训费用时避免一次纳大量金额,不轻信不过包退等“赔本”承诺,防止因培训机构经营不善或蓄意圈钱跑路导致财产损失。要特别注意甄别打着包高薪就业的幌子诱导办理“培训贷”,避免掉入不良商家的“骗局”等。
“培训贷”套路层出不穷
别担心
已为你整理好
防“培训贷”套路锦囊
无论是寻找一份好工作
或是掌握一项新技能
在此之前
同学们都要多多思考
这究竟是陷阱还是“馅饼”?
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祝愿每个努力追逐梦想的人
都能如愿以偿!
来源:学校共青团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23/169625280375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