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s43 少女前线(pps-43)
两支冲锋枪能抵一个营,原来偶像手中的枪这么猛!
上面这张图片,大家都很熟悉。不过对于偶像手上的这把枪,很多人只是眼熟而已。
是的!在很多二战、朝鲜战争影视作品中,它都有很高的上镜率,这就是著名的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志愿军官兵称其为“铁把子”冲锋枪。
“铁把子”冲锋枪,是前苏联在二战极其艰难的时期研制出来的枪型,这款枪虽然身世坎坷,却缔造了很多传奇。
1941年下半年,列宁格勒陷入德军铁钳般的包围中。到1944年1月解围时,城中军民剩下不到五分之一。
这是一场残酷的反围困战斗。为应对城市攻防的战斗需要,前苏联守军急需一种可以立即投入战斗的冲锋枪。由于战斗紧张激烈,加之德军封锁严密,前苏联守军只能立足工厂现有设备及材料设计,列宁格勒兵工厂一名叫苏达洛夫的工程师临危受命,设计出“铁把子”冲锋枪。
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士兵在冲锋(剧照)。
该枪采用全金属制造,只有扳机手柄镶有木头,惯用的固定枪托也改为金属架构成的折叠枪托,枪管则将一支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一分为二,采用35发弧形弹匣,发射托卡列夫7.62毫米手枪弹。该枪的初期型号定名为PPS-42。在设计定型后,便开始小批量生产,并迅速配发守军,立即投入到与德军的战斗中。
“铁把子”的研制地,也是它的试验场。兵工厂根据部队的意见建议,边改进边投入实战,最终定型为PPS-43,于1943年正式成为苏军制式装备。
“铁把子”冲锋枪与其同族兄长PPSh-41从外观上略有撞脸,但绝不是型号派生,两者结构上的区别非常明显。由于设计背景不同,“铁把子”冲锋枪更加注重生产的简便和成本的低廉,每生产一支“铁把子”冲锋枪,只需要6.2公斤的金属材料和2.7小时的机加工时间,而PPSh-41则需要消耗13.9公斤的金属和7.3小时的机加工时间。
图:左侧站立士兵手中所持冲锋枪为PPSh-41,右侧站立士兵手中所持冲锋枪为PPS-43
虽然设计简陋,但“铁把子”冲锋枪的实战性能并未受太大影响,其在二战中的总产量不少于100万支,为苏联立下汗马功劳。二战结束后,仍被许多国家广泛运用。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把子”冲锋枪成为我志愿军的冲锋利器。第四次战役后,前苏联提供了包括PPSh-41和“铁把子”冲锋枪在内的大批轻武器,第五次战役前开始补充到志愿军部队。到1951年,共换装两种冲锋枪3万多支,志愿军火力得到加强。
在著名的“奇袭白虎团”战斗中,副班长杨育才指挥的侦察班携两支“铁把子”冲锋,在进攻“白虎团”团部时火力猛烈,敌人以为遭到一个营的进攻。
图:京剧《奇袭白虎团》中演员所用道具不是很专业,其枪身像是PPSh-41,但弹夹又像是PPS-43,但它表现出了在这场战斗中冲锋枪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去年上映的电影《我的战争》中,有多个场景对“铁把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运用经验进行了真实再现。孙北川的九连和文工队刚刚入朝便在火车上遇袭,在对敌隐蔽地下工事进行打击时,官兵们利用“铁把子”的火力封锁洞口,掩护战友接近洞口并投掷炸药包和手榴弹。在抢占537高地战斗中,官兵们利用“铁把子”高射速及较好的机械性能,边快速冲锋边杀伤敌军,最终胜利夺下高地。
