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本质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构成的?(火的本质是什么)

时间:2023-11-21 10:47:49 来源:网友整理 编辑:趾高气扬

从“上火”中医机理和原因分析,看中医治病整体思路和伤寒论全貌

“上火”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司空常见。诸如脸上长痘、牙痛、口腔溃疡、失眠、痔疮复发、嘴唇长水泡、大便秘结等都可以归结到“上火”的范畴。“上火”这个病,在大医院和西医几乎得不出结论。医生或说补充维生素,或说多喝水,要不就去看中医。

老中医对上火的描述通常是“虚火”、“实火”、“阴虚火旺”等。更有玩文字游戏的所谓中医大师则经常说“水寒不藏龙”、“阴盛格阳”等的话语。

看到上述这些术语或听到中医师和病人类似的对话。笔者不由得感慨:中医之所以沦落非主流医学,而西医之所以如此强大,就是在西医的文字中充满了科学严谨做学问的态度。而中医的“语言”不仅和现代社会严重脱轨,而且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断,有太多博人眼球的奇言怪论,有自我造神的主观臆断,有过多的神秘主义色彩。没有语言和文化角度的现代化,是导致中医被“轻视”和时代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西医的化学视角不同,中医特别强调寒热的概念。人体行动、思考、脏腑实现其生理机能都需要消耗热量。用现代视角来看中医,热量就是人体的抵抗力。例如,身体怕冷的时候最容易感冒,病毒细菌很容易入侵人体;肾脏和肝脏热量不足时,就不容易高效过滤血液;胃和小肠热量不足、冷的时候就不容易消化吸收食物……。

人体热量的来源来自血液循环输送氧气燃烧人体细胞和组织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而来的。血液是人体捕获氧气和输送氧气的载体,人体通过吸入氧气进入肺泡,氧气和血液当中的血红蛋白混合后进入血液。所以在人体组织当中,血液存储量多的地方产生的热量也大。

一般来说,血液大概占人体体重的8%左右。以一个健康人身体内大概有5000毫升血为例,下表是人体的血液分配存储量。

人体中“居于”体内的脏器是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其中肝脏和骨骼肌产生的热量最大。从现代医学看,肝脏的温度的确是人体温度最高的地方。中医所说的“肝火”,的确有其丰富的内涵。把《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进行浓缩提炼,简单来说,中医关注三件事情:热的利用,热的代谢和排出(热的积蓄会导致上火,内热会破坏人体脏腑质量),津液的循环和利用。

人体的热量产生通过血液和水分不断循环运动和流动持续获得氧气,人体的余热排出也通过血液不断循环运动进行代谢并排出二氧化碳。血液量的匮乏,或者血液循环出现异常(水和营养物质向血液的转化、水和血液的流动、人体对水液和血液的贮存),均会造成人体的产热能力不足和散热能力不足。

我们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归纳,疾病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产热机能不足导致的寒化;另外一种是散热不足的热化(血氧燃烧后的废热)。当然,绝大部分慢性病,寒化和热化现象经常同时出现。

简单来说,所谓“上火”,就是人体应该被排出的内热没有被有效排出到体外,积蓄在身体内。按照“热浮冷降和热胀冷缩”的自然规律,内热首先会上冲头面和皮肤表面。

人体的“余热”主要通过皮肤、呼气、出汗和大小便排出。其中,皮肤是主要的散热系统,差不多人体有80%以上的余热都是通过皮肤的热辐射、对流和蒸发发散出去到体外。

当然,皮肤是散热的“终端”和最终“热阱”,但皮肤之所以可以“散热”,是因为搭载的体内的血液循环(水液循环)。血液循环不足(血液量水液不足,驱动血液水液流动的热量不足、流速不够),则身体很容易积攒内热。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身体越“寒”,就更容易上火。“寒”是因为身体血液量不够,身体可利用的热量不足,身体的散热载体和散热速度都会下降。所以就更容易上火。这就是传统中医所谓的“虚火”。降“虚火”通常要用温暖和补益滋养血液滋润的方式。温暖的方式更容易促进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转化为血液,也会加强人体的散热能力。越使用苦寒的药物,人体产热效能越差,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生成血液的能力越差,而且,绝大部分苦寒的药物有“坚燥祛湿”的功能,会损伤人体的血液。

从“循环系统”的角度来看中医,很快会恍然大悟。实际上,整个宇宙都是在“循环运动”当中有了生命和生机。从自然规律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构成了生物界的循环。人体肝心脾肺肾分别承担了循环系统的不同角色和功能。

之所以出现“虚”,是脏腑质量下降和血液量减少导致的。而人体的血液和脏腑之间的关系又是相互依存的。“虚火”,恰恰是血液量不足,平时吸收差,人体循环效能下降散热能力差导致。

