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和毛熊换家战术(换家战术)

时间:2023-11-22 07:40:27 来源:网友分享 编辑:万物皆甜

史无前例的换家战术:面对苏联核威胁,毛主席令人拍案叫绝的战术

人生漫长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

从历史上来说,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弹攻击的国家;但是大家可曾知道我国也曾经遭受过相当大的核威胁。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老大哥”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并且和中国有一段蜜月期。在这段时间内,双方关系非常友好,苏联也给与新中国很大的帮助。可是随着斯大林的去世,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时代,中苏关系开始持续恶化。当然这也不难理解,在大国的外交事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

所以当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驻军时,毛主席直接予以拒绝,毕竟这牵涉到主权完整性。之后1964年至1969年期间,苏联主动在我国边境进行了近4000次挑衅。1969年,苏联军队竟然入侵珍宝岛,当然经过数次冲突,最终人民解放军还是彻底控制了珍宝岛,捍卫了我国领土完整。

至此,中苏关系完全破裂。

珍宝一役后,苏联的鹰派势力迅速扩大,他们认为快速发展的新中国对苏联会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必须想办法控制。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格雷奇科就是鹰派的代表,他提出彻底解决中国威胁的唯一方法是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对此表示支持。

本来当时就是冷战时期,核武器的出动容易引起美国误会,于是苏联驻美大使知会美国,苏联即将对中国发动核打击,希望美国对此事不用理会。当时中美还未建交,但是对于美国来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美国华盛顿明星报刊登了一则“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消息。文中甚至对苏联将怎样使用中程洲际导弹,对中国酒泉、西昌、长春、鞍山等基地和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此消息一出,震惊世界,中国非常重视,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上下进入了战备状态。但是还是要考虑如果苏联真的进行核打击怎么办?

不久后,那个惊天地“换家战术”就从毛主席脑海里萌生。要知道虽然当时我国已经有了原子弹,但是就数量来说完全和苏联不在一个层级,所以正面的核战争毫无意义。于是毛主席提出了:如果苏联真的发动核打击,那么我们没必要对苏联进行核反击,而是直接进行换家;把中国所有野战部队、集团军全部集中在中苏边境,一旦核战争发生,主席一声令下,解放军就以最快的速度全方位进入苏联境内,随后民兵、预备役及人民群众则源源不断的跟进,最终抛弃给核辐射污染的土地,全国人民直接搬到苏联的土地上生活。

有人肯定会问我们原有的核武器怎么办呢?毛主席又提出一个惊天的想法,将我们所有的核武器发射到我国周边的美军基地,虽然我国的核武器数量不多,但是把周边的美军基地全部炸一遍还是没问题的。至于美军如果用核弹报复怎么办?不用办啊,反正苏联已经开始了核打击,我国人民已经开始向苏联的土地进发了。

会议结束后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世界各国,各国都被伟人的这一决定惊呆了。

这时,本想当看客的美国再也坐不住了,随即如果苏联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美国也将会向苏联发动核武器袭击。当然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就只有和平谈判来解决了。

面对苏联的核威胁,伟人沉着冷静,只用了一则会议消息就化解了此次危机,而且从此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轻言对我国进行核打击之事!

致敬伟人!

艾跃进教授:一个不怕派又认真对付派的

艾跃进教授是思想研究的专家,他离开我们七年了。生前一次演讲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很受启发。毛主席说,战略上藐视敌人,一切派都是纸老虎。我记得我们新华社一个高级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到天津的一个高校讲课。我亲耳听到他在上面说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钥匙在美国人手里,什么话?那么中国人民不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他手里头。还有的将军说了。不能打台湾啊,打台湾美国就得干预。美国干预中国打不过 ,武器有代差呀,那你怎么解释抗美援朝,我们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呢?怎么理解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呢?就是缺乏哲学头脑。实际上,没有正确理解毛主席的这句话。战略上藐视敌人,为什么敢于藐视敌人?派,在政治上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因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是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帝国主义和派手里还有真武器,甚至还有核武器,要重视起来,藐视和重视是辩证统一的。

敢于斗争,这还得善于斗争。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来犯者,坚决要打。有信心层面,有真打的层面,用枪杆子建立,用两弹一星保卫国家。原子弹和美国派一样,都是纸老虎,这是坚定信心。建国后有条件立刻研制尖端武器,这就是,一个不怕派的,一个认真对付派的。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22/169624792850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