图:电影《我的战争》剧照中,前排3人手中所持均为“铁把子”冲锋枪。
苏军在德军兵临城下的艰苦战斗中研制出PPS-43冲锋枪并初试锋芒,志愿军官兵又在与敌人的生死对决中,铸就了这款冲锋枪的又一传奇。
在志愿军后勤总部召开的军械会议上,官兵们对“铁把子”冲锋枪作出中肯评价:可以折叠,更加轻便,很受战士欢迎。由于“铁把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中国还对其进行了仿制,国内仿制型号称为五四式冲锋枪。
图:最后送上“铁把子”冲锋枪近景照。
(本号原创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二战苏联红军的5款枪械,精度高火力猛,影响后世轻武器的发展
【军武次位面】FriedrichLau
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影响了苏联轻武器的发展进程,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设计,这些武器往往结构简单,但是相比栓动式单发步枪和重机枪而言,往往可凭借出色的压制力和携行性在战斗中非常有效,同时可以提升单兵在战斗时的战场生存率。本文在此总结了一些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研发的五款轻武器,以供各位读者了解。
一.PPSh-41冲锋枪
苏联著名武器设计师乔治-什帕金因创造了PPSh(波波沙)冲锋枪并为DShK(德什卡)机枪的发展做出贡献而闻名于世。其中什帕金研制的冲锋枪于1940年12月21日被苏军采用并服役。每支PPSh-41的生产需要消耗近13.6公斤的金属和5.6-7.1个工时。但是该枪的加工非常简单,除了弹鼓工艺略微复杂一点之外,该枪几乎在任何车间都可以制造,凭借出色的性能和强大的火力成为苏军在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个标志性武器。
▲一支1942年产PPSh-41冲锋枪,配有弹匣而非弹鼓
▲苏联红军士兵单兵装具展示
▲苏联海军步兵装束展示
二.PPS-43冲锋枪
PPS-43由武器设计师阿列克谢-苏达耶夫研制,是苏联当时最简单且可靠的冲锋枪之一。彼时列宁格勒被德军重重围困,而PPS-43则正是诞生自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每支PPS-43需要消耗6.4公斤的金属和2.7个工时。其主要优点是易于拆卸和组装,枪管几乎不会产生过热,同时故障率较低。
▲PPS-43冲锋枪
▲1945年5月,在柏林庆祝胜利的苏军战士,可以看到最右边的战士手持一支PPS-43冲锋枪
三.PTRS反坦克枪
卫国战争初期,为了打击快速推进的德国坦克,苏军急需一种能够有效击穿德军装甲单位的简单且有效的武器。于是在1941年11月PTRS反坦克枪横空出世并装备苏军,该枪弹容量5发,可自动装填,发射14.5×114mm的B-32钢芯穿甲弹或BS-41穿甲燃烧弹,可在1300英尺外有效击穿1.2-1.6英寸厚的装甲,而其15发/分的射速也为其进行防空作业提供了可能。
▲PTRS-41反坦克枪
▲操作PTRS反坦克枪进行战斗的苏军战士