有了以上的认知,我们就能理解,上火通常在以下情况出现:

1. 熬夜。正常情况下在深度睡眠中,人体安静下来会产生较小的热量。而且,深睡眠会让血液更多回流到肝肾,加强肝肾对血液的净化,提升人体循环系统的效能和散热能力。熬夜会导致一方面产生热量大,一方面造成脏腑低效能工作;

2. 焦虑。人在焦虑状况下大脑产生的热量是平时的10倍甚至更多,大量的内热灼烧脏腑会造成循环系统低效工作;

3. 劳累。过分劳累会导致人体效率降低,身体水流变慢造成散热变慢。

4. 感冒受凉,会导致人体毛孔开合失调,造成皮肤散热能力不足。

5. 吃过辣、过热和消耗水分过多的食物。

6. 喝水少。人们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更容易上火,干燥的空气进入肺更容易蒸发血液当中的水分。

《伤寒论》讲得“太阳病”,本质上就是外寒攻击人体皮肤收缩血脉,或者身体自身产生热量不足很容易遭受外寒时,气血从皮肤表面内收,造成的散热能力不足而出现的发热。“足太阳膀胱经”处于皮肤的浅层位置,通过经络水液的流动进行循环散热。寒会导致血液内收,足太阳膀胱经水液量和流动不足,散热机能下降。当皮肤散热不足时,首先是在皮肤浅层积热。当热量不能从浅层皮肤外散到环境时,就会出现内热积蓄在浅层血脉散不出去,所以出现了“太阳之为病,脉浮”。

人体的少阳在“地理位置”处于皮肤的下面,皮肤散热不足,少阳自然会积蓄多余的余热。阳明是人体的肠胃系统,肠胃本身也在通过血液循环产生热量。肠胃多余的余热最终也是需要皮肤散出去的,皮肤散热不足,肠胃也会积热。

“伤寒”一般会造成人体的散热不足出现内热。内热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消耗津血,津血消耗后,就会造成人体捕获和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当人体缺氧时,产生的热量就不足。脏腑在低温状态下就会出现运行“功率”不足表现出以“寒化”为特征的生命机能低下状态。《伤寒论》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实际上是在描述人体血脉当中的血液量不足,产生的热量和能量也不足,因此总是感到疲倦和想打瞌睡,精力不济。发烧、上火通常会伴随着精力不济。

人体“上火”或者散热不足会出现以下后果:

1. 发热会消耗人体的血液、水分和津液,造成循环系统进一步缺少载体;

2. 发热会灼烧脏腑,造成脏腑质量下降,加剧循环系统的效能下降;

3. 人体缺氧会导致脏腑功能下降,细胞组织得不到氧气而萎缩枯萎。从而损伤人体的质量。

4.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必须在运动当中实现新陈代谢。

5. 感冒会导致人体系统间的协同发生紊乱。

6. 脏腑质量下降会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脏腑脆化会导致人体脏腑的贮血和贮能能力减弱。

从这个角度看,失眠、高血压、包括肿瘤都是身体内的“内压”和“内热”所致。而高血糖、中风等疾病是因为内热破坏脏腑、脏腑弹性降低导致身体贮糖能力下降和肌肉血脉“干枯”所致。

我们从“上火”入手,几乎看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思路和《伤寒论》全貌。

(1)本人的头条号会系统的介绍中医从基础理论、疾病分析、方剂讲解开始,穿插医案,帮助中医爱好者迈入中医之门,并持续进阶,提升理论与实际运用水平。

(2)如果你想学习自学中医,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长期关注与学习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文章与视频,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师,有效的应对日常常见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国。

(3)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或者转发给身边的朋友看一看,以便帮助更多的人。

(4)本文章为公众号“四圣弘医”同人原创文章,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书面授权,且为原作者在今日头条唯一正式授权。

有人问为什么不教一些偏方,或者快消方法,在此答复如下:

头条有很多不系统的小方法,或者未经授权转载、拼凑的零散火爆文章,但根基不牢,无法持久。

我希望我的粉丝,能够系统的学习中医理论,实现自医,自利利人。

作为医者,最大的期望是大家不要把自己的健康外包给医院或者他人。

自己懂自己明白,才不至于有病乱求医,才能避免过度医疗对身体的伤害。

更多文章,请到本号文章中查阅。

迈入中医之门系列中医科普文章链接及导读

《深入浅出讲伤寒》系列中医科普文章链接及导读

欢迎关注,敬请转发,你不仅能收获个人的健康,还能帮助更多人。谢谢。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21/169626109611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