▲博物馆内陈列的PTRS反坦克枪
四.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这种机枪由武器设计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研制,于1927年11月12日投产,是苏联最早研制的轻武器之一。它多被苏军用于战机和坦克上作为自卫武器使用,也被步兵用作火力支援武器使用,直至伟大卫国战争的结束。因为该枪使用7.62×54R口径的子弹,且具有500-600发的射速,因此该枪在战斗中往往可以提供凶猛的火力。此外德军和芬兰军队也有使用缴获自苏军的该型机枪的经历。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使用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和PPSh-41冲锋枪战斗的苏联红军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期间使用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志愿军士兵
五.SVT-40
苏联武器设计师费多尔-托卡列夫对苏联轻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SVT-40半自动步枪便是他的发明之一。该枪的最大特点是可在近600米的射程内仍具有极好的射击精度,而且该枪可达到20-25发/分的高射速。苏联著名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就曾非常青睐这款武器。然而由于该枪设计复杂,维护成本高,由于保养不到位加上苏军供应的润滑剂质量较差,使得该枪内部常常会产生积碳,令很多红军战士心生抱怨。但这些依然不能妨碍该枪成为一款优秀的武器。
▲手持SVT-40冲锋的苏联红军士兵
▲使用SVT-40的德军士兵
记54式7.62mm冲锋枪(下)细看结构组件,详解动作原理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源于艰苦环境,建功抗美援朝:记54式7.62mm冲锋枪(上)发展历程及装备使用
【上篇回眸】
54式7.62mm冲锋枪源于苏联著名的PPS-43。PPS-43于抗战后期的1945年进入我国境内,此后该枪相继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上发挥了极大作用。1950年代,在周恩来、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PPS-43仿制成功而成为54式冲锋枪。1956年,54式冲锋枪停产。本文下篇将全方位介绍54式冲锋枪的结构性能、动作原理及其最终的命运。全枪脉络细剖析尽管以PPSh-41为蓝本仿制的50式冲锋枪以结构简单而著称,但54式的设计比它更简洁。54式是一种采用开膛待击、自由枪机自动原理的冲锋枪,只能连发发射。该枪大量采用冲压件,相关零件大多采用铆接和焊接的方式加工,最大限度地减少需要机加工的零件数量,尽量不使用紧配合等要求较高的工艺,因此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54式冲锋枪可分为上机匣组件、枪机与复进机组件、下机匣组件和弹匣4大部分,其中上机匣组件是全枪最主要的部件,起到连接其他所有部件,并容纳枪机系统完成连发发射全过程的重要作用。上机匣组件 上机匣组件为整体结构,其主要由机匣本体、枪口装置、准星部件、枪管、枪管节套、枪管支撑板、表尺部件、枪托组件等构成。其中机匣本体采用整块厚钢板冲压成形,其断面呈“∩”形,前部比较细,基本包裹枪管,射击时可以握持,起到护木的作用,但机匣下部是敞开的,与50式冲锋枪有所不同。机匣本体上表面及两侧开有若干圆形散热孔,用于减轻机匣质量,并在射击时促进空气流通,以便枪管散热,而50式的散热孔与其形状不一样,是四角为圆弧过渡的长方形。机匣最前端铆接有枪口制退器、准星部件和枪口定位片等零部件。这些部件乍看上去似乎平淡无奇,但细细分析,其中却蕴含了设计者的巧妙构思。该枪枪口制退器和准星护翼是一个整体,护翼的前伸部分向下折弯到枪口之前并折回固定在枪管口部,形成制退器,这是设计上的一个极具巧妙之处。54式冲锋枪枪口定位板为冲压折弯的“∏”形零件,中间开有与枪管前端相配合的孔,通过左右两处点焊固定在机匣的前部,并用两个铆钉进一步固定。定位板压住枪口制退器向后折回的部分,整体与枪口制退器形成“十字交叉”的空间关系。枪口制退器从正前方看是近似三角形的形状,制退器内部下表面的面积比上表面的大,这样火药燃气对下表面的冲击力比对上表面的大,可以减轻枪口上跳,降低射弹散布。这种设计与50式冲锋枪机匣前端的整体式上斜面制退器可谓异曲同工,但结构要简单得多。1-准星和准星滑座;2-准星护翼兼枪口装置;3-准星座(可见其固定铆钉);4-枪口定位板(可见左右各 一固定铆钉);5-枪口54式冲锋枪枪口装置及准星特写准星部件由准星滑座、准星和准星座组成。准星滑座中间开有螺纹孔,用于安装准星。准星下部为带有外螺纹的圆柱体,并在中央加工出缺口,使其具有一定弹性,这样在旋入准星滑座后不会松动。准星上部为圆柱形,左右各切除一部分,便于用准星扳手卡住来调整高低。准星滑座与准星采用过盈配合一同安装在准星座中间的槽中,可以通过准星护翼上的孔来移动准星滑座,调节准星的左右位置。准星座为“凸”字形,其通过前后两个铆钉压住准星护翼,并铆接在机匣前端上部。
上机匣左侧外部铆焊有一个由钢板冲压折弯而成的前背带环,后部装有枪管节套和枪管节套支撑板。枪管节套为厚壁筒形,其前上方通过一个铆钉铆接在上机匣上,后上方切除,使后下方呈半圆形供弹斜面。枪管节套支撑板为“∏”形钢板冲压件,其上平面与枪管节套底部平面接触,前平面与枪管节套后部接触,并且支撑板上开有一个方槽,枪管节套刚好卡入这个槽内,借此来给枪管节套定位,并防止枪管节套转动。支撑板下部与上机匣点焊在一起,前部左右由两个铆钉固定,后部开有左右相贯的通孔,通过一个空心销与下机匣前部相连。
枪管前端通过枪口定位板上的圆孔定位,后端嵌入枪管节套,并且用一个空心销与上机匣、枪管节套和枪管节套支撑板固定在一起。上机匣在弹膛后面右上方开有一个长腰形抛壳窗,尺寸较大,可以提高抛壳的可靠性。
1-铆焊在上机匣上的前背带环;2-固定枪管节套的铆钉;3-固定枪管节套支撑板的铆钉上机匣前部左侧特写上机匣中上部冲压有一个向上的突起,上面铆接有表尺组件。表尺组件由表尺座、表尺板、表尺板轴、表尺板簧和两个铆钉组成。表尺座由钢板冲压成“凹”字形,两侧的折弯部分刚好起到表尺护翼的作用。空心楔形的表尺板由厚钢板冲压而成,前后两个直角面上各加工有一个矩形缺口,彼此高度不同,刻有“10”和“20”字样,分别对应100m、200m的射程。表尺板由穿过表尺座两侧的表尺板轴来固定,底部由弧形表尺板簧顶住,防止表尺装定好后自动跳位。表尺板簧两端被表尺座压住,后者则用两个铆钉铆接在上机匣的突起上。
1-表尺座(其两侧向上折弯部兼作表尺护翼);2-表尺板和表尺板轴;3-固定铆钉枪身铭文及表尺特写。该枪属于早期的仿制型号,因此标注的是“仿四三式”,表明是仿自苏联PPS-43冲锋枪1-枪管节套上的导弹斜面;2-枪管尾部的弹膛;3-固定枪管的空心销;4-固定枪管节套的铆钉;5-上下机匣前部的结合轴抛壳窗与上机匣局部特写上机匣右侧加工有一个长条形缺口,供拉机柄前后运动。为封闭机匣尾部并加强相关部分的强度,上机匣尾部点焊有一个“U”形板,其上开有通孔,用来安装枪托轴,以将枪托组件安装在上机匣上。枪托轴前部、机匣内部也焊接有一个较厚的“U”形支撑板,枪机后坐到位后通过缓冲垫撞击该板,把后坐力传递到枪托上。该板下方还开有一个孔,与下机匣后部伸出的扳机簧杆配合,将上、下机匣的后端连接在一起。在这个支撑板前部、机匣下方位置处还焊接有一个形状较复杂的加强板,也是用厚钢板冲压折弯成形的,加强板两侧折弯部焊接在上机匣外部,左侧折弯部又被折弯一部分,其上开有一个竖直的长条孔,作为后背带环。
1-弹膛;2-枪管节套;3-枪管节套支撑板;4-上下机匣前部的结合轴;5-下机匣 打开上、下机匣后,观察弹膛尾部的细节1-上机匣尾部的“U”形板;2-上机匣尾部内的“U”形支撑板;3-后背带环兼机匣尾部加强板;4-复进簧组件;5-枪机尾端压阻铁的斜面;6-枪机上与阻铁配合的待发卡槽;7-枪机上机匣底部特写上机匣尾部连接有枪托组件。枪托组件由枪托左右支杆、枪托底板、枪托轴以及销子组成。枪托左右支杆由钢板冲压成形,前部焊接有转轴座,转轴座套在转轴上,左右各用一个销子固定住。枪托底板整体冲压成形,通过左右两个铆钉铆接在枪托左右支杆的后部。在左侧枪托支杆的后部内侧还铆接有一个定位片簧,当转动托底板到竖直位置时,托底板左侧冲压出的凸起会被片簧挡住,防止射击时托底板转动而影响射击精度。当要将托底板扳到水平位置时,需要按下该才能实现。
1-表尺座;2-拉机柄(图中的这支枪为便于试验,在拉机柄上垂直焊有一块供钢索牵引用的钢片);3-枪机;4-固定枪管的空心销;5-弹匣座枪身右侧面局部特写上机匣末端安装有一个“凸”字形枪托卡笋,其中间的圆柱形突起从机匣顶面的孔中伸出,以方便射手操作;下部两侧突起各铣出一个平面,与左右两侧的枪托转轴座上的缺口配合,可将枪托锁定在打开或折叠两个位置处。需要打开枪托时,按下枪托卡笋,当两侧卡笋完全脱离枪托转轴座上的缺口时,可向后转动枪托到位。此时松开枪托卡笋,枪托卡笋会在卡笋簧的作用下,重新向上运动进入转轴座的定位缺口,枪托即被限制住。需要折叠枪托时,也要先按下枪托卡笋,枪托向上旋转折叠到位后,枪托卡笋上升,挡在转轴座的限制面上,防止枪托松动。
54式7.62mm冲锋枪左视图(枪托折叠状态)1-焊接在上机匣左侧的后背带环;2-枪托转轴;3-枪托卡笋按钮;4-左枪托支杆;5-枪托转轴套上的打开限制缺口;6-枪托卡笋头部54式冲锋枪机匣尾部左侧特写
枪机与复进机组件
枪机与复进机组件由枪机、复进机两大部件组成。
枪机部件由枪机、击针、击针销、抽壳钩、抽壳钩顶杆和抽壳钩簧组成。枪机由圆钢车铣而成,前部下方两侧均加工有缺口,中间形成推弹突笋,后部下方加工出一个尺寸较大的待击缺口,其末端也加工出一个倾斜的小平面,便于枪机后坐时压下阻铁。枪机前端面的弹底窝右上侧铣有抽壳钩安装槽、抽壳钩顶杆与抽壳钩簧的安装孔。枪机中部底平面上铣有一个缺口,采用过盈配合工艺安装了一个不可拆卸的片状拉机柄,为防止划伤手指,拉机柄头部加工成半圆形。
枪机头部特写枪机左侧面铣有一个通槽,复进机就安装在这个槽中。枪机靠近拉机柄前部的位置开有左右贯通的通孔,用来安装复进机挡销。当枪机后退时,通过该挡销压缩复进簧;枪机复进时,复进簧推动挡销,挡销再带动枪机复进。为了减小与机匣的接触面,提高枪械的动作可靠性,枪机中部直径较小,提高了其容垢能力。
该枪的击针与枪机采用分离式设计,降低了枪机对材料的要求,可用普通钢材来制造,同时击针损坏后也能更换,大大提高了的经济性和可维护性。
复进机由复进簧导杆、复进簧导杆头、挡销、复进簧和缓冲垫组成。缓冲垫由硬橡胶缓冲片和钢制缓冲垫座组成,缓冲垫座由钢板折弯成形,与缓冲片装配在一起。复进簧导杆后部压在缓冲垫里,前部铆接有复进簧导杆头,中间装有复进簧、挡销,复进机装配成一个整体,不可拆卸。这种设计便于分解结合,零件不易丢失,缺点是损坏后不易修理,沾染污垢时也不方便擦拭。
复进簧导杆头部特写。枪机在后退时,复进簧导杆头部相对枪机向前运动,当其在伸出枪机弹底窝平面的过程中,将弹壳撞击抛出由于复进簧安装在枪机左侧面、弹底窝旁边,因此复进簧导杆头部还兼有抛壳挺的作用。在抽壳钩拉住空弹壳后退时,复进簧导杆头部会撞击弹壳左侧底缘,与抽壳钩配合将弹壳向右上前方抛出,这与50式冲锋枪朝正上方抛壳是不同的。上机匣左侧复进簧导杆头部位置处还冲压有一个向内的突起,用来给复进簧导杆头部定位。这种设计的优点是,不用在枪械的上机匣或下机匣上专门安装抛壳挺,也不用在枪机上专门开设一条抛壳挺让位槽,有利于减少零件数量,简化加工和装配工艺。
下机匣组件
下机匣组件由下机匣本体、弹匣卡笋、弹匣卡笋轴、弹匣卡笋簧、保险片、保险片定位轴、保险片定位轴簧、扳机组件、扳机簧、扳机簧杆、分解推片、左右握把片和握把片固定螺钉与螺母组成。除了轴、弹簧、握把片、握把片固定螺钉与螺母外,其余零件和部件均由钢板冲压、折弯、焊接而成。
下机匣本体为方槽形状,前部焊接有弹匣座,弹匣座前部又焊有一个“U”形加强片,左右钻有通孔,用一个销子与上机匣前部连接,枪身分解时,上机匣可以此销子为轴旋转。弹匣座左右两侧开有大的圆孔,并在左右两侧各冲压有两条向内的凹槽,一方面可以减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小与弹匣的接触面,以便排除污物。弹匣座后部安装有弹匣卡笋、弹匣卡笋轴和弹匣卡笋簧。为防止意外解脱弹匣,弹匣座后部下方还焊接有一个钢板冲压的护圈。
下机匣左侧上部向内折弯,右侧向外折弯,这两个面刚好起到支撑枪机的作用。下机匣下方铆接并点焊有扳机护圈,对应位置的下机匣内还铆接有冲压折弯成的阻铁和扳机安装定位板,用于安装扳机组件,并防止扳机位置移动。
扳机护圈后部设置有握把片安装支架,支架顶部折弯后与下机匣铆接在一起,前部折弯后与扳机护圈后部焊接在一起。下机匣尾部左、右侧与底侧先被冲压出来,然后左、右两侧再向中间折弯后形成下机匣尾部封闭面,再在封闭面前部焊接“U”形加强板,以增加下机匣尾部的强度。分解推片安装在下机匣尾部。
1-分解推片;2-扳机簧轴兼上下机匣后部卡笋;3-下机匣尾部的“U”形加强板;4-扳机簧;5-扳机簧轴套;6-扳机后部;7-阻铁;8-定位板中间的折弯部;9-定位板前端折弯部;10-保险片(上面开有卡住拉机柄的槽);11-保险片定位轴和保险片定位轴簧下机匣上部特写
保险片由一整块钢板冲压折弯而成。保险片定位轴和保险片定位轴簧穿过保险片前部的弧形槽,而扳机轴穿过保险片后部的“┍”形槽,从而将保险片定位在下机匣上。保险片可前后移动,从而实现枪机的保险和非保险状态。
扳机组件由扳机和阻铁组成,二者均用厚钢板冲压折弯而成,用销钉固定在一起,一般不拆卸。阻铁呈三角形,前部的尖角卡在下机匣内的定位板折弯部内,阻铁上还开有一个缺口,与定位板中间冲压出来的突起进一步配合,防止阻铁位置移动。扳机后部的中间开有通孔,定位板后端的突起上也有通孔,扳机簧轴穿过这两个通孔,使扳机在定位板通孔和扳机簧轴的约束下只能前后移动。扳机簧轴后部下方设有一个方形凸起件,恰好卡在分解推片前部的方孔内,在分解该枪时,需向前推分解推片,扳机簧轴随之移动,当其从上机匣尾部的结合孔内解脱出来时,上、下机匣尾部即可分离。
左右握把片由黑色塑料制成,用固定螺钉与螺母固定在握把片支架上。
这支机匣标记为“仿四三式”冲锋枪的特殊之处在于握把片的图案与原产PPS-43一致,中央菱形有“C”字,有可能是维修时换用了原产枪的配件。而通常所见国内仿制的PPS-43握把片上的菱形图案中间为空白,据说还有“K”字与五角星两种情况
弹匣
54式冲锋枪采用35发容弹量的钢制弧形双排双进弹匣,弹匣由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托弹簧底板和弹匣底板组成。弹匣体由冲压成型的左、右两个钢板焊接而成,弹匣口部有加强片,后部加工有与弹匣卡笋配合的凸起,弹匣体两侧光滑,没有50式冲锋枪弹匣那样的加强筋或56式冲锋枪弹匣那样的凹槽。托弹板由带有凸起的顶板和带有下部导向的“U”形板点焊而成。托弹簧为单股矩形螺旋簧,托弹簧底板和弹匣底板均为一件式的钢板冲压件,再经折弯成形,其中托弹簧与托弹簧底板压在一起,一般不拆卸。
54式冲锋枪35发弹匣分解状态动作原理
54式冲锋枪的射击过程与采用自由枪机原理的其他冲锋枪大同小异。如果枪上已装好实弹匣,枪机处于前方位置,保险处于打开位置,此时拉枪机向后,直至枪机尾端的待发卡槽越过阻铁,阻铁头部上抬卡入枪机尾部的待发卡槽,阻挡住枪机,形成待发状态。扣动扳机时,扳机前端迫使与其相连的阻铁后部下降,最终阻铁后部脱离枪机的待发卡槽,枪机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向前复进。
当枪机越过弹匣上方时将弹匣最上一发枪弹推进弹膛。枪弹基本进入弹膛后,枪机弹底窝中间的击针才能正对枪弹的底火。枪机继续复进,抽壳钩越过枪弹底缘抱住弹壳,接着击针撞击底火,实现击发。枪弹击发后,一部分火药燃气推动弹头前进,一部分通过弹壳底部作用在枪机端面的弹底窝上。而此时枪机因惯性作用仍顶住弹壳,从而抵消了一部分枪弹发射时的后坐力。
当作用在弹底窝上的压力大于枪机复进到位时的惯性力时,枪机开始后退,抽壳钩抽出弹壳,此时弹头已经飞离枪口,膛压下降到安全范围内。枪机继续后坐,并通过挡销压缩复进簧。当左侧的复进簧导杆头部突出弹底窝平面时,其撞击弹壳底部左下侧,与右上侧的抽壳钩形成一个力矩,将弹壳向右前上方抛出。随后,枪机进一步压缩复进簧,直至撞击缓冲垫将后坐力传递到射手肩部,枪机停止向后运动。
如果射手不松开扳机,枪机继续复进,重复前面的动作,直至将弹匣内枪弹打空后停在前方。如果中途射手松开扳机,则枪机复进时会被上抬的阻铁挂住,形成待发状态。当再次扣动扳机后,也会重复上面的过程,继续发射。
54式冲锋枪没有单发发射机构,只能连发发射,所以发射机构只有扳机、阻铁和保险片3个主要零件。当枪机处于后方位置(待发状态)时,用手指将保险片推向后方,此时保险片前端在弧形槽和定位轴的作用下上抬,后端使扳机轴进入保险片的水平槽内,扳机轴便不能下降,使扳机无法扣动,阻铁不能下降,形成保险状态。同时,保险片前端上抬后,使保险片上部中间的凹槽上升,刚好卡住拉机柄,以此进一步限制住枪机的前后运动。
当枪机处于前方位置(击发状态)时,向后推保险片,保险片后端也能限制住扳机和阻铁,但其前端上升后,会挡在拉机柄的后部(而不是保险片上部中间的凹槽卡住拉机柄),这样当枪意外跌落时,枪机不至于后退越过弹匣,从而避免枪机复进时推弹上膛,造成跌落走火的危险。
也就是说,该枪不论处于待发状态或击发状态,均能实现保险。
应急的过渡性产品
54式冲锋枪生产装备不到两年时间,即被56式冲锋枪所取代,其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是一种过渡性产品。其前身PPS-43也是一种在战争时期紧急设计生产的武器,与当代冲锋枪当然无法相比,但就设计年代和背景而言,其性能还是很不错的。其主要优点有:结构特别简单,大量使用钢板冷冲压、折弯以及焊接、铆接工艺,加工与生产都很方便,零件强度也有保证,机加工零件少,且形状简单,用材普通,一般的小型机械厂都具备生产条件,战时生产动员性较好;枪托折叠后全枪体积小,方便携带;弹匣容弹量达到35发,火力持续性有一定的保证;保险位置比较合理,操作方便快捷;枪机行程较长,因此射速不是很高,对于熟练射手来说,便于提高点度。
虽然54冲锋枪具有上述诸多优点,但由于设计年代的限制,其带有鲜明的战时应急产品的痕迹,存在不少缺点:没有单发发射机构,不利于必要时火力的转换,不利于节约;枪托折叠、打开的动作较繁琐,且枪托定位不可靠,在卡笋磨损后容易松动;弹匣后部的凸筋对于携带和操枪均不太方便;保险片略显单薄,在受到强烈冲击时,由于枪机质量相对较大,有可能造成保险零件的损坏;枪口装置没有保护件,当枪口向下跌落到硬地面时,会造成枪口装置的变形,进而影响射击精度;由于材料和工艺的原因,全枪尺寸和质量仍然偏大,枪托打开时全枪长811mm,折叠时616mm,而带空弹匣的全枪质量比79式冲锋枪重1.1kg,相对于中等身材的中国士兵而言,使用有些不便。不过替换54式的56式虽名为冲锋枪,但本质却是突击步枪,全枪和枪弹的尺寸、质量都与冲锋枪的战术要求难以吻合,特别是难以达到空降兵等特种作战部队的要求,这也是1965年以后开始着手研制更轻、更紧凑的79式冲锋枪的最主要原因。
54式冲锋枪在我军主力部队中一直装备到1963年前后,在二线部队中则到1970年以后才完全撤装。54式和之前的仿四三式、PPS-43一同改为装备民兵,特别是1960年之后,大量装备过各边境地区的农垦兵团,一般由战斗班的正、副班长使用,普通战士仍装备步骑枪。1970年以后,民兵开始换装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淘汰下来的54式冲锋枪等老式轻武器入库保存,直到1980年以后逐步销毁。不过比50式冲锋枪幸运的是,如今少量改装后的54式冲锋枪作为影视道具仍活跃在荧屏上,使现今的人们有机会领略一下这支“年过花甲”的老枪风采。
(本文发表于《轻兵器》2008年第12期上半月刊,公众号文章有删改)
卡拉什尼科夫巅峰之作后传:PKP佩切涅格通用机枪装备俄军班组
浅析电影《扫毒》中的武器与战术表现
稀有资料丨瑞典皇家陆军买了一批汤姆逊,还自己编写过一套手册
招贤纳士
编辑:王晓涛 李昊
校对:魏开功
轻兵器官方微博:@轻兵器
轻兵器头条号:轻兵器
轻兵器快手号:QBQ_208
轻兵器抖音号:qingbingqi
《轻兵器》官方店铺,主营《轻兵器》杂志、《轻兵器》合订本及各种军事图书你点的每个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务必注明出处:http://www.hixs.net/article/20231120/1696257562100158